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经纬知识库 >>所属分类 >> 人物专题   

标签: 艾滋病 HIV AIDS SIV 猩猩 免疫缺陷病毒 CD4细胞 病毒

顶[0] 发表评论(86) 编辑词条

积极应对挑战,发展艾滋病防治的新策略

目录

[显示全部]

免疫系统被耗尽的途径及其恢复活力的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研究人员在《自然—免疫学》期刊上指出,他们发现了免疫系统被耗尽的途径,以及让它们恢复活力的方法。

病毒感染会引起普通感冒或流感,因此会触发免疫系统。一种名为“CD8+T”特定的杀手T细胞能进攻感染细胞的病毒,摧毁病毒的防御系统,患者通常在几天内就痊愈了。然而,像肺炎病毒和人体免疫缺损病毒等,会引发相当顽固的感染,导致免疫系统精疲力竭而丧失功能,最终疾病无法治愈。

John Wherry和同事认真研究了这种免疫无反应机制。他们发现,通过让免疫细胞表达多种抑制受体,小鼠体内的慢性感染会让免疫细胞无能为力。这些受体的表达不是随机的,而是以一种特定的秩序进行,越严重的感染会触发更多种类的抑制受体的表达。通过阻断多种抑制受体,研究小组恢复了CD8+T细胞的杀敌能力。

他们计划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确定阻断抑制受体是否真能恢复慢性感染患者体内被耗尽的T细胞的功能。

Nature Immunology,doi:10.1038/ni.1679,Shawn D Blackburn,E John Wherry

Coregulation of CD8+ T cell exhaustion by multiple inhibitory receptors during chronic viral infection

HIV病毒正在发展变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为了确定HIV是否正在适应 “人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如HLA-B*57、B*57 和B*51等 (它们对HIV病毒的成功控制进行调控),研究人员对来自北美、加勒比、欧洲、非洲、大洋洲及太平洋诸岛和亚洲的超过500位HIV感染者进行了病毒序列及HLA类型分析。

他们的结果显示,为响应免疫选择压力,HIV正在人口层面上进行演化。虽然这并不表明HIV肯定会赢得与人类之间的这场演化争斗,但它的确说明,我们将需要成功的HIV疫苗(就像流感疫苗一样),来与变化中的免疫环境保持同步。

Nature 458, 641-645 (2 April 2009) | doi:10.1038/nature07746

Adaptation of HIV-1 to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class I

改造T细胞受体限制HIV扩散编辑本段回目录

通过基因改革工程,研究人员让“杀手”T细胞更好地限制了HIV在培养液中的扩散。他们在日前在线出版的《自然—医学》期刊中说,这种能力升高的T细胞还能识别已经发生变异并试图逃过免疫反应的病毒。

T细胞受体(TCR)能够识别病毒蛋白质碎片,并在受感染细胞表面发出警告信息,T细胞因此得知了HIV的出现。目前,分离这种能够识别HIV的特别T细胞的方法主要基于克隆取自HIV患者的细胞,这是一个缓慢而费力的过程,而且,这些细胞中的TCR鉴别受感染细胞的能力很弱。病毒能够通过变异而逃脱探测。

James Riley和同事利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从取自HIV患者的T细胞分离出TCR,这种TCR能很好地鉴别出HIV的存在。然后,他们通过基因工程改造这种TCR,让它能更好地探寻病毒。将这种TCR置入T细胞中,结果产生出力量更大的“杀手”细胞,能够在培养液中更好地限制HIV的扩散。

Nature Medicine,doi:10.1038/nm.1779,Bent K Jakobsen,James L Riley

Control of HIV-1 immune escape by CD8 T cells expressing enhanced T-cell receptor

针对HIV的多种记忆抗体编辑本段回目录

血清记忆(Serologic memory)是长期免疫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我们对由被HIV等重要人类病原体感染的人体中记忆B细胞所产生的抗体却几乎不了解。为了对HIV的记忆抗体反应进行研究,Scheid等人从来自具有高血清值的广谱中和抗体的6个HIV感染者的HIV-特异性记忆B细胞中克隆出了超过500个抗体。这些患者体内B细胞对HIV的记忆反应由多达50个独立的、扩展的B-克隆组成,这些B-克隆表达一组针对不同病毒表位(抗原决定部位)的不同抗体,其中几个对于广谱HIV中和及有效免疫可能有重要作用。

