生命经纬知识库 >>所属分类 >> 生物与医药   

标签: 激素 内分泌 hCG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顶[0] 发表评论(29) 编辑词条

  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各种激素(hormone),随血液循环运送到相应的靶器官或靶细胞,调节其代谢或功能,由于不同于通过腺管的外分泌腺体,故称为内分泌(endocrine)。一些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物质也可通过自分泌(autocrine)或旁分泌(paracrine)的方式发挥作用。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包括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和性腺,由其所分泌的多种激素对调节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的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起重要作用。内分泌系统通过精细的调节机制来维护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协调和内环境的稳定,一旦出现任何偏离,如内分泌腺破坏、功能亢进、激素合成缺陷,使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或激素受体和(或)受体后缺陷、激素抗体出现等使对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导致多系统甚至全身代谢或功能失衡,引起内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的实验诊断主要包括:①检测血液或体液中激素及其代谢物水平或转运蛋白的浓度;②对某些内分泌腺特有的生理功能、调节代谢的对象进行检测;③动态功能试验;此外,寻找代谢紊乱证据对协助诊断也十分重要,部分疾病还应检查自身抗体等。但是,影响内分泌疾病实验诊断的因素很多,如生物节律性变化、年龄、药物、妊娠等,而且标本采集的时间、身体姿势和运动状态、饮食和生活习惯及实验方法等均可对检测结果的评价产生影响。因此,在诊断内分泌疾病时,实验检查结果应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分析。

目录

[显示全部]

内分泌激素的测定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激素测定法 (methods of hormone determina-tion)对体液或组织中激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分类原则,可把激素测定方法分为生物鉴定,化学测定,蛋白结合测定和细胞化学测定4类。
  生物鉴定 以样品中所含激素引起动物的某些特异生物反应为基础的测定方法。是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例如,胰岛素降低血糖;雄激素引起阉鸡鸡冠生长;雌激素使啮齿类动物阴道上皮角质化;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蝌蚪变态等。生物鉴定有两个特点:①活体注射;②以生物反应作为鉴定指标。因此,对鉴定条件的严格控制十分重要。如给药途径、注射剂量、溶剂和悬浮液的性质,动物种类、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等。此外,所选终点反应指标应为特异反应。如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但不能依此指标来鉴定肾上腺素。因为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可通过不同作用途径引起血糖上升。此外,各种激素在体内的反应可能是多途径的;不同动物对同一激素的反应也可能有所不同。由于这些复杂情况在选择生物鉴定的最终反应指标时,必须要考虑其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重复性和方便性。测定技术应立足于仪器的客观测定,而不是依赖于主观估计。如性甾体激素能改变人的体型和毛发分布,但这些指标难以客观测定。
  生物鉴定的优点是反应特异的生物活性,能真正代表激素的生物效应,所以它是一切测定方法的基础。生物鉴定的缺点是灵敏性差;动物用量大;实验延续时间长,难以鉴定多量样品。
  化学测定 20世纪40年代随着化学技术的发展,对一些小分子激素(如甾体激素)的分子结构以及它们的代谢产物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激素或代谢产物分子上的特异基团同某种试剂的显色反应为基础的测定方法。它只能测定一些小分子化合物,灵敏度比生物鉴定高但操作程序复杂,使用不普遍。
  蛋白结合测定 目前最通用的一种激素测定方法,也是命名最混乱的一种测定方法。通常用的免疫测定法,放射免疫测定法,受体结合测定法和血浆蛋白结合测定法,都属于这一类测定方法。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其测定原理对蛋白结合测定法提出新的分类标准和统一命名。这些分类标准包括:①在测定中是否需要标记物;②标记的是被测物还是结合蛋白;③在测定系统中被测物过量还是结合蛋白过量;④测定的是被测物本身(直接法)还是结合蛋白(间接法);⑤在测定系统中是否需要分离步骤。
  据上述标准,以免疫测定为例,介绍几种测定方法:
  不用标记物的蛋白结合测定法——免疫测定法 基于被测物(抗原)与其特异结合蛋白(抗体)结合时所出现的沉淀线作为测定指标的,在测定系统中加入的抗体是过量的。操作较为迅速和方便。但这一测定法只适应于测定大分子物质,被测物的浓度较高,只有这样才形成能用肉眼看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这类方法应用较少。
  标记抗原的免疫测定法——放射免疫测定法 这是以标记抗原和未标记抗原与同一抗体的竞争性结合反应为基础的。
  随着未标记抗原增加,在反应系统中复合物中标记的抗原越来越少,因而在仪器上所测到的放射性记数也越来越少,由此可以作出一条标准曲线,并从标准曲线上查出被测样品的含量。放射免疫测定法既能测定蛋白质类的大分子物质,也能测定半抗原一类的小分子物质。放射免疫测定法的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并便于自动化操作。放射免疫测定法属结合蛋白(抗体)限量测定,标记的是被测物(抗原),所以它属于直接测定。
  标记抗体的免疫测定——免疫放射计量测定法 这是标记特异抗体。在反应系统中加入过量的标记抗体以便使全部被测抗原与之结合,然后,将结合和未结合的抗体分开。用吸附剂除去未结合的抗体,因此最后在仪器上测到的是结合型的抗体,这是一种间接测定,并且是一种过量蛋白结合试剂测定法。它与放射免疫测定法有本质上的区别。过量蛋白结合试剂测定法反应迅速,反应更为灵敏,但特异性较差。为了克服这一不足,有人发展了一种夹心面包免疫放射计量测定法,大大提高了特异性和灵敏度。
  非同位素标记的免疫测定 除用同位素作标记物之外,还有许多化合物可用作标记物。如酶、荧光素、病毒、金属、红细胞、乳酸和其他许多特异显色颗粒。非同位素免疫测定的命名可按放射免疫命名的格式来表示。如:放射免疫测定、酶免疫测定、荧光免疫测定和病毒免疫测定等。
  用非同位素标记抗体的免疫计量测定,也可仿照免疫放射计量测定法的命名来表示。如:免疫酶计量测定;免疫荧光计量测定。
  以上仅仅以抗体作为结合试剂为例命名,对以其他结合蛋白为结合试剂相似的测定,也可以同样格式命名。
  不经分离步骤的免疫测定法——猝灭测定 差不多所有标记测定法都需要一种适当的分离步骤,以便把反应系统中最终的结合型和游离型标记物分开进行测定。但是分离步骤会导致偏差,影响测定结果。有些分离技术需要熟练的技巧。猝灭型测定法一般用于测定半抗原化合物。其基本原理是,先将标记物——酶与半抗原分子结合,当抗原同酶结合后在空间构型上发生变化,此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其酶不再同底物发生作用,酶的活性失效(或称作猝灭)。
  细胞化学测定 放射免疫测定法虽然灵敏度高,操作方便,但所测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激素的生物活性,因为激素分子的免疫活性中心和生物活性中心往往是不一致的。近年有人发展了一种细胞化学测定方法,大大推进了测定技术的发展。
  许多激素在其靶细胞中,可直接或间接引起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不同剂量的激素在靶细胞中所引起的反应程度(或状态),可以通过某种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方法(对特异酶或反应底物的显色反应)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染色,这些染色反应可通过非常灵敏的仪器(微光密度测定仪)定量地记录下来,这就是细胞化学测定法的基本原理。
  细胞化学测定,实际上是一种生物测定法,但是,它兼有放射免疫测定法和生物测定法的双重优点,其灵敏度比放射免疫测定法高500~1000倍。血液样品可作1∶100或1∶1000稀释,每次测定血液用量极微。在测定技术上,现已开始用组织切片来代替组织块,大大提高了测定效率。此方法的缺点是延续时间长,并要用贵重仪器和消耗大量干冰,所以难以推广。
一、 生物测定法
    是传统的测定方法,它是用动物体内实验或其离体器官、组织、细胞和激素受体的体外实验,直接测定激素的生物活性,其优点是直接反映激素的生物活性。该方法是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待测定样品和标准品产生相同效应的剂量比值。标准品与待测样品性质要相同或近似,其实验数据要根据生物变异规律和设计原理进行统计学处理。生物活性测定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一) 动物体内的测定方法
是用整体或切除某一内分泌腺体的小鼠、大鼠、豚鼠、猫、犬和兔等动物,按规定剂量及途径给予动物标准品和待测样品,根据产生同样生物效应,比较标准品和待测样品比值,推知待测样品的生物活性。该方法适用于药用激素测定。其优点可直接反映激素的生物活性,而其缺点是标本量大、动物多,受动物种属、来源、体质、年龄及性别等因素影响反应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二) 细胞生物化学方法不仅保持生物活性,并且可定量测定。
(三) 离体细胞培养测定生物活性法
    是通过体外培养原代细胞或细胞株,加入激素标准与激素样品,产生的生物功能改变,得知激素样品的生物活性,该方法适于小样品激素活性的测定,是研究激素功能与结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较好方法。
(四) 放射受体分析法(radioreceptor assay,RRA)
是利用过量的放射性核素标记配体和非标记的配体,如激素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物和激素样品在一定条件下,竞争有限的特异受体结合位置的方法。利用放射受体分析法计算激素受体的相对结合亲和力,可以推知待测样品有无激素生物活性。RRA方法只代表激素与受体结合亲和力,并不能准确反应激素结合后的生物活性,RRA值与生物活性是成正比关系。
二、 免疫测定法
(一) 凝集试验
    是利用颗粒抗原直接与抗体反应发生凝集现象称为直接凝集反应。若将一些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在惰性颗粒载体表面上,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凝集反应,称作间接凝集反应。抗原与颗粒载体相连接的称正向间接凝集反应。抗体与颗粒载体相连接的称反向间接凝集反应。这种方法用于早孕诊断的快速免疫胶乳法和羊红细胞血凝抑制试验。
(二) 免疫比浊法
此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胶乳比浊分析,是利用直径在15~600nm的化学胶乳颗粒作为抗原的包被物,提高抗原和抗体的结合物的浊度,用光度计可直接测定,灵敏度可达         10-8mol/L。另一种是直接比浊法,是使抗原和抗体的复合物在溶液中形成足够大的沉淀颗粒,可以用透射光或散射光比浊法分析,其灵敏度在10-8~10-3mol/L,上述方法用于血清、尿或脑脊液中含量较高的特殊蛋白测定。
(三) 标记免疫测定
它可分为抗原过量分析法和抗体过量分析法。在抗原过量分析法又分为放射性免疫分析法和非放射性免疫分析法
1.抗原过量分析法(饱和分析法或称竞争抑制分析法),其基本反应是标记抗原与未标记抗原竞争有限抗体或特异结合剂上的结合位点。
