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经纬知识库 >>所属分类 >> 标准文献   

标签: 水稻 玉米 小麦 大豆 高粱

顶[1] 发表评论(16) 编辑词条

GB/T 17314-1998

前      言
    为规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原种生产技术,保持“三系”的纯度和优良种性,使其能较长时间地应用于生产,特制定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全国种子总站、湖南省种子管理站、湖南省种子公司、慈利县原种场、怀化地区种子公司、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湖南省标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隆国、黄桂荪、孙汝南、龚惠和、万崇翠。
    本标准委托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时间为1998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314-1998

目录

[显示全部]

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Rules of oper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basic seed
of three lines of indica hybrid rice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原种生产中单株选择、株行(系)鉴定、原种生产操作技术规范。
    本规程适用于籼型杂交水稻野败型不育系和不育性类似野败型不育系的新质源类型的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以下简称为“三系”)原种生产。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3543.1~3543.7-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4404.1-1996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不育系 male sterile line
    雌蕊正常而雄蕊花粉败育,不能自交结实,育性受遗传基因控制。如具有野生稻雄性不育细胞质的不育系,称为野败型不育系,通常用A表示。
3.2 保持系 maintenance line
    雌雄蕊发育正常,能自交结实,给不育系授粉后能够结实,但其后代仍然具有雄性不育特性。通常用B表示。
3.3 恢复系 restorer line
    雌雄蕊发育正常,授粉不育系所产生的杂种一代育性恢复正常,能自交结实,具有较强的优势。通常用R表示。
3.4 繁殖  propagation
    不育系由保持系授粉结实而繁衍种子。保持系和恢复系自交结实,统称为“三系”繁殖。
3.5 制种 seed production
    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结实,得到育性正常且具杂种优势的杂交水稻种子,称为制种。

4 “三系”原种生产
4.1 生产方法
    采用改良混合选择法,即单株选择(选种区)、株行比较(株行圃)、株系鉴定(株系圃)、混优系繁殖(原种圃),简称为“一选三圃法”。
4.2 基地选择
    要选择隔离条件优越、无检疫性病虫害、土壤肥沃、旱涝保收、集中连片的田块。
4.3 亲本选择原则
    在育性、保持力、恢复度稳定的基础上,以典型性、一致性为选择依据的重点。以田间选择为主,室内考种为辅,并综合评定决选。
4.4 隔离
    不育系与异品种最好自然隔离。如为时间隔离,花期错开25d(天)以上。如为空间隔离,距离700m以上;恢复系、保持系的三圃与异品种距离不少于20m。对于柱头外露率高的保持系,从单株选择到原种圃,都要严格隔离。并严禁周围(500m以内)种植粳、糯品种。
4.5 保持系原种生产
4.5.1 单株选择(选种区)
4.5.1.1 种子来源
    本地原种或引进外地原种。
4.5.1.2 田间种植
    选种区333m2(0.5亩),稀播匀播,单株稀植,采用优良栽培技术。
4.5.1.3 选择标准
    当选单株下列性状必须符合原品种特征特性:
    a)株、叶、穗、粒四型、生育期和叶片数;
    b)分蘖性、长势、长相;
    c)抗逆性、结实率;
    d)花药大小、花丝长短、花粉量多少,开花散粉习性,镜检败育情况。
4.5.1.4 选择时期和数量
    分4次进行。分蘖期以株型、叶鞘颜色、分蘖多少为目标,初选500株(插杆为记)。抽穗期以主穗分蘖穗抽穗快慢和一致性,选留300株。成熟期以穗长、结实率、粒型、成熟度整齐一致性和抗病性,定选200株。然后,室内考种,综合评选100株,将当选的单株单收、编号登记、装袋、保存。
4.5.2  株行圃
4.5.2.1 种子来源
    上季当选的单株。
4.5.2.2  田间设计
    取各单株(含对照采用同品种原种)的等量种子,同时分别播种育秧,各单株播种面积一致。本田分行单本插植,按编号顺序排列,不设重复,逢十设对照,行区间留走道。
4.5.2.3  观察记载
    对群体的典型性、丰产性、一致性、抗逆性和生育期、开花习性进行观察记载。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每株行同位定点观察10株,标记叶龄,对各株行的特征特性分期考查。分蘖期看繁茂性和一致性、叶鞘的颜色、分蘖力的强弱;抽穗期看抽穗快慢,观察剑叶的长宽、花药大小和散粉情况;成熟期看株高整齐度,籽粒形状,芒的有无,稃尖颜色、成穗数、结实率和籽粒饱满度等。成熟后全部取回按单株考种项目,考查其经济性状。
    4.5.2.4  取舍原则
    a)凡株、叶、穗、粒四型、主茎叶片数、芒的有无、稃尖、叶鞘颜色等不符合原品种特征的株行,全区淘汰,出穗前一个株行发现一株变异株,全行淘汰;
    b)田间淘汰长势长相不一致、生长不整齐的株行,抽穗期、成熟期超过±1d(天),予以淘汰。
    c)经济性状取舍标准同4.5.1,选留标准略高于平均数,各株行产量不低于邻近对照。
    d)综合评选,株行圃当选率一般为30%。
4.5.2.5 收获储藏
    当选株行单收、单脱、单晒、单储、编号登记。
4.5.3 株系圃
4.5.3.1 种子来源
    上季当选的株行种子。
4.5.3.2 田间设计
    本田采用顺序排列,分系插等量面积,以同品种原种插植一定面积作对照,剔除误选的变异。
4.5.3.3 观察记载和选择标准
    同4.5.2。定点观察10株,各生育阶段增记田间杂株率,每系有一株以上杂株,淘汰全系。
4.5.3.4 综合评选
    通过田间目测与产量测定,综合评选优良株系,当选率50%。当选株系混收,一部分用于生产,多余的种子干储冷藏,以后连用。
4.5.4 原种圃
4.5.4.1 种子来源
    上年当选的株系种子。
4.5.4.2 田间设计
    采取单本插栽,精细管理,提高繁殖系数。
4.5.4.3 定原种
    符合GB 4404.1原种标准的种子定为原种。
4.6 恢复系原种生产
4.6.1 种子来源
    从原种圃或纯度较高的田里选,或从育种单位(异地)引进纯度较高的种子。
4.6.2 三圃的设置、种植方法、选择标准
    同4.5。
    典型性:主要看株、叶、穗、粒四型和茎叶色泽、主茎叶片数,选择具有典型性、一致性,经镜检无败育花粉的单株。
4.6.3 测优鉴定
    每一株行取2个单株用同一个不育系原种3~5个单测交,收种作测优鉴定。综合评选典型性好、恢复度80%以上、恢复株率99.9%、抗逆性好、产量高于对照的恢复系,株行当选率30%~50%,株系当选率50%~70%。
4.6.4 株行、株系圃观察记载方法、标准、项目
    同4.5。
4.6.5 定原种
    株系的混优种子结合优势鉴定,取配合力优势强的株系混合收贮,根据需要设置原种圃。
    符合GB 4404.1原种标准的种子定为原种。种子除用于制种外,多余种子干储冷藏,以后连用。
4.7 不育系原种生产
4.7.1 单株选种区
4.7.1.1 种子来源
    用本地原种或从外地引进原种,保持系用原种或株系混优种子。
4.7.1.2 种植方法
    选种区单本稀植,父母本行比为1∶2,精细培管,不割叶、不剥苞、不喷生长激素,抽穗扬花时赶粉。
4.7.1.3 选择标准
    当选不育系单株选择标准在与相应保持系单株选择标准相同的前提下,以原不育系的不育性、开花习性和包颈为选择依据的重点。
4.7.1.4 育性检验
    始穗期对初选合格单株逐株镜检,根据附录A(标准的附录)的标准和方法,淘汰有可育花粉及染败的单株。
4.7.1.5 开花习性
    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根据不育系原型的开花习性而定。
4.7.1.6 考查主穗、分蘖穗的包颈长度
4.7.1.7 选择时期和数量
    选择步骤同4.5.1,注意始穗期观察全区每株花药,拔除有粉型的单株,再根据镜检复选。田间选择数量不少于200株,决选不少于50株。
4.7.1.8 将当选不育系单株单收、单脱、单储、登记编号备用。
4.7.2 株行圃
4.7.2.1 种子来源
    用上年当选的单株,父本以混优的保持系或用干储冷藏的保持系种子。
4.7.2.2 种植方式
    按父母本播差期分别播种育秧,分行种植,父母本行比为1∶3,父母本间距为20~25cm,区间走道50cm,顺序排列,不设重复和对照,不用攻粒措施,进行典型性比较,但必须及时赶粉,尽量提高结实率。
4.7.2.3 观察记载及选择标准
    同4.5.2。每株行定点观察10株记载,用众数选择方法评选,同时,每株行抽插10株不育系于另一自然隔离区或屏障隔离区,不套袋,记载结实粒,当选的各株行,取样10株进行室内考种,重点考查异交结实率等经济性状。
4.7.2.4 育性标准及育性检验
    同4.7.1。育性检验采取目测与镜检相结合的方法,在花期每株行镜检20%的不育系(株)率,并逐株目测花粉形态和颜色,出现一株变异株,即淘汰全行。
4.7.2.5  开花习性
    同4.7.1。
4.7.2.6 株行决选
    在定点观察、育性鉴定和镜检等项目的基础上重点选典型性、一致性、异交结实率高的株行。株当选率30%。
4.7.2.7 收获
    当选株行分别单收、单脱、单藏、编号登记保存。授粉结束后,选割保持系,防杂保纯。
4.7.3 株系圃
4.7.3.1 种子来源
    上年当选的株行不育系种子,父本用干储的混优保持系或相同的株行圃种子。
4.7.3.2 田间设计
    每株系(含对照采用同品种的原种)插等量面积。顺序分系栽插,父母本行比为1∶4,逢10设对照,周围插父本作保护行。
4.7.3.2.1 观察记载项目、标准
    同4.7.2。分系五点取样2株镜检花粉。增记田间纯度,调查记载杂株率。发现变异株的淘汰全部株系。
4.7.3.2.2 叶龄记载和测产
    各株系同位定点10株记载叶龄,用众数选择法评选。在同样栽培条件下,再次比较鉴定其优劣,进行测产。
4.7.3.3 育性鉴定
    同4.7.2。每株系再抽样20株种植自然隔离区(或盆栽隔离)观察自交结实情况,作为育性取舍依据。
4.7.3.4 当选标准
    根据观察记载、目测、镜检、测产情况,综合评选优系,当选率50%。
4.7.3.5 收割
    成熟时先混收田间淘汰的株系,后混收当选株系,作为下年原种圃的种源扩大繁殖。
4.7.3.6 保纯
    授粉结束后,选割保持系,防杂保纯。
4.7.4  原种圃
4.7.4.1 种子来源
    上年当选的混优种子,保持系用上季的混优群体或原种。
4.7.4.2 种植方式
    严格隔离,按父母本播种差期分别播种育秧。行比1∶4或2∶8,母本单本密植,父本插双株,采取综合措施增加繁殖系数,进一步去杂去劣,确保原种质量。
4.7.4.3 定原种
    授粉结束后先割父本,经田间和室内检验、原种比较试验,符合GB苗4404.1原种标准的定为原种。
4.7.4.4 种子检验
    生产单位要搞好种子检验,并由种子检验部门根据GB/T 3543.1~3543.7进行复检,对符合GB 4404.1规定标准的种子签发合格证书,对不合格的种子,提出处理意见。

