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经纬知识库 >>所属分类 >> 生物与医药   

标签: 肾上腺皮质激素

顶[1] 发表评论(1441) 编辑词条

肾上腺皮质可分泌一类具有甾体(steroid) 结构的激素,按其生理效应分为三类,分别是:① 盐皮质激素(mineralocorticoids),包括醛固酮(aldosterone)和去氧皮质酮(desoxycortone,desoxycorticosterone) 等,由球状带分泌,受血Na+ 影响,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调节;② 糖皮质激素(g1ucocorticoids),包括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和可的松(cortisone)等,由束状带合成和分泌,受促皮质素(ACTH)调节;③性激素(sex hormones),由网状带所分泌。这些激素作用广泛,可调节机体内重要物质的代谢,调控多种器官的发育和功能,以及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等,对维持机体稳态极为重要。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是指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相似或相同生物活性的药物。它们在临床上有广泛的用途,有时甚至是挽救濒危病人生命的重要手段,但也有许多不良反应,使用时应谨慎。

临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多为人工合成,如倍氯米松(beclomethasone dipropionate)、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cortisone、dexamethasone、prednisone、泼尼松龙(prednisolone)、甲基泼尼松(methylprednisolone)、曲安西龙(triamcinolone)和氟轻松(fluocinolone acetonide)等,这些激素根据其作用的半效期又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类,其中短效类的半效期为8~12 h,中效类为12~36 h,而长效类为36~54 h。盐皮质激素能促进肾远曲小管对Na+、C1-的重吸收和K+、H+的排出,具有明显的潴钠排钾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恢复水、电解质的平衡。

促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可促进g1ucocorticoid的合成与分泌。临床曾用于诊断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及防止长期应用g1ucocorticoid患者发生皮质萎缩和功能不全,因易引起过敏反应,且疗效也不确切,故目前已很少应用。

皮质激素抑制药能阻断皮质激素的生物合成,临床上可用于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检查,替代外科的肾上腺皮质切除及用于肾上腺皮质癌或瘤的治疗。

目录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编辑本段回目录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GC)类药物,作用广泛,与剂量密切相关。在生理剂量下主要影响物质代谢过程,如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核酸代谢和水、电解质代谢等。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有抗炎、免疫抑制和抗休克等重要的药理作用,但超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会对机体造成许多不良反应,这是由于糖皮质激素对机体物质代谢的影响造成的。有些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等会对机体造成较严重的损害,限制了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应用。

【生理效应与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一)糖代谢   糖皮质激素在维持血糖正常水平和肝脏与肌肉的糖原含量方面有重要作用。能增加肝、肌糖原含量和升高血糖,其原因是:①促进糖原异生(gluconeogenesis),可利用肌肉蛋白质代谢中的一些氨基酸及其中间代谢物作为原料合成糖原;此外,hydrocortisone对丙酮酸羧化酶、果糖-1,6-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等与糖原异生有关的多种酶有激活作用,从而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②减慢葡萄糖分解为CO2的氧化过程,有利于中间代谢产物如丙酮酸和乳酸等在肝脏和肾脏再合成葡萄糖,增加血糖的来源。③减少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糖皮质激素对糖代谢的影响可使机体更充分地利用蛋白质和脂肪提供能量,这是机体在饥饿、禁食等应激条件下的自我保护机制,保证必须依赖葡萄糖的中枢神经系统能得到必需的能量供应。

(二)蛋白质代谢   糖皮质激素能加速胸腺、淋巴腺、肌肉、皮肤、骨等组织的蛋白质分解代谢,造成负氮平衡;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还能抑制蛋白质合成。因此长期用药可引起胸腺、淋巴腺萎缩,肌肉消瘦,皮肤变薄,骨质疏松,生长缓慢和伤口愈合延缓等多种不良后果。故在用药期间应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和少进食糖类。在严重损失蛋白质的肾病患者及多种影响蛋白质代谢的疾病中,采用此类激素治疗时,必须合用蛋白质同化类激素。

(三)脂肪代谢   糖皮质激素能促进脂肪分解,使血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还能抑制脂肪合成。短期使用对脂肪代谢无明显影响。久用能增高血胆固醇含量,并激活四肢皮下的脂酶,使四肢脂肪减少,还使脂肪重新分布于面部、胸、背及臀部,形成满月脸和向心性肥胖。