(1)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RIA):是将同位素分析的灵敏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的两大特点结合起来的一种微量测定技术。其原理是标记抗原与其特异抗体反应,产生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物与产物保持着可逆的动态平衡。如果在反应系统中同时存在非标记抗原,且标记与非标记抗原对于抗体是具有同样的亲和力,当抗体与标记抗原的量都是恒定时,抗原和标记抗原之和大于抗体上有效结合点的数目时,根据同位素稀释原理,随着抗原浓度的增加,标记抗原和抗体的复合物数量相应减少,则抗原与标记抗原和抗体的复合物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因为标记抗原对抗体结合被未标记抗原的竞争结合所抑制,故产生一条抑制曲线。这条曲线反映了标记抗原结合程度或游离程度或者是二者之比与未标记抗原的函数关系,这一条曲线就是对样品进行定量的依据。RIA方法广泛应用于内分泌的各种激素,包括蛋白质、多肽和类固醇激素的测定,但必须记住“免疫反应”与生物活性并不是同义词,具有免疫反应部分,不一定具有生物活性。
(2)非放射性免疫测定法:是应用非同位素标记物,如酶标记物适用于样品中含有较高的被测物浓度的免疫测定法,还有一些非同位素标记物,如化学发光及荧光标记物,具有的灵敏度超过同位素标记物。应用这些非同位素标记物建立的免疫分析法有酶免分析法(enzyme immunoassay,EI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CLIA)及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酶免疫分析(EIA)是将酶催化放大作用和抗原与抗体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的一种测定方法。根据测定过程中是否需要将结合的酶标记物和游离的标记物分离,而分为均相分析与非均相分析两类。①均相测定中由于免疫反应后有酶活性改变,不需将游离和结合的酶标记物分开。该方法操作步骤简单、快速,灵敏度为10-9mol/L,主要用于小分子半抗原测定,但因受样品中非特异干扰物影响,其灵敏度不如非均相EIA高。②非均相EIA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两大类,竞争性非均相又分为酶标记抗原和酶标记抗体的EIA。酶标记抗原与抗原相互竞争有限抗体结合,洗去游离抗原和酶标记抗原,测定固体抗体结合的酶标记抗原的酶活性,即可测得被测物量。此法快速,非特异性结合低,但灵敏度不如RIA高。酶标抗体EIA是用酶标记抗体作为示踪剂,使标记抗体和未标记抗体竞争同固相抗原结合,固相抗原结合的酶标抗体同被测抗体的浓度成反比,测定固相抗原结合的酶标抗体的酶活性,即可定量测定被测抗体浓度,其灵敏度同RIA。
2.抗体过量分析
(1)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非竞争性、非均相的酶免疫分析法或称夹心EIA,它是抗体过量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使用两种抗体,一种作固定抗体,另一种作酶标抗体,被测抗原可同时与两种抗体结合,夹在两种抗体之间,这种双位点夹心原理明显提高了测定特异性和灵敏度,目前被广泛应用。
(2)免疫放射分析法(immunoradiometric assay,IRMA):是应用双位点,非竞争性结合和过量抗体的免疫放射分析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选择一对各自与被测抗原分子上不同位点结合,彼此完全互不干扰的单抗,其中一种作为固相抗体,另一种抗体用放射性核素标记,作为被测抗原进行特异性定量指示剂,经过免疫反应,根据固相载体上抗体-抗原-标记抗体结合物的放射活性,可知被测物抗原的含量。这种方法特异好、灵敏度高、快速、简便,但不适于小肽和类固醇激素,因为小分子物质很难获得抗两个不同结合位点的单抗。
(3)荧光免疫分析(fluorescence immunoassay,FIA)是将荧光素标记在抗体或蛋白质抗原上作为示踪物,根据相应抗原或抗体结合原理,测定结合的或者游离的荧光强度,即可知被测抗体含量。由于荧光测定中受操作系统的本底荧光的干扰及激发光源散发光的影响,方法稳定性差,灵敏度也受限,进一步创建了以镧系元素螯合物作为示踪物的免疫测定方法称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Tr-FIA)这种方法消除非特异本底荧光的干扰,提高方法特异性和灵敏度,且标记化合物稳定、方法简单、快速。
  (四)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
是将化学发光分析和免疫反应相结合的一种新型超微量分析技术。其检测原理与放射免疫(RIA)和酶免疫分析法(EIA)相似,不同之处是以发光物质代替同位素或酶作为标记物,或以发光试剂作为相应底物,并借助其发光强度直接进行测定。其测定方法可分为使用限量的特异性抗体进行竞争结合分析,也可应用过量的标记抗体做非竞争结合分析。发光反应系统中是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该系统是由发光化合物、氧化剂、催化剂组成,不同发光体系的反应条件、发光强度和波长等均有差别,所以出现了许多种方法,如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ELISA等,这些方法具有无污染、稳定、快速及超微量分析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抗原、半抗原和抗体的检测。
免疫测定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在妇产科用来测定雄激素(睾酮、双氢睾酮、脱氢异雄酮、雄烯二酮)、雌激素(雌酮、雌二醇、雌三醇、雌四醇)、孕激素(孕酮、17-羟孕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胎盘催乳素、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性激素结合蛋白、生长激素抑制素、泌乳素等激素的测定。在妇科肿瘤疾病诊断中也广泛应用。
  (五)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是肿瘤组织和细胞由于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和其他肿瘤相关基因及其产物异常表达所产生的抗原和生物活性物质,在正常组织和良性疾病时,几乎不产生或产量甚微,可在肿瘤患者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检出,它反映了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及肿瘤相关基因的激活或失活程度。此外,在患者机体内,由于肿瘤组织侵润正常组织,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和代谢异常,产生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和因子,虽然这些物质和因子特异性低,但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也可用于肿瘤诊断,故也将其称为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可分为两大类,即由肿瘤组织产生及肿瘤与宿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两类肿瘤标志物。前者包括分化抗原(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胚胎抗原、同功酶、激素、组织和器官特异抗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及其产物、癌基因病毒的整合DNA、糖蛋白或其他糖蛋白或糖脂、多胺及唾液酸等。另一类宿主反应标志物包括血清铁蛋白、免疫复合物、急性期蛋白、同功酶、白细胞介素-2受体、肿瘤坏死因子及新喋呤等。检测肿瘤标志物除一些血清酶可用测定活力的方法定量外,对无酶活力的蛋白类或其它肿瘤标志物大多需用免疫法测定。现有的肿瘤标志物主要用于辅助临床诊断、观察治疗反应、尽早发现肿瘤复发、转移及预后判断等。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标志物是对肿瘤绝对特异的,因为某些良性病变也可出现不同程度阳性反应,所以,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分析,才能得到正确诊断。
三、 分子生物学的应用
传统的疾病诊断方法大致有三种即临床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及生化学诊断,这些方法都是以疾病的表型改变为依据的。在大多情况下表型改变出现的时间较晚,且不是很特异,使明确诊断有一定困难。因此,应用基因诊断,直接探查基因存在和缺陷,从而对人体状态和疾病作出诊断。按其原理分为三大类:DNA探针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和二者结合的技术。DNA探针技术包括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DNA图谱、Northern印迹杂交主要检测mRNA而不是DNA、点杂交、液相杂交、夹心杂交、寡核苷酸探针技术及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包括:①PCR结合斑点杂交检测基因点突变。②PCR结合酶解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s)作为遗传标志,进行缺陷基因的连锁分析和产前诊断。③多重PCR快速检出基因中的缺失及点突变。④PCR产物的直接测序。基因诊断是一种强有力的诊断方法,它已广泛应用于产前诊断,单基因病或多基因病诊断以及基因治疗遗传病都有很大进展。
四、生物芯片技术在医学中应用
    生物芯片(biochip或bioarray)是根据生物分子间特异相互作用的原理,将生化分析过程集成于芯片表面,从而实现对DNA、RNA、多肽、蛋白质以及其他生物成分的高通量快速检测。主要是通过不同方法将生物分子(寡核苷酸、cDNA、genomic DNA、多肽、抗体、抗原等)固着于硅片、玻璃片(珠)、塑料片(珠)、凝胶、尼龙膜等固相介质上,形成的生物分子点阵。在此类芯片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微流体芯片(microfluidics chip)或称微电子芯片(microelectronic chip)即为微缩实验芯片(lab-on-a-chip)。目前最常见的生物芯片是基因芯片(gene chip;又叫DNA chip,DNA microarray),其中基因表达谱芯片的应用最为广泛,这种芯片可以检测整个基因组范围的众多基因在mRNA表达水平变化。为研究基因功能和基因遗传网络提供有力手段。表达谱芯片研究流程包括样本制备、荧光标记、杂交、芯片扫描、芯片图像处理和基因表达信息分析。基因芯片可以广泛用于基因分型、基因突变、基因表达谱、遗传作图、新基因寻找、重测序、疾病诊断及药物筛选。基因芯片(珠)技术可具有高通量、大规模、高灵敏度、高度自动化、快速高效等优点。基因芯片将人类和模式生物的生物学信息量进行集成化处理,使人类可以在分子水平探索健康和疾病的奥秘。
五、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应用
   关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的狭义定义是“应用工程学原理和方法来解决生物学和医学的问题”。 广义是:“生物工程学结合物理学、化学或数学和工程学原理,从事生物学、医学、行为学或卫生学的研究;提出基本概念、产生从分子水平到器官水平的知识,开发新的生物学制品、材料、加工方法、植入物、器械和信息学方法,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病人康复、改善卫生状况等目的”。与生物医学工程学同时兴起的纳米生物技术也将成为21世纪最具有前途的科研领域。纳米(1/10亿米)结构通常是指尺寸在100纳米以下的微小结构,在这种水平上对物质和材料进行研究处理的技术称为纳米技术,也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例如目前应用此技术制作医药抗菌产品,在人工器官外面涂上纳米粒子,就可以预防人工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在医学检验学领域使用纳米技术的新型诊断仪器,应用少量血液,通过蛋白质或核酸诊断各种疾病,应用极细小的氧化铁纳米颗粒导入癌瘤里,引起高温破坏癌细胞,而不使周围健康组织受损伤等。各种有价值的应用,都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美国实验生理学会联合会认为:“分子医学将在2020年成为人类健康的基础。分子医学的实践将包括新的预防方法、新的诊断方法和新的治疗方法,新的治疗方法将直接针对造成疾病分子、细胞或生理缺陷。这些新医学方法的基础将是精确和无创的成像及诊断技术,它们将与直接的合理设计的分子和药物治疗方案一起联合使用。有关正常细胞与分子生理学和遗传学的深层理解,将成为其实践依据”。这些变化将对卫生保健模式带来很大变革,正在改变着医学研究前景。