附  录  A
(标准的附录)
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原种生产田间记载项目与内容

A1 田间档案记载
A1.1 记载土壤质地: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底肥、追肥的种类、数量、施肥方法、次数。
A1.2 记载前作、耕作和水浆管理情况。
A1.3 主要病虫害的种类、程度、受害时间、防治情况(农药品种、用量、方法及效果)。
A1.4 抗倒性:记载倒伏日期(日/月,下同)和倒伏程序、面积(%)、原因等。

A2 主要生育期
A2.1  播种期
    播种当天的日期。
A2.2  移栽期
    实际移栽的日期。
A2.3  分蘖期
    50%植株的新生分蘖叶尖露出叶鞘的日期。
A2.4  孕穗期
    50%植株的剑叶全部露出下一叶叶枕的日期。
A2.5  抽穗期
    分见、始、盛、齐四期,以观察点的抽穗进度划分,主穗穗顶露出剑叶叶鞘5%为见穗;10%为始穗;50%为盛穗;80%为齐穗的日期。
A2.6  成熟期
    95%以上谷粒变黄,米质坚硬。成熟期为适宜收割的日期。
A2.7  收割期
    实际收割的日期。
A2.8  全生育期
    播种第二天至成熟的天数。

A3  主要形态特征
A3.1  株型
    分松散、紧凑、一般等,在分蘖盛期和抽穗期观察。
A3.2  株高和植株齐度
    量主穗从地面至穗顶(不连芒)的高度,以“cm”表示。植株整齐度分别以整齐(++)、一般(+)、不整齐(—)记载。
A3.3  主茎叶片数
    从每片完全叶(芽鞘及不完全叶除外)至剑叶的叶片数(自下而上)记载,定点10株,求其平均值,并统计不同叶片数的株数。每3~5d(天)观察一次。
A3.4  叶片长宽度
    以剑叶长、宽表示,量取叶幅最宽处,求20株的平均值。以“cm”表示。
A3.5  叶态
    分挺拔、疲软、一般,在孕穗期记载。
A3.6  叶色与叶鞘色
    叶色分绿、紫、浓、中、淡;叶鞘色分绿、紫、红。
A3.7 穗形和粒形
    穗形分紧密、松散、一般。粒形分细长、长、长圆、短圆等。
A3.8颖色和稃尖色
    颖色分淡黄、深黄、褐、黑褐等。稃尖色分无色、紫色、黄色。在抽穗期观察。
A3.9 芒色和有无芒
    芒色分白红、紫等;芒分无芒、短芒、长芒。在抽穗时观察。
A3.10 千粒重
    随机取干谷1 000粒称重,三次重复,求平均值。以“g”表示。
A3.11 穗长和穗颈长
    穗长量穗颈节到穗顶(芒除外)的长度。求10株的平均值,以“cm”表示。穗颈长量主穗和分蘖穗各一个的穗颈节至剑叶叶枕的长度,求10株的平均值,用“cm”表示。
A3.12 包颈长
    量10株的主穗和分蘖穗各一个的剑叶叶枕至穗颈节的长度的平均值。以“cm”表示。
A3.13 包颈粒数和包颈粒率
    数10穗包颈内的粒数,求其平均数并计算占总粒数的百分率。
A3.14  穗整齐度
    分整齐、中等、不整齐记载。
A3.15 穗重
    测10株主穗、分蘖穗的平均值,以“g”表示。
A3.16 穗粒数
    数10株的总粒数、实粒数和空秕粒数的平均值,求结实率、空秕率。
A3.17 颖花开闭时间
    以10朵颖花开闭颖所需时间之和的平均值表示,以“h”(小时)计算。
A3.18 颖花开颖角度
    用量角器量10个颖花的平均值,颖花开张角分大(90°以上)、中(46°~90°)、小(45°以下)。
A3.19 花时
    连续3d(天)定点观察一穗始花到终花历时的平均值。
A3.20 柱头外露率
    随机调查20株主穗的颖花数,数其中单边外露,双边外露数,求其各占调查数的百分数。
A3.21 花粉类型和镜检方法
    根据败育花粉的表现形态及对碘-碘化钾能否染色分为典败、圆败、染败、正常四种。典败花粉粒形态不规则、透明不染色,圆败花粉粒圆形透明不染色,染败花粉圆形不透明或部分透明轻度染色;正常花粉粒圆形不透明染成棕黑色。镜检方法:碘-碘化钾镜检,每株镜检1个主穗上、中、下3个颖花共18个花药的玻璃片,用碘化钾液染色,放大100倍左右看3个标准视野的各类花粉的概数。凡染色花粉较多的植株,要复查一次。
A3.22 花药形态
    分干瘪、瘦小、饱满;色泽分乳白色、金黄色。

