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经纬知识库 >>所属分类 >> 生物与医药   

标签: 外阴

顶[0] 发表评论(32)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外阴感染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 非特异性外阴炎
指外阴皮肤粘膜的炎症。
    1.病因
(1) 非特异性外阴炎常为混合感染,导致炎症的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
(2) 因异常的宫颈阴道分泌物引起发病。
(3) 尿液的刺激。
(4) 患有糖尿病、黄疸、蛲虫等病的妇女。
(5) 外阴部不卫生、不洁或内裤的刺激(如化纤织物或经染料处理的织物)。
    2.临床表现
(1) 急性期:外阴红肿、瘙痒或有溃疡、脓肿形成。
(2) 慢性期:外阴皮肤瘙痒、增粗、脱屑等改变。
    3.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可初步诊断为外阴炎,经检查找到病菌或病原体更可从病原确诊。有些病原体并非本次感染的原因。
    4.治疗
急性期应以抗炎为主,有时配合物理治疗;一般以局部治疗为首选,必要时全身抗炎治疗。                                                          
(王友芳)
(二) 寄生虫感染

阴虱 编辑本段回目录

                                             
1.     是最具传染性的性
传播疾病之一,通过紧密接触(性或非性接触)或共用马桶或床单而传染。它常局限在外阴部位,但也可感染眉毛和身体其它部位。阴虱产卵于毛囊根部。成虫吸食血液,行动缓慢。
(1) 症状:由于阴虱叮咬过敏所致的外阴剧烈瘙痒,及外阴斑丘疹、丘疹及丘疱疹。
(2) 诊断:肉眼观察可见阴毛上有虫卵和阴虱。光镜下见蟹状阴虱可以确定诊断。
2. 疥疮
    是由紧密接触(性或非性接触)传染的,可感染人体任何部位,尤其是手腕、肘窝和外生殖器部位。雌疥虫在皮肤中穿凿,并产卵于皮肤中,在皮肤中移行较快。
    (1)症状:间断性剧烈瘙痒,以夜间瘙痒最剧烈。皮肤上可出现丘疹、水疱和隧道。手指缝、腕部、乳房、腰部和外阴常常受累。
 (2)诊断:皮肤刮片光镜下见成虫或虫卵可确定诊断。
3. 治疗
    阴虱和疥疮需要针对成虫和虫卵都有效的杀虫剂。
(1) 阴虱:剃去阴毛,50%百部酊外用,2次/日,连续3天。
   (2)疥疮:10~20%硫磺软膏,1次/日,连续3天。或1%γ-六六六乳膏或软膏,2次/日,连续3天。
                                                        
(三) 病毒感染
1. 传染性软疣
    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感染引起,此病毒是一种痘类病毒,由密切性接触或非性接触传播和自身接种而感染,潜伏期数周至数月。
    (1)症状和体征:米粒大半球形圆顶丘疹,直径1~5mm,中心有脐凹,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称软疣小体,皮疹几个至贰拾几个。
    (2)诊断:肉眼或显微镜检查发现丘疹中有白色蜡样物质。Wright或姬姆萨染色见胞浆内软疣小体可确定诊断。
    (3)治疗:刮匙刮除软疣中的白色蜡样物,然后点入浓石炭酸或三氯醋酸;液氮冷冻治疗。
                                                      