甲状腺激素及有关蛋白测定编辑本段回目录

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包括甲状腺素(thyroxine,T4)和少量三碘甲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 T3),它们都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上皮细胞可通过细胞膜上的“碘泵”主动摄取血浆中的碘。经细胞中过氧化物酶的作用,碘可转变生成形式尚不清楚的“活性碘”,故临床常利用抑制过氧化物酶的药物如硫氧嘧啶、他巴唑等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hyperthyroidism)。“活性碘”与存在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的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上的酪氨酸残基结合(碘化),逐步缩合生成T4、T3。含有T4和T3的TG随分泌泡进入滤泡腔中储存。在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的作用下,TG被蛋白酶水解,释放出T4、T3,扩散入血。
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中90%为T4,T3仅为2%。T3的主要来源是周围组织中T4在5’位脱碘后生成。但是T3的生理活性比T4高,占正常甲状腺激素总活性的2/3。如T4在5位上脱碘,则生成反三碘甲腺原氨酸(reverse T3, rT3),rT3基本没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活性,但在甲状腺疾病和许多非甲状腺疾病时出现有病理意义的变化。
血浆中的T3和T4绝大部分与血浆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hyroxin binging globulin, TBG)结合运输,但只有游离的甲状腺激素才有生物活性。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测定包括总T4(TT4),总T3(TT3),游离T4(FT4),游离T3(FT3)和反T3(rT3),FT4和FT3不受血液TBG的影响,直接反映甲状腺功能状态。另外还有TBG和抗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等。
㈠ 适应症:用于评价甲状腺功能状态以及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甲状腺功能低下(甲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其他疾病所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估计。
㈡ 标本采集:血清或血浆,一般多用血清。
㈢ 检测方法:甲状腺激素的测定大多采用标记免疫的方法直接测定血清中的激素浓度。包括放射免疫法(R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均相酶放大免疫法(EMIT)、化学发光免疫分析(LIA)及荧光免疫法等。
㈣ 参考范围
1、TT4: ①新生儿 129~271 nmol/L,②婴儿90~194 nmol/L,③1~5岁 94~194 nmol/L, ④6~10岁 83~172 nmol/L,⑤10~60岁65~155 nmol/L;⑥妊娠5个月 79~227 nmol/L;⑦>60岁:男 65~129nmol/L,女 71~135 nmol/L(RIA)。
2、TT3: ①脐带血 0.5~1.1 nmol/L,②新生儿 1.2~4.0 nmol/L, ③1~5岁 1.5~4.0 nmol/L,④6~10岁 1.4~3.7 nmol/L,⑤11~15岁 1.2~3.2 nmol/L,⑥15~60岁1.8~2.9  nmol/L,⑦大于60岁:男 1.6~2.7 nmol/L  女 1.7~3.2 nmol/L(RIA)。
3、FT4:10.3~25.8 pmol/L,FT3 2.16~6.78 pmol/L,rT3 0.38~1.16 nmol/L,TBG 15~34 mg/L(RIA)。
㈤ 临床意义
1、 TT4、TT3
⑴血清TT4的增加见于甲亢和TBG增加,TT4降低见于甲低、TBG减少、甲状腺炎、药物影响(如服用糖皮质激素等)。
⑵血清TT3是诊断甲亢最可靠和灵敏的单项指标,尤其是对诊断T3型甲亢的病人有特殊意义,这类甲亢病人血清TT4浓度不高但TT3却显著增高。
⑶低T3综合征:在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肝硬化、未控制的糖尿病等)时,外周T4转变为rT3增加,转变为T3减少,此时血清T4正常而T3减少,即所谓的低T3综合征。
2、FT4、FT3
总的来说,FT4和FT3的临床意义与TT4和TT3相同,但因不受血清TBG影响,而是代表具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因而具有更重要的临床价值。
⑴甲状腺功能亢进:对于诊断甲亢,FT4、FT3均较TT4、TT3灵敏,对治疗中的甲亢病人的观察,FT4、FT3的价值更大。
⑵甲状腺功能减退:大多数口服T4治疗的病人,FT4在服药后1~6小时血液浓度达到高峰,而且与服药剂量有关。FT4可能是用甲状腺素做替代性治疗时最好的检测指标。
⑶妊娠:孕妇的血中TBG明显增加,因此FT4、FT3的检测较TT4、TT3更为准确。
3、rT3:
rT3与T3在化学结构上属异构体,但T3是参与机体代谢的重要激素,是耗氧的,而rT3则几乎无生理活性。rT3增加,T3减少,可以降低机体氧和能量的消耗,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⑴甲亢时血清rT3增加,与血清T4、T3的变化基本一致。而部分甲亢初期或复发早期仅有rT3的升高。
⑵甲低时血清rT3降低。rT3是鉴别甲低与非甲状腺疾病功能异常的重要指标之一。
⑶部分非甲状腺疾病,如心肌梗塞、肝硬化、糖尿病、尿毒症、脑血管意外和一些恶性肿瘤病人,血清中rT3增加,T3/rT3比值降低,这一指标对上述疾病程度的判断、疗效观察及预后估计均有意义。
⑷羊水中rT3浓度可作为胎儿成熟的指标。如羊水中rT3低下,提示先天性宫内甲低。
b4、甲状腺结合球蛋白( TBG):甲亢时血清TBG可能降低,治疗后逐步恢复正常;甲低时则相反。非甲状腺疾病中,肝炎、妊娠、服用避孕药时血清TBG可以增加。而严重感染、重症营养不良、重症糖尿病、恶性肿瘤、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及肢端肥大症时,血清TBG降低。
5、抗甲状腺自身抗体:包括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其参考范围:TG-Ab结合率<30%,TM-Ab结合率<15%。①主要用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如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桥本病)时TG-Ab和/或TM-Ab的阳性率高达80%~90%。②约1/4的甲状腺癌病人TG-Ab和/或TM-Ab阳性。③在非甲状腺疾病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重症肌无力、糖尿病等,TG-Ab和TM-Ab也可阳性。
6、甲状腺球蛋白(TG):TG是存在于甲状腺滤泡腔内的一种糖蛋白,其分子中酪氨酸残基可被碘化缩合生成T3、T4。血中TG仅为少量。参考范围:血清17.2±3.5 mg/L。①甲状腺癌时血清TG明显升高,尤其对治疗效果追踪及甲状腺癌转移有重要意义。②血清TG的增高是判断亚急性甲状腺炎活动度的参考指标,炎症控制后TG降至正常。③初发甲亢、甲亢复发或治疗未缓解者血清TG升高。如治疗后TG水平不下降,则复发的可能性很大。
㈥评价与问题:
⑴血清中的T4和T3 99%以上与血浆蛋白结合,以TBG为主。所以TBG的含量可以影响TT4和TT3。如当妊娠、应用雌激素或避孕药、急性肝炎、6周内新生儿等血清TBG增高时,TT4也增高。应用雄激素、糖皮质激素、水杨酸、苯妥英钠等药物,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低蛋白血症等血清TBG降低时,TT4也降低。
⑵FT4和FT3在血清中浓度很低,检测结果受检测方法、试剂盒质量等影响显著,参考范围差异有所差异,但随着方法的改善,FT4、FT3已成为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主要诊断指标。
⑶药物影响:肝素可能对FT4、FT3的测定产生影响,使结果偏高。

甲状旁腺素与降钙素测定编辑本段回目录

㈠ 甲状旁腺素测定
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 )是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的单链84肽,分子量9.5KD,血清中PTH半寿期约18min。PTH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的重要激素之一,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骨、肾和小肠粘膜,总的生理效应为升高血钙,降低血磷和酸化血液。PTH的合成和分泌受细胞外Ca2+浓度的负反馈调节。
1、适应症:钙磷代谢紊乱、甲状旁腺功能异常、甲状腺癌。
2、标本采集:血清或血浆。
3、检测方法:一般用RIA,可分别测定PTH的C端段,N端段和中间段。
4、参考范围:PTH羧基端 50~330 ng/L,氨基端 8~24 ng/L。
5、临床意义
⑴PTH增加: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由于良性腺体增生或肿瘤性合成及分泌过多,血钙常>2.65mmol/L,血磷<0.97mmol/L,24h尿钙>7.5mmol。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的血钙刺激甲状旁腺增生肥大、维生素D缺乏症、吸收不良症候群、慢性肾功能衰竭、骨软化症等。
⑵PTH减低:见于特发性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疾病治疗伤及甲状旁腺或甲状旁腺手术后、严重低血镁抑制PTH分泌。
6、评价与问题:PTH通常用RIA法测定,由于难于得到足够的人PTH标准品,可能被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的分析所代替。氨基端不稳定,所以主要测定羧基端及中间段。近年来用免疫化学发光技术检测PTH原型,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均大为提高,该法的参考范围在1~10pmol/L之间,平均值为3.42pmol/L。
㈡ 降钙素测定
  降钙素(calcitonin, CT)是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又称C细胞)分泌的一种32肽,分子量3.5KD。CT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是骨、肾和小肠,其生理作用为降低血钙、血磷。
1、适应症:钙磷代谢紊乱,甲状腺癌。
2、标本采集:血清或血浆。
3、检测方法:一般用RIA测定。
4、参考范围:血清CT 男性 0~14 ng/L,女性 0~28 ng/L。
5、临床意义
⑴CT异常主要见于骨代谢性疾病。生理状况下,机体通过CT和PTH的相互拮抗作用维持钙代谢的稳定。正常妊娠和儿童生长期,血中的CT增加。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性营养不良、慢性肾衰、恶性贫血和酒精性肝硬化时,CT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时,血中CT减少。
⑵CT作为肿瘤标志物:血清CT浓度增高(>100ng/L)见于绝大多数甲状腺髓样癌,并被认为是其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尤其是有家族史者应早期筛查,约75%的甲状腺髓样癌CT阳性,可作为诊断、治疗和复发监测的指标。在肺小细胞癌、乳腺癌、胃肠道癌及肿瘤骨转移时,血中CT也增高。

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编辑本段回目录

肾上腺皮质由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构成,分别合成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盐皮质激素以醛固酮(aldosterone)为主,糖皮质激素以皮质醇(cortisol)为主,性激素包括雄激素(androgen)和雌激素(estrogen)。这三类激素都是胆固醇的衍生物,故称为类固醇激素(steroid hormone)。释放入血的糖皮质激素主要与血浆中的皮质醇结合球蛋白(cortisol-binding globulin, CBG)可逆结合。糖皮质激素作用十分广泛,体内大多数组织的各种物质代谢都受它的调节作用。盐皮质激素可促进肾脏保钠排钾,增加细胞外液容量,在维持机体水和电解质平衡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肾上腺皮质还可合成少量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是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主要受下丘脑和垂体调节轴的控制。
㈠ 总皮质醇测定
皮质醇在血液中以三种形式存在:①蛋白结合皮质醇,占总量的90%以上,主要与CBG结合。②游离皮质醇,占总量的5%以下,是皮质醇发挥生理作用的部分。③皮质醇代谢产物,如四氢皮质醇。皮质醇分泌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一般在上午8时左右分泌量最多,以后逐渐下降,午夜零时最少。
1、适应症: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如库欣综合征、Addison病等。
 2、标本采集:血清或血浆、24h尿液。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性,故标本采集时间十分重要。皮质醇测定一般取早上8点和夜间零时两次血样进行分析。24小时尿皮质醇测定不受昼夜节律影响,但取样本时要准确记录尿量。
 3、检测方法:皮质醇测定方法有荧光光度法、高压液相色谱、RIA等。RIA快速、简便、灵敏,有商品试剂盒选用,为目前检测皮质醇最常用的方法。
4、参考范围:血清(浆)总皮质醇:早8时165~441nmol/L,夜间零时55~165 nmol/L,昼夜比>2,24小时尿皮质醇 28~276 nmol/24h(RIA)。
 5、临床意义:
 ⑴血、尿中皮质醇浓度增高:主要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患者皮质醇分泌亢进,尤其是午夜分泌增加,昼夜节律消失,皮质醇含量昼夜比<2。此外,肾上腺肿瘤、应激、妊娠、口服避孕药、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药物等可致皮质醇增高。
 ⑵血、尿中皮质醇浓度降低:主要见于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Addison病),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家族性CBG缺陷症、严重肝病、低蛋白血症和一些药物(苯妥英钠、水杨酸钠)治疗等可见血、尿中皮质醇浓度降低。
 6 评价与问题
 ⑴测定游离皮质醇比总皮质醇更有意义,但目前尚无合适的方法。
 ⑵血中皮质醇测定是检测包括与血浆蛋白结合及游离的总的皮质醇浓度,不能排除CBG浓度的影响。24小时尿皮质醇测定不受昼夜节律的影响,能可靠地反映皮质醇的浓度。
 ㈡ 醛固酮测定
 血浆中醛固酮约一半与血浆蛋白结合,另一半呈游离状态发挥生理功能,通过远端肾小管保钠排钾、调节水与电解质平衡。醛固酮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心钠素的调节和影响。
1、适应症:醛固酮增多与减少症。
2、标本采集:血清和24h尿液。体位对醛固酮分泌有较大影响,常同时测定卧位与立位标本。卧位为清晨起床前采静脉血,立位即在卧位取血后,患者直立时间保持2~3h后采血。
3、检测方法:一般用RIA测定。
4、参考范围:
⑴血清:卧位60~170ng/L(普通饮食),122~370 ng/L(低钠饮食);立位:65~300 ng/L(普通饮食)。
⑵尿液:普通饮食 6~25μg/24h,低钠饮食 17~44μg/24h,高钠饮食 0~6μg/24h。
5、临床意义
⑴醛固酮增高:见于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所致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如肾性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肝硬变出现腹水、各种原因所致的低钠血症等。妊娠或雌激素治疗时也见增加。大量出汗、补钾也可使醛固酮分泌增加,血中浓度增高。
⑵ 醛固酮降低: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功能低下,11、17、21-羟化酶缺乏。一些药物如利血平、普萘洛尔、甲基多巴、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等可引起醛固酮水平减低。
6、评价与问题
⑴由于标本采集和试验方法的影响,不同实验室所建立的参考范围差异较大。
⑵醛固酮升高时,应测定肾素,以观察有无肾素的影响。
㈢尿液类固醇激素代谢产物测定
尿液中17-羟皮质类固醇(17-hydroxycorticosteroids,17-OHCS)是C-17上有羟基的所有类固醇物质的总称,主要来自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及其氢化代谢物。17-酮类固醇(17-ketosteroids,17-KS)是C-17为酮基的所有类固醇物质的总称,主要来自雄酮、脱氢异雄酮及其代谢产物。尿液17-OHCS和17-KS浓度可以反映类固醇激素的代谢状况。
1、适应症: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功能亢进或低下、睾丸间质细胞瘤、睾丸功能减退、肾上腺切除术后、皮质激素或雄激素治疗等。
2、标本采集:24h尿液,可在容器中加5~10ml浓盐酸防腐。
3、检测方法:分光光度法。
4、参考范围
⑴尿17-OHCS:男性11~33μmol/24h,女性8~225μmol/24h,儿童3~16 μmol/24h。
⑵尿17-KS:男性34~69μmol/24h,女性 17~52μmol/24h。
5、临床意义
(1)17-OHCS:主要反映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当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瘤时17-OHCS增高;甲亢、肥胖病、胰腺炎、应激、妊娠后期等可见升高。11-β羟化酶、21-羟化酶缺乏症可增高。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功能低下、肾上腺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减低等17-OHCS减少。
(2)尿17-KS:男性尿中17-KS 2/3来自肾上腺皮质,1/3来自睾丸,故尿中17-KS可反映男性肾上腺皮质和睾丸功能。女性几乎全部来自肾上腺皮质,卵巢产量极少,故女性尿中17-KS只反映肾上腺皮质功能。尿17-KS增多多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睾丸间质细胞瘤,甲亢以及应用ACTH、雄性激素和皮质激素之后。11-β羟化酶、21-羟化酶缺乏症可显著增高。尿17-KS减少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睾丸功能减退以及甲减等。
6、评价与问题
⑴17-OHCS测定的方法特异性较差,泼尼松、地塞米松、四环素、维生素B2等药物可干扰试验,检测前应停用。
⑵17-KS的检测方法有较好的精密度,但不够灵敏,操作较费时。一些药物,如四环素、维生素B2、安定、某些降压药等可干扰试验。