(四)核酸代谢   糖皮质激素对各种代谢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敏感组织中的核酸代谢来实现的。在淋巴细胞实验中发现hydrocortisone可诱导合成某种特殊的mRNA,转录出一种抑制细胞膜转运功能的蛋白质,从而抑制细胞对葡萄糖、氨基酸等能源物质的摄取,以致细胞合成代谢受到抑制,而分解代谢增强。但是糖皮质激素又能促进肝细胞中多种RNA及某些酶蛋白的合成,进而影响糖和脂肪的代谢。

(五)水和电解质代谢   糖皮质激素也有一定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保钠排钾,但作用较弱。在长期大量应用时作用才较明显。它对水的平衡也有重要作用,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拮抗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减少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有利尿作用。Corticoids过多时,还可引起低血钙,当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时,常伴有高钙血症。长期用药将造成骨质脱钙。

(六)对抗应激环境和恶性刺激的适应作用   糖皮质激素为维持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以及肾和骨骼肌功能状态所必需。缺乏时,可引起机体的代谢失调,甚至造成死亡。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体内可分泌大量的糖皮质激素,使机体通过自身调节等作用,适应内外环境所产生的强烈刺激,保护机体免受损害。糖皮质激素对抗应激环境的这种生理作用是用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时替代治疗疗法的基础。

【药理作用】

(一)抗炎作用  糖皮质激素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对抗下述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①物理性损伤,如烧伤、创伤等;②化学性损伤,如酸、碱损伤, ③生物性损伤,如细菌、病毒感染,④免疫性损伤,如各型变态反应,⑤无菌性炎症,如缺血性组织损伤等。在各种急性炎症的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早期的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和吞噬等反应,从而改善炎症早期出现的红、肿、热、痛等临床症状;在炎症后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抑制胶原蛋白、粘多糖的合成及肉芽组织增生,从而防止炎症后期的粘连和瘢痕形成,减轻炎症的后遗症。

但必须注意,炎症反应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炎症后期的反应也是组织修复的重要过程,故糖皮质激素在抑制炎症、减轻症状的同时,也降低了机体的防御和修复功能,可导致感染扩散和延缓创口愈合。

(二)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   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反应有多方面的抑制作用,能缓解许多过敏性疾病的症状,抑制因过敏反应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如过敏性充血、水肿、渗出、皮疹、平滑肌痉挛及细胞损害等,能抑制组织器官的移植排异反应,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也能发挥一定的近期疗效。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作用与下述因素有关:①抑制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②抑制淋巴细胞的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使淋巴细胞破坏、解体,也可使淋巴细胞移行至血管外组织,从而使循环淋巴细胞数减少。③诱导淋巴细胞凋亡。④干扰淋巴细胞在抗原作用下的分裂和增殖;⑤干扰补体参与的免疫反应。动物实验表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主要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可干扰体液免疫,可能与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抑制了B细胞转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使抗体生成减少有关。近年研究还认为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某些与慢性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IL-2,IL-6和TNF-α等)的基因表达。

(三)抗休克作用   超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已广泛用于各种严重休克,特别是中毒性休克的治疗。其作用可能与糖皮质激素的下列机制有关:①稳定溶酶体膜(membrane of lysosome),阻止或减少蛋白水解酶(proteinase)的释放,减少心肌抑制因子(myocardio-depressant factor,MDF)的形成,避免或减轻了由MDF引起的心肌收缩力下降、内脏血管收缩和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降低等病理变化,阻断了休克的恶性循环。此外,水解酶释放的减少也可减轻组织细胞的损害;②降低血管对某些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使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③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扩张痉挛血管、增加肾血流量;④提高机体对细菌的耐受能力。

(四)其他作用

1. 退热作用   糖皮质激素有迅速而良好的退热作用,可用于严重中毒性感染如肝炎、伤寒、脑膜炎、急性血吸虫病、败血症及晚期癌症的发热。糖皮质激素的退热作用可能与其能抑制体温中枢对致热原的反应、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有关。但是在发热诊断末明前,不可滥用糖皮质激素,以免掩盖症状使诊断困难。