Nature 458, 636-640 (2 April 2009) | doi:10.1038/nature07930

Broad diversity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isolated from memory B cells in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D-1mT或可提高艾滋病治疗效果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项新研究显示,那些用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治疗没有效果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来再结合用一种氨基酸药物进行治疗,或许可以显著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4月1日在《免疫学杂志》(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上说,他们把一种名为D-1mT的氨基酸药物与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结合使用,显著降低了猕猴体内的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的水平。SIV是迄今已知与人类艾滋病病毒最接近的病毒。

目前,治疗艾滋病通常使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俗称鸡尾酒疗法,但约有十分之一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由于抗药性等因素,这种疗法对他们没有疗效。因此研究人员希望他们的新研究将来能提高鸡尾酒疗法的疗效。

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共使用了11只感染SIV的猕猴,它们先接受鸡尾酒疗法,疗程至少4个月,结果其中只有3只体内的SIV降到不可测的水平,另8只则不见疗效,SIV依然保持较高水平。

研究人员接着让这8只猕猴每天服用一定剂量的D-1mT,并在第6天和第13天时接受血液检测,结果发现,第6天时只剩下3只猕猴体内SIV含量仍处于可测水平,第13天时只剩下2只猕猴体内SIV含量处于可测水平,且含量非常低。

此外,动物实验还证实,只使用D-1mT治疗感染SIV的猕猴并没有疗效。研究人员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研究D-1mT是如何发挥功效的。

目前,一些研究小组正在进行初步临床试验验证D-1mT治疗癌症的安全性和功效。研究人员指出,如果试验证明D-1mT能安全运用于人体,预计他们最早将于5年内开始实施D-1mT治疗艾滋病的临床试验。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9, 182: 4313-4320

Combined Effect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nd Blockade of IDO in SIV-Infected Rhesus Macaques1

用PD-1阻断方法治疗HIV感染编辑本段回目录

PD-1(程序性死亡-1)是B7/CD28家族的一个免疫受体分子,抑制对慢性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研究表明,PD-1阻断能提高被SIV感染的猕猴的抗病毒免疫反应,而不会产生副作用。这种治疗方法(采用一种对人PD-1有特异性的抗体)还能延长存活时间。PD-1阻断在没有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情况下是有效的,这说明,一种类似的治疗方法对于HIV/AIDS患者可能也是有效的,也许还可结合药物治疗或疫苗治疗来进行。

Nature 458, 206-210 (12 March 2009) | doi:10.1038/nature07662

Enhancing SIV-specific immunity in vivo by PD-1 blockade

猩猩对SIV没有天然免疫力编辑本段回目录

艾滋病的起源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重点,获得最多人拥护的观点是,艾滋病病毒HIV来自于猩猩的SIV,猩猩通过血液将其传播给人类,SIV再突变进化成HIV,导致艾滋病在人群中大面积传播。然而,一直引众多科学家困惑的是,猩猩感染SIV后并不发病,也没有艾滋病样的症状。所以,科学家们就认为猩猩对SIV具有天然免疫力。

然而,在16届逆转录病毒与机会性感染年会上传来新的消息,一名科学家通过长期的追踪调查发现,其实猩猩对SIV并没有天然免疫力,它们也能感染SIV,并会产生艾滋病样的症状,免疫系统被病毒摧毁。这一结论一出,引发学界哗然一片,科学家们都担忧SIV可能诱发猩猩的艾滋病大范围流行。

在大自然中,存在有40多种猿免疫缺陷病毒,非洲的灵长类动物大多带有这类病毒,但是极少有引发疾病的情况发生。猩猩的免疫缺陷病毒SIV(简称SIVcpz,SIV of chimpanzee)在1989年被发现,并且鉴定发现SIVcpz早于HIV出现,与HIV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当时,有科学家认为猩猩与SIVcpz共进化,因此具有抵抗该病毒的能力。但是,在随后的10年时间内,阿拉巴马大学的科学家Beatrice Hahn带领的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常规检测野生猩猩是否感染SIVcpz的方法,对野生猩猩的粪便进行监测,总共发现有12只左右的猩猩感染SIVcpz伴随有病症。

在16届逆转录病毒与机会性感染年会上,Hahn实验室的研究生Rebecca Rudicell做了专题报告,称研究小组已经收集了足够的数据证实SIVcpz对猩猩的影响,这些数据为重新审视SIVcpz与猩猩的关系提供了一手证据。