肾上腺髓质激素测定编辑本段回目录

肾上腺髓质主要分泌肾上腺素(epinephrine)、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约占10~30%)及微量的多巴胺(dopamine)。这三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在化学结构中均含有儿茶酚(邻苯二酚)及连接其上的乙胺侧链,生理功能也有许多共同点,故统称为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终产物是3-甲氧基-4-羟苦杏仁酸,即香草扁桃酸(vanillymandelic acid,VMA)。多巴胺的主要终产物为3-甲氧-4-羟基乙酸,即高香草酸(HVA)。大部分VMA和HVA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后,随尿排出体外。
肾上腺髓质激素的检测包括血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尿中所含主要代谢产物儿茶酚胺及VMA的测定。
㈠ 适应症:嗜铬细胞瘤、高血压、交感神经母细胞瘤等。
㈡ 标本采集:血浆或血清,尿液。采血应在情绪稳定和安静状态下进行。VMA测定时,标本用棕色瓶收集,尿标本应新鲜。收集的尿应及时检测或加防腐剂后置冰箱暂时保存。
㈢ 检测方法:①高压液相色谱(HPLC)-电化学法检测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②HPLC法测定尿儿茶酚胺。③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尿中VMA。
㈣ 参考范围
1、血浆:肾上腺素< 480pmol/L,去甲肾上腺素  615~3240 pmol/L。
2、尿液
⑴肾上腺素:1~4岁 0~33nmol/24h,5~10岁 0~55 nmol/24h,11~15岁 2.7~109 nmol/24h,成人 0~82 nmol/24h。
     ⑵去甲肾上腺素:1~4岁 0~171nmol/24h,5~10岁 47~384 nmol/24h,11~15岁 89~473 nmol/24h,成人 0~591 nmol/24h。
⑶多巴胺:1~4岁 261~1698 nmol/24h  5岁~成人 424~2612 nmol//24h。
⑷VMA:5~45μmol/24h。
㈤ 临床意义
1、血液与尿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时,血、尿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明显升高。由于血液肾上腺素几乎全部来自肾上腺髓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除肾上腺髓质可分泌外,可来自其他组织中的嗜铬细胞和未被摄取的少量神经递质,若患者肾上腺素升高幅度比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显著,则支持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原发性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交感神经母细胞瘤等也可升高。降低见于甲亢、阿狄森(Addison)病等。
2、尿VMA:有助于了解体内儿茶酚胺的水平,主要用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高血压的鉴别诊断。增高见于嗜铬细胞瘤、交感神经母细胞瘤、原发性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降低见于甲亢、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㈥ 评价与问题
1、测定VMA采用荧光光度法,故测定3天前应禁食含荧光的物质,如茶、咖啡、巧克力等,并停用四环素、水杨酸、核黄素、胰岛素等药物。
2、VMA分析以尿液测定为主,因为儿茶酚胺的分泌有阶段性,24h尿液分析能了解一天的分泌量,而血液测定有可能捕捉不到其分泌高峰。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测定编辑本段回目录

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是垂体前叶嗜碱细胞释放的一种糖蛋白,可促进甲状腺腺体增大、合成分泌T4、T3增加。血清TSH水平测定是甲状腺功能紊乱的常规检测指标。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hyr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TRH)可促进垂体释放TSH。
㈠适应症: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紊乱,原发或继发性垂体损伤。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与减低的鉴别。
㈡ 标本采集:血清或血浆。
㈢检测方法: RIA或免疫化学发光分析。
㈣参考范围:成人2~10mU/L。大于60岁:男性 2.0~7.3 mU/L,女性 2.0~16.8 mU/L。
㈤临床意义
1、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时,T3、T4增高,TSH降低,主要病变在甲状腺;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时,T3、T4增高,TSH也增高,主要病变在垂体或下丘脑。
2、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时,T3、T4降低而TSH增高,主要病变在甲状腺;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时,T3、T4降低而TSH也降低,主要病变在垂体或下丘脑。
3、其他可引起TSH分泌下降的因素:活动性甲状腺炎、急性创伤、皮质醇增多症、应用大量皮质激素、慢性抑郁症、慢性危重疾病等。
4、其他可引起TSH分泌增多的因素:长期应用含碘药剂、居住在缺碘地区等。
㈥评价与问题:TSH水平不受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浓度影响,TSH配合甲状腺激素测定,对甲状腺功能紊乱的诊断及病变部位的判断上更有价值。

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编辑本段回目录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可通过作用于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网状带细胞膜上的ACTH受体,促进细胞增值,合成、分泌糖皮质激素、性激素增多。ACTH持续增高可早期一过性地引起盐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但无持久影响。下丘脑分泌、释放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CRH),选择性促进腺垂体分泌ACTH。ACTH有昼夜分泌节律,分泌高峰在清晨,午夜22~24时最低。
㈠适应症: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紊乱,原发或继发性垂体损伤。原发性与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的鉴别诊断。
㈡标本采集:血清或血浆。
㈢检测方法:RIA或免疫化学发光分析。
㈣参考范围:早晨8时2.2~12.0 pmol/L,午夜0时<2.2pmol/L,昼夜比值>2。
㈤临床意义:血清ACTH增高或减低、昼夜节律消失均表明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与血清皮质醇测定配合,可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①ACTH和皮质醇均升高,提示为丘脑、垂体病变(库欣综合征)或异位ACTH综合征所致的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者严重的应激反应。②血清ACTH减低、皮质醇升高,可见于肾上腺腺瘤、肾上腺癌所致的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但也可见于单纯性肥胖。③血清ACTH升高、皮质醇减低,见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④ACTH和皮质醇均减低,提示为丘脑、垂体病变所致的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㈥评价与问题
1、库欣综合征与异位ACTH综合征的鉴别较为困难,后者血清ACTH,血和尿皮质醇均比库欣综合征升高显著,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作用较差,同时还应结合影像学检查更有助于鉴别。
2、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对鉴别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与单纯性肥胖有意义。在口服地塞米松后,单纯性肥胖者血清皮质醇可显著下降;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者血清皮质醇下降不明显。

生长激素测定编辑本段回目录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是由腺垂体嗜酸细胞分泌的由19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直链多肽类激素。每日GH分泌存在昼夜节律性波动,呈脉冲式分泌,白天仅在餐后3h左右各有一次较小的脉冲式分泌,夜间熟睡后约1h后有数次较大的脉冲式分泌。释放入血液中的GH以游离形式运送到全身各靶器官起作用。下丘脑分泌的生长素释放激素(GHRH)是调节GH分泌的最主要因素。
㈠适应症: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紊乱、原发或继发性垂体损伤、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垂体性侏儒。
㈡标本采集:血清或血浆。
㈢检测方法:一般采用免疫化学法。
㈣参考范围:脐带血 0.47~2.35nmol/L,新生儿 0.71~1.88 nmol/L,儿童<0.94 nmol/L。成人:男<0.09 nmol/L,女<0.47 nmol/L。
㈤临床意义
1、GH增高:见于垂体肿瘤所至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创伤、麻醉、糖尿病、肾功不全、低血糖也可引起GH升高。
2、GH降低:见于垂体功能减退、垂体性侏儒、遗传性GH缺乏症、继发性GH缺乏症(如肿瘤压迫、感染、外伤)等。
㈥评价与问题
1、生理状况下,血清GH值很低,单次检测意义有限,应进行GH兴奋试验更有价值。
2、GH分泌具有时间节律性,并具脉冲式分泌特点,半寿期只有20~30min,在取标本时要予以注意,采血时间应在午夜。
3、不同方法、不同采样时间均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应采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参考范围。

雌激素测定编辑本段回目录

    雌激素主要包括雌酮、雌二醇、雌三醇、雌四醇(15a—羟雌三醇)。育龄妇女雌激素以雌二醇为主。妊娠期以雌三醇及雌四醇为主,绝经后以雌酮为主。
雌::醇为雌二醇和雌酮的代谢产物。
   (一)测定方法及正常值
   1.血浆雌二醇测定
   (1)测定方法:放射免疫测定法光免疫分析法。
时间分辨荧
    (2)正常参考值(放射免疫法):男性110-264.7pmoVL;女性,卵泡期132-220pmol/L,排卵期1431-2972pmo~L,黄体期403.7—1123pmol/L。
   2.血浆雌酮测定
   (1)测定方法:放射免疫法。
   (2)正常参考值:男性110.7—387.4pmo~L;女性,卵泡期166-387.4pmo~L,排卵期1007.3-2490.7pmo~L,黄体期608.8-1040.5pmo~L。
 3•.血浆雌三醇测定
 (1)测定方法:放射免疫法,酶标吸附测试法。
 (2)正常参考值(放射免疫法):男性51.7—171pmo~L;女性,卵泡期59.3-132.9pmo~L,.11≥卵期224.8—267.8pmo~L,黄体期139.8-271.7pmo~
l』O
 4.尿雌三醇测定
 (1)测定方法:化学测定法。
  (2)妊娠晚期雌三醇正常值:52.051xmoL/L/24h尿;警戒值为34.7-52.05txmol/L/24h尿;危险值<34.7pmoVV24h尿。
   5.羊水中雌三醇测定  羊水中激素转换较快,羊水中雌三醇的量并不能反映胎儿情况,加之羊水抽取带来的创伤,故临床应用较少。
   (二)临床应用
   1.检测卵巢功能  对于闭经病例,无论是原发性或继发性的,检测雌激素水平可以了解卵巢功能状态,协助诊断闭经原因。
   2.幼女性早熟  测定雌激素水平可了解其影响程度,再结合其他辅助检查,可以了解是原发性早熟抑或由卵巢肿瘤、垂体肿瘤引起。
   3.绝经后阴道流血  测定雌激素水平,如雌激素水平较高,排除外源性药物影响后,应考虑有卵巢肿瘤的可能。
   4.子宫先天性发育不良或第二性征发育不良  若雌激素水平正常,则可能为雌激素受体功能缺陷。
   5.促性腺激素高水平者  同时测定雌激素水平,若雌激素水平亦较高,说明雌激素负反馈作用不能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则考虑垂体功能亢进或有肿瘤。
   6.多囊卵巢综合征  除LH/FSH比例失调外,雄激素及雌激素的比例亦不正常,治疗前后测定雌激素及雄激素水平,若治疗后雄激素/雌激素的比例有所下降,则预后较好,排卵的机会较多,否则往往不爿P歹p。
   7.子宫内膜癌  测定体内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水平有助于对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的探讨。
   8.卵巢肿瘤  不论发生于幼年、育龄期或绝经后,若有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时,则可能是功能性卵巢肿瘤,如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瘤。
   9.妊娠期雌三醇水平  孕妇尿中有大量雌三醇,占尿中雌激素的90%,主要由胎儿胎盘单位产生,故动态观察其变化,可以对胎儿•胎盘功能进行监护。
   妊娠晚期连续多次测得尿中雌三醇值<34.7gmoV24h尿,或突然下降30%-40%,提示胎盘功能低下。
   胎儿生长受限:连续测定雌三醇曲线平坦,则提示胎儿生长受限。
   连续测定血浆雌三醇量可估计孕期,若该值继续上升,则为未足月;若连续维持在同样水平,则提示已足月;若逐渐下降,则为过期妊娠。
   雌三醇异常增高时,要考虑有多胎妊娠、巨大儿、胎儿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情况。
   尽管雌三醇是检测胎儿状况的一种手段,但已退居次要地位,它在临床上只是有用的辅助参数,而单独应用的临床意义不大。现在多被生物物理检测所取代。
   雌四醇(即15ct—羟雌三醇)几乎全部来源于胎儿,因此被认为可作为胎儿监护的手段,但并不优于雌三醇,临床应用价值较小。