2. 尖锐湿疣
    外阴尖锐湿疣是外生殖道乳头瘤,具高度传染性,通过性接触而传播,好发于生育年龄。
    (1) 病因: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
    (2)临床表现:发生疣体的局部可有疼痛及瘙痒,多见于外阴、阴道宫颈或肛周。常呈灶性分布,病灶可呈淡红色或暗灰色,疣体常如菜花样,合并感染时可出现溃疡。部分患者同时合并有阴道炎(如滴虫性或霉菌性)。妊娠期间疣体发展较快。                                                       
    (3)诊断:根据疣体外观特点即可作出诊断。可局部涂抹醋酸(5%)试验,等待5~10分钟观察,疣体显白色称为阳性,即可确诊。如有可疑可进行下列检查以确诊:①组织病理: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假性上皮瘤样增生,最有特征性的表现是在颗粒层和棘细胞层上部有凹空细胞。宫颈尖锐湿疣是扁平型尖锐湿疣,缺乏乳头瘤样增生,偶然表皮浅层有小山峰状变化,宫颈粘膜上层有凹空细胞,可有与宫颈上皮内肿瘤(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相似的细胞异形性变化。②细胞学:Pap涂片是最常用来检测无症状宫颈HPV感染的方法,但常不敏感,细胞学特点是病毒所致细胞异形性表现和凹空细胞。③DNA杂交:应用已知HPV型别的DNA或RNA探针进行核酸杂交来鉴别HPV DNA型别。④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用带有过氧化物酶的抗体产生颜色反应来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的HPV抗原。
    (4)治疗:根据皮损的大小和位置选择治疗方法。下面是几种治疗生殖器疣的方法:
        A.局部应用抗新陈代谢剂
① 三氯醋酸:外用于感染部位,几小时后用清水洗净。
② 20%鬼臼树酯:外用于感染部位,然后用清水洗净。孕妇忌用,可能经皮肤吸收引起胎儿畸形。
③ 0.5%足叶草酯毒素:外用于感染部位,然后用清水洗净。孕妇忌用,可能经皮肤吸收引起胎儿畸形。
④ 5%5-氟尿嘧啶乳剂:外用于感染部位,孕妇忌用。
⑤ 咪喹莫特乳剂: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用于治疗生殖器疣。
        B.物理方法
① 液氮冷冻:用于较小的疣。
② 电烧灼:用于较小的疣。
③ CO2 激光:可去除较大的疣。
        C.外科手术
     对于较大的疣体,外用药物及物理方法治疗复发并迅速增大者,可选择外科手术切除疣体。
(四) 前庭大腺炎
前庭大腺开口于小阴唇内侧下方,处女膜处,当病原体侵袭时可造成腺体开口的堵塞,继而腺体感染而形成脓肿(急性炎症)或囊肿(慢性炎症)。
1. 病因:常见为大肠杆菌、淋菌及厌氧菌感染。
2. 临床表现:前庭大腺红肿、疼痛;脓肿形成时局部有波动感。
3. 诊断:根据症状及体征确诊。
4. 治疗:感染未形成脓肿时可采用消炎药物治疗(如青霉素类或头孢类药物)也可配合理疗;当已形成脓肿时需切开引流(脓肿袋形切开术)。手术可以激光切开脓肿,或在局麻下在脓肿表面最低处与皮肤粘膜交界处切开脓肿(切口下端应达脓腔最低部位,大小以引流通畅为宜,一般为脓肿长轴1/3~1/2),并缝合止血,敞开脓腔,放置引流条。
                                              

