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经纬知识库 >>所属分类 >> 免疫学技术   

标签: 循环免疫复合物 检测方法 乙肝病毒标志物

顶[0] 发表评论(33) 编辑词条

免疫复合物(IC)是抗原和相应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正常情况下,体内产生的IC对人体是有益的,如病原体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形成的IC更易被单核细胞吞噬并清除。但如果IC因某些原因在体内不能被迅速清除,则会在局部沉积,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参与下,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最后导致组织损伤,出现临床症状,称为免疫复合物病(ICD)。肝脏是产生单核-巨噬细胞的重要器官,绝大部分的IC形成后,均在肝内被截留、吞噬和清除,急慢性肝病时,其吞噬、清除能力下降,导致免疫复合物病的发生。本文对慢性乙型肝病患者的循环免疫复合物进行检测,以探讨其和乙肝病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正常对照组选择乙肝标志物全部阴性的健康体检人员。实验组选择乙肝标志物阳性的住院及门诊患者,以HbsAg、HbeHg、抗-HBc阳性患者为实验Ⅰ组,HBsAg、抗-HBe、抗-HBc阳性患者为实验Ⅱ组,抗-HBs、抗-HBe、抗-HBc阳性患者为实验Ⅲ组。全部被检人员年龄在18-45岁,每组40人份。

2、方法

(1)乙肝标志物检测   选择上海科华酶联免疫(ELISA)试剂盒,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2)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 用聚乙二醇6000沉淀法进行;

(3)组间比较 用单方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

二、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IC结果见表1。

表1 正常对照组与3个实验组IC结果比较
组别 例数 x ±s P值
正常对照组 40 50.37±22.05  
实验Ⅰ组 40 103.93±56.0 <0.001
实验Ⅱ组 40 137.14±74.69 <0.001
实验Ⅲ组 40 85.38±56.11 <0.001

结果显示,3个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另外,我们还将HBV感染的3组模式的IC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Ⅰ组与实验Ⅱ组比较P>0.05,实验Ⅰ组与实验Ⅲ组比较>0.05,无显著差异;实验Ⅱ组与实验Ⅲ组比较P>0.01,差异显著。

三、讨论

在抗原与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中,由于抗原抗体的比例不同,所形成的IC分子大小也不同。抗原抗体的比例合适当时形成大分子的不溶性IC,易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当抗原过剩时,形成小分子的可溶性IC,可通过肾小球滤孔随尿液排出;但抗原量稍过剩时形成的中等大小可溶性IC,即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排除,又不易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长时间游离于血液和其它体液中,形成免疫复合物。我们检测HBV感染3种模式患者血清中的IC水平,结果显示:(1)各类型HBV感染者的IC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尤其是实验Ⅰ组与实验Ⅱ组,而实验Ⅲ组明显高于实验Ⅰ组;实验Ⅲ组低于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2)免疫复合物是抗原抗体反应的产物,广泛存在于人体体液中,它的形成是人体正常抗体免疫反应组成部分,是破坏和清除对机体有害的抗原和终止免疫的生理过程。但在传染性疾病时,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较强,因而机体不能彻底清除病毒,致使抗原在体内持续存在,导致病毒感染慢性化或呈长期携带状态,以致乙型肝炎患者多属于久治不愈、长期携带的慢性感染者,所以血中IC水平升高。(3)实验Ⅲ组IC水平低于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证明,由于抗体的产生,抗原减少,病毒渐渐被清除,IC水平降低,病情逐渐好转,机体趋于恢复。但实验Ⅱ组IC水平明显高于实验Ⅰ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IC量的变化对肝病情观察、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杂交瘤细胞的代谢网络 下一篇免疫火箭电泳技术(图)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