从2000年到2008年间,Hahn的实验室采集了1099只猩猩的粪便,分析结果表明有18只猩猩感染了SIVcpz。SIVcpz已经对当地的猩猩群落产生了影响,感染率从9%上升到了18%。Rudicell称,18只感染SIVcpz的猩猩中有7只最后病死。感染Sivcpz的猩猩具有与艾滋病类似的症状,免疫系统遭病毒摧毁,CD4细胞水平低(CD4细胞是HIV-1攻击的细胞类型)。

该研究报告激发了科学家们对SIVcpz与HIV研究的兴趣,比如说,为何SIVcpz能摧毁猩猩的免疫系统,而HIV-1不能。这项研究也许对疫苗的设计以及免疫应答靶位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有些科学家甚至担心SIVcpz可能在猩猩群落中流行,造成猩猩群落个体减少。一名科学家称,这一消息很有趣,并且是个全新的信息。

Science报道:Are Wild Chimpanzees Dying from AIDS?

人体FOX03a蛋白质可抗艾滋病毒编辑本段回目录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科学家和美国科研人员合作研究发现,人体DNA中的FOX03a蛋白质可以保护人体免遭艾滋病毒等免疫系统疾病的伤害。科学家在其研究报告中详细描述了FOX03a蛋白质主动抵抗病毒攻击的机理。科学家表示,除艾滋病外,该研究对其他治疗免疫性疾病也有参照作用。相关文章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网络版上。研究负责人、蒙特利尔大学教授拉菲克塞卡里介绍说,艾滋病感染的特征是T细胞的缓慢死亡,特别是中央记忆细胞的缓慢死亡,但正是这些T细胞对HIV病毒具有抵御作用。因此保护中央记忆细胞对免疫系统非常重要。
  科学家在研究中对3个人群进行了调查,这些人群包括HIV阴性人群;HIV阳性,但病毒感染者经过鸡尾酒疗法已成功被控制的人群;感染HIV,但没有任何症状的人群。
  研究发现,第3类人群能够抵御HIV病毒侵袭的原因是其免疫系统与众不同,他们的免疫系统由于受到FOX03a蛋白质的调节,能够保持住其免疫记忆能力。塞卡里教授表示,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FOX03a对中央记忆细胞的生存非常重要。在艾滋病感染人群即使是那些经过治疗的人群,其中央记忆细胞都非常缺乏。
  塞卡里强调,第3类人群因为对病毒具备抵抗能力,因此成为理想的研究对象。正是通过他们,科学家才发现了FOX03a蛋白质保护具有良好反病毒记忆的免疫系统机理。
  塞卡里表示,FOX03a蛋白质的发现使科学家有可能找到针对其他免疫性疾病,如癌症、风湿性关节炎、丙肝的治疗方法。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科学家和美国科研人员合作研究发现,人体DNA中的FOX03a蛋白质可以保护人体免遭艾滋病毒等免疫系统疾病的伤害。科学家在其研究报告中详细描述了FOX03a蛋白质主动抵抗病毒攻击的机理。科学家表示,除艾滋病外,该研究对其他治疗免疫性疾病也有参照作用。相关文章发表在近期的《自然医学》杂志网络版上。
  研究负责人、蒙特利尔大学教授拉菲克?塞卡里介绍说,艾滋病感染的特征是T细胞的缓慢死亡,特别是中央记忆细胞的缓慢死亡,但正是这些T细胞对HIV病毒具有抵御作用。因此保护中央记忆细胞对免疫系统非常重要。
  科学家在研究中对3个人群进行了调查,这些人群包括HIV阴性人群;HIV阳性,但病毒感染者经过鸡尾酒疗法已成功被控制的人群;感染HIV,但没有任何症状的人群。
  研究发现,第3类人群能够抵御HIV病毒侵袭的原因是其免疫系统与众不同,他们的免疫系统由于受到FOX03a蛋白质的调节,能够保持住其免疫记忆能力。塞卡里教授表示,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FOX03a对中央记忆细胞的生存非常重要。在艾滋病感染人群即使是那些经过治疗的人群,其中央记忆细胞都非常缺乏。
  塞卡里强调,第3类人群因为对病毒具备抵抗能力,因此成为理想的研究对象。正是通过他们,科学家才发现了FOX03a蛋白质保护具有良好反病毒记忆的免疫系统机理。
  塞卡里表示,FOX03a蛋白质的发现使科学家有可能找到针对其他免疫性疾病,如癌症、风湿性关节炎、丙肝的治疗方法。