生殖器溃疡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生殖器疱疹
    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引起,此病毒分两型:HSVⅠ型和HSVⅡ型,两型病毒的基因组有近50%的同源性。90%以上的口唇疱疹和疱疹性角膜炎是由HSVⅠ引起,近90%生殖器疱疹是由HSVⅡ引起。
    1.症状和体征
    (1)原发性生殖器疱疹:与感染者性交后,经过1周(2~12天)的潜伏期,出现疼痛的、成簇散在的水疱,继而常变为脓疱,然后糜烂形成溃疡。表面形成灰色痂覆盖,15~20天后脱痂,10~12日皮损处有病毒颗粒,在10日内可有新皮损发生。好发于阴道口,尿道口周围及阴唇,但也可见于会阴,肛周区或大腿、臀部。宫颈炎也较常见。全身症状有头痛,发热、不适、肌肉痛等。
    (2)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症状因人而异。多数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均较原发性生殖器疱疹轻微和短暂。皮损出现前几小时~1天,皮损处常有瘙痒、烧灼、麻刺感等前驱症状。皮损持续近10日,传染期较短,约4日。
    2.诊断:组织病理和细胞病理可鉴别细胞核内包涵体和其它组织学改学;电镜可观察病毒的超微结构。用直接免疫荧光方法标本与病毒特异性的抗体孵育后观察特异性荧光或颜色变化。PCR方法是应用特异性的引物在聚合酶作用下扩增特异性的病毒基因片段检测和鉴定病毒,此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极高。
3. 治疗
    (1)初发病例:严重病例需住院治疗,无环鸟苷5mg/kg,静脉滴注,60分钟以上,q8h,疗程5日;一般病例,无环鸟苷200mg口服,每日 5次,疗程 10日;已结痂病例不需治疗。
    (2)复发病例:发作不频繁或症状轻微者不需治疗;发作不频繁但症状中――重度者,无环鸟苷200mg,每日5次,疗程5日;发作频繁者,无环鸟苷200mg口服,每日 2~4次,长期应用。
     孕妇:禁用,但初发性生殖器疱疹伴有严重的神经并发症可考虑使用无环鸟苷。
  (二)腹股沟肉芽肿(杜诺凡病)
     又称腹股沟肉芽肿、性病性肉芽肿,是由肉芽肿荚膜杆菌引起,此菌为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球杆菌(0.5~1.5m×l.0~2.5m)。用特殊染色感染的细胞浆内可见到杜诺凡小体(Donovan bodies)。本病最早发生于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最常见于印度、巴西、西印度群岛、中国南部和非洲西海岸。
    1.症状和体征:潜状期约7~30天,原发损害为一小丘疹,逐渐破溃形成溃疡,进行性扩大。晚期损害表现为肥厚、柔软、鲜牛肉样肉芽组织。损害不痛,但继发感染可引起疼痛和渗液。好发于阴唇内侧或阴唇系带。阴唇 橡皮样肿胀,无区域淋巴结肿大,疼痛或触痛。无淋巴结肿大是具诊断性的特征;腹股沟肿胀表现为硬块或有波动性的脓肿,最终破溃形成溃疡。由于表现为皮下的肉芽组织而不是肿大的淋巴结,因此称为“假横痃”。
    2.诊断:活检病理切片HE染色,受累皮肤有密集的多型性细胞浸润,主要为单核细胞。肉芽组织中血管增生明显。晚期病变有纤维化。组织病理片及细胞涂片用特殊染色如Wright、姬姆萨染色,阳性标本显示大单核细胞有一偏心的核,胞浆囊性分隔空间内有单个或一群小的、直或弯哑铃形杆菌(杜诺凡小体),杆菌呈兰色至深紫色,有粉红色荚膜包裹,这些大单核细胞具有诊断特征。
    3.治疗:首选四环素和磺胺恶唑,至少需治疗2~3周,直至损害完全愈合才可停止治疗。氯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和复方增效磺胺也有效。孕妇患者联合使用林可霉素和红霉素疗效满意。
  (三)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又称腹股沟淋巴肉芽肿,是由衣原体感染性性传播疾病,过去,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的发病率次于淋病、梅毒、软下疳而居第四位,所以称为第四病。引起本病的病原体是沙眼衣原体L1、L2和L3血清型。
    1.症状和体征:经5~21天,平均7~10天的潜伏期,首先出现直径2~3mm的无痛性丘疹或糜烂面,称为初疮,常单发,一周内可自愈,常不留疤痕。好发于阴唇、阴道口、尿道口周围。初疮发生1~4周后,一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称为“第四性病性横痃”。部分病人局部皮肤呈沟槽状,肿大的淋巴结出现软化破溃,排出黄色浆液或血性脓液,形成多个瘘管,似“喷水壶状”,数日愈合,留有疤痕。反复发作。急性期可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关节痛、肝脾肿大和体重减轻等。
    2.诊断:病变淋巴结组织病理变化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有浆细胞浸润,中心出现大片凝固性坏死,并被大量中性白细胞及巨噬细胞填充,中心性坏死形成三角形或四角形星状脓疡,环绕脓疡四周的上皮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此种淋巴结的星状脓疡在诊断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是补体结合试验,通常滴度达1:64以上才有意义。衣原体培养可确诊本病,但由于所需实验条件较高,一般不作常规检查。
    3.治疗:
    (1)系统治疗:根据病情可选择下列一种药物。
① 强力霉素100mg,每日2次,疗程21日。
② 四环素500mg,每日4次,疗程21天。
③ 红霉素500mg,每日4次,疗程21天。
④ 复方新诺明2片,每日2次,疗程14日。
    (2)局部疗法:对于波动的淋巴结应针筒抽脓液,避免手术切开引流。
  (四)软下疳(Chancroid)
    又称软性下疳(软溃疡,ulcus molle),是以1个或1个以上生殖器溃疡,并通常伴有疼痛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1.症状和体征:潜伏期4~10天。开始在感染部位出现一个触痛的红丘疹,或开始即为红色浅溃疡。丘疹糜烂成痛性溃疡,有些溃疡表浅,但多数溃疡很深。穿凿性溃疡基底粗糙不平,边缘发红,不硬。有些溃疡表面分泌物结痂。随着病情发展,半数病例出现单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即使淋巴结很小也有典型的疼痛表现。较大的波动性腹股沟淋巴结称横痃(Boba)。横痃不断溢脓,形成瘘或引流部位继发溃疡。溃疡发生在外阴部位。溃疡一般为1~7个。有时患宫颈或阴道内溃疡的女性可无症状。
    2.诊断:杜克雷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棒状菌,0.5~0.6m宽,1.6~2.0m长。溃疡分泌物涂片革兰氏染色显示成群或成簇的杜克雷嗜血杆菌,有时在皮损碎片之间为短的杆菌链,有时呈特征性的“铁轨”状。横痃处针吸革兰氏染色更特异,但很难查到菌。
    3.治疗:首选药物:①红霉素500mg,每日4次,口服,疗程7天。②头孢三嗪250mg,1次,肌肉注射。二线药物:①复方新诺明2片,每日两次口服,疗程7天。②环丙沙星500mg,每日两次口服,疗程 3天。③羟氨苄青霉素500mg/Clavulanic acid 125mg,每日三次口服,疗程 7天。
  (五)梅毒(Syphilis)
    是由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idum)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可产生多种多样的症状和体征。梅毒又可无症状呈潜伏状态。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也可因输血及其它方式密切接触而传染,并可通过血液传播全身。梅毒孕妇可通过胎盘使胎儿在宫内受感染或出生时接触母亲有病损的产道被传染。
    1.症状和体征:根据传染途径不同分为后天梅毒及先天梅毒,后天梅毒又根据其发病经过分为三期。
(1)一期梅毒:又称硬下疳,发生在不洁性交后2~4周,平均3周。硬下疳开始时常为单个红色斑丘疹,逐渐扩大、隆起成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直径1~2公分大小,中心呈肉红糜烂面或浅在性溃疡,疮面清洁,少量分泌物,呈软骨样硬度,一般不痛或触痛,多发生于外生殖器或其邻近部位,也可见于肛门、宫颈、等部位。硬下疳出现后数天到1周,腹股沟或近卫淋巴结无痛性肿大,不粘连,不破溃。未经治疗,硬下疳可持续2~6周,自行愈合,不留痕迹或有轻度萎缩和色素沉着。大部分未经治疗的硬下疳可查到苍白螺旋体。一期梅毒传染性最大。
    (2)二期梅毒:发生于感染后6周~6月,或硬下疳消退后3~4周。约75%患者可出现梅毒疹,分布广泛、对称,皮疹为多形态,包括斑疹、斑丘疹、丘疹、鳞屑性丘疹、毛囊疹及脓疱疹等;掌、跖易见暗红斑及鳞屑性丘疹;在间擦部位,如生殖器及肛周湿丘疹融合成无蒂小斑块,表面平坦、湿润有分泌物,内含大量梅毒螺旋体,此称扁平湿疣。上述损害自觉症状轻微,破坏性小,传染性强,可自行消退。
    (3)三期梅毒:又称晚期梅毒。一期或二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经过一定时期的潜伏期,约1/3患者发生 三期梅毒(晚期梅毒)。常发生于感染后5~10年,可发生三期皮肤粘膜梅毒,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等。
    (4)潜伏梅毒:为一期或二期梅毒皮疹消退后的静止期,此时无临床症状及体征。感染2年以内为早期潜伏梅毒,可发生症状复发或血清复发,偶尔发现传染性伴侣,妊娠妇女还可将梅毒传予胎儿。感染2年以上为晚期潜伏梅毒,此期传染性伴及胎儿的危险性降低,但对自身的危害性增大。15~20%可发生心血管梅毒或神经梅毒,15%可发生三期皮肤、粘膜或骨骼梅毒。
    2.诊断
     (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是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快速、直接的方法。对诊断一期、二期、先天、早期复发梅毒有帮助。根据梅毒螺旋体典型形态、大小、运动方式可与其他螺旋体相鉴别。
      (2)梅毒血清学检查  ①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如VDRL、USR及RPR试验,适用于一期梅毒(阳性率75%~80%)及二期梅毒(阳性率100%)诊断。也适用于疗效观察、判定复发及再感染的监测。②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如(fluorescent-labeled treponema antibody absorption,FTA-ABS)及TPHA或TPPA试验,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均高,适用于二期梅毒(阳性率100%),三期及晚期潜伏梅毒(阳性率95%~98%)以及作证实试验等。
    (3)必要时可作组织病理、螺旋体特殊染色及动物实验等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阴道炎编辑本段回目录