A4 育性
A4.1 不育株率
    调查自然隔离区100株的不育株率。
A4.2 不育度
    每穗不实粒数占总粒数的百分率(雌性不育者在外)。一般分五个等级:
    全不育:自交不结实。
    高不育:自交结实率1%~10%。
    半不育:自交结实率11%~50%。
    低不育:自交结实率51%~80%。
    正常育:自交结实率80%以上。
A4.3 恢复株率
    结实株数占调查总株数的百分率。
A4.4 恢复度
    每穗结实粒数占每穗总粒数的百分率。以10株主、蘖穗的平均数表示。

 

 

GB/T 17315-1998

前      言
    为规范玉米杂交种制种技术,保持品种的纯度和优良种性,使其能较长时间地应用于生产,特制定玉米杂交种繁育制种种技术操作规程。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都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全国种子总站、北京市种子管理站、辽宁省种子管理站、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陕西省种子管理站、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科院玉米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扬宝、丰宪法、吴彩兰、张兆雄、廖琴。
    本标准委托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时间为1998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315-1998

玉米杂交种繁育制种技术操作规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Rules of oper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maize hybrid seed


1 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全国杂交玉米各类种子的生产,由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种子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本规程规定了玉米杂交种繁育种子的类别、各类种子的生产方法和田间纯度检查等内容。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3543.1~3543.7-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4404.1-1996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亲本种子parental seed
3.1.1 育种家种子 breeder seed
    指育种家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最初一批自交系种子。
3.1.2 自交系原种 basic seed of inbred line
    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出来的或按照原种生产程序生产,并且经过检验达到规定标准的自交系原种种子。
3.1.3   自交系良种  quality seed of inbred line
指直接用于配制生产用杂交种的自交系种子。
3.1.4 亲本秭妹种  parent of intervarietal crossing
 指经过鉴定,两个亲缘关系相近的姐妹系间杂交种,是配制改良单交种的亲本种子。
3.1.5  亲本单交种  parent of single cross
    指配制三交种、双交种时使用的单交种
3.2 生产用杂交种 hybrid for production
指各种直接用于生产的杂交玉米一代种子。它主要包括:单交种、三交种、双交种及顶交种。

4 自交系种子生产
    自交系原种和良种必须有一定的储备,可以采用一次繁殖、分批使用方法。
4.1 原种的生产
4.1.1 生产方法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1998-04-03批准                                              1998-10-01实施
    原种生产分两种方法,一种是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另一种是采用“二圃制”办法,以“选株自交,穗行比较,淘汰劣行,混收优行”的穗行筛选法进行。
4.1.1.1 选株自交
    在自交系原种圃内选择符合典型性状的单株套袋自交,制作袋纸以半透明的硫酸纸为宜。花丝未露前先套雌穗,待花丝外露3.3cm(1寸)左右,当天下午套好雄穗,次日上午露水干后开始套袋授粉,一般应一次授粉,个别自交系雄雌不协调的可两次授粉,授粉工作在3~5d(天)内结束。收获期按穗单收,彻底干燥,整穗单存,作为穗行圃用种。
4.1.1.2 穗行圃
将上年决选单穗在隔离区内种成穗行圃,每系不少于50个穗行,每行种40株。生育期间进行系统观察记载,建立田间档案,出苗至散粉前将性状不良或混杂穗行全部淘汰。每行有一株杂株或非典型株即全行淘汰,全行在散粉前彻底拔除。决选优行经室内考种筛选,合格者混合脱粒,作为原种圃用种。
4.1.1.3 原种圃
    将上年穗行圃种子在隔离区内种成原种圃,在生长期间分别于出苗期、开花期、收获期进行严格去杂去劣,全部杂株最迟在散粉前拔除。雌穗抽出花丝占5%以后,杂株率累计不能超过0.01%;收获后对果穗进行纯度检查,严格分选,分选后杂穗率不超过0.01%,方可脱粒,所产种子即为原种。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4.1.2 生产要求
4.1.2.1 定点
    原种生产(含穗行圃、原种圃、育种家种子直繁田,下同)由种子部门负责安排,每个原种至少要同时安排两个可靠的特约基地进行生产。
4.1.2.2 选地
    原种生产地块必须平坦,地力均匀,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灌排方便,稳产保收。
4.1.2.3 隔离
    原种生产田采用空间隔离时,与其他玉米花粉来源地至少相距500m。
4.1.2.4 播种
    原种生产田采取规格种,播前要进行精选、晒种,将决选穗行的种子混合种植。
4.1.2.5 去杂
    凡不符合原自交系黄型性状的植株(穗)均为杂株(穗)。应在苗期、散粉前和脱粒前至少进行三次去杂。
    原种生产田中性状不良或混杂的植株最迟在雄穗散粉前全部淘汰。从植株抽出丝起,不允许有杂株散粉,可疑株率不得超过0.01%;收获后应对果穗进行严格检查,杂穗率不得超过0.01%。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4.1.2.6 收贮
    穗行圃实行当选优行混收脱粒。原种圃所产原种要达到GB 4404.1标准,单独贮存,并填写质量档案。包装物内外各加标签,写明种子名称、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含水量、等级、生产单位、生产时间等。
4.2 自交系良处的生产
4.2.1 定点
    自交系良种的生产,应做到每系少由两个基点同时进行生产。
4.2.2 选地、隔离
    分别同4.1.2.2和4.1.2.3。
4.2.3 播种
    生产单位应做到精细播种,努力提高繁殖系数。
4.2.4 去杂
    在苗期、雄穗散粉前和脱粒前至少进行三次。
    全部杂株最迟在散粉前拔除,散粉杂株率累计超过0.1%的繁殖田,所产种子报废;收获后要对果穗进行纯度检查,杂穗率超过0.1%的,种子报废。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5 亲本单交种(含亲本姊妹交种)的配制
5.1 定点
    亲本单交种的配制应安排生产条件好的良种场或特约基地进行。每个亲本单交种应有两个以上单位同时进行配制。
5.2 选地、隔离
    分别同4.1.2.2和4.1.2.3。
5.3 播种
    按照育种者的说明并结合当地实践经验进行播种,播种前要进行精选、晒种。特别要注意错期、行比、密度的设置。错期要保证父母本花期相遇良好;行比要根据有利于提高制种产量、保证父本有足够的花粉供应母本和方便田间作业而定。种子田的两边和开花期季风的上风头要在父本播种3~5d(天)后,再顺行播两行以上的父本作采粉用。对父本行做好标记。
5.4 去杂
5.4.1 父本去杂
    父本的杂株必须在散粉之前拔除。若母本已有5%的植株抽出花丝,而父本散粉杂株数占父本总数的0.2%以上时,种子报废。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5.4.2 母本去杂
    母本的杂株在去雄前完全拔除。母本的果穗要在收获后至脱粒前进行穗选,其杂穗率在0.3%以下时,才有脱粒。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5.5 去雄
    母本行的全部雄穗在散粉前及时、干净、彻底拔除,坚持每天至少去雄一遍,风雨无阻,对紧凑型自交系采取带1~2叶去雄的办法。拔除的雄穗埋入地下或带出制种田妥善处理。母本花丝抽出后至萎缩前,如果发现植株上出现花药外露的花在10个以上时,即定为散粉株。在任何一次检查中,发现散粉的母本植株数超过0.2%,或在整个检查过程中三次检查母本散粉株率累计超过0.3%时,所产种子报废。
5.6 人工辅助授粉
    为保证制种田授粉良好,应根据情况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特别要注意开花初期和末期的辅助授粉工作。如发现母本抽丝偏晚,可辅之以剪苞叶和带叶去雄等措施。授粉结束后,要将父本全部砍除。
5.7 收贮
    配制成功的亲本单交种,一定要严防混杂,单独脱粒,单独收贮,包装物内外各加标签,种子质量达到GB 4404.1标准。