杀菌胶可避免妇女感染HIV编辑本段回目录

  南非医学研究会(MRC)9日发表研究报告称,由该会艾滋病病毒(HIV)预防研究部针对3000多名妇女进行的为期3年半的临床研究表明,一种名为PRO2000的女性用杀菌胶可以有效地让妇女避免感染HIV,这是世界首次有人体临床试验证明,杀菌胶可以防止HIV从男性传染给女性。

  杀菌胶是一种妇女专用的胶状、泡沫状或者乳霜状的药剂,妇女在发生性行为前使用该杀菌胶,可以防止感染HIV。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HIV感染者中,女性占据一半;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成人HIV感染者中,女性占据60%%。 从2005年2月至2008年9月,来自南非、津巴布韦、马拉维、赞比亚和美国5个国家的3099名妇女参与了此次临床试验。试验分为4组,有2组分别使用杀菌胶BufferGel和杀菌胶PRO2000(0.5%%剂量),另外2组分别使用安慰胶以及不使用杀菌胶作为对比。结果表明,BufferGel基本上起不到预防HIV感染的作用,而PRO2000可以使HIV感染率下降30%%。 南非MRC艾滋病病毒预防研究部主任基塔拉姆吉教授说:“科学家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保护妇女、从根本上减少新的HIV感染的安全有效的杀菌胶,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我们终于看到曙光。针对PRO2000进行的试验表明,利用杀菌胶来预防HIV的传播是行得通的。”

HIV病毒靶蛋白与普通感冒病毒的融合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支持下,美国罗格斯大学艾滋病研究人员盖尔﹒佛斯坦迪格和埃迪﹒阿诺德和同事将HIV病毒上帮助其进入细胞的一部分取下,并将它放到普通感冒病毒上,随即用这种病毒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

美国罗格斯大学艾滋病研究人员盖尔﹒佛斯坦迪格和埃迪﹒阿诺德在HIV疫苗研制方面有可能树立起了里程碑。这对夫妻在《病毒学杂志》上报告了他们的研究进展情况。

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支持下,阿诺德和同事将HIV病毒上帮助其进入细胞的一部分取下,并将它放到普通感冒病毒上,随即用这种病毒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研究者发现,这些动物产生了抗体,并对无论是孤立的还是变种的多种HIV病毒有免疫作用。

过去一些研究人员也能诱导产生有效抗体,但这些抗体往往只针对非常有限的HIV类型。随着对HIV有变异倾向的认识,针对单一类型HIV的抗体没有得到认可,人们在寻找能有效治疗变异品种的疫苗。但区域不同HIV变异也存在差别的现象使得寻找抗击多变种HIV的光谱疫苗面临巨大挑战。

阿诺德和同事发现了HIV中对其完整生命周期至关重要的部分,从而找到了它的要害。

“我们所发现的帮助HIV进入细胞的这一部分,也是大多数HIV变种共有的部分。”阿诺德说。“这一部分对病毒来说很难发生变化,因此也是真正有用的靶点。”

尽管大多数疫苗实际上是利用灭活的病原体本身来来刺激抗体产生,但用HIV作为疫苗载体实在是太危险了。阿诺德所采用的疫苗载体是携带HIV靶蛋白的无害鼻病毒。使用鼻病毒作载体需要保持HIV病毒这一部分的形状不变,这样,当免疫系统发现它时就像对真实HIV那样产生免疫反应。

“我们就是想让免疫系统认为是在对HIV产生反应。”阿诺德说。

实现这一目的面临着较大工程问题。既要从HIV中取下一小块部分,然后再将这一部分装在与其完全不同的鼻病毒身上,还要保证这一部分的形状和作用与原来相同。

研究人员利用重组工程开发了一种方法,系统地尝试了将上百万HIV片断结合到鼻病毒身上。他们还实验了上百万种将一部分移植(结合)到另一部分的方法,并创建了“组合库”。

“这就像彩票抽奖”阿诺德说。“你买的彩票越多,赢的机会就越高。”

“最令人兴奋的是我们能找到引起产生抗击多种HIV抗体的病毒。这是极大的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阿诺德说。

“我们也不能把事情夸张,因为这种免疫反应的程度不是很巨大,但也很显著。”阿诺德说。“证明这一特殊部分能产生相关的免疫反应这还是首次。用它作为疫苗或许还不足够强,但这是我们所做工作出发点是非常合理的证据。”