正常阴道是有自然防御功能的。当功能受到破坏,病原体入侵便可导致炎症出现。
健康妇女阴道内有乳酸杆菌,非溶血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及大肠杆菌;厌氧菌有梭状芽胞杆菌、念珠菌等。正常情况下乳酸杆菌占有优势。当机体状态发生变化时,如体质较弱或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或性激素时,易于导致炎症发生,出现阴道炎。
  (一)细菌性阴道病(BV-Bacterial vaginosis)
为一组以线索细胞为主要特征的阴道炎症。
其发病可造成孕妇早破水及妇科子宫切除术后残端感染。
1. 发病率:为4%~64%,(女大学生中约4%,性传播疾病者中较高)。
2. 临床表现:以腥臭白带为主要症状(一般10%~50%患者可以无任何临床表现)。
3. 诊断依据:细菌性阴道病诊断有4个方面
(1) 阴道分泌物牛奶样,匀质,有臭味。
(2) 阴道pH>4.5。
(3) 胺试验(+)性。
(4) 线索细胞(clue cell)(+)性(>20%)。为重要诊断指标。
4. 治疗:BV的治疗分二大类
(1) 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替硝唑。
(2) 乳酸杆菌活菌胶囊:如延华、定菌生。
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一疗程7~10天。
  (二)老年性阴道炎简称老阴炎
多发生在绝经期妇女。为一组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的阴道上皮抵御感染能力下降而引起的阴道炎症。
1. 临床表现:常表现为外阴阴道灼热、干燥、瘙痒及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道粘膜充血,部分患者表现有血样白带。
2. 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找寻白细胞),可确诊。
3. 治疗:一般局部用药治疗,主要为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类:阴康宁、孚舒达等),必要时加用雌激素类药物局部或全身使用。
  (三)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VC--vulva vaginal candidosis)
为一组因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外阴阴道炎症。
1. 发病率:念珠菌常寄生在10%健康妇女阴道中,70%妇女都曾患过念珠菌性阴道炎。非妊娠妇女发病平均占17.6%,妊娠妇女发病平均高达30.2%,除局部感染外,常因使用广谱抗菌素或口服避孕药引起发病,患有糖尿病的妇女更增加了发病机会。
2. 临床表现:主要为阴道瘙痒、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干酪样白带常为典型体征。
3. 诊断:根据症状体征及阴道分泌物涂片加10%~20%KOH溶液检查可作出诊断。阴性涂片检查不能除外感染,可送培养,培养24~72小时内可得结果。
4. 治疗
(1)全身治疗:因念珠菌感染常伴随消化道感染,或阴道炎反复发作,故治疗常同时使用全身治疗药物如大扶康、氟康唑(150mg,口服单剂量,有很高的疗效)、制霉菌素片等。
(2)局部治疗:阴道上药如克霉唑栓、米可定泡腾片或达可宁栓等,疗程7~10天。
  (四)滴虫性阴道炎
由毛滴虫感染引起的阴道炎症。
1. 发病率:较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率低。
2. 临床表现:表现为阴道瘙痒明显,阴道分泌物黄脓样、泡沫状,常有臭味。
3. 诊断:根据症状及体征,及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确诊。
4. 治疗
(1) 全身治疗:口服甲硝唑(2g,顿服,性伴侣也要同时治疗)或替硝唑。
(2) 局部治疗:使用阴道栓剂或泡腾片(阴康宁、孚舒达栓等),一疗程为7~10天。
                                                      