孕激素的测定编辑本段回目录

    孕激素也有多种,主要包括孕酮、17—羟孕酮、孕二醇等。
   (一)测定方法及正常值
   1.血浆孕酮的测定
   (1)测定方法:放射免疫法、荧光酶标免疫法、竞争性TRFIA法。
   (2)正常参考值(放射免疫法):卵泡期3.18mmol/L,黄体期15.9-63.6mmol/L。
 2.血浆17•羟孕酮测定
 (1)测定方法:放射免疫法。
 (2)正常参考值:卵泡期0.45-2.10nmol/L,黄体期1.05-8.70nmoL/L。
 3.尿孕二醇测定
 (1)测定方法:化学定量分析法、气体色层分析法、酶联免疫法。
   (2)正常参考值:卵泡期3.121xmol/24h尿,黄体期6.24q15.61xmol/24h尿。
   (二)临床应用
   1.检测排卵  血孕酮》16nmoi/L及孕二醇>3.12ixmol/L24h尿为排卵标记。
   2.预测排卵  血孕酮与LH排卵峰同时上升,酶联免疫法测定尿葡萄糖醛酸孕二醇能于五分钟内检出临近排卵的孕酮变化,可用于预测排卵。
   3.黄体功能监测  排卵后第5、7、8天三次取样测定孕酮,评估黄体功能。
   4.遗传性疾病  17•羟孕酮是诊断21•羟化酶缺陷的特异性指标,血浆17—羟孕酮浓度》25nmol/L可确定诊断。

血浆睾酮测定编辑本段回目录

    1.测定方法  放射免疫测定法、酶标免疫荧光测定法、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
   2.正常参考值(放射免疫测定法)  男性12.5-31.5nmol/L,女性0.7—3.1nmol/L。
   3.临床应用
   (1)卵巢功能性肿瘤:卵巢肿瘤有男性化倾向者,测定血浆睾酮有助于确立诊断,如卵巢睾丸母细胞瘤、门细胞瘤等,睾酮可升高。
   (2)两性畸形:男性假两性畸形、真两性畸形,睾酮水平在男性范围内;而女性假两性畸形则常在女性正常范围内。
   (3)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睾酮水平增高。
   (4)多囊卵巢综合征:睾酮水平可有不同程度增高。
   (5)女性多毛症:血浆睾酮水平可增高。

促卵泡素及促黄体生成素的测定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测定方法及正常值
   1.促卵泡素(FSH)的测定
   (1)测定方法:放射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测定法。
   (2)正常参考值(酶联免疫测定法):卵泡期25:151U/L,黄体期:s:151U/L,中期峰为基值2倍。
   2.促黄体生成素(LH)的测定
   (1)测定方法:放射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测定法。
   (2)正常参考值(酶联免疫测定法):卵泡期:2:151U/L,黄体期c5:151U/L,中期峰为基值2倍。
   (二)临床应用
   1.青春期启动和真性性早熟的标志之一  白天的FSH>4.01U/L和LH>7.51U/L或GnRH类似物兴奋试验的FSH峰值>7.51U/L,LH峰值>151U/L指示青春期启动。
   2.鉴别中枢或卵巢性性腺功能低下闭经的诊断  FSH>301U/L为高促性腺激素(卵巢性)闭经;FSH和LH均《51U/L,为低促性腺激素(下丘脑或垂体性)闭经。
   3.血LH/FSH比值>3为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指标之一。
   4.LH对GnRH实验的反应性可鉴别下丘脑或垂体性闭经。
   5.排卵前检测,LH升高提示排卵。
   6.幼女体质性性早熟,LH可升高。
   7.根据FSH在氯底酚胺实验和GnRH兴奋试验中反应程度估计卵巢储备功能。氯底酚胺试验及Gn•RH兴奋试验中FSH峰值>201U/L者为卵巢储备功能降低的表现。

皮质醇测定编辑本段回目录

    1‘测定方法  放射免疫测定法。
   2.正常参考值  血浆皮质醇:上午8时137.95-634.57mmol/L,下午4时82.77—413.85mmol/L,下午10时少于晨8时的50%;尿游离皮质醇55—250mmol/24h。
   3.临床应用  皮质醇增多症(柯兴氏综合征)、肾上腺皮质肿瘤、部分垂体瘤、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等。血浆或尿皮质醇可升高。疑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爱狄森氏病)、肾上腺性腺综合征等情况下,因肾上腺皮质被破坏或萎缩等,致血、尿皮质醇水平低下。
   皮质醇水平的改变可以引起月经及性激素水平改变,而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等性激素异常的妇科疾病有时也可致皮质醇水平升高。

尿17—酮类固醇测定编辑本段回目录

    1.测定方法  化学测定法。
   2.正常参考值  34.7±10.41xmoL/24h尿。
   3.临床应用
   (1)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肾上腺性腺综合征或女性有男性化倾向征群,17•酮类固醇皆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2)肾上腺皮质肿瘤:17-酮类固醇排出增高。
   (3)卵巢含睾丸细胞瘤:17•酮类固醇可轻度升高。
   (4)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全、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全垂体功能减退,17—酮类固醇排出减少。

尿17•羟类固醇测定编辑本段回目录

    1.测定方法  化学测定法。
   2.正常参考值  20i8mmoV24h尿。
   3.临床应用
   (1)肾上腺皮质肿瘤、肾上腺性腺综合征、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柯兴综合征、应激反应等17-羟类固醇排出增多,多囊卵巢综合征可正常或轻度升高。
   (2)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发育不全、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全垂体功能减退,17•羟类固醇排出减少。
   (3)肾上腺酶系统缺陷  1l羟化酶缺乏时,17-羟类固醇排出可增多,而17、18、21羟化酶及3p脱氢酶缺乏时则正常或减少。

催乳素编辑本段回目录

    1.测定方法  常用的有放射免疫分析和酶免疫分析法。
   2.正常参考值  10-25p旷L(放射免疫法)。
   3.临床应用  催乳素升高常见于高催乳素血症、垂体催乳素瘤、下丘脑肿瘤、神经胶质瘤和颅咽管瘤,颅内炎症如颅底脑膜炎、结核病和结节病,一些药物如灭吐灵、吗叮啉等可使催乳素分泌增加。催乳素分泌过少一般与下丘脑•垂体区域病变有关。

性激素测定编辑本段回目录

性激素(sex hormone)可分为雄激素(androgen)和雌性激素两大类,后者又包括雌激(estrogen)素和孕激素。性激素的分泌受垂体前叶分泌的两种促性腺激素,即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的调节。
睾酮(testosterone)在雄激素中活性最高,是由男性睾丸间质细胞合成分泌的,肾上腺皮质也可合成少量。血浆中90%睾酮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ex hormone binding globulin,SHBG)结合。睾酮在肝脏中代谢。
雌激素中,雌二醇(estradiol,E2)的活性最高。卵巢、睾丸和肾上腺皮质都有合成雌激素的能力,以成熟卵泡和黄体的分泌为主。在血中主要与SHBG结合,降解的主要器官是肝脏,雌三醇是主要降解产物。
人体内主要的孕激素是孕酮(progesterone),主要由卵巢的黄体分泌;肾上腺和睾丸及胎盘也可分泌孕酮。孕酮入血后主要与皮质醇结合蛋白结合,主要在肝脏灭活。
㈠适应症:性腺功能紊乱、性发育异常及生殖系统肿瘤。
㈡标本采集:血清或血浆,因性激素分泌有时间节律性,清晨高于下午,故于早8点抽血以便于比较。另外,尿液和羊水也可作为检测标本。
㈢检测方法:性激素的检测方法很多,包括RIA、ELISA、免疫化学发光法和HPLC法等,临床上仍以RIA法最为常用。
㈣ 参考范围
1、血清睾酮:①男性:成人15.8~23.8nmol/L,儿童<8.8 nmol/L;②女性:成人1.81~2.29nmol/L,儿童<0.7 nmol/L。
2、血清雌二醇:妇女月经周期变化,卵泡期37~330pmol/L,排卵期370~1850pmol/L,黄体期184~881pmol/L,绝经期37~110pmol/L。
3、血清孕酮:妇女月经周期变化,卵泡期0.6~1.9nmol/L,排卵期1.1~11.2nmol/L,黄体期20.8~103nmol/L。
㈤ 临床意义
1、睾酮
⑴ 血清睾酮升高:见于性早熟、睾丸间质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多囊性卵巢综合征、多发性子宫内膜癌、女性多毛症等。
⑵ 血清睾酮明显降低:见于原发性睾丸发育不全症、睾丸不发育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皮质醇增多症、部分男性乳房发育等,睾丸的炎症、肿瘤、外伤等血清睾酮降低。
2、雌二醇:
⑴ 血清雌二醇增高:见于卵巢癌、性腺母细胞瘤、垂体瘤、畸胎瘤、肝硬化、性早熟、男性乳房发育等。妊娠时可显著升高。
⑵ 血清雌二醇降低:见于无排卵性月经、原发或继发性卵巢功能减退、卵巢发育不全垂体卵巢性闭经、皮质醇增多症等。口服避孕药和雄激素后可见减低。
3、孕酮:
⑴ 血清孕酮增高:见于妊娠、排卵、卵巢肿瘤等。
⑵ 血清孕酮降低:见于黄体功能不良、胎盘功能低下、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流产或胎儿死亡等。
㈥ 评价与问题
1、育龄妇女血清中性激素水平有周期性变化;连续动态观察较单次测定更有意义。
2、雌二醇是评价卵巢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对诊断性早熟和性发育不良也有一定价值。
3、孕酮是确定有无排卵和评价黄体功能状态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孕酮的测定应在月经的后半期进行。
4、由于妊娠期血清中孕酮水平的个体差异很大,而且胎盘又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因此孕酮不是判断胎盘功能的理想指标。
5、雌激素水平与月经周期有关,应加注意。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是由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激素,男性和未受孕女性的垂体也可分泌少量。hCG的主要功能是在妊娠(pregnancy)的前几周维持卵巢的黄体分泌功能、支持胚胎的早期发育;此外还具有促进卵泡、甲状腺及睾丸间质细胞成熟的活性等。hCG是由两个非共价键相连的两条肽链(α和β亚基)、237个氨基酸组成的二聚体分子,α亚基含92个氨基酸,其序列与垂体激素LH、FSH、TSH的相似;β亚基含145个氨基酸,羧基末端的28~30个氨基酸为其所特有。hCG的清除在肝脏和肾脏,孕妇血液中的hCG通过血循环可直接排入尿液中。妊娠1周后,血液hCG为5~50IU/L,尿液hCG可>25 IU/L,第10周左右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并一直以1/5左右峰值水平维持至妊娠末期。因此,临床检测血清或尿液hCG常用于早孕诊断和胎盘功能判断,但滋养细胞肿瘤和一些其他肿瘤也可致hCG显著升高,故hCG也被视为肿瘤标志物之一。