J. Virol. doi:10.1128/JVI.00184-09  Broad Neutralization of HIV-1 Elicited from Human Rhinoviruses that Display the HIV-1 gp41 ELDKWA Epitope

美科学家发现艾滋病病毒天然抗体编辑本段回目录

25年来,科学家研发艾滋病疫苗的种种努力均以失败告终,现在,他们决定另辟蹊径––在一些“长寿”的艾滋病患者身上寻找提供天然免疫力的抗体。这些患者同艾滋病病毒(HIV)一起共存了20多年,其间没有出现任何发病迹像。科学家认为,是天然免疫力让这些病人躲过了HIV的攻击。有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迈克尔?纳森兹维革教授和同事对6名“长寿”的艾滋病患者进行了研究。这些患者没有服用抗病毒药物,也没有显现任何艾滋病迹像,比如,饱受艾滋病病毒攻击的某些白血球数量的下降。科学家认为,这些人天生就携带有抵抗HIV的免疫系统,所以能做到“百毒不侵”。
科学家研究了这些病人血液内发现的抵抗HIV的抗体,结果显示,利用这些“长寿”的艾滋病患者体内产生的几个抗体制造的一种疫苗能够阻止HIV感染人体细胞。
纳森兹维革说,这些“长寿”者的免疫系统能产生一套抗体,这些抗体能“同仇敌忾”地“抵消”艾滋病病毒,阻止它感染免疫系统的血细胞,使免疫系统能够不断自我复制。
纳森兹维革说:“病人体内有不同的抗体,每个抗体对HIV都有有限的抵消能力,但如果它们结合在一起,就有可能威力无穷。所以,我们应该复制天然的抗体。”
科学家将上述疫苗用于实验室试管中培育出来的人体细胞,取得了成功。科学家已经鉴定出了这些“长寿者”产生的500个抗体,并且使用基因技术在实验室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科学家希望能在实验室动物和志愿者身上进行进一步的测试。
科学家都认为,疫苗是控制肆虐全球并每年杀死200万人的艾滋病的唯一有效的方式。过去几十年中,寻找艾滋病疫苗的研究遭遇了一系列挫折。许多人都会在感染艾滋病毒的几年内死去,有些人能应付更长时间,也不必求助于药物,但很少有人(或许5000人中只有一个人)携带着艾滋病毒的天然免疫系统。
利用洛克菲勒大学的科学家实施的研究生成一种有效的疫苗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也不会很快变成现实。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Merck Vaccines公司以前的负责人亚德尔·马赫穆德博士说,这项工作还“确定了病毒中的潜在攻击目标,这是该研究最令人兴奋的一个方面。” Merck Vaccines公司提出很多最有希望的艾滋疫苗选项,但是在2007年的临床试验过程中,这些方案统统都被否决掉了。“我们必须重新开始了解这种病毒,我们的免疫响应对什么敏感。在我们匆匆忙忙研发疫苗的过程中,我们忽略了这些问题。”

事实上,复杂难懂的艾滋病毒的自然本性一再阻碍寻找艾滋疫苗的探索之路,现在人们才清楚这种病毒的行为方式。通过接触病毒表面的一两种蛋白质,人类免疫系统显然无法对该病毒产生有效反应,而这种方法在过去人们研制其他疫苗的过程中曾屡试不爽。例如,B型肝炎疫苗包含一些经过重新组合,可引起肝病的非病原病毒。人体生成抗体,对这些疫苗产生反应,让仍然存活的病毒具有免疫性。

VaxGen公司开发的疫苗AIDSVax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AIDSVax疫苗是迄今为止唯一一种进入第三试验阶段(进入临床实验前的最后一个阶段)的艾滋疫苗。这种疫苗的设计目的是对艾滋病毒外膜上的gp120蛋白产生反应。但是2003年的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并不能有效预防艾滋病感染。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进行测试的潜在艾滋疫苗已有很多,但是没有一种特别有效。

目前有少数候选疫苗正处在早期试验阶段,其中包括以前经过试验的两种候选疫苗的混合物,虽然每种疫苗都不能有效预防艾滋病,但是科学家希望将二者结合后能出现一些奇迹。2007年Merck Vaccines公司的试验受挫后,一些科学家开始对当前的艾滋疫苗研发方法产生质疑。包括纽森威格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在内一些研究人员现在正在通过抗体复制艾滋病毒的免疫性,但是虽然利用灵长类进行试验产生的结果不错,但是利用单一抗体疫苗在人类身上做实验,结果并不会尽如人意。