6 生产用杂交种的配制
6.1 定点
    生产用杂交种的配制,应选择条件适宜的单位,建立制种基地,并保持相对稳定。
6.2 选地
    制种地块应当土地肥沃、旱涝保收,尽可能做到集中连片。
6.3 隔离
    制种田采用空间隔离时,与其他玉米花粉来源地不应少于300m,甜、糯玉米和白玉米在400m以上;采用时间隔离时,错期应在40d(天)以上。
6.4 播种
    同5.3。
6.5 去杂
    凡异常的父母本植株均应地散粉前拔除干净。若父本的散粉杂株数超过父本植株总数的0.5%,制种田应报废。收获后脱粒前,要对母本果穗进行穗选,剔除杂劣果穗。经检查核准,杂穗率在1.5%以下时,才能脱粒。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6.6 去雄
    方法同5.5。在整个去雄过程中检查累计散粉株率超过1%时,制种田报废。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6.7 人工辅助授粉
    同5.6。
6.8 收贮
    配制成功的杂交种,要严防混杂,剔除杂穗,单独收贮,包装物内外各加标签。种子质量达到GB4404.1标准。

7 田间纯度检查
7.1 检查项目和依据
7.1.1 抽雄前至少要进行两次检查,着重查明隔离条件、种植规格和去杂情况是否符合要求。苗期主要以幼苗叶鞘颜色、叶形、叶色和长势的典型性为检查依据。
7.1.2 开花期至少要检查三次去杂情况,监督制种单位及时、干净、彻底去雄。抽雄开花前主要以株型、叶形、叶色、雄穗形状和分枝多少、护颖色、花药色、花丝色等典型性为检查依据。
7.1.3 收获时、脱粒前和交种前,还要分别检查收获情况、场间去杂情况等。脱粒前主要以穗型、粒形、籽粒大小、颜色、穗轴色等典型性为检查依据。
    另外,还要根据抗逆性、生育期等特性进行检查。
7.2 检查结果的处理
    每次检查,都应将检查情况记入附录B(标准的附录)。发现问题,应会同受检单位负责人(或承包人)进行复查,并责成其在同次检查记录卡上签字。全部检查结束后,要将检查结果报送主管单位,对报废的种子要将报废的理由及时以书面方式分别通知主管单位和种子生产单位。所生产的各类种子,由各级种子检验机构根据GB/T 3543.1~3543.7、GB 4404.1标准进行检验定级。

附  录 A
(标准的附录)
玉米自交系、杂交种田间纯度要求

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GB/T 17316-1998


前    言
为规范常规水稻原种生产技术,保持品种的纯度和优良种性,使其能较长时间地应用于生产,特制定水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全国种子总站、江苏省种子站、江西省种子管理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霍义宽、范瑞昌、刘绍英、金煜祥、张玉清。
    本标准委托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时间为1998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316-1998

水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编辑本段回目录

Rules of oper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conventional rice basic seed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常规水稻原种生产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应于常规水稻原种生产。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3543.1~3543.7-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4404.1-1996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原种 basic seed
    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的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

4 原种生产
4.1 方法
    采用改良混合选择方法,即单株选择、分系比较、混合繁殖的三圃制(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或二圃制(株行圃、原种圃),以及采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
4.2  单株选择
4.2.1 种子来源
    在原种圃、株系圃内当选株系、纯度高的大田或保存的低世代种子田选取。有条件的可设置选择圃,以供选择,选择圃的技术规程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
4.2.2 选择标准
    当选单株下列性状必须符合原品种特征特性,“三性”、“四型”、“五色”、“一期”。“三性”即典型性、一致性、丰产性;“四型”即株型、叶型、穗型、粒型;“五色”即叶色、叶鞘色、颖色、稃尖色、芒色;“一期”即生育期。
4.2.3 选择时期
    抽穗期进行初选,做好标记。成熟期逐株复选,当选单株连根拔起,及时干燥挂藏,严防鼠雀危害。防止在边行或缺株周围选择单株。
4.2.4 选择数量
    依原种圃面积而定。田间初选数应比决选数增加一倍。
4.2.5 室内考种决选
    结合目测,剔除不合格单株,再逐株考种。
4.2.6 考种项目
    株高、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籽粒重,并计算株高的平均数、穗粒数的平均数。
4.2.7 当选单株的株高应在平均数±1cm范围内,穗粒数不低于平均数,然后按单株籽粒重择优选留。
4.2.8 当选单株分别编号、脱粒、装袋、复晒、收藏。
4.3 株行圃
4.3.1 将上年当选的各单株种子,按编号分区种植,建立株行圃。
4.3.2 育秧:秧田采用当地育秧方式,一个单株播一个小区(对照种子用上年原种分区播种),小区面积和播种时要求一致。种子须经药剂处理,所有单株种子(包括对照种子)的浸种、催芽、播种,均须分别在同一天完成。播种后泥塌谷,小区间作小埂,防止混杂。
4.3.3 田间设计:绘制大田田间种植图,拔秧移栽时,一个单株秧苗扎一个标牌,随秧运到大田,按田间设计图栽插。
4.3.4  每个单株栽一个小区,单本栽插,按编号顺序排列,并插牌标记,各小区须在同一天栽插。小区长方形,长宽比为3∶1,各小区面积、栽插密度须一致,确保相同的营养面积。小区间应留走道,每隔9个株行设一对照行区。株行圃四周设保护行(不少于3行),并采取隔离措施。空间隔离距离不少于20m,时间隔离扬花期要错开15d(天)以上。
4.3.5 田间管理的各项技术措施须一致,并在同一天完成。
4.3.6 田间观察记载项目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a)秧田期:播种期、叶姿、叶色、抗逆性。
    b)本田期:移栽期、分蘖期为叶姿、叶片、叶鞘色泽、分蘖强弱、抗逆性;抽穗期为始穗期、齐穗期、抽穗整齐度、株叶型、主茎总叶片数;成熟期为株高、株型、穗数、穗粒型、芒有无、谷粒充实度、植株整齐度、抗逆性、熟期、熟相,目测丰产性。
4.3.7 田间观察记载应固定专人负责,并定点、定株,做到及时准确。发现有变异单株和长势低劣的株行、单株,应随时做好淘汰标记。
4.3.8 根据各期的观察记载资料,在收获前进行田间综合评定。当选株行区必须具备本品种的典型性状,株行间一致性、综合丰产性较好,植株、穗型整齐度好,穗数不低于对照。齐穗期、成熟期与对照(众数)相比,在±1d(天)范围内;株高与对照(平均数)相比,在±1cm范围内。当选株行区确定后,将保护行、对照小区及淘汰株行区先行收割。逐一对当选行区复核,分区收割、脱粒、核产。如采用“二圃制”,则可混合收割。
4.3.9 脱粒前,须将脱粒场地、机械、用具等清扫干净,严防混杂。各行区种子要单脱、单晒、单藏,挂上标签,严防鼠、虫等危害及霉变。
4.4 株系圃
4.4.1 将上年当选的各株行区种子分区种植,建立株系圃。
4.4.2 各株系区的面积、栽插密度均须一致,并采取单本栽插,每隔9个株系区设一个对照区。其他要求同4.3。
4.4.3 田间观察记载项目和评选同4.3。当选株系须具备本品种的典型性、株系间的一致性,整齐度高、丰产性好。各当选株系混合收割、脱粒、收贮。
4.5 原种圃
4.5.1 将上年混收的株系(株行)圃种子或采用充育种家的种子扩大繁殖,建立原种圃。
4.5.2 原种圃要集中连片。隔离要求同4.3。
4.5.3 种子播前进行药剂处理;稀播培育壮秧;大田采取单本栽插;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促进秆壮粒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4.5.4 在各生育阶段进行观察,及时拔除病、劣、杂株,并携出田外。

5 种子收获、贮藏和检验
5.1 入选的株行、株系和原种种子收获后,应在专场及时脱粒、晒干。
5.2 脱粒后的种子分别装入种子袋、袋内外各附标签,写上品种名称及田间编号,按顺序入库挂藏。
5.3 风干(挂藏)室和仓库要专人负责。储藏期间保持室内干燥,应注意防止混杂和虫蛀、霉变,以及鼠、雀等危害,确保种子质量。
5.4 生产原种的单位要搞好种子检验,并由种子检验部门根据GB/T 3543.1~3543.7进行复检,对符合GB 4404.1规定标准的原种种子签发合格证书;对不合格的种子,提出处理意见。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田间记载项目和室内考种方法

A1 物候期
A1.1 浸种期、催芽期、播种期、移栽期(日/月,下同)
A1.2 始穗期:10%植株的穗顶露出剑叶叶鞘的日期。
A1.3 齐穗期:80%植株的穗顶露出剑叶叶鞘的日期。
A1.4 成熟期:粳稻95%以上,籼稻85%以上的谷粒黄熟、米质坚实、可以收获的日期。