内容一
㈠适应症
1、早孕的诊断,流产的监测。
2、异位妊娠的诊断,急腹症的鉴别诊断。
3、滋养细胞肿瘤,如葡萄胎、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的诊断与疗效监测。
4、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部分实体肿瘤的疗效观察与复发监测。
5、胎儿先天缺陷的筛查。
㈡标本采集:血清、随机尿液,以首次晨尿(中段尿)较适宜于检测,菌尿和血尿一般不宜用于检查。
㈢检测方法
1、血清hCG:主要用单克隆抗体结合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或微粒子酶免疫分析定量。
2、尿液hCG:主要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进行定性,其基本原理为:将羊抗人hCG多克隆抗体和羊抗鼠IgG抗体分别固化于特制的试剂条上端,并呈两条线排列;在试剂条下端的吸水剂中含有均匀分布的胶体金标记鼠抗人hCG β链的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时将试剂条的下端浸入被检尿液后迅速取出,尿中的hCG与胶体金标记鼠抗人hCG β链的McAb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沿吸水剂上行至羊抗人hCG多克隆抗体固化线处并与其结合,金颗粒累积于此显紫红色线条,为阳性反应。未结合hCG的胶体金标记鼠抗人hCG β链的McAb上行与固化的羊抗鼠IgG抗体结合,也显示紫色线条,为阴性对照。因此,hCG阳性标本显示两条紫色线,而阴性标本只显示一条紫色线。
㈣参考范围:①男性或未孕女性血清hCG<5IU/L,尿液hCG<25IU/L;绝经期后妇女血清/尿液hCG<10IU/L。②妊娠期:第3周,<50 IU/L;第4周,<400 IU/L;第7周,5000~90000 IU/L;第10周,40000~230000 IU/L;第13周,40000~140000 IU/L;第6个月,8000~100000 IU/L;第9个月,5000~65000 IU/L。
㈤临床意义
1、诊断早期妊娠:诊断妊娠的血清hCG浓度是≥10IU/L,一般在末次月经后第4周初或受精卵着床7~10d后即可呈阳性。尿液中只要hCG浓度>25IU/L时,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即可呈阳性。多胎妊娠时,血清和尿液hCG浓度显著高于单胎。
2、异位妊娠的诊断:正常妊娠时,血清hCG水平随不同孕周呈规律性变化。当异位妊娠时,血清hCG浓度增加不如正常妊娠高,多为正常妊娠的1/3~1/2,一般约有60%~80%的异位妊娠患者血清hCG浓度增加,hCG不增高的患者也不能完全排除异位妊娠.有研究表明:正常宫内妊娠时,血清hCG浓度(ShCG)与阴道后穹隆穿术(culdocentesis)标本hCG浓度(ChCG)之比(ShCG/ChCG)>1.3;异位妊娠时,ShCG/ChCG<0.7。在外科急腹症患者与异位妊娠(宫外孕)鉴别时,前者尿液hCG检测阴性,后者阳性。
3、流产的监测:①先兆流产(threatened abortion)时,若血清hCG保持高水平,则多不会发生流产;当血清hCG<2500 IU/L并呈逐渐下降时,有流产或死胎的可能;一旦血清hCG<600 IU/L,则难免流产。②不完全流产(incomplate abortion):宫内残存胚胎组织,血清或尿液仍可呈阳性;完全流产或死胎时,hCG又阳性转为阴性。③人工流产后13d后或正常产后4d,血清hCG应<1000 IU/L;人工流产25d后或正常产后9d,血清hCG恢复至参考范围;若与此不符,则可能为人工流产不完全或有其他异常的可能。④保胎治疗监测:保胎治疗过程中,血清hCG逐渐上升,表明保胎有效;血清hCG继续下降,提示保胎无效。
4、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与疗效监测:①如葡萄胎、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choriocarcinoma)患者与同孕龄者相比,血清与尿液hCG显著升高,可达500000~1000000 IU/L。绒毛膜上皮癌患者hCG的分泌量与肿瘤体积成正比。男性尿中hCG升高,可见于精原细胞瘤、睾丸畸胎瘤等。滋养细胞肿瘤患者手术后3周,化疗有效尿液hCG应<50 IU/L,8~12周应处于参考范围内,若hCG不下降则提示可能有残留病变。由于这类疾病易复发,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
5、肿瘤标志物:hCG属于一种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血清与尿液hCG显著升高可见于部分恶性肿瘤,如小肠肿瘤、结肠癌、肝癌、肺癌、胃癌、胰腺癌、卵巢癌、乳腺癌、肾癌等,但阳性率不如绒癌(100%)、恶性葡萄胎(97%)高。对于血清与尿液hCG升高的肿瘤,可作为疗效观察或复发的指标之一。
6、胎儿先天缺陷的筛查:血清hCG和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游离雌三醇(unconjugated estriol, UE3)定量测定是胎儿有先天性缺陷时母体血清筛查最重要的三项试验,可以发现大多数的胎儿神经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和18三体综合征(trisomy 18)。一般在妊娠15~18周取血检查。孕育唐氏综合征胎儿的孕妇血清hCG可高于同孕龄的2~3倍,AFP和UE3减低;85%~95%孕育开放性神经管畸形胎儿的孕妇血清AFP明显高于同孕龄浓度的3倍以上。
㈥评价与问题
1、早期妊娠诊断:由于尿液稀释,可导致尿液hCG检测呈假阴性。因此,晨尿检测结果较为可靠。如果排卵延迟,预期应呈阳性的结果可呈阴性。
2、尽管β链为hCG所特有,但与LH仍有部分交叉反应。当尿中LH增高时,可致假阳性,这种情况一般见于妇女更年期、排卵期、双侧卵巢切除时。因此,育龄妇女检查hCG时应避开排卵期。

内容二

   (一)测定方法  测定hCG的方法主要有生物法和免疫法,生物法中主要有雄蟾蜍试验,现在临床已很少应用。免疫学方法主要有血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放射免疫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现在多采用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测定,避免了用多克隆抗体的免疫测定使因d亚基相同引起的交叉反应。斑点免疫层析法、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hCG,前者简便易行,后者灵敏度高。
   (二)临床意义
   1.诊断早期妊娠  血hCG定量免疫测定浓度>251,t/L定为妊娠阳性;5-251u/L之间可疑。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尿hCG,敏感度一般在20-501u/L之间,为受孕后10天左右的hCG水平,故用于早早孕诊断较血浓度测定迅速、简便、价廉。目前常用的早早孕诊断试条,即单克隆抗体早孕检测,可检出尿中hCG最低量为251u/L。
   2.估计先兆流产的预后  当尿hCG降至6251u/L或每隔2-3天测定hCG浓度,如果无成倍上升,则流产难免,可不必保胎治疗。
   3.异位妊娠的诊断  异位妊娠时hCG值常比正常值低,如果B-hCG值不是成倍上升,超声检查又无宫内妊娠征象,应高度怀疑异位妊娠。如果血B-hCG值<1001u/L,很少发生异位妊娠破裂。
   4.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和病情监测  葡萄胎时hCG血浓度经常超过100,0001u/L,如果孕三个月后hCG维持高浓度不降,提示葡萄胎;在葡萄胎胎块清除术后,hCG应呈大幅度下降,且在清除后的16周下降到阴性水平。若下降缓慢或下降后上升,或16周未转阴为侵蚀性葡萄胎的征象。hCG的下降与侵蚀性葡萄胎的治疗效果一致。绒毛膜癌时hCG水平可很高,常用于诊断和检测病情及治疗效果。
   5.其它肿瘤的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  有一些肿瘤可分泌hCG,如下丘脑或松果体胚细胞的绒毛膜瘤、卵巢绒癌、畸胎瘤、卵巢无性细胞瘤等,检测血hCG水平不仅有利于诊断,对病情监测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肝胚细胞瘤、肠癌、肝癌、肺癌、胰腺癌、胃癌等患者血hCG水平也可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临床诊断时应于注意。

内分泌疾病的实验诊断编辑本段回目录

内分泌疾病属于常见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表现为内分泌腺体功能亢进、功能减退或对激素的敏感性缺陷等。根据病变发生在丘脑、垂体或周围靶腺,可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内分泌疾病。非内分泌组织肿瘤也可产生过多激素,引起机体内分泌紊乱。在临床医疗中应用一些药物或激素,可导致医源性内分泌疾病。
内分泌疾病的诊断较为复杂,典型患者可从特殊的临床表现,如巨人症、侏儒症、肢端肥大症、突眼和病理特征,如甲状腺肿大、异常毛发分布等提供一定的线索;轻症或不典型患者因缺乏有关症状或体征,早期诊断较难;因此,实验检查对内分泌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均具有重要意义。

内分泌疾病的实验诊断首先要确定患者是否具有某一种或多种内分泌功能紊乱,而内分泌主要影响物质代谢,故主要是寻找物质代谢紊乱的证据;如果存在代谢紊乱,则需要了解调节有关代谢的激素及其代谢物水平,判断有无某种内分泌疾病;要进一步确定病变的部位和性质,有时需要进行动态功能试验(dynamic function test),如动态兴奋试验可估计激素的贮备功能、观察靶腺反应性,动态抑制试验能观察激素的生理性反馈调节是否消失、有无自主性激素分泌过多、是否有功能性肿瘤存在等。此外,激素受体、自身抗体检测,染色体检查和HLA分型鉴定等对一些内分泌疾病的病因确定有重要价值。
㈠代谢紊乱的检查
各种激素调节不同的物质代谢,包括糖、脂类、蛋白质代谢和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等,可以通过如血糖浓度、糖耐量,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脂蛋白和载脂蛋白、血清蛋白、血清酶类、电解质浓度等检测,为物质代谢异常可提供间接证据,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出现高钙血症,库欣综合征时糖耐量减低,对各种内分泌疾病具有辅助诊断意义。
㈡测定体液中激素或其代谢产物浓度
根据激素代谢的规律,测定血液或24h尿液中的激素及其代谢产物,有时需要连续监测或昼夜变化进行比较。这些检查结果是内分泌疾病诊断的客观证据,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增高;库欣综合征时,尿液中类固醇激素的代谢产物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和17-酮类固醇(17-KS)增高。
㈢动态功能试验: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受多种因素影响:①通过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进行调节;②一些激素有昼夜分泌或脉冲式分泌规律;③应激反应可促进激素合成或释放;④外源激素或药物可促进或抑制激素的合成或释放。由于上述原因,使血液中激素浓度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动态功能试验是对内分泌调节系统的某一环节施用刺激性或抑制性药物或激素,分别测定用药前后相应靶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以确定导致内分泌紊乱的病变部位和性质。例如,通过甲状腺功能动态试验,可以鉴别下丘脑性、垂体性、甲状腺性甲亢。
㈣自身抗体或激素受体测定:例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可作为甲状腺疾病的早期诊断或随访依据。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雄激素等受体缺陷,血中激素水平异常升高,但表现为对激素发生抵抗,功能减退,因此激素抗体、受体和(或)受体后缺陷的检查,有助于明确一些内分泌疾病的病因和确定诊断。

