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经纬知识库 >>所属分类 >> 生物与医药   

标签: 粪便

顶[0] 发表评论(32) 编辑词条

食物经消化道通过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使食物分解成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被小肠、大肠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从而为机体新陈代谢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和能量来源。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消化道的分泌物、无机盐、水、粘液、肠道脱落细胞和细菌等形成粪便(feces, stool),通过直肠由肛门排出体外。健康人粪便的主要成分包括:①少量未被完全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如肌肉纤维、植物细胞、淀粉颗粒、食糜等。②消化道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及肠道常驻细菌。③消化道分泌物,如粘液、酶类、粪胆原、无机盐类等。④食物等分解产物,如靛基质、粪臭素、脂肪酸等。病理状况下,粪便中可出现脓血、致病菌、寄生虫及其虫卵、肿瘤细胞等。粪便检查对消化系统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有重要意义。

目录

粪便常规检查编辑本段回目录

㈠ 适应症
1、消化道及通向肠道的肝、胆、胰等器官的炎症、梗阻、出血、寄生虫感染等。
2、间接评估胃肠、胰腺、肝胆系统功能状态。
㈡ 标本采集
1、应采取新鲜粪便,盛于洁净、干燥无吸水性的有盖容器内,不得混有尿液、水或其他物质,以免破坏有形成分,使病原菌死亡和污染腐生性原虫、真菌孢子、植物种子、花粉等。
2、用干净竹签选取含有粘液、脓血等病变成分的粪便送检。
3、外形无异常的粪便须从表面深处及粪便多处取材,其量至少为大拇指末段大小。
4、标本采集后一般情况应于1h内检查完毕,否则可因pH及消化酶等影响导致有形成分破坏。
5、检查痢疾、阿米巴滋养体时应于排便后立即送检。从脓血和稀软部分取材,寒冷季节标本传送及检查时均应有保暖处置。
6、检查日本血吸虫卵时应取粘液、脓血部分,孵化毛蚴时至少留取30g粪便,且须尽快处理。如疑为血吸虫病,除收集粪便标本检查外,也可以经肠镜采取直肠黏膜活检少许标本,夹于两玻片间,镜检其有无虫卵。
7、检查蛲虫卵须用透明薄膜拭子于夜12时或清晨排便前自肛门周围皱襞处拭取并立即镜检。
8、找寄生虫卵体及做虫卵计数时应采取24h粪便,前者应从全部粪便中仔细搜查或过筛,然后鉴别其种属;后者应混匀后检查。若粪便在短时间内不能检查,可加入10%福尔马林保存标本。
9、对某些寄生虫及虫卵的初步筛选检验,应采取多次送检,一般可连续送检3天。因为许多肠道原虫和某些蠕虫卵都有周期性排便现象。
10、细菌学检查的粪便标本,应收集于灭菌封口的容器内,切勿混入消毒剂及其它化学药品。标本收集后及时送检。
11、粪便已排出而又必须检查时,可经肛门指诊或采便管拭取标本,灌肠或服油类泻剂的粪便常因过稀且混有油滴等而不适于做检查标本。
㈢ 检查方法
1、一般性状检查:粪便的量、性状、颜色、气味:直接观察粪便的量,形状、硬度及颜色。应注意有无粘液、脓血、寄生虫、结石等。酸碱度可将粪便溶解后用pH试纸测定。
2、显微镜检查:用生理盐水涂片法,以竹签调取含粘液、脓血的部分,若为成形便则自粪便表面、深处及便端多处取材,混悬于载有数滴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涂成薄片,厚度以能透视纸上字迹为度,面积为玻片的2/3,加盖玻片,先用低倍镜观察全片上有无虫卵、原虫、包囊、寄生虫幼虫等,再用高倍镜详细检查血细胞及病理成分的结构。
㈣  参考范围
1、粪便正常成分
⑴ 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少量消化不完全的淀粉颗粒,肉类纤维,结缔组织、弹力纤维、植物细胞、植物纤维和植物种子,骨、软骨片、果实核等。
⑵ 已经消化未完全经吸收的少量食物、食糜。
⑶ 肠壁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其它细胞。
⑷ 细菌:肠内终身寄生的大肠杆菌、肠球菌、厌氧菌和一些过路菌等。
2、粪便的量:成人平均每日排便1~2次,湿重100~300g/d,干重25-50g/d。
3、粪便的形状:成形柱状软便;婴儿呈不成形糊状。
4、粪便的颜色:成人进混合性食物时,颜色为黄褐色,长时间放置则呈暗褐色。
5、气味:粪便因含蛋白质分解产物,如吲哚、粪臭素、硫醇、硫化氢等而有臭味。其程度与进食肉类多少及肠道内细菌分解作用强弱有关。
6、酸硷度:正常粪便呈中性、弱酸性或弱硷性(pH 6.9~7.2)。
7、细胞:正常情况下粪便中偶见中性粒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胞,无红细胞、巨噬细胞及其它细胞。
9、细菌:粪便中细菌较多,约占干重的1/3,多属正常菌群。
㈤ 临床意义
1、粪便的量及次数
粪便的量因摄入食物的种类、量、消化等不同而有差别。每日排便次数也因每人的习惯不同有差异。
⑴ 进食粗粮及含纤维较多的食物时,粪便量较多。
⑵ 进食细粮及肉类较多的食物时,粪便量较少。
⑶ 当胃肠、胰腺有病变或肠道功能紊乱时,粪便量及次数均可增加。
⑷ 在全部禁食的情况下,也有少量粪便排出,其成分多为消化液、上皮细胞、细菌等。
2、粪便的性状
    粪便的形状、硬度与粗细常可受食物的种类与性质的影响。观察粪便的形状、硬度及粗细,能了解肠道的消化、吸收、运动情况及有无狭窄的改变。粪便形状及硬度的检查结果可记录为:软而成形;硬而成形;硬而成圆球形粪团;稀糊状;液体样等。
粪便性状改变的常见原因
性状 病因
球形硬便   习惯性便秘,老年排便无力。
扁平带状便 食入矿物油,结肠紧张亢进,结肠、直肠、肛门狭窄。
细铅笔状 肛裂、痔、直肠癌。
乳块状 提示婴儿对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完全,引起婴儿腹泻。
粘液便 肠壁受刺激或发炎时,如痢疾、急性血吸虫病、肠套叠、结肠炎、回肠炎。
粘液脓血便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结肠肿瘤、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
水样便 食物中毒、婴幼儿腹泻、急性肠炎、急性肠道传染病。
米泔样便 重症霍乱、副霍乱。
胶胨状便 肠易激综合征
稀糊样或稀汁样便 急性肠炎,小儿肠炎时、肠蠕动加速、大量并有膜状物时多为伪膜性肠炎及隐孢子虫感染。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可见洗肉水样便,出血性小肠炎可见红豆汤样便。