其他外阴良性疾患编辑本段回目录

外阴白色病变是指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外阴皮肤营养障碍造成表皮组织生长紊乱和真皮组织变性。
  (一)外阴增生型营养不良
包括神经性皮炎增生性外阴炎等。一般分无非典型增生型和非典型增生型。后者有恶变倾向。
1. 病因:不明,外界刺激可能是造成发病的原因。
2. 临床表现:皮肤增厚如皮革样、粘膜干燥呈暗红或白色斑块。病变局部表现奇痒,常有抓痕或皲裂。
3. 诊断:除根据临床特征外,可行多点活检,根据病理结果确诊。特别是有非典型增生必须经病理确诊。
4. 治疗
(1) 对症处理,选用止痒药物(2%苯霜)或皮质类固醇软膏(10%氢化可的松、肤轻松等)局部应用,但不宜过长。
(2) 合并有非典型增生者可手术切除病灶。
  (二)外阴萎缩性营养不良
主要指外阴硬化性萎缩性苔癣。此病为良性病变。癌变少见。
1. 病因: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糖尿病、甲状腺炎患者常合并此病,也有人提出可能为皮肤对雄激素的不敏感引起皮肤萎缩。
2. 临床表现:绝经后妇女常见。瘙痒为主要表现。体征包括双小阴唇萎缩,阴蒂粘连和外阴皮肤色素减退,但5%病例可合并外阴癌。
3.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作出诊断,有时需行活检确诊。
4. 治疗:主要是局部用药。
常用药为复合VitA霜,或10%鱼肝油外用,使用时间较长,一般不主张手术切除,因术后复发率高。
  (三)外阴混合型营养不良
此型出现非典型增生和恶变倾向较大。
1. 病因:不清,较以上两型少见。
2. 临床表现:以外阴瘙痒为主,外阴皮肤发白区范围内可出现灶性皮肤增厚。
3. 诊断:临床可疑时需行多点病灶活检确诊。
治疗:用药效果不好应行外阴局部病灶切除或单纯外阴切除术。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宫颈炎 下一篇反复自然流产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已删除
此用户已删除
词条创建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