激素测定结果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编辑本段回目录

㈠生理因素的影响
1、生物节律变化:某些激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如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等都有分泌的节律性,生育年龄妇女的垂体促性腺激素和卵巢分泌的甾体类激素有月经的周期变化,在标本采集时间和结果判断应注意。
2、年龄的影响:不同年龄的人群其激素分泌水平不同,如甲状腺激素、垂体激素、甾体激素等,这对于青春期、老年期和绝经期的妇女尤其重要,会直接影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妊娠的影响:妊娠期胎盘是一个巨大的内分泌器官,孕妇体内的内分泌环境有很大变化,妊娠期各种内分泌激素的参考范围和临界值也与非妊娠妇女不同。
4、体位的影响:有些激素受体位的影响很大,如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在立位与卧位时有很大差别。
㈡药物的影响:一些药物对激素分泌有明显影响,如口服避孕药对甾体激素的影响,治疗精神、神经病药物可导致某些垂体激素分泌改变等。
㈢检测方法的影响
1、参考范围:激素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不同的实验系统所测定的结果可能有很大差异。因此,选择适当的实验系统至关重要。一旦选定,不要轻易改变。实验室内部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精密。在选定实验系统后,应建立该系统和参考人群的参考范围和临界值。
2、激素的免疫活性与生物学活性:应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的结果,代表被测物质的免疫活性,而不是生物学活性。在多数情况下,这二者是平行的,但在一些生理或病理情况下,二者并不一致。如绝经期妇女的垂体促性腺激素就有类似情况。

常见内分泌疾病的实验诊断编辑本段回目录

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简称甲亢,指各种原因所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甲亢的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一种(约75%)为Graves病,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一种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的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典型甲亢的临床表现为:①高代谢综合征:食多、削瘦、怕热多汗、基础代谢率明显增高;②突眼症及甲状腺肿大;③神经兴奋性明显增高:烦躁、易激动、肌颤等。④心血管系统异常:心率加快、心律失常、收缩压上升等。
1、试验项目选择
⑴血清T3和T4测定:包括血清TT3、FT3、TT4和FT4测定。TT3和TT4含量高,临床测定最常用。在甲亢时,TT3和TT4多为平行增高;但在甲亢初期或复发早期,TT3升高较快,可高于参考范围上限4倍以上;TT4则升高较慢,升高幅度较低,约为参考范围的2.5倍。因此,TT3升高诊断甲亢比TT4敏感。FT3和FT4的血清含量低,实验检测的变异比TT3和TT4大,但在甲亢早期TT3和TT4尚处于参考范围时,血清FT3和FT4即可出现升高,更为灵敏和特异。
⑵血清rT3测定:rT3增高可有助于了解甲状腺激素的代谢和疗效评价,其变化与T4基本一致。
⑶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TSH是诊断甲亢的必查指标。甲状腺功能异常时,TSH的变化比T3、T4更迅速而显著,可敏感地反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尤其对亚临床甲亢有诊断价值。
⑷自身抗体测定:①TSH受体抗体(TRAb):80%以上甲亢患者可呈阳性,②抗甲状腺抗体:包括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等,可在50%以上甲亢患者血清检出。自身抗体检测对于甲亢诊断并非常规需要。
⑸甲状腺功能动态试验:①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先测定131I-T3摄取率,连续一周给予T3或T4,再次测定131I-T3摄取率。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有敏感的负反馈作用,摄碘率将被抑制>50%以上,而甲亢患者因长期处于高甲状腺激素水平作用下,故抑制率变化不大,可<50%。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试验时,先取血,然后于静脉注射TRH 200~500μg之后,于15、30、60和120min分别取血,测定5次血样中的TSH值。生理状况下,注射后15~30min达峰值水平,其TSH水平较基础值增加29.5±12.2mU/L,注射后120min恢复至基础水平。垂体病变时,TSH基础值低,对TRH无反应;下丘脑病变时,TSH基础值低,但对TRH有延迟性反应。甲状腺性甲亢病人不但TSH基础值低,而且垂体TSH贮存少,注射TRH后血清TSH无明显升高。若注射TRH后血清TSH明显升高,可以排除甲亢。
由于甲状腺功能动态试验耗时长,且要注射药物,有时可对患者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加之患者一般难接受,应严格掌握禁忌症和适应证,一般不作为常规试验。
2、实验诊断步骤:一般选择血清TSH、FT4和FT3测定三项试验检查甲状腺功能(Caldwell法),见图11-5-1。为了全面了解甲状腺功能,在诊断甲状腺功能紊乱时最好同时测定TSH、TT3、TT4、FT3、FT4及rT3 6项试验。对诊断为甲亢的患者,再结合甲状腺动态功能试验、自身抗体等检查进一步确定其病因、病变部位及性质。
3、甲亢的代谢紊乱及其它异常
甲亢患者由于T3、T4分泌过多,新陈代谢加快,糖、脂类和蛋白质代谢异常,糖耐量减低,血糖升高,血浆总胆固醇降低,尿液肌酸排出增加。电解质异常,可出现低血钾症、高钙血症、尿钙和尿磷排出增加。血液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激素代谢异常,女性血液雌激素、性激素结合蛋白增加;24h尿17-羟皮质类固醇升高。除有关甲状腺自身抗体外,还可出现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血液学异常也较为常见,循环血液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常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红细胞沉降率可增快。
㈡库欣综合征
库欣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 CS)又称皮质醇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hyperadrenocorticism)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而产生的征候群的统称。病因可分为ACTH过多或肾上腺增生性病变,临床大量使用药物可致医源性的皮质醇增多症。
库欣综合征时,表现为代谢障碍,抵抗力下降及其他变化,如向心性肥胖、负氮平衡、糖耐量降低、肌萎缩、水肿、性功能紊乱等,易发生真菌和细菌感染并可发展成菌血症、脓毒血症。一些病人可出现烦躁、情绪不稳定等精神症状。
1、试验项目选择
⑴血浆或尿液激素及其代谢产物测定:①血浆皮质醇测定:皮质醇增多,失去昼夜分泌规律,且不能被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②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测定:丘脑、垂体病变(库欣综合征)或异位ACTH综合征所致的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ACTH和皮质醇均升高。③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17-酮皮质类固醇(17-KS)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时增高。
⑵肾上腺皮质动态功能试验
①ACTH兴奋试验:ACTH可刺激肾上腺皮质合成、释放皮质醇。试验时,用0.25mg ACTH肌肉或静脉注射,分别在注射前和注射后0.5、1h采血,测定并观察血浆皮质醇的浓度变化。正常人注射ACTH后,峰值在0.5h出现,血皮质醇较注射前的基础值至少增加157nmol/L以上。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患者,血浆皮质醇基础值增高,库欣综合征和异源性ACTH综合征因长期处于高浓度ACTH作用,肾上腺皮质增生明显并有较多的皮质醇储备,ACTH刺激兴奋后,皮质醇将比生理反应升高更为显著(强反应);阿狄森病(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时,ACTH基础值低,肾上腺皮质破坏或功能丧失,对ACTH刺激无反应;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者,基础值也低,但对ACTH可有延迟性反应(弱反应);肾上腺肿瘤时,因肿瘤组织呈自主性分泌,皮质醇基础值升高,但对ACTH刺激多无反应。
②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DMT)是人工合成的强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可产生强烈的皮质醇样的抑制作用,主要是抑制腺垂体释放ACTH,进而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释放,用于判断病变部位。试验方法很多,现在多采用48h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即先收集24h尿2天,测定17-OHCS浓度,取两数之均值作为基础对照,第三日开始口服地塞米松0.5mg/6h,连续2天,并分别收集这两天的24h尿,测定尿17-OHCS含量。凡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者,服药日的24h尿17-OHCS排泄量由服药前的基数值降至50%以下(抑制率>50%);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者抑制率<50%。服药后2d的24h尿17-OHCS浓度可作为观察抑制的恢复情况或是否有延迟反应存在。
2、常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实验诊断与鉴别
血浆皮质醇、ACTH和尿17-OHCS、17-KS四项检测基本上可诊断或鉴别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表11-5-1),必要时配合动态功能试验。

表11-5-1常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的实验诊断与鉴别
实验项目 下丘脑垂体性 异源性ACTH综合征 肾上腺皮质腺瘤 肾上腺皮质腺癌
血浆皮质醇 ↑ ↑↑↑ ↑ ↑↑↑
血浆ACTH ↑ ↑↑↑ ↓ ↓
尿17-OHCS ↑↑ ↑↑↑ ↑↑ ↑↑↑
尿17-KS ↑↑ ↑↑↑ ↑↑ ↑↑↑
注:↑升高,↓降低
   