2. 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影响   糖皮质激素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大剂量可使血小板增多,并提高纤维蛋白原浓度,缩短凝血时间;加快骨髓中性粒细胞释放入血循环,使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但它们的游走、吞噬、消化异物和糖酵解等功能被降低。另一方面,糖皮质激素可使淋巴组织萎缩,导致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减少。

3. 对骨骼的影响   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成骨细胞的活力,减少骨中胶原的合成,促进胶原和骨基质的分解,使骨盐不易沉着,骨质形成发生障碍而导致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多见于糖皮质激素增多症患者或长期大量应用本类药物者。出现骨质疏松时,特别是在脊椎骨,可有腰背痛,甚至发生压缩性骨折、鱼骨样及楔形畸形。大量糖皮质激素还可促进钙自尿中排泄,使骨盐进一步减少,这也是糖皮质激素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骨质疏松是应用糖皮质激素必须停药的重要指征之一。

4.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糖皮质激素s能影响认知能力及精神行为,并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可出现欣快、不安、行动增多、激动、失眠甚至产生焦虑、抑郁及不同程度的躁狂等异常行为,甚至诱发癫痫发作或精神失常。儿童用大剂量时易发生惊厥。糖皮质激素的中枢可能与其减少脑中γ-氨基丁酸的浓度有关。

5. 对胃肠道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可增加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同时,由于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胃粘液分泌减少,上皮细胞更换率减低,使胃粘膜自我保护与修复能力削弱。故长期应用超生理量的糖皮质激素有诱发或加重溃疡形成的危险。

【作用机制】

(一)由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作用机制

糖皮质激素的大部分作用是通过与细胞浆中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经过复杂的信号转导,增加或减少靶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的。因此,这类作用有一定的潜伏期。此外,糖皮质激素也有若干快速表现的作用,不能用影响基因转录的机制来解释,提示糖皮质激素还有别的机制介导其作用。

糖皮质激素受体是由约800个氨基酸构成的多肽组成,存在于细胞浆中,和几种其它蛋白质结合组成复合体而处于非激活状态。这些蛋白质包括热休克蛋白90 (heat shock protein90,HSP90) 和热休克蛋白70 (heat shock protein 70,HSP 70),还有亲免疫蛋白(immunophilin)。这些蛋白质所起的作用是帮助糖皮质激素受体维持一定的构型和处于未被激活状态。糖皮质激素受体的C端是与糖皮质激素结合的部位(GCS-binding site);受体的中央有两个锌指 (zinc finger)结构,是受体与DNA结合的结构域(DNA-binding domain);受体的N端是功能区,分为功能区τ1和τ2,其中τ2是人糖皮质激素受体所特有。功能区τ1涉及基因的转录活化以及与其他转录因子的结合。

血液中的糖皮质激素绝大部分与皮质激素结合蛋白或白蛋白结合,当糖皮质激素从结合蛋白游离出来后,通过扩散进入细胞内。糖皮质激素一旦与其受体结合,受体的构相发生 变化,HSP 90和IP被解离,形成的glucocorticoid -GR复合物迅速从胞浆中移位进入核内,进而与糖皮质激素反应成分(glucocorticoid response element,GRE) 或负性糖皮质激素反应成分(negative g1ucocortieoid response element,nGRE)相结合,相应地引起某些特定基因的转录增加或减少,继而影响特定蛋白质的合成。

(二)糖皮质激素的抗炎症机制

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的基本机制在于通过糖皮质激素与靶细胞胞浆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相结合,抑制参与炎症的一些基因转录而产生抗炎效应。糖皮质激素的靶细胞广泛分布于全身器官组织细胞中。而各类细胞中受体的密度也各不相同。

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增加脂皮素(lipocortin-1)的合成及释放而抑制炎症介质白三烯(leukotriene, LT)、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PG)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e factor, PAF)的生成而抑制急性炎症。Leukotriene有白细胞趋化作用和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作用;而前列腺素能引起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脂皮素能抑制脂质介质生成所必需的磷酯酶A2(phospholipid enzyme, PLA2),从而抑制leukotriene、prostaglandin及platelet active factor等化学结构属脂质的炎症介质的生成。皮质激素还能诱导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而降解缓激肽(bradykinin),引起血管舒张和致痛,产生抗炎作用。