3、粪便的颜色改变:粪便颜色改变于多种因素有关。

粪便颜色改变的常见病因
颜色 病因
鲜红色 结肠息肉 结肠癌 肛裂及痔疮等出血
黑  色 上消化道出血(柏油样),服用活性碳、铋、铁剂等。
灰白色(白陶土样) 梗阻性黄疸、服用硫酸钡。
(暗)绿色 婴幼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服用甘汞、食大量含叶绿素的植物性食物等。
淡黄色 食用牛奶、大黄、山道年、脂类等。 
4、粪便气味
食入肉类食品过多时,可产生大量靛基质、粪臭素,出现强烈的粪臭;多进食蔬菜时则臭味较小。
⑴ 恶臭味:粪便恶臭且呈硷性时,乃因未消化的蛋白质发生腐败所致。多见慢性肠炎、胰腺疾病、消化道大出血、结肠或直肠癌溃烂等。
⑵ 鱼腥臭味:见于阿米巴性肠炎。
⑶ 酸臭味:当脂肪及糖类消化或吸收不良时粪便呈酸臭味。
5、粪便酸硷度改变:一般多食肉后呈硷性,多进食糖类及脂肪则倾向于酸性。

粪便酸硷度改变的临床意义
酸硷度 病 因
强酸性            粪便异常发酵时。
酸性            阿米巴痢疾、病毒性肠炎(pH 6.1~6.6)
强碱性           粪便高度腐败时。
碱性 血吸虫病、细菌性痢疾(pH 约8.0)

6、粪便中的结石:粪便中可见到胆石、胰石、粪石等,最重要且最多见的是胆石,临床上常见于用排石药物或碎石术之后。
7、粪便中的各种细胞
⑴ 白细胞(leukocyte): ①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15/HPF),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②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出现大量白细胞,并可见退化变性的边缘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图5-4-1),亦可见到吞有异物的小巨噬细胞。③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涂片染色还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可伴有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 crystals)结晶。
⑵ 红细胞(erythocyte):①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时,粪便中可出现红细胞,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息肉、急性血吸虫病等。 ②细菌性痢疾时,红细胞常少于白细胞或脓细胞,多分散存在且形态正常(图5-4-1)。 ③阿米巴痢疾者红细胞多于白细胞,多成堆存在并有残碎现象。
⑶ 巨噬细胞(phagocyte):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
⑷ 上皮细胞(epithelial cell):可见鳞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极少见,但在下列病理状况时可增加。①肠道炎症时增加,如结肠炎、伪膜性肠炎。②霍乱、副霍乱肠。③坏死性肠炎、溃烂的结肠癌等。
⑸ 癌细胞(cancer cell):乙状结肠癌、直肠癌病人的血性粪便涂片中,可见到胞体巨大、散在或成堆的疑似肿瘤细胞,但需经巴氏染色才能确认。
8、结晶:粪便中可见一些结晶。