A2 形态特征
A2.1 叶姿:分弯、中、直三级(弯:叶片由茎部起弯垂超过半圆形;直:叶片直生挺立;中:介于弯和直之间)。
A2.2 叶色:分为浓绿、绿、淡绿三级,在移栽前1~2d(天)和本田分蘖盛期各记载一次。
A2.3 叶鞘色:分为绿、淡红、红、紫色等,在分蘖盛期时记载。
A2.4 株型:分为紧凑、松散、中等三级。
A2.5 穗型:为两大类区分法,一是指小穗和枝梗及枝梗之间的密集程度,分紧凑、中等、松散三级;二是穗的弯曲程度,分直立、弧形、中等三级。
A2.6 粒型:分为卵圆型、短圆型、椭圆型、直背型四种。
A2.7 芒:分为无芒、顶芒、短芒、长芒四种(无芒:无芒或芒极短;顶芒:穗顶有短芒,芒长在10mm以下;短芒:部分或全部小穗有芒,芒长在10~15mm;长芒:部分或全部小穗有芒,芒长25mm以上)。
A2.8 颖、颖尖色:分为黄、红、紫色等。
A2.9 株高:从地面至穗顶(不包括芒)的高度,以“cm”表示,在收割前田间测定。

A3 生物学特性
A3.1 抗寒性:在遇低温情况下,秧田期根据叶片黄化凋萎程度、出苗速度和烂秧情况等;抽穗结实期根据抽穗速度、叶片受冻程度和结实率高低、熟色情况等,分强、中、弱三级。
A3.2 抗倒性:记载倒伏时期、原因、面积、程度。倒伏程度分直(株植与地面角度为0°~15°)、斜(15°~45°)、倒(45°至穗部触地)、伏(植株贴地)。
A3.3 抗病虫性:按不同病虫害目测,分无、轻、中重四级。
A3.4 分蘖性:分强、中、弱三级。
A3.5 抽穗整剂度:抽穗期目测,分整齐、中等、不整齐三级。
A3.6 植株和穗位(层)整齐度:成熟期目测,分整齐、中等、不整齐三级。
A4 经济性状
A4.1 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多于5粒者为有效穗(白穗算有效穗)。收获前田间调查两个重复,共20穴。公顷有效穗按工(A1)计算:公顷有效穗=公顷穴数×每穴有效穗数                                         (A1)
A4.2 每穗总粒数:包括实粒、半实粒、空壳粒。
A4.3 结实率按式(A2)计算:
              结实率(%)=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100%                                        (A2)
A4.4 千粒重:1 000粒实粒(含标准含水量)的重量,以“g”表示。
A4.5 单株籽粒重:单株总实粒(含标准含水量)的重量,以“g”表示。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单株选择圃

B1 选择圃的种源范围宜宽,数量宜多。可以上年度生产的原种为主体,由纯度高、无病虫害的大田种子、异地种子和低温库保存的低世代种子组成。
B2 播前种子要进行药剂处理,稀播精管,培育适龄壮秧。
B3 选择均匀整齐的健壮秧苗,等距单本栽插,使每个单株在良好的相对一致的条件下生长发育。每隔12~18行留一工作走道,便于田间操作。
B4 精细管理,科学用肥,保证均匀一致,严防倒伏。
B5 田间观察应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随时进行,发现变异单株,及时做好标记。
B6 选择单株的时间、方法、标准等同4.2条。

 

 


GB/T 17317-1998

前      言
    为规范小麦原种生产技术,保持品种的纯度和优良种性,使其能较长时间地应用于生产,特制定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全国种子总站、河北省种子总站、河南省种子管理总站、陕西省种子管理站、山东省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志祥、李秀锦、张鸿文、马志强。    本标准委托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时间为1998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317-1998

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Rules of oper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wheat basic seed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原种生产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应于小麦原种生产。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3543.1~3543.7-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4404.1-1996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原种 basic seed
    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的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

4 原种生产
4.1 原种生产方法
    采用单株(穗)选择、分系比较和混系繁殖,即株(穗)行圃 、株(穗)系圃、原种圃的三圃制和株(穗)行圃、原种圃的两圃制,或利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生产原种。
4.2 单株(穗)选择
4.2.1 单株(穗)选择的材料
    来源于本地或外地的原种圃、决选的株(穗)系圃、种子繁殖田,也可专门设置选择圃,进行稀条播种植,以供选择。
4.2.2 单株(穗)选择的重点
    生育期、株型、穗型、抗逆性等主要农艺性状,并具备原品种的典型性和丰产性。
4.2.3 田间选择
4.2.3.1 株选
    分两步进行,抽穗至灌浆阶段根据株型、株高、抗病性和抽穗期等进行初选,做好标记。成熟阶段对初选的单株再根据穗部性状、抗病性、抗逆性和成熟期等进行复选。
4.2.3.2 穗选
    在成熟阶段根据上述综合性状进行一次选择即可。
4.2.4 选择数量
    根据所建株(穗)行圃的面积而定,冬麦区每公顷需4 500个株行或15 000个穗行,春麦的选择数量可适当增多。田间初选时应考虑到复选、决选和其他损失,适当留有余地。
4.2.5 保存
    对入选单株(穗)在室内脱粒、考种、单株(穗)编号保存。
4.3 株(穗)行圃
4.3.1 建圃
    经室内考种入选的单株(穗)的种子在同一条件下按单株(穗)分行种植,建立株(穗)行圃。
4.3.2 播种
    采用单粒点播或稀条播,单株播四行区,播一单穗播一行区,行长2m,行距20~30cm,株距3-5cm或5~10cm,按行长划排,排间及四周留50~60cm的田间走道。每隔9或19个穗行设一对照,四周围设保护行和25m以上的隔离区。对照和保护区均采用同一品种的原种。播前绘制好田间种植图,按图种植,编号插牌,严防错乱。
4.3.3 田间观察记载、鉴定
    根据附录A(标准的附录)进行。
4.3.3.1 生育期间在幼苗阶段、抽穗阶段、成熟阶段分别与对照进行鉴定选择,并做标记。收获前综合评价,选优去劣。
    a)幼苗阶段:鉴定幼苗生长习性、叶色、生长势、抗病性、耐寒性等;
    b)抽穗阶段:鉴定株型、叶型、抗病性和抽穗期等;
    c)成熟阶段:鉴定株高、穗部性状、芒长、整齐度、抗病性、抗倒伏性、落黄性和成熟期等。对不同的时期发生的病虫害、倒伏等要记明程度和原因。
4.3.3.2 通过鉴定,分别收获符合原品种典型性的株(穗)行,进行室内考种,分别脱粒、保管,下年种株(穗)系圃。
4.4 株(穗)系圃
4.4.1 建圃
    经室内考种当选的株(穗)行种子,按株(穗)行分别种植,建立株(穗)系圃。
4.4.2 播种
    每个株(穗)行的种子播一小区,小区长宽比例以1∶3~1∶5为宜,面积和行数依种子量而定。播种方法采用等播量、等行距稀条播,每隔9区设一对照。其他要求同4.3。
4.4.3 田间观察记载、鉴定
   同4.3。同时应从严掌握,典型性状符合要求的株(穗)系,杂株率不超过0.1%时,拔除杂株后可以入选。当选的株(穗)系分区核产,产量不应低于邻近对照。
4.5 原种圃
4.5.1 将当选株(穗)系的种子混合稀播于原种圃,进行扩大繁殖,在抽穗阶段和成熟阶段分别进行纯度鉴定,严格拔除杂株、弱株,并携出田外。
4.5.2 采用两圃制生产原种,只简略株(穗)系圃,其他方法同4.2、4.3,即将经室内考种决选的株(穗)行种子混合稀播于原种圃,进行扩大繁殖。所产种子应达到GB 4404.1规定的原种标准。
4.5.3 用育种家种子生产原种,可直接稀播于原种圃,进行扩大繁殖。其技术措施同4.5.1。