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一些与慢性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cytokine)而在慢性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因子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粒细胞,使粒细胞渗出到炎性部位,使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活化,并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成纤维细胞增生以及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糖皮质激素抑制与慢性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转录,从而强烈地抑制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这些细胞因子包括多种白介素(Interleukin, IL -l、IL -3、IL -4、IL -5、IL-6和1L-8等)、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ist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M-CSF)。此外,糖皮质激素还能通过增加mRNA的断裂,使IL-1、IL-3及GM-CSF合成减少,抑制IL-2受体合成;以及通过调节活化转录因子活化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等机制而发挥对抗细胞因子的效应。

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巨噬细胞中一氧化氮合成酶(NO synthase,NOS)而发挥抗炎作用。因为各种细胞因子均可诱导NOS,使NO生成增多而增加炎症部位的血浆渗出,水肿形成及组织损伤,加重炎症症状。糖皮质激素对NOS的抑制作用可延缓炎症的发展。

(三)糖皮质激素的快速效应机制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抗过敏作用常常在用药几分钟内发生,这显然与其基因效应不符合。现已证明细胞膜上还有类固醇受体,糖皮质激素的快速非基因效应与细胞膜类固醇受体密切相关。目前这一受体的主要结构已清楚,并已被克隆。对糖皮质激素快速效应及膜受体的新认识,使激素的作用机制得到了新阐明,也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好的理论依据。

【体内过程】

所有的糖皮质激素均有相当好的脂溶性,因而口服容易吸收,口服hydrocortisone和cortisone后1~2 h血药浓度即达到峰值。静脉注射须用水溶性酯制剂,如二丙酸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等;要维持长的作用时程可使用混悬液。局部给药也可吸收,如丁酸氢化可的松(butyric acid hydrocortisone)等各种含抗感染药的皮肤外用制剂,长时间大面积应用有可能达到足以引起全身作用的药量而引起全身作用及抑制垂体功能。

糖皮质激素可分布于全身。以肝中含量最高,其次为血浆,再次为脑脊液、胸水和腹水,在肾和脾中含量较少。糖皮质激素吸收后约有90%与血浆蛋白结合,其中糖皮质激素与其转运蛋白(transcortin, corticosteroid binding globulin,CBG) 结合的约占80%,10%与白蛋白结合,游离型糖皮质激素约占10%。结合型药物无生物活性。CBG与hydrocortisone的亲和力高,结合容量低,当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过高,如hydrocortisone超过20~30 μg/100ml时,CBG易达饱和而使游离型糖皮质激素迅速增加。CBG在肝中合成,androgen可促进其合成,妊娠期间或estrogen治疗时,血中CBG含量增高。在一些病理和生理条件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肝肾疾病时,都可使CBG含量减少,游离型糖皮质激素浓度增加,故肝、肾疾病时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可能增强,且较易发生不良反应。prednisone和dexamethasone与CBG结合较少,约70%,这可能是人工合成品作用较强的原因之一。

糖皮质激素主要在肝脏生物转化,但肝外组织如肾、小肠、肌肉、皮肤等也可使其代谢。糖皮质激素在肝脏主要通过A环上C4~5间的双键加氢还原成无活性的代谢物。另外,C3位的酮基可转化为羟基,继而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成水溶性代谢物从尿中排出。正常时hydrocortisone的t1/2约90 min。肝、肾功能不良者对A环还原作用减弱,可使t1/2延长;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或口服避孕药者肝中还原酶活性升高,糖皮质激素灭活加速,t1/2缩短。

【临床应用】

(一)替代治疗   替代治疗主要用于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作糖皮质激素的补充治疗。此外,在严重感染、处于严重的应激状态的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病人,糖皮质激素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全垂体功能减退病人在未先补充糖皮质激素时给予甲状腺素或胰岛素(insulin)等原因引起的肾上腺危象,必需用大量的糖皮质激素作替代治疗。