3、库欣综合征的代谢紊乱和其他异常
⑴物质代谢紊乱:糖代谢异常,糖耐量受损,血糖升高,尿糖可阳性;脂代谢异常,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或低钾血性碱中毒、血钠和氯增高等。
⑵血液学异常:血液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偏高,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凝血功能可发生亢进,易导致动静脉血栓形成。
  ㈢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导致水钠储留,体液容量扩张,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及相应的征候群。依病因可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为醛固酮腺瘤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二种主要类型。
1、试验项目选择
⑴血清、尿液醛固酮测定: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增高。
⑵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II测定: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减低。
⑶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17-酮皮质类固醇(17-KS)测定:患者一般无异常。
⑷安体舒通治疗试验:安体舒通是强有力的醛固酮拮抗剂,患者有明显的低钾血症和高血压时,每日口服300 ~400 mg安体舒通后,若血压下降,血钾回升,即可肯定高血压是醛固酮分泌过量所致。
2、实验诊断步骤
⑴患者在检查期间摄入高钠饮食(>120mmol/d),但仍有低钾血症,提示存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⑵测定尿醛固酮,若>20μg/24h,而且血浆肾素活性减低,初步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若尿醛固酮<20μg/24h,则见于肾上腺或性腺17-α羟化酶或11-β羟化酶缺乏。
⑶安体舒通治疗试验:血压降至正常,可能为醛固酮腺瘤;血压不下降,则可能为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多为肾上腺皮质增生)。
⑷卧位与立位血浆醛固酮测定:患者平卧一夜后于清晨8时仰卧位取血、直立后4h再取血一次测定血浆醛固酮;醛固酮腺瘤患者卧位血浆醛固酮明显升高,直立后不再升高,甚至下降;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直立后比卧位显著升高。
⑸血浆18-羟皮质酮测定:18-羟皮质酮是醛固酮合成的最后步骤,经脱氧后即可转变为为醛固酮。健康人在普食条件下,上午8时卧位血浆18-羟皮质酮含量为36~166 ng/L。醛固酮腺瘤患者上午8时卧位血浆18-羟皮质酮含量显著升高,常>1000 ng/L;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多正常或仅轻度升高。血浆18-羟皮质酮测定尚不普及,对醛固酮腺瘤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代谢紊乱
⑴低钾血症:血钾显著减低,一般为2~3mmol/L,严重者更低。低血钾导致代谢性碱中毒,血液pH值升高。大多数患者低血钾呈持续性,也可为间歇性,少数患者血钾也可不减低。由于大量血钾主要排于尿中,尿钾增高,常>25mmol/24h。
⑵高钠血症:血钠增高不如血钾减低明显,一般在参考范围高限或略增高。
⑶尿液异常:尿液pH值多为中性或偏碱性;尿比密偏低,常在1.010~1.018之间,少数患者尿渗量减低伴轻度蛋白尿。
㈣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是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的异常增生,导致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所致的疾病,因细胞内的嗜铬颗粒遇重铬酸盐被染成褐色而得名。临床表现主要为高血压症候群,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的高血压。病程长者可有左心室肥大、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硬化、肾小动脉硬化、脑出血、血栓形成等。患者基础代谢率增高,产热增多,体温升高。
嗜铬细胞瘤约有80%~90%发生于肾上腺髓质,产生过多的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一般为良性增生。嗜铬细胞瘤的早期诊断特别重要,确诊后手术切除肿瘤大多数可治愈。
1、嗜铬细胞瘤的实验诊断
⑴血、尿儿茶酚胺测定:在情绪稳定和安静状态下采血测定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诊断伴有阵发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的最敏感的试验,应在发作中或发作后取标本,检查结果是确诊的重要依据。血浆儿茶酚胺在持续性及阵发性发作时明显高于正常,非发作时只轻度升高。
⑵尿液香草杏仁酸(VMA)测定:持续性高血压患者尿儿茶酚胺及VMA明显升高,可在正常2倍以上。阵发性者平时增高不明显,发作时明显高于正常。
⑶对应用B超、CT扫描等方法不能确定嗜铬细胞瘤位置者,可作静脉导管术,在不同部位采血测儿茶酚胺,根据其浓度差别,可大致对肿瘤进行定位。
 ⑷血清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 A)测定:约90%的病例可升高,可作为肿瘤标志物检测协助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2、嗜铬细胞瘤的代谢紊乱及其它异常
⑴糖、脂类代谢紊乱:由于胰岛素分泌受抑制和肝糖原分解加快,患者糖耐量减低,血糖浓度升高,尿糖可呈阳性。脂肪分解代谢加快,血清游离脂肪酸增高。
⑵电解质代谢紊乱:由于儿茶酚胺促使钾进入细胞内和促进肾素及醛固酮分泌,少数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肿瘤细胞分泌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PTHrP)也可致高钙血症。
⑶血液学异常:肿瘤细胞分泌红细胞生成素和肾上腺素,可导致红细胞增多症和外周血白细胞增多。
㈤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旁亢)是由于甲状旁腺增生或肿瘤等引起的甲状旁腺激素(PTH)合成与分泌过多所致的一种高钙血症和低磷血症,临床主要表现为PTH过多引起的反复发作的肾结石、多尿、高血压、便秘、乏力、精神改变、骨痛等,但不少患者常无症状,在体检时测定血钙而得以发现。
1、试验项目选择
⑴血清与尿钙测定:标本采集时应注意扎止血带时间不要过长,避免出现假性血钙升高。血清高蛋白血症也可引起高钙血症,故测定血钙时应同时测定血清蛋白浓度。离子钙升高几乎见于所有的甲旁亢患者,离子钙与血清蛋白浓度之间有如下关系:[Ca2+](mmol/L)=血清总钙(mmol/L)-[0.02×血清总蛋白(g/L)]。血清和尿钙升高是甲旁亢的重要标志,但并非特异。
⑵血清PTH测定:一般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PTH氨基端或羧基端,方法较难标准化。近年来开始应用的免疫化学发光法直接检测PTH的原型更为敏感和特异,血清含量>10pmol/L有诊断意义。
2、实验诊断
高钙血症、低磷血症、血清PTH增高、尿钙增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时,结合临床基本可以诊断甲旁亢。
⑴钙代谢紊乱:①高钙血症:血钙持续超过参考范围上限,总钙>2.75mmol/L,游离钙>1.32mmol/L,可以确定为疑似病例。异常高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也常见高钙血症,经血清蛋白电泳和骨髓细胞学检查不难与其鉴别。维生素D缺乏症、肾功能不全或低蛋白血症患者,血清游离钙升高,但总钙可不增高。某些肿瘤(如肺癌、乳腺癌、胰腺癌、子宫癌、肾上腺瘤)引起的高钙血症与肿瘤细胞分泌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类似物)有关,血清PTH减低。②尿钙增高:一般在血清钙显著升高(>2.87mmol/L)时,尿钙才会明显增高,故尿钙增加不如血清钙敏感。
⑵磷代谢紊乱:血清无机磷明显降低,但肾功不全继发甲旁亢时血磷升高。尿磷排出增高,常大于800mg/24h;由于尿磷排出量受饮食等因素影响,其诊断意义不如尿钙。
⑶血清PTH增高:PTH增高是诊断甲旁亢的主要依据,尤其是在早期、无症状的患者,若血清PTH升高并伴有高钙血症,常常是唯一的诊断依据。其他原因所致血钙升高,血清PTH常见减低,甚至难于测出。
3、其他代谢异常:有骨病变的甲旁亢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清氯常升高并伴碳酸氢盐降低,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4、肾功能异常:肾结石和高钙血症可明显影响肾功能,出现多尿、等渗尿、血尿,尿路梗阻引起尿路感染时可出现白细胞尿或脓尿,血清尿酸增高严重者可引起肾功能不全与尿毒症。

腹腔镜在内分泌疾病中的应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内分泌疾病范围,虽有激素测定了解卵巢功能,有时仍需直接观察性腺,北京协和医院1985年报道应用腹腔镜检查估价性腺功能,归纳可见有8种性腺:
  (一)正常卵巢
外观粉白色,大小3×2×1~4×3×1cm,表面稍平,活检8例,显微镜下可见不同生育期的卵泡,有时有黄体。
  (二)条索状性腺
    在卵巢部位有灰白色条状或稍突起的条索状纤维组织,长约2~3cm,宽<0.5cm。多数两侧表现一致,亦有双侧不完全一致,表现各异。Turner综合征8例,原闭8例,继闭1例,除2例原闭与1例继闭活检见几个始基卵泡外,其它均为波浪式纤维组织。
  (三)小卵巢
    小于正常卵巢,大于条索状性腺,体积<3×2×1cm,宽>0.5cm。Turner 1例,原闭3例,显微镜下见有发育的卵泡,其它均为波浪式纤维组织。
  (四)萎缩型卵巢
    此类卵巢具有明显的外型特征,较正常卵巢小,白色,皱纹多,形成小分叶状,有时如核桃样高低不平,外缘有时呈锯齿状。观察19例均为卵巢早衰,活检14例无始基卵泡,皮质极薄,仅见纤维组织,有时有片状血管玻璃样变。
  (五)硬化性多囊性卵巢
    此类卵巢亦有外观特征,包膜灰白增厚,上有很多毛细血管,膜下有多个囊状滤泡。卵巢大小不一,比正常大或小,双侧并不一致,均属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例CAH亦属雄激素过多而出现此类卵巢形态。
  (六)卵睾
    此类性腺亦具有外型特征,在外观正常卵巢外侧远端表面有界限清楚发亮的圆形灰色软组织突起,基底与卵巢组织间有一条粉色带,共3例。突起的直径,2例为1~1.5cm,1例仅2mm。2例手术切除性腺,1例活检,均证实为卵睾,突起部为睾丸组织。
  (七)混合型性腺发育不全
    1例8岁Turner综合征合并阴蒂肥大,染色体45,X/46,XY。腹腔镜下左侧条索状性腺,另一侧外观似卵睾。手术证实突起处为发育不全的睾丸,其旁有白色条索组织,显微镜下有小性母细胞瘤,符合混合型性腺发育不全。
  (八)性腺肿瘤
    2例为原闭,性腺均呈条索状,核型46,XY。1例性腺有小白结节,活检为纤维瘤。另1例一侧卵巢囊肿手术,病理为生殖细胞瘤,腹腔镜下另一例性腺一端增大,建议手术。

如何选择腹腔镜观察性腺:
    1.某些原发闭经患者或Turner综合征患者,血FSH不高,卵巢为小卵巢,说明仍可能有卵子;某些卵巢早衰患者,虽FSH升高,而卵巢并未完全萎缩,可观察卵巢大小,估计是否仍有卵子。
2.真两性畸形患者可用腹腔镜观察性腺,切除与性别不同的性腺,保留与性别相同的性腺。
3.核型46,XY的性腺发育异常患者均应手术或腹腔镜下切除性腺。
临床上有Turner或卵巢早衰患者妊娠可能虽小,若能预先了解哪些患者有卵子,哪些没有,尤其对这些患者给予生育的希望而努力。

宫腔镜在内分泌疾病中的应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宫腔镜的问世,能直视宫腔病变,结束了盲目的宫腔内操作,揭示了宫腔内的多种病变。
直视宫腔了解出血原因,发现由息肉引起的出血并不少见。
用宫腔直视内膜腔,对估计异常出血、粘膜下肌瘤、宫腔内异物、不育、习惯流产等均有所帮助。子宫造影宫腔异常再用宫腔镜观察宫腔对病变,如副中肾管融合异常,宫腔粘连等一目了然。除诊断外亦可同时在宫腔镜下手术治疗。

妇科内分泌功能试验编辑本段回目录

内分泌功能试验可以反映内分泌腺功能状态,分刺激或兴奋试验与抑制试验。刺激试验观察被刺激的腺体的反应是否正常,而抑制试验对功能升高的腺体能否被抑制。能刺激与被抑制说明有正常的正、负反馈功能。

一、 孕激素与雌、孕激素撤退出血
妇科内分泌功能试验中应用最多的是孕激素与雌、孕激素试验。停经或闭经的患者初次就诊,不了解卵巢的功能时,首先用孕激素试验亦即黄体酮试验:注射黄体酮20mg日/肌注×3天,或安宫黄体酮6mg/日口服×5天,停药后观察有无撤退出血。首次试验用注射法较为可靠。有撤退出血说明子宫内膜曾受雌激素的准备而加用黄体酮使内膜转为分泌期后脱落出血如月经样。若单用黄体酮试验有撤退出血者,根据其它检查可计划下一步的治疗方案;若无撤退出血,说明子宫内膜未受雌激素的准备或内膜有病变而无反应,应随即采用雌激素与黄体酮的人工周期。人工周期每日E2 1mg×28天,后12~14天加安宫黄体酮6mg/日。有撤退出血,说明在外源性的雌、孕激素刺激下内膜能反应。若仍无撤退出血说明无内膜或内膜有病变对外源性雌、孕激素无反应,可诊断为子宫性闭经。

二、 GnRH刺激试验
当LH、FSH与E2均低落时,应区分下丘脑GnRH不足或垂体分泌不足,可用静脉注射GnRH(10肽)10g试验,注射前与注射后25、45、90及180分钟取血2ml测LH与FSH水平,亦可用比10肽强10余倍的GnRH-A(9肽)5g,取血时间延迟到240分钟。兴奋试验可有以下反应:
  (一)正常反应:LH值上升2~3倍,高峰出现在15~30分钟(10肽)或60~120分钟(9肽),如青春发育延迟。
  (二)活跃反应:高峰值比基础值高5倍,如多囊性卵巢综合征。
  (三)延迟反应:高峰出现时间迟于正常反应时间,如下丘脑性闭经。
  (四)无反应或低弱反应:LH无改变或稍上升(不足2倍),FSH变化少,如席汉综合征,垂体手术后或放射破坏垂体组织。
  (五)真性性早熟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系的提前激活,单次测定血中促性腺激素由于青春前与青春期时的数据常有重叠而无助于鉴别诊断真、假性性早熟。此后又考虑采用GnRH刺激试验,Cavallo等对44例女性性早熟进行标准的刺激试验,测定对照与刺激后15、30、45与60分钟或10、20、30、45与60分钟的血LH与FSH水平,共需取血5~6次。分析结果发现,30~60分钟时LH与FSH上升的曲线是平行的,方法具有高敏感性与特异性。作者亦分析了LH:FSH与FSH在诊断中均无明显的不同。因此建议改为注射GnRH100g后30~60分钟内取血一次测LH的兴奋程度,临床已广泛使用。目前尚无固定的GnRH兴奋试验的标准结果。
分析GnRH刺激试验的结果时尚需结合临床,如有一例乳房早熟初次测定符合乳房早熟,但此例后又发展为真性性早熟。亦有真性性早熟早期测定LH尚未升高,而已出现雌二醇的分泌。因此GnRH刺激试验阴性亦并不能除外真性性早熟,需随诊观察疾病的发展过程。

三、 克罗米芬刺激试验与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雄激素过多,有来自卵巢,亦有来自肾上腺。撤退出血第5天用克罗米芬100mg×5天若能刺激排卵者,雄激素来自卵巢。用克罗米芬三个周期无效时加用地塞米松抑制试验0.5mg/日,抑制肾上腺而排卵者,雄激素来自肾上腺。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细胞分离技术 下一篇女性性功能障碍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已删除
此用户已删除
词条创建者
已删除
此用户已删除
最近编辑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