5 室内考种
5.1 对田间入选的单株(穗)材料,考查穗型、芒型、护颖颜色和形状、穗粒数、粒型、粒色、籽粒饱满度、粒质九个项目。在考种过程中,有一项不合格即行淘汰。
5.2 对田间入选的株(穗)行材料,考查粒形、粒色、籽粒饱满度和粒质四个项目。符合原品种典型性的,分别称重,作为决定取舍的参考。
5.3 对田间入选的株(穗)系材料的对照,分别脱粒、称重,取样进行考种。考查项目同5.2。但要从严掌握,并增加千粒重和容重的测定。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决定取舍。
5.4 为统一标准和减少人为误差,应固定专人,使用的仪器要经常检查校正。考种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各样品的含水量必须达到GB 4404.1规定的标准。

6 田间管理
6.1 原种生产应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良好、排灌方便、前茬一致、地力均匀的地块,并注意两年(水旱轮作两季)以上的轮作倒茬,忌施麦秸肥,避免造成混杂。
6.2 播种前搞好种子精选、晾晒和药剂处理工作。精细整地,合理施肥,适时播种,确保苗全、齐、匀、壮。
6.3 各项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要合理、及时和精细一致。
7 种子收获、保管和检验
7.1 入选的行、系和原种圃收获后,应在专场及时晒干脱粒。在收获、运输、晾晒和脱粒等过程中,严防机械混杂。
7.2 入库前整理好风干(挂藏)室或仓库,备好种子架、布袋等用具。脱粒后将当选的种子分别装入种子袋,袋内外各附一个标签,并根据田间排列号码,按顺序挂藏。
7.3 风干(挂藏)室或仓库要专人负责。储藏期间保持室内干燥,种子水分不超过13%。应注意防止虫蛀、霉变和混杂以及鼠、雀等危害。
7.4 原种生产单位要搞好种子检验,并由种子检验部门根据GB/T 3543.1~3543.7进行复检。对符合GB 4404.1原种标准的签发合格证书;对不合格的原种,可根据情况,提出处理意见。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小麦原种生产调查记载标准

A1 物候期
A1.1 出苗期
    全区有50%以上单株幼芽鞘露地面时的日期,第一叶伸出芽鞘1.5cm时为出苗(以日/月表示,下同)。
A1.2 抽穗期
    全区50%以上麦穗顶端的小穗(不含芒)露出叶鞘或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的日期。
A1.3 成熟期
    麦穗变黄,全区有75%以上植株中部籽粒变硬,麦粒大小和颜色接近正常,胚乳由面筋状变成蜡质状,手捏不变形,可被指甲切断的日期。

A2 植物学特征
A2.1 幼苗生长习性
    出苗后一个半月左右调查,分为三类,“伏”(匍匐地面)、“直”(直立)、“半”(介于两者之间)。
A2.2 株型
    抽穗后根据主茎与分蘖茎的松散程度分三类:主茎与分蘖垂直夹角小于15°为紧凑;大于30°为松散;介于两者之间为中等。
A2.3 叶色
    拔节后调查记载,分深绿、绿和浅绿三种,蜡粉多的品种可记为“蓝绿”。
A2.4 株高
    分蘖节或地面至穗顶(不含芒)的高度,以“cm”表示。
A2.5 芒
    一般划分五类。芒长40mm以上为长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mm以下为短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为曲芒;麦穗顶部小穗有少数短芒(5mm以下)为顶芒;完全无芒或极短(3mm以下)为无芒。
A2.6 芒色
    分白(黄)、黑、红色三种。
A2.7 壳色
    分红、白(黄)、黑、紫四种。
A2.8 穗型
    划分为六类。穗子两端尖、中部稍大为纺锤形;穗子上、中、下正面和侧面基本一致为长方形;穗部下大、上小为圆锥形;穗子上大、下小、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为棍棒形;穗短、中部宽、两端稍小为椭圆形;小穗分枝为分枝形。
A2.9 穗长
    主穗基部小穗节至顶端(不含芒)的长度,以“cm”表示。
A2.10 粒形
    分长圆、椭圆、卵圆和圆形四种。
A2.11 粒色
    分红、白粒两种,淡黄色归入白粒。
A2.12 籽粒饱满度
    分为三种,“1”饱满;“2”半饱满;“3”秕。
A3 生物学特性
A3.1 生长势
    根据植株生长的健壮程度,在主要生长阶段幼苗至拔节、拔节至齐穗、齐穗至成熟记载,分强(++)、中(+)、弱(-)三级。
A3.2 整齐度
A3.2.1 植株整齐度
    分三级,整齐(++)(主茎与分蘖株高相差不足10%);中等(+)(株高相差10%~20%);不整齐(-)(株高相差20%以上)。
A3.2.2 穗整齐度
    根据穗子大小分整齐(++)、中等(+)、不整齐(-)三种。
A3.3 耐寒性
    分四级,“0”无冻害;“1”叶尖受冻发黄干枯;“2”叶片冻死一半,但基部仍有绿色;“3”地上部分枯萎或部分分蘖冻死;“4”地上全部枯萎,植株冻死。于返青前调查。
A3.4 倒伏性
    分四级,“0”未倒或与地面角度大于75°;“1”倒伏轻微,角度在60°~75°之间;“2”中度倒伏,角度在30°~60°之间;“3”倒伏严重,角度在30°以下。
A3.5 病虫害
    依据受害程度,用目测法分0、1、2、3、4五级记载。
A3.6 落黄性
    根据穗、茎、叶落黄情况分三级,以好、中、差表示。

A4 经济性状
A4.1 穗粒数
    单穗实际粒数或单株每穗平均结实粒数。
A4.2 千粒重
    以晒干(含水量不超过12%~13%)、扬净的籽粒为标准,随机取两份1 000粒种子,分别称重,取其平均值,以“g”表示。如两次误差超过1g时,则需重新数1 000粒称量。
A4.3 产量
    是各种性状表现的结果,是评定原种质量的重要指标,以“kg/hm2”表示。
A4.3.1 实际产量
    按实收面积和产量折算成每公顷产量。
A4.3.2 理论产量
    根据产量构成因素公顷穗粒、穗粒数和千粒重推算。

A5 其他
    粒质:分硬质、半硬质、软(粉)质三级,用不刀横切断籽粒,观察断面,以硬粒超过70%为硬质,小于30%为软质,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硬质。

 

 


GB/T 17318-1998

前      言
    为规范大豆原种生产技术,保持品种的纯度和优良种性,使其能较长时间地应用于生产,特制定大豆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全国种子总站、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江苏省种子站、吉林省农科院、河南省种子管理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玲、武瑞芗、刘恩贵、毕为人、邹奎。
    本标准委托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时间为1998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318-1998

大豆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Rules of oper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soybean basic seed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大豆原种生产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应于大豆原种生产。
    大量生产原种的品种必须是经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审定通过的品种。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3543.1~3543.7-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4404.1-1996 粮食作物种子  豆类
    GB 7415-87 主要农作物种子贮藏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原种 basic seed
    大豆原种包括原种一代和原种二代。生产的原种必须是保持原品种典型性,不带检疫性病害、虫害和杂草的,按照本规程生产出来的符合在种质量标准的种子。