(二)严重感染或炎症   ①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原则上应限于严重感染、症状凶险、组织破坏严重,并伴有中毒或休克症状严重的急性感染的危重病人。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常可迅速缓解症状,减轻炎症,保护心和脑等重要器官,减少组织损害,从而帮助病人渡过危险期。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猩红热、败血症、暴发性流行性脑膜炎、粟粒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心包炎、心瓣膜炎等感染性炎症,在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的前提下,可加用糖皮质激素作辅助治疗;②对病毒性感染一般不主张应用糖皮质激素,但当严重病毒感染(如严重的非典型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和乙型脑炎)所致病变和症状已对机体构成严重威胁时,须用糖皮质激素迅速控制症状,防止或减轻并发症和后遗症;③对某些重要脏器或要害部位的炎症,感染虽不严重,但为了避免组织粘连或瘢痕形成,也可考虑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症状及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例如结核性脑膜炎、脑炎、心包炎、风湿性心瓣膜炎、损伤性关节炎、睾丸炎、虹膜炎、角膜炎、视神经炎和视网膜炎等;④在严重感染性炎症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宜用足量短期(3d~5d),达到目的后即可迅速撤药。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①对风湿热、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硬皮病、重症肌无力和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效,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系统有助于缓解症状。②对过敏性疾病如血清病、枯草热、药物过敏、接触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当用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和抗组胺药治疗无效时,或病情特别严重时,也可考虑用糖皮质激素作辅助治疗。

(四)休克   适用于各种休克,有助于病人度过危险期。对感染中毒性休克,须与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合用,糖皮质激素的剂量要大,用药要早,短时间突击使用,产生效果时即可停用,及早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有利于维持血压和减轻毒血症,帮助病人度过危险期。对过敏性休克,糖皮质激素是次选药,常与肾上腺素合用。对于心源性休克和低血容量休克要结合病因治疗。

(五)呼吸系统疾病   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的急性加重。糖皮质激素的抗炎、免疫抑制及允许作用可以减轻炎症,降低呼吸道的高反应性,保护呼吸道的通畅,有效地控制哮喘症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的急性加重或严重的呼吸窘迫综合征,也可应用短程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以求减轻症状。

(六)肾脏疾病   对慢性肾炎(肾病型)及肾病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现已公认糖皮质激素是这些疾病的首选药物,有效时应维持治疗半年以上,减量时宜慢,以免复发。

(七)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急症如严重心肌梗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顽固的心力衰竭、重症中毒性心肌炎、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等,均可加用糖皮质激素,由于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心肌和心包的炎症和水肿,消除变态反应,减轻毒素等作用,可减轻和消除房室传导阻滞,加强心力,改善心功能。

(八)血液病    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尤其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和血小板减少症也有效,但疗效维持时间短,停药后易复发。

(九)皮肤病   对接触性皮炎、湿疹、肛门瘙痒和牛皮癣等都有效,宜用hydrocortisone、prednisolone、fluocinolone acetonide、dexamethasone和betamethasone等外用制剂,严重病例要配合全身用药。

(十)眼科疾病   局部用于眼前部的炎症如结膜炎、角膜炎和虹膜炎,能迅速奏效,对于眼后部炎症如脉络膜炎、视网膜炎则需全身或球后给药。

【不良反应】

多是大量长期应用或应用不当引起的,通常是糖皮质激素生理功能的延续和加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常与所用糖皮质激素的种类、剂量和疗程有关。

(一)长期大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1. 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   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出现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如浮肿、低血钾、高血压、糖尿、皮肤变薄、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多毛、痤疮、肌无力和肌萎缩等症状,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停药后可自行消退。但肌无力恢复慢且不完全。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及加用氯化钾等措施可减轻这些症状。此外,糖皮质激素由于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可延缓创伤病人的伤口愈合。在儿童可因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而造成负氮平衡,使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2. 诱发或加重感染    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且无抗菌作用,故长期应用常可诱发感染或加重感染,可使体内潜在的感染灶扩散或静止感染灶复燃,特别是原有抵抗力下降者,如肾病综合征、肺结核、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等。由于用糖皮质激素时病人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掩盖感染发展的症状,故在决定采用长程治疗之前应先检查身体,排除潜在的感染,应用过程中也宜提高警惕,必要时需与有效抗菌药合用,特别注意对潜在结核病灶的防治。

