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经纬知识库 >>所属分类 >> 生物与医药   

标签: 糖尿病 血糖 降糖 胰岛素

顶[0] 发表评论(10) 编辑词条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引起insulin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而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高血糖、糖尿、多饮,慢性并发症有血管和神经等病变,急性并发症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高血糖性昏迷等。糖尿病的发病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等呈逐渐升高趋势,已成为发达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糖尿病临床可分类为:

1. Ⅰ型糖尿病  多为胰岛B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损伤而引起。胰岛B细胞破坏,引起insulin绝对缺乏。多见于青少年,大多发病较快,病情较重,症状明显且严重,呈酮症酸中毒倾向。必须用insulin治疗。

2. Ⅱ型糖尿病  病因复杂,与遗传因素有关。病人有insulin抵抗和insulin分泌缺陷,血浆insulin水平可正常或升高。多见于成年肥胖者,发病缓慢,病情相对较轻,肥胖患者发病后也会体重减轻,在感染等应激条件下可诱发酮症酸中毒,很少自发性发生。该型糖尿病不需依赖insulin治疗,多数经严格控制饮食体育锻炼或用口服降血糖药可控制病情,少数无效者可用insulin治疗。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所有继发性糖尿病及病因未明确的糖尿病等。

糖尿病的治疗应采用综合治疗原则,其核心是针对高血糖,同时防治并发症。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应用降血糖药物,目的是使患者的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纠正代谢紊乱,防止或减少并发症。

目录

胰岛素编辑本段回目录

Insulin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一种分子量为56kD的酸性蛋白质,由含21个氨基酸残基的A链和含30个氨基酸残基的B链通过二硫键相连。Insulin以结晶形式存在于B细胞内,正常成人胰腺约含有8mg  insulin。

【药理作用】

1.代谢作用

(1)糖代谢:使血糖的利用增加而来源减少,降低血糖。可促进细胞膜对葡萄糖的转运,增加外周组织对糖的摄取;诱导葡萄糖激酶、丙酮酸脱氢酶等,加速葡萄糖的酵解和氧化;促进糖原的合成和贮存,同时又抑制糖原分解和异生。

(2)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从而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生成。抑制脂肪酶,使脂肪分解减慢,促进脂肪酸进入细胞,增加脂肪合成酶活性,促进脂肪合成及储存。

(3)蛋白质代谢:可增加氨基酸的转运,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同时又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4)钾离子转运:促进K+内流,增高细胞内K+浓度。

2.促生长作用  Insulin的结构与insulin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相似,已从人血中分离出IGF-1和IGF-2。各组织中均有IGF-1受体,insulin可与IGF-1受体结合,发挥促生长作用。Insulin的促生长作用与促进蛋白质、脂肪及核酸等合成有关。

【作用机制】  Insulin与insulin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Insulin受体是由两个135kD的α亚单位和两个90kD的β亚单位组成的大分子蛋白复合物。α亚单位由71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位于胞膜外,含insulin结合部位;β亚单位为跨膜蛋白,由6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tyrosine protein kinase,TPK)活性,可以催化至少4种底物磷酸化。这些底物称为胰岛素受体底物(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s, IRS)。当insulin与其受体α亚单位结合后,激活了β亚单位的TPK活性,引起受体β亚单位自身及胞内IRS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如Try-IRS-1变为磷酸化的Try-IRS-1 (P-Try-IRS-1)而启动了磷酸化级联反应(phosphorylation cascade)。活化的insulin受体激酶还可通过G蛋白激活特定的磷脂酶C,产生第二信使如三磷酸肌醇(IP3)等发挥生物效应。同时,insulin可使葡萄糖转运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从细胞内重新分布到细胞膜,而加速葡萄糖的转运。

 Insulin与其受体的亲和力受某些激素类药物影响,如hydrocortisone等可降低亲和力,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则能轻度增加亲和力。另外,当血中insulin水平升高时,如肥胖和胰岛素瘤等,可发生insulin受体下调现象,这可能是限制靶细胞对过量insulin起反应的内在机制。

【体内过程】  Insulin易被消化酶破坏,口服无效,需注射给药,皮下注射吸收快。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10%,主要经肝、肾灭活,经谷胱甘肽转氨酶还原二硫键,再由蛋白水解酶水解成短肽或氨基酸,也可被肾insulin酶直接水解。t1/2为9~10min,作用可维持数小时。严重肝、肾功能不良者影响其灭活。