粪便中各种结晶出现的临床意义
结晶 常见疾病
夏科—雷登结晶 见于阿米巴痢疾、钩虫病及过敏性肠炎,同时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血晶 见于胃肠道出血后的粪便内,不溶于氢氧化钾溶液,遇硝酸呈蓝色。
脂肪酸结晶 见于梗阻性黄疸。
胆红素结晶 见于痢疾和乳儿粪便中。

9、常见寄生虫及其虫卵(parasite ova)
⑴ 蛔虫卵(ascaris ova):见于蛔虫感染。蛔虫寄生于小肠,引起蛔虫病。幼虫常引起局部和全身变态反应。肺部炎症亦称Loeffler综合征;蛔虫病可引起营养不良、儿童发育障碍,引起变态反应如寻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结膜炎等,引起胆道蛔虫症、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肠穿孔等。
⑵ 鞭虫卵(whipworm ova):见于鞭虫感染。鞭虫寄生于盲肠,引起鞭虫病。鞭虫感染引起肠壁慢性炎症,形成肉芽肿等病变;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头晕、腹泻、腹痛、消瘦及贫血等;可诱发或加重其他疾病,如阿米巴痢疾、阑尾炎等。
⑶蛲虫卵(pinworm ova):见于蛲虫感染,蛲虫寄生于回盲部,引起蛲虫病。蛲虫感染引起肛门部及会阴部皮肤奇痒;可出现烦躁不安、易怒、失眠、消瘦、夜间磨牙及夜惊等症状。
⑷ 钩虫卵(hookworm ova):见于钩虫感染,钩虫寄生于小肠,引起钩虫病。钩虫感染易引起皮炎,多见于足趾、手指间、脚背等部位;肺部病变可出现咳嗽、咳痰、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消化道病变可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及隐痛、腹泻等症状,还可引起消化道大出血;少数患者出现“异嗜症”、贫血等。
⑸ 华支睾吸虫卵(clonorchis sinensis ova):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寄生于肝胆管,可致阻塞性黄疸,肝细胞坏死、萎缩、脂肪变,肝硬化,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诱发原发性肝癌、胆结石、急性胰腺炎等。
⑹ 血吸虫卵(schistosome ova):见于血吸虫感染,血吸虫寄生于肠、肝脏,可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等(我国主要是日本血吸虫)。
⑺ 姜片吸虫卵(fasciolopsis ova):寄生于小肠,轻度感染者无明显症状或有轻度腹痛、腹泻等;中度感染者可表现为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营养不良、浮肿、肠梗阻等;重度感染者可出现消瘦、贫血、腹水、智力减退、发育障碍,甚至衰竭死亡。
⑻ 绦虫及其节片:粪便中可见绦虫及其节片,绦虫寄生于全身各组织,可有腹部不适、恶心、腹痛等;囊尾蚴可引起组织炎症和占位性病变,可致癫痫发作、各种眼部病变等。
10、常见肠道寄生原虫(protozoa)
 ⑴ 阿米巴(amoeba):常见的包括溶组织阿米巴、脆弱双核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和其它组织。溶组织阿米巴临床最常见、危害最大。①症状带虫者:可占90%以上。粪便盐水涂片中可偶见滋养体(trophozoite),用碘染色后可找到包囊者多见;②阿米巴原虫感染可引起肠阿米巴病,如肠阿米巴痢疾、阿米巴肠炎、阿米巴脓肿、阿米巴性阑尾炎等,可表现为典型的痢疾症状,多以亚急性或慢性肠炎常见,表现为反复发作、轻重不等,易找到滋养体。
⑵ 蓝氏贾第鞭毛虫 (Giardia lamblia):寄生于十二指肠及胆囊。引起蓝氏贾第鞭毛虫病。又有旅游者腹泻之称。临床可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呕吐、发热和厌食等;典型患者常出现暴发性水泻,粪便无脓血、量大、带有恶臭。急性期持续约3~4d,儿童可持续数月。虫体寄生在胆道可引起胆道感染。爱滋病患者常易发生严重的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⑶ 人毛滴虫:寄生于回盲部。可引起滴虫性肠炎、胆道炎、腹膜炎及肝、肺脓肿等。
⑷ 结肠小袋纤毛虫:寄生于结肠。可引起小袋纤毛虫病。表现为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
⑸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腹泻,无脓血,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后多呈自限性病程(1~2周);免疫功能缺陷及AIDS患者易继发感染,可出现发热、呕吐、持续性腹泻、排稀汁样便,每日可多达数十次,严重者可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良而死亡。粪便中可查出隐孢子虫的卵囊(oocyst)。粪便中未染色的卵囊直径约4.5~5.5 μm,透明且折光性强,不易识别;可用比密为1.2的蔗糖水浓集后,用油镜观察,卵囊中有4个弯曲的子孢子和圆形或椭圆形的球状残体。姬姆萨染色卵囊呈蓝色,内有红色颗粒状物质。
⑹ 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hominis):寄生于肠道。健康人检出率为4.5%。感染引起发病者80%以上可出现消化道及全身症状,如腹痛、腹胀、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等。
11、细菌及真菌:见第三章感染性疾病、第一节感染的病原体检查、消化系统感染的检查部分。
㈥ 评价与问题
1、食物质和量,胃肠、胰腺、肝胆的功能状态或某些器质性病变,均可影响粪便的性状和组成。粪便常规检查对某些消化道疾病及寄生虫感染的临床诊断、治疗、防治上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并可给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同时,粪便常规检查也是门诊或入院患者疾病常规筛查和健康体检的必查项目之一。
2、标本的收集存放与运送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3、显微镜下观察粪便中的有形成分,有助于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诊断。因此,显微镜检查是常规检查中最重要的手段。粪便中查到寄生虫及其虫卵、原虫等病原体,致病细菌或真菌,对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