4 原种生产
4.1 原种生产方法
    原种生产可采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的方法;也可采用二圃或三圃的方法。原种二代由原种一代直接生产。
4.2 隔离
    为了避免种子混杂,保持优良种性,原种生产田周围不得种植其他品种的大豆。
4.3 用三圃法生产原种一代
4.3.1 三圃
    即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
4.3.2 单株选择
4.3.2.1 单株来源
    单株在株行圃、株系圃或原种圃中选择,如无株行圃或原种圃时可建立单株选择圃,或在纯度较高的种子田中选择。
4.3.2.2 选择时期
    选择分花期和成熟期两期进行。
4.3.2.3 选择标准和方法
    要根据本品种特征特性,选择典型性强、生长健壮、丰产性好的单株。花期根据花色、叶形、病害情况选单株,并给予标记;成熟期根据株高、成熟度、茸毛色、结荚习性、株型、荚型、荚熟色从花期入选的单株中选拔。选拔时要避开地头、地边和缺苗断垄处。
4.3.2.4 选择数量
    选择数量应根据原种需要量来定,一般每一品种每公顷株行圃需决选单株6 000~7 500株。
4.3.2.5 室内考种及复选
    参照附录A(标准的附录)。
    入选植株首先要根据植株的全株荚数、粒数,选择典型性强的丰产单株,单株脱粒,然后根据籽粒大小、整齐度、光泽度、粒形、粒色、脐色、百粒重、感病情况等进行复选。决选的单株在剔除个别病虫粒后分别装袋编号保存。
4.3.3 株行圃
4.3.3.1 田间设计
    各株行的长度应一致,行长5~10m,每隔19行或49行设一对照行,对照应用同品种原种。
4.3.3.2 播种
    要适时将上年入选的每株种子播种一行,密度应较大田稍稀,单粒点播,或二、三粒穴播留一苗。
4.3.3.3 田间鉴评
    田间鉴评分三期进行。苗期根据幼苗长相、幼茎颜色;花期根据叶形、花色、叶色、茸毛色、感病性等;成熟期根据株高、成熟度、株型、结荚习性、茸毛色、荚型、荚熟色来鉴定品种的典型性和株行的整齐度。通过鉴评要淘汰不具备原品种典型性的、有杂株的、丰产性低的、病虫害重的株行,并做明显标记和记载。对入选株行中个别病劣株要及时拔除。
4.3.3.4 收获
    收获前要清除淘汰株行,对入选株行要按行单收、单晾晒、单脱粒、单装袋,袋内外放、拴好标签。
4.3.3.5 决选
    参照附录A(标准的附录)。
    在室内要根据各株行籽粒颜色、脐色、粒形、籽粒大小、整齐度、病粒轻重和光泽度进行决选,淘汰籽粒性状不典型、不整齐、病、虫粒重的株行,决选株行种子单独装袋,放、拴好标签,妥善保管。
4.3.4 株系圃
4.3.4.1 田间设计
    株系圃面积因上年株行圃入选行种子量而定。各株系行数和行长应一致,每隔9区或19区设一对照区,对照应用同品种的原种。
4.3.4.2 播种
    将上年保存的每一株行种子种一小区,单粒点播或二、三粒穴播留一苗,密度应较大田稍稀。
4.3.4.3 田间鉴评
    田间鉴评各项同4.3.3.3,若小区出现杂株时,全区应淘汰,同时要注意各株系间的一致性。
4.3.4.4 收获
    先将淘汰区清除后对入选区单收、单晾晒、单脱粒、单装袋、单称重,袋内外放、拴好标签。
4.3.4.5 决选
    籽粒决选标准同4.3.3.5,决选时还要将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的株系淘汰。入选株系的种子混合装袋,袋内外放、拴好标签,妥善保存。
4.3.5 原种圃
4.3.5.1 播种
    将上年株系圃决选的种子适度稀植于原种田中,播种时要将播种工具清理干净,严防机械混杂。
4.3.5.2 去杂去劣
    在苗期、花期、成熟期要根据品种典型性严格拔除杂株、病株、劣株。
4.3.5.3 收获
    成熟时及时收获。要单收、单运、单脱粒、专场晾晒,严防混杂。
4.4 用二圃法生产原种一代
4.4.1 二圃即株行圃、原种圃。
4.4.2 二圃法生产原种的“单株选择”和原种圃做法均同4.3。株行圃除决选后将各株行种子混合保存外,其余做法同4.3。
4.5 用育种家种子生产原种一代
4.5.1 种子来源
    由品种育成者或育成单位提供。
4.5.2 生产方法
    由育种家种子生产原种的方法同4.3.5。
4.6 栽培管理
4.6.1 原种生产田应由固定的技术人员负责,并有田间观察记载,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4.6.2 要选择地势平坦、肥力均匀、土质良好、排灌方便、不重茬、不迎荐,不易受周围不良环境影响和损害的地块。
4.6.3 各项田间管理均要根据品种的特性采用先进的栽培管理措施,提高种子繁殖系数,并应注意管理措施的一致性,同一管理措施要在同一天完成。
4.7 原种二代的生产
    原种二代的生产方法同4.3.5。

5 种子的贮藏与检验
5.1 种子贮藏按GB 7415标准执行。
5.2 原种生产单位要搞好种子检验,并由种子检验部门根据GB/T 3543.1~3543.7进行复检,对符合GB 4404.2 规定标准的原种种子签发合格证书;对不合格的种子,提出处理意见。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调查项目及标准

A1 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A1.1 播种期
    播种当天的日期(日/月,下同)
A1.2 出苗期
    子叶出土达50%以上的日期,即50%以上的子叶出土并离开地面的日期。
A1.3 出苗情况
    分良、中、不良,出苗率在90%以上为良,70%~90%为中,70%以下为不良。
A1.4 开花期
    开花株数达50%的日期。
A1.5 成熟期
    籽粒完全成熟,呈本品种固有颜色,粒形、粒色已不再变化,且不能用指甲刻伤,摇动时有响声的株数达50%的日期。
A1.6 典型性
    分别根据幼茎色、花色、叶形、茸毛色、荚熟色、结荚习性、株高、分枝、株型、熟期等观察记载品种典型性。
A1.7 整齐度
    根据植株生长的繁茂程度、株高及各性状的一致性记载,分整齐和不整齐二级。
A1.8 倒伏性
    用目测分四级,“1级”直立不倒,“2级”植株倾斜不超过15°,“3级”植株倾斜在15°~45°,“4级”植株倾斜超过45°。
A1.9 病虫害
    记载病害、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A1.10 花色
    白、紫。
A1.11 茸毛色
    灰、棕。
A1.12 叶形
    卵圆、长圆、长。
A2 室内考种项目及标准
A2.1 百粒重
    从样品中随机取出100粒完整粒称重,两次重复,取平均值,以“g”表示,重复间误差不得超过0.5g。
A2.2 粒色
    分白黄、黄、深黄、绿、褐、黑、双色。
A2.3 脐色
    分白黄、黄、淡褐、褐、深褐、蓝、黑。
A2.4 粒形
    分圆、椭圆、扁圆。
A2.5 光泽
    分有、微、无。
A2.6 虫食率
从未经粒选种子中随机取1 000粒(单株考种取100粒),挑出虫食粒,按式(A1)计算:
         虫食率(%)=虫食粒数÷取样粒数×100                                     (A1)

         病粒率(%)=病粒粒数÷取样粒数×100                                    (A2)
A2.7 病粒率
    从未经粒选的种子中随机取1 000粒(单株考种时取100粒),挑出病粒,按式(A2)计算:

 

 

 

 

GB/T 17319-1998

前      言
    为规范高粱杂交种繁育制种技术,保持品种的纯度和优良种性,使其能较长时间地应用于生产,特制定高粱杂交种繁育制技术操作规程。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全国种子总站、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辽宁省农科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亨禄、张二俊、柴仁俊、李平、张淑敏。    本标准委托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时间为1998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319-1998

高粱杂交种繁育制种技术操作规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Rules of oper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sorghum hybrid seed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粱杂交种繁育制种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杂交高粱各类种子的生产。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3543.1~3543.7-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4404.1-1996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 7414-87 主要农作物种子包装
    GB 7415-87 主要农作物种子贮藏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原种 basic seed
    用育种家种子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
3.2 繁殖用亲本 parent for propagation
    原种繁殖一次,纯度达到本规程要求,其他质量指标达到国家标准的亲本种子。
3.3 制种用亲本 parent for seed production
    原种繁殖两次,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亲本种子。制种用亲本种子只能用于制种,不能用于繁殖。