为延长insulin的作用时间,可制成中效及长效制剂。由于insulin含酸性氨基酸较多,加入碱性蛋白质(如精蛋白)和锌,可使其等电点接近体液pH值,降低其溶解度,提高稳定性。该类制剂经皮下及肌内注射后,在注射部位发生沉淀,再缓慢释放、吸收,作用维持时间延长。所有中、长效制剂均为混悬剂,不可静脉注射。

【临床应用】

1.糖尿病  对insulin缺乏的各型糖尿病均有效。主要用于以下情况: ①Ⅰ型糖尿病;②经饮食和口服降血糖药治疗未获良好控制的Ⅱ型糖尿病;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时;④合并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伤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⑤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

根据糖尿病的病情选择insulin剂型。①急需用insulin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昏迷病人、糖尿病伴严重感染或大手术前后等需用短效insulin;②幼年糖尿病病人可先选用短效insulin,剂量试定后可改用中效insulin;③稳定型糖尿病患者可先选用短效insulin,剂量试定后可改用中效或长效insulin;亦可直接选用中效或长效insulin。

Insulin的用量受病情轻重、饮食、运动等因素影响,用药方案应个体化。根据每日尿糖总量或血糖超过正常标准的总量来调整用量,逐步调整至餐前尿糖+~±为宜。

2.细胞内缺钾  临床上将葡萄糖(glucose)、insulin、氯化钾(KCl)联合组成GIK,可促进钾内流,纠正细胞内缺钾,提供能量,防治心肌梗死时的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

1.低血糖  最为常见,多为insulin用量过大或未按时进食所致。当血糖降至一定程度时,病人可出现饥饿感、出汗、心跳加快、焦虑、震颤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低血糖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引起死亡。为了预防低血糖的严重后果,应教会病人熟知其前兆或轻微症状,随身携带糖类食品,以随时准备进食。发生低血糖后,一般轻者可口服糖水,重者应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20ml~40ml进行救治。需特别注意,有些老年病人,发生低血糖时往往缺乏典型症状,迅速表现为昏迷,称为“无警觉性低血糖昏迷”。

2.过敏反应  多数为使用牛insulin所致,它可刺激机体产生IgE等相应抗体而引发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一般轻微而短暂,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偶见过敏性休克。必要时用H1受体阻断药和glucocorticoid治疗,可换用高纯度insulin或人insulin。

3.Insulin耐受性  糖尿病患者应用超过常用量的insulin后未出现明显的低血糖反应,即发生insulin耐受,通常将患者每日用量超过200U时称为insulin耐受现象。急性耐受性可由创伤、感染、手术、情绪激动等引起,可能与血中具有抗insulin作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有关。处理方法是清除诱因,并加大insulin用量。慢性耐受性可能与体内产生抗insulin抗体或靶细胞膜上insulin受体数量减少有关。处理方法是可换用高纯度insulin或人insulin,并适当调整剂量。

4.脂肪萎缩  Insulin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改用高纯度insulin可减少该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Thiazides、furosemide、diazoxide等可抑制内源性insulin分泌;glucocorticoid、estrogen、oral contraceptives、thyroid hormone、adrenaline、phenytoin sodium等均可降低insulin的作用;同化激素、androgen、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可增强insulin的降血糖作用;磺胺类、抗凝血药、methotrexate、水杨酸盐等可与insulin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增强insulin的作用;β受体阻断剂能阻断低血糖时的代偿性升血糖反应,且可掩盖心率加快等早期低血糖症状,应避免合用。

口服降血糖药编辑本段回目录

Insulin需注射给药,长期应用非常不便。人工合成的口服降血糖药口服有效,使用方便,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药物。

一、磺酰脲类

磺酰脲类(sulfonylureas)的共同结构是苯磺酰脲,只是两端侧链结构不同。第一代磺酰脲类包括: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 D860)、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第二代磺酰脲类包括: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格列吡嗪(glipizide)、格列齐特(gliclazide)、格列波脲(glibornuride)、格列喹酮(gliquidone)、格列美脲(glimepiride)等。第二代较第一代的降血糖活性大数十倍至上百倍。比较其构效关系,第一代药物多在R2侧链有变化,若在苯环R1侧链接一有芳香环的碳酰胺基,即成为第二代药物,降血糖作用大大增加。若以双环氮杂环取代R2侧链,则不仅有降血糖作用,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甘油三脂合成等作用,如gliclazide。本类常用药物的化学结构见表 37-1。