粪便隐血试验编辑本段回目录

生理状况下,消化道无出血,粪便中无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上消化道出血时,由于胃液的消化作用,红细胞被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下消化道出血时,粪便中可见红细胞。当消化道出血量较少,每日出血量低于5ml时,肉眼难见粪便颜色改变,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时红细胞量少并多被破坏,显微镜下粪便涂片中也不能发现红细胞,需要用化学或免疫学方法检测才能证实的出血,临床上称为隐血。隐血试验(occult blood test ,OBT)即是指化学或免疫学方法证实消化道有微量出血的试验,对涉及消化系统出血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尤其是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筛查有重要意义。
㈠ 适应症:
  1、协助诊断消化道出血: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钩虫病、肠结核、肝硬化等。
  2、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查: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
3、胃肠粘膜损伤药物治疗的监测:如阿斯匹林、吲哚美辛、糖皮质激素等。
㈡ 标本采集
1、采集新鲜粪便,盛于洁净、干燥无吸水性的有盖容器内,不得混有尿液、水、消毒剂等其他物质。
2、隐血试验一般应连续检查3天的粪便,选取外表及内层粪便,应尽快进行检查。
㈢ 检测方法
1、单克隆抗体法:常用的为免疫胶体金技术。用抗人血红蛋白或抗红细胞基质的单克隆抗体标记胶体金(colloidal gold),直接检测粪便中的人血红蛋白或红细胞基质,阳性反应在试剂条上显紫红色。
2、化学法:血红蛋白中的含铁血黄素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使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新生态氧,后者可使一些还原性色原,如联苯胺、邻联甲苯胺、愈创木酯、无色孔雀绿等显色,颜色的深浅与粪便中出血量成正比。
㈣ 参考范围:粪便隐血试验阴性。
㈤ 临床意义
1、消化道病变:消化性溃疡、肠结核、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OBT为阳性。在消化性溃疡时,阳性率为40%~70%,呈间断性阳性。消化性溃疡治疗后,当粪便外观正常时OBT阳性仍可持续5~7d,此后出血完全停止,即可转为阴性。
2、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等,OBT阳性,阳性率可达95%以上,并且呈持续阳性,故粪便OBT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的一个筛选指标。尤其对中老年患者早期发现消化道恶性肿瘤较为重要,必要时每年应检查一次。
3、药物致肠粘膜损害:如阿斯匹林、吲哚美辛、糖皮质激素等,可致OBT阳性。
4、其他疾病:血友病、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OBT可呈阳性。约有80%以上的出血热有OBT阳性。
5、寄生虫病:钩虫病、回归热、血吸虫病、伤寒等,引起的肠道出血,OBT可呈阳性。
㈥ 评价与问题
1、标本采集:化学法检测粪便隐血时,应在前3天禁食动物性食品,否则会出现假阳性。单克隆抗体法检测一般影响不大。
2、检测方法的影响:①单克隆抗体法较为特异和敏感,对血红蛋白检测的灵敏度一般为每克粪便0.03mg或0.2mg/L,各种动物血与过氧化物酶类无干扰,而且简便、快速,目前临床最为常用。但也有部分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出现假阴性,其原因可能是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经过消化后已丧失原来的抗原性,过量出血(柏油样便)出现抗原过剩的前带现象等。遇明显出血而隐血试验呈阴性时,可将粪便稀时50~100倍后再测可呈阳性。②化学法检测隐血的方法较多,最高可检出0.2~1mg/L血红蛋白,相当于消化道出血1~5ml,但由于干扰因素较多,假阳性率高,临床应用受限。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腹腔积液检查 下一篇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实验诊断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