4 原种生产
4.1 原种生产方法
    根据亲本种子的混杂程度,分别采用“测交法”和“穗行法”生产原种。
4.2 不育系、保持系“测交法”
4.2.1 第一年:选择单株,成对授粉
4.2.1.1 播种
    不育系、保持系单行相邻种植。一般要错期播种,待不育系发芽后播种保持系。
4.2.1.2 套袋授粉
    开花前根据原系特征特性选择典型保持系、不育系成对合套一袋,选套数量不少于100对,分别成对编号挂牌。开花期多次拍打纸袋辅助授粉。
4.2.1.3 复选和收获
成熟后,在田间根据原系特征特性对初选穗进行复选。分别单收单脱,成对保存。
4.2.2 第二年:穗行鉴定、测交制种
4.2.2.1 播种
    上年入选的不育系、保持系按序号成对单行相邻种植,要错期播种。每一穗行种植面积和留苗密度相等。并在附近种植若干行原定组合恢复系原种,供测交用,要注意调节好花期。
4.2.2.2 穗行鉴定
    开花前根据原系特征特性和整齐度进行鉴定,选择典型穗行不少于30对,在入选穗行中选择优良单株成对套袋留种,每穗行不少于10对,并编号挂牌。同时,入选不育系穗行每行套袋3~5穗,进行雄性不育性能鉴定。
4.2.2.3 测交制种
    在入选不育系穗行内,再选套20穗,同时选套恢复系。在盛花期,采集花粉,混合均匀,给不育系授粉,并编号挂牌。
4.2.2.4 复选和收获
    成熟后,对选套留种的不育系、保持系,根据特征特性及雄性不育性能鉴定结果,选留20对穗行,分别脱粒留种,测交穗按穗行收获,混合脱粒,妥善保管。
4.2.3 第三年:穗系比较,测交种产量鉴定
4.2.3.1 播种
    上年入选的不育系、保持系按序号成对单行相邻种植,要错期播种,各穗系播种面积和留苗密度相等。
4.2.3.2 穗系比较
    开花前根据原系特征特性和生长整齐度进一步鉴定,如发现要株、可疑株或生长不整齐的全系淘汰,入选穗系成对套袋授粉,并做标记,套袋数量根据繁殖面积而定。
4.2.3.3 测交种产量鉴定
    将上年测交种,按品比试验要求种植,选用纯度较高的相同组合的种子作对照,进行产量鉴定,开花前,在每个供试种内套3~5穗,进行恢复力鉴定。
4.2.3.4 收获和决选
    成熟后,不育系、保持系套袋穗分穗系昆收,根据测交种比较试验的产量结果和恢复力鉴定结果,综合考察,决定取舍。入选的不育系、保持系的穗系即为原种。
4.3 恢复系“测交法”
4.3.1 第一年:选择单穗套袋自交,成熟后进行复选,单穗脱粒留种。
4.3.2 第二年:将上年入选穗种植穗行,并在附近种植同一来源的原组合不育系,根据原系特征特性选择典型穗行30个,在入选穗行内选株套袋自交,同时与不育系测交制种,每穗行不少于10对,编号挂牌,成熟后进行复选,恢复系、测交种按穗系分别脱粒留种。
4.3.3 第三年:将上年入选穗行的自交穗,按编号种植穗系,每系选套10穗。
    测交种要选用质量符合GB 4404.1标准的相同组合的种子作对照,进行产量鉴定。同时在每个供试种内套袋3~5穗,测定恢复力,成熟后,根据测交种产量和恢复力鉴定结果进行选择,将入选穗系的套袋穗混合脱粒,即为原种。
4.4 不育系、保持系“穗行法”
4.4.1 第一年:选择单株,成对授粉
    同4.2.1。
4.4.2 第二年:穗行鉴定,加速繁殖
4.4.2.1 播种
    在隔离区内,将上年入选的不育系、保持系按序号成对单行相邻种植,要错期播种,每个穗行种植面积和留苗密度相等。
4.4.2.2 穗行鉴定
    开花期根据原系特征特性和整齐度进行鉴定,性状不典型、生长不整齐的穗行全行连根拔除,其他穗行自由授粉所获得的种子即为原种。
4.5 恢复系“穗行法”
4.5.1 第一年:选择单株套袋,自花授粉,决选50穗,同时与相应组合的不育系测交制种,编号挂牌,分别脱粒,成对留种。
4.5.2 第二年:将上年套袋自交的种子按编号种成穗行,选择典型穗行30个,在每一入选穗行中选套10穗,并将测交种按编号种植,套袋观察恢复力。将恢复能力衰退的穗行淘汰后,其他穗行的套袋穗混合脱粒即为原种。

5 亲本种子的繁殖
5.1 隔离
    亲本种子繁殖田与相邻同作物不同系的花粉源距离不得小于500m。
5.2 选地
    选择地势平坦、地力均匀、土地肥沃、排灌方便、通风透光、旱涝保收的地块,切忌重茬。
5.3 播种
5.3.1 适时播种,在地表5cm处,地温稳定通过12℃时开始播种。
5.3.2 为使不育系和保持系达到最好的花期相遇,待不育系发芽后播种保持系。
5.3.3 根据地力和亲本特性,合理确定密度,每公顷留苗90 000~120 000株。
5.3.4 不育系繁殖田母本行不应超过父本行数的4倍。
5.3.5 可在保持系行内种上标志作物以分辨不育系和保持系。
5.3.6 直行播种,不种行头。
5.4 去杂去劣
    在苗期、拔节后和开花前,分期将杂、病、劣株和怀疑株全部拔除,花期鉴定时,杂株和怀疑株散粉株率的总和,原种田不得超过0.03%,原种一代不得超过0.05%,原种二代不得超过0.2%,花期一旦发现杂株,及时拔除,就地处理。
5.5 花期防杂
    花期严防人为因素将异品系花粉带入隔离区内。
5.6 辅助授粉
    不育系繁殖田要及时、多次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提高结实率。
5.7 割除保持系
    授粉结束后,将保持系彻底割除。
5.8 收获
    在霜前,不育系、保持系分别收获。收获前全面进行一次田间复检。彻底淘汰可疑株、病劣株,固定专人,分收、分运、分晒、分打。
5.9 包装与贮藏
    按GB 7414和GB 7415执行。

6 杂交种的生产
6.1 选地
    同5.2。
6.2 隔离
    制种田与相邻作物的花粉源距离不得少于300m。
6.3 播种
6.3.1 适时播种。要根据所配组合调节花期,母本一次播完,父本分期播种。
6.3.2 按照土壤肥力和亲本的株型决定留苗密度。
6.3.3 根据父母本植株高低和父本花粉量多少决定父母本种植行比。
6.4 去杂去劣
    父母本都要严格去杂去劣,分三期进行。
6.4.1 苗期根据叶鞘颜色、叶色及分蘖能力等主要特征,将不符合原亲本性状的植株全部拔掉。
6.4.2 拔节后根据株高、叶形、叶色、叶脉颜色以及有无蜡质等主要性状,将杂、劣、病株和可疑株连根拔除,以防再生。
6.4.3 开花前根据株型、叶脉颜色、穗型、颖色等主要性状去杂,特别要注意及时拔除混进不育系行里的矮杂株。对可疑株可采用挤出花药的方法,观察其颜色和饱满度加以判断。
6.4.4 花期鉴定时,制种田一级种子的杂株率不得超过1%,二级种子的杂株率不得超过2%,父母本分别计算。
6.5 花期的预测和调节
6.5.1 因为干旱或其他原因,影响父母本不能按时出苗的,可采用留大小苗或促控的办法,调节花期。
6.5.2 拔节后可采用解剖植株的方法,始终掌握母本内部比父本内部少0.5~1个叶片或母本生长锥比父本大三分之一的标准来预测花期。如发现花期相遇不好时,要采取早中耕、多中耕、偏水偏肥、根外追肥、喷洒激素等措施,促其生长发育,或采取深中耕断根、适当减少水肥等措施,控制其生长发育,从而达到母本开花后1~2d(天),第一期父本开花,第二期父本的盛花期与母本的末花期相遇。
6.6 辅助授粉
    授粉次数应根据花期相遇的程度决定,不得少于3次。花期相遇的情况愈差,则辅助授粉的次数应愈多。对花期不遇的制种田,可从其他同一父本田里采集花粉,随采随授,授粉应在上午露水刚干时立即进行。
6.7 收获
    要适时收获,应在霜前收完。父母本先后分收、分运、分晒、分打。
6.8 包装与贮藏
    按GB 7414和GB 7415执行。

7 种子的质量检验
    生产单位要搞好种子检验,并由种子检验部门根据GB/T3543.1~3543.7进行复检,对符合GB 4404.1规定标准的种子签发合格证书;对不合格的种子,提出处理意见。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高粱杂交种繁殖制种田间记录卡片

高粱杂交种繁殖制种田间记录卡片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乙型病毒性肝炎 下一篇种子生产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收藏到:  

词条信息

已删除
此用户已删除
词条创建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