【药理作用与机制】

1.降血糖作用  对正常人及胰岛功能尚存的糖尿病病人均有降血糖作用,但对严重糖尿病病人或完全切除胰腺的糖尿病病人则无效。其作用机制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insulin释放  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insulin而发挥作用,用药后可见血中insulin增多,反复用药可见B细胞增生。胰岛B细胞膜含有磺酰脲受体及与之相偶联的ATP敏感的钾通道以及电压依赖性的钙通道。当sulfonylureas药物与其受体结合后,可阻滞ATP敏感的钾通道而阻滞钾外流,使细胞膜去极化,开放电压依赖性钙通道,胞内钙浓度增加,触发胞吐作用及insulin的释放。

(2)增强insulin作用  长期应用本类药物治疗的糖尿病病人,当血中insulin已恢复至给药前水平时,其降血糖作用仍存在,说明降血糖作用还有胰岛外作用机制。本类药物可抑制insulin代谢,提高靶细胞对insulin的敏感性,增强insulin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而增强insulin的作用。

(3)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长期应用本类药物治疗的病人,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降低。可能是由于insulin和生长抑素释放增加,而间接抑制了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2.抗利尿作用  Chlorpropamide、glibenclamide通过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并增强其作用,而发挥抗利尿作用,可用于尿崩症。

3.影响凝血功能  Gliclazide和glibornuride有抑制血小板粘附、刺激纤溶酶原合成和恢复纤溶酶活性的作用,还能降低微血管对血管活性胺类的敏感性。这可能对预防或减轻糖尿病病人微血管并发症有一定作用。

【体内过程】  本类药物口服后吸收较好,除clorpropamide外大多数药物吸收收较快,约经2~6h血药浓度达峰值。吸收后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glimepiride血浆蛋白结合率可达99.5%。多数药物经肝代谢成无活性代谢产物,经肾排出。Chlorpropamide大部分以原形经肾排出,易在体内蓄积而致低血糖,因此老年人及肾功能不良者慎用。本类药物除chlorpropamide t1/2较长外,多数消除较快。

【临床应用】

1.糖尿病  用于胰岛功能尚未完全丧失且经饮食控制无效的糖尿病病人。近期疗效可达70%~80%,对每日需用insulin 40U以上的病例多无效。与insulin或biguanides药物合用有协同作用。对insulin产生耐受性的病人加用本类药物可刺激内源性insulin分泌,增强insulin的作用。用tolbutamide无效病人,改用chlorpropamide、glibenclamide等仍有效。应注意,起初治疗有效的病例,经6~12个月后约有10%~15%病人突然丧失疗效,原因未明。对继发性失效者可加用biguanides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作联合治疗,大多数病人最终需用insulin治疗。

应根据病人及药物特点选择sulfonylureas药物。一般中年的轻、中度糖尿病宜选用tolbutamide或glibenclamide;老年轻、中度糖尿病宜选用主要经胆汁排泄的glipizide或gliquidone;第二代sulfonylureas降血糖作用强、不良反应少,其中gliclazide等还具有降低血小板的粘附性及改善微循环作用,故最适用于糖尿病伴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老年病人。

2.尿崩症  Chlorpropamide有效,用量0.1 g/d~0.3 g/d,可明显减少尿量。

【不良反应】  较安全,不良反应较少,第二代sulfonylureas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第一代为低。

1.胃肠道反应  较常见,恶心、呕吐、胃痛、厌食和腹泻,多与剂量有关,减少剂量或继续服药可消失。偶见肝损伤和胆汁淤积性黄疸,应注意肝功能。

2.低血糖  虽不多见,也应提高警惕。Chlorpropamide和glibenclamide可引起持久性低血糖,处理不当可引起不可逆损伤或死亡,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良者更易发生。由于低血糖往往持续较久,须反复注射葡萄糖解救。

3.其他  少数病人可出现皮疹或红斑等过敏反应,嗜睡、眩晕、共济失调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等血液系统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Sulfonylureas药物蛋白结合率高,可与phenylbutozone、sodium salicylate、indomethacin、penicillin、dicoumarol等发生竞争,使游离药物浓度升高而诱发低血糖反应;此外,chlorpromazine、glucocorticoids、噻嗪类利尿药、口服避孕药均可降低其降血糖作用;肝药酶诱导剂和抑制剂也可影响本类药物的作用;其他从肾小管分泌排泄的有机酸类可与chlorpropamide竞争而增强其降血糖作用。

二、双胍类

双胍类(biguanides)化学结构由一双胍核加侧链所构成。临床应用的有甲福明(metformin,二甲双胍)和苯乙福明(phenformin,苯乙双胍)。

【体内过程】  口服易吸收。Metformin吸收快,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几乎全部以原形经肾排出, t1/2约2~3h,肾功能损害者及老年人慎用。Phenformin生物利用度约50%~70%,2~4h血药浓度达高峰,蛋白结合率约20%,1/3在肝内代谢,其余以原形经肾排出,t1/2约3h,作用可持续4~6h。