3. 消化系统并发症    Gucocorticoid能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并抑制胃粘液分泌,降低胃粘膜的抵抗力,故可诱发或加剧消化性溃疡,糖皮质激素也能掩盖溃疡的初期症状,以致出现突发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应加以注意。长期使用时可使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加重。在合用其他有胃刺激作用的药物(如aspirin、indometacin、butazolidin)时更易发生此副作用。对少数患者可诱发胰腺炎或脂肪肝。

4.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由于可导致钠、水潴留和血脂升高,可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5. 骨质疏松及椎骨压迫性骨折    骨质疏松及椎骨压迫性骨折是各种年龄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中严重的合并症。肋骨与及脊椎骨具有高度的梁柱结构,通常受影响最严重。这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钙磷排泄,抑制肠内钙的吸收以及增加骨细胞对甲状旁腺素的敏感性等因素有关。如发生骨质疏松症则必须停药。为防治骨质疏松宜补充维生素D(vitamin D),钙盐和蛋白同化激素等。

6. 神经精神异常    糖皮质激素可引起多种形式的行为异常。如欣快现象常可掩盖某些疾病的症状而贻误诊断。又如神经过敏、激动、失眠、情感改变或甚至出现明显的精神病症状。某些病人还有自杀倾向。此外,糖皮质激素也可能诱发癫痫发作。

7. 白内障和青光眼    糖皮质激素能诱发白内障,全身或局部给药均可发生。白内障的产生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抑制晶状体上皮Na+-K+泵功能,导致晶体纤维积水和蛋白质凝集有关。糖皮质激素还能使眼内压升高,诱发青光眼或使青光眼恶化,全身或局部给药均可发生,眼内压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糖皮质激素使眼前房角小梁网结构的胶原束肿胀,阻碍房水流通所致。

(二)停药反应

1. 药源性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功能不全 

长期应用超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由于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反馈性抑制腺垂体促皮质激素(ACTH)的分泌,使内源性皮质激素释放减少及肾上腺皮质萎缩。停药后,腺垂体分泌ACTH的功能一般需3月~5月才恢复,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恢复约需6月~9月或更长,因而从减量到停药需经过较长过程,不能骤然停药或减量过快。在撤药过程中或停药后一段时间内,若遇到感染、创伤和大手术等应激情况,有些病人可发生肾上腺危象,表现为恶心、呕吐、乏力和低血压,甚至休克,需及时补充糖皮质激素。

部分皮质萎缩和功能不全患者可无临床表现,但有食欲不振、恶心、体重减轻、肌肉无力、肌肉或关节痛、低血压、低血糖、心跳快、嗜睡、低热或颅内压增高等表现。如遇到应激性刺激,则症状加重,严重时也可出现肾上腺皮质危象。

2.反跳现象 

糖皮质激素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可出现反跳现象而致原病复发或恶化,其原因是病人对糖皮质激素产生了依赖性,或糖皮质激素用量不足病情尚未控制所致。出现反跳现象常需加大剂量再行治疗,待症状缓解后再逐渐减量、停药。

全身应用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引起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程度与药物的作用是否长效、持续使用的时间及给药途径有关。糖皮质激素抑制垂体—肾上腺轴作用和抗炎活性大约平行。

(三)禁忌证

下列情况一般禁用糖皮质激素: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②当感染缺乏有效对因治疗药物时,如水痘和霉菌感染等;③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疤疹性角膜炎、角膜溃疡及接种牛痘;④活动性消化性溃疡;⑤新近做过胃肠吻合术、骨折、创伤修复期;⑥中度以上糖尿病;⑦严重高血压(由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引起者例外);⑧妊娠初期和产褥期。

当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存时,应全面分析,权衡利弊,慎重决定。一般来说,当病情危急时,虽有禁忌证存在,又非使用激素不可时,可考虑使用,而当危急情况一旦过去,即应尽早停药或减量。

【用法及疗程】

根据疾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各糖皮质激素制剂的作用特点,选择适当的制剂,确定适宜的给药方法与疗程。

(一)大剂量突击疗法   用于严重中毒性感染及中毒性休克。hydrocortisone首剂可静脉滴注200 mg~300 mg,每日量可达1 g以上,疗程不超过3 d。也有人主张用超大剂量,每次静脉注射1 g,每天4次~6次。此外,对脏器移植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全身性红斑狼疮危象,目前临床上推荐采用“脉冲疗法” :每天1次静脉注射hydrocortisone 3 g,每疗程3 d。

(二)一般剂量长期疗法   用于结缔组织病、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支气管哮喘、中心性视网膜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开始时,用prednisone 10 mg~20 mg或其他制剂的等效量,每日3次,产生临床疗效后,逐渐减量,一般每5~7 d减5 mg~10 mg,直至找到一个合适的最小维持量,持续数月。疗程约为6月~12月。

(三)小剂量替代疗法   用于腺垂体功能减退、阿狄逊病(Addisons disease)及肾上腺皮质次全切除术后等原发性或继发性皮质功能不全。一般每日给予维持量cortisone 12.5 mg~25 mg或hydrocortisone 10 mg~20 mg。通常早上给全日量的2/3,中午给全日量的1/3,晚上一般不给,以拟似生理状态下的昼夜分泌规律给药。该疗法需长期应用,必要时需加用盐皮质激素(mineralocorticoids),如去氧皮质酮(deoxycortone)。

(四)隔日疗法   用于需长期治疗的疾病,是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法。根据糖皮质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性,隔日清晨顿服两日总量,此时较大量激素适值正常分泌的高峰,故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作用较小。隔日疗法以采用prednisone和prednisolone等中效制剂较好,一般宜先采用每日分次给药,等病情控制后再改用此法。

皮质激素抑制药编辑本段回目录

皮质激素抑制药能阻断皮质激素的生物合成,临床上可用于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检查,替代外科的肾上腺皮质切除,用于肾上腺皮质癌或瘤的治疗。常用的有米托坦(mitotane),美替拉酮(metyrapone),氨基导眠能(aminoglutethimide),酮康唑(ketoconazole)和米非司酮 (mifepristone)。

米托坦(mitotane)又称双氯苯二氯乙烷(dichlorophenyl dichloroethane ),能选择性作用于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和网状带,使细胞呈局灶性退行性变、坏死和萎缩,但不影响球状带,故不影响醛固酮分泌,用于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皮质癌或已转移病人以及手术后复发者,也可作为皮质癌切除后的辅助治疗。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和厌食(发生率80%),嗜唾和困倦(发生率34%),皮炎(发生率20%),此外有头痛、眩晕、乏力;精神错乱、肌肉震颤等。过量会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不宜与螺内酯合用。

美替拉酮(metyrapone)主要作用是可干扰11-去氧皮质酮(11-deoxycorticosterone)及11-去氧皮质醇(11-deoxycortisol)分别转化为cortisone和hydrocortisone。用于皮质癌、腺瘤及增生型皮质醇增多症治疗,还可用作腺垂体释放ACTH功能试验。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刺激、眩晕、头痛、嗜唾和皮疹。妊娠6月~9月的孕妇应用,可能损害新生儿的皮质类固醇的生物合成。

氨基导眠能(aminoglutethimide)主要作用是竞争性抑制碳链裂解酶,阻滞了胆固醇转变为各种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过程,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腺瘤和腺癌、增生型皮质醇增多症、异位ACTH综合征和乳腺癌。治疗量无明显副作用,如口服日剂量1.5 g以上可出现头晕、头痛、嗜睡、精神错乱、腹部不适、运动失调、皮疹、白细胞减少、甲状腺功能低下和男性化。

酮康唑(ketoconazole)抗真菌药, 在大于抗真菌所需剂量时能抑制与adrenocortical hormones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使adrenocortical hormones合成减少。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的疾病。不良反应是性功能减退及肝毒性。Ketoconazole具有肝药酶抑制作用,联用时可抑制其它药物代谢而增加其毒性。

米非司酮 (mifepristone)孕酮受体阻断药,可终止早孕。本品大剂量与糖皮质激素结合后,使热休克蛋白90 (heat shock protein90,HSP90) 稳定,抑制HSP90与GR解离,从而阻断GR与糖皮质激素的结合,因而具有抗糖皮质激素作用。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癌.以减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状。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解热镇痛药(antipyretic analgesic) 下一篇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adrenoceptor agonists)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