【药理作用】  Biguanides能明显降低糖尿病病人血糖水平,但对正常人血糖无影响。其作用机制与sulfonylureas不同,不是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insulin,而是由于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减少葡萄糖经肠道吸收,增加肌肉组织中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肝内糖异生,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等。此外,biguanides还能降低高血脂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可能延缓糖尿病病人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作用】  主要用于轻、中度2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有insulin耐受的肥胖病人。也可与insulin和/或sulfonylureas合用于中、重度病人,以增强疗效,减少insulin用量。Metformin较phenformin常用。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口中有金属味等。还可抑制维生素B12经肠道吸收,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Phenformin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易引起乳酸性酸中毒,应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限制剂量,每日剂量不得超过75mg,对有肝、肾功能不良,慢性心功能不全和尿酮体阳性者等应禁用。

三、胰岛素增敏药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是导致Ⅱ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insulin增敏药(insulin sensitiser)可降低机体insulin抵抗性,使insulin能正常发挥作用。主要为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的衍生物,包括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环格列酮(ciglitazone)、吡格列酮(pioglitazone)、恩格列酮(englitazone)等。

【药理作用】 

1.降血糖作用  本类药物主要通过改善insulin抵抗性,降低血中高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增加肌肉及脂肪组织对insulin的敏感性而发挥降血糖作用。

本类药物改善insulin抵抗及降血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主要通过竞争性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gamma,PPARγ),调节insulin反应性基因的转录。PPARγ激活后通过以下途径改善insulin抵抗:①增加脂肪细胞数量,并提高和改善其对insulin的敏感性;②增加外周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转运;③增强insulin的信号传递,主要通过增加insulin受体数量并抑制高血糖对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毒性作用;④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减少TNF-α通过干扰insulin受体酪氨酸磷酸化等作用而引起insulin抵抗;⑤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如可增加胰岛的面积、密度和胰岛中insulin的含量,抑制B细胞的衰退等。

2.改善脂肪代谢紊乱  能激活外周组织游离脂肪酸代谢的调控基因,纠正insulin抵抗病人的脂质代谢异常,显著降低血浆中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水平,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增强低密度脂蛋白(LDL)对氧化修饰的抵抗力。

【临床作用】  主要用于其他降血糖药疗效不佳的Ⅱ型糖尿病,尤其是有insulin抵抗者。可单独应用,也可与sulfonylureas或insulin联合应用。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少, 低血糖发生率低。副作用主要有嗜睡、水肿、头痛、胃肠道刺激症状等。

四、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目前用于临床的有阿卡波糖(acarbose)、伏格列波糖(voglibose)、米格列醇(miglitol)等。

【体内过程】  口服后很少吸收,约50%由肠道排出,35%在肠道内代谢,代谢物可被吸收并经肾排泄。

【药理作用】  本类药物不增加insulin分泌,其降血糖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小肠中各种α-葡萄糖苷酶,阻止1,4-糖苷键水解,使淀粉和蔗糖等进而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减慢,吸收延缓,而使餐后血糖降低。其中抑制淀粉酶的作用最强,其次是蔗糖酶和麦芽糖酶等,对乳糖酶无影响,对乳糖的消化吸收无影响。由于淀粉等的消化只被延缓,并未完全阻断,长期应用并无热量损失。

【临床作用】  由于降血糖作用较弱,主要用于轻、中度2型糖尿病病人,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对应用sulfonylureas或insulin疗效不佳者,加用本类药物可明显降低餐后血糖,使血糖波动减小,减少sulfonylureas或insulin用量。

【不良反应】  由于吸收很少,几无全身不良反应。主要引起胃肠道症状,表现有腹胀、嗳气、肛门排气增多,甚有腹泻或便秘, 多不影响治疗。胃肠道溃疡病人慎用。

Acarbose单用不引起低血糖,但可加强insulin或其他口服降血糖药的作用而导致低血糖,此时口服糖块等因吸收延缓而难迅速奏效,需补充葡萄糖解救。

五、  其他类

瑞格列奈(repaglinide)是苯甲酸类衍生物,是新型的非sulfonylureas口服降糖药。它通过刺激胰岛分泌insulin而发挥作用。其降血糖作用为glibenclamide的3~5倍。口服吸收迅速,15min起效,30min血药浓度达峰值。在肝内代谢,t1/2为1h。用于Ⅱ型糖尿病病人。可餐前服用,能降低餐后血糖。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影响局部激素的药物 下一篇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