研究艾滋疫苗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这种病毒可在人体内迅速变异,因此免疫系统经常很难识别出该病毒。对研制疫苗的人来说,这是个不小的绊脚石,除此以外,这也是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控制艾滋病感染的一个原因,例如纽森威格实验室里的六名患者。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了解这个过程,这是进行下一轮艾滋疫苗研发的关键。提到典型的免疫响应,纽森威格说:“抗体往往反应的太慢。它们经常追赶不上周围的病毒。你刚获得一种比较有效的抗体,艾滋病毒就会迅速发生变异。为了铲除新变异的病毒,人体会产生新抗体,但是病毒往往变异的太快,抗体根本无法跟上它们的步伐。”

纽森威格说:“但是如果抗体的更新换代能赶在病毒之前进行,它们就能有效预防感染。我认为,如果在感染发生前出现大量抗体,它们将能起到非常有效的免疫作用,但是这些抗体必须赶在病毒发生变异之前出现。”
Natur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15 March 2009 | doi:10.1038/nature07930

Broad diversity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isolated from memory B cells in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中国启动艾滋病疫苗Ⅱ期临床研究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首次艾滋病疫苗Ⅱ期临床研究21日在广西南宁宣布正式启动,研究人员希望在此前基础上继续招募志愿者开展新的临床实验,以进一步检验中国自主研制的首支艾滋病疫苗的安全有效性。此次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行的Ⅱ期研究,主要目标是在Ⅰ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艾滋病疫苗在扩大的健康人群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并为能否继续进行评价疫苗效力的临床实验提供依据。该艾滋病疫苗包括DNA疫苗及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疫苗两个组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疫苗的免疫原选自我国流行最广的HIV毒株CRF-07,包括gag,pol,env和nef四个基因。疫苗的载体选用天坛株痘苗病毒,是因为该痘苗病毒曾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天花疫苗,安全性已得到了数亿人群应用的充分验证。

    这一疫苗研发获得了国家863计划课题及欧盟有关项目的资助。据介绍,国际上艾滋病疫苗研究已有二十余载,虽然耗巨资进行了此类疫苗的100多次临床试验,但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问世,两项已完成Ⅲ期的临床试验均以失败告终。截至目前,国际上宣布失败的艾滋病疫苗均为蛋白疫苗或非复制型载体疫苗,属于死疫苗。与国际上流行的艾滋病疫苗设计理念和技术路线大不相同,我国科研人员此次进行临床试验的是复制型痘苗病毒载体,属于活疫苗,能在动物上引起很强的免疫反应。动物实验表明,该疫苗在小鼠及猴子体内均可诱导出很好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并可对猴体感染人/猴免疫缺陷病毒具有保护作用。专家表示,目前国际艾滋病疫苗界正出现从非复制型载体向复制型载体转变的趋势。我国正在进行的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正处于这一潮流的前沿,是当前唯一正在进行的复制型载体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

月桂酸单甘油酯能抑制猴艾滋病病毒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常用于食品和化妆品中的廉价化合物,可以帮助猴子阻断猴免疫缺陷病毒(即猴子版本的艾滋病病毒)的传播。这一发现有望为人类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提供新方法。

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小组在5日出版的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以雌猴为对象进行的实验中发现,月桂酸单甘油酯(简称GML)可以有效帮助雌猴避免感染猴免疫缺陷病毒(SIV)。

实验中,研究人员选了10只雌猴分为两组,给其中5只雌猴的阴道注入一种含有月桂酸单甘油酯的凝胶处理液,另外5只作为对照组。然后,这些猴子体内均被注入一定剂量的SIV病毒。

随后两个星期的观察显示,对照组5只猴子全部感染了SIV,而使用月桂酸单甘油酯处理过的猴子只有1只被感染。

月桂酸单甘油酯是天然存在于一些植物中的化合物,提取之后经常作为杀菌剂及消炎剂添加到食品、日用品或化妆品中。《自然》杂志介绍说,此前也曾有研究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杀菌剂抑制艾滋病病毒感染,但效果均令人失望,而月桂酸单甘油酯则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艾滋病病毒的效果。

研究小组强调说,月桂酸单甘油酯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十分廉价,一旦证实能有效阻断人体艾滋病病毒传播,就有望研制出便宜的、用于女性的艾滋病预防药物。另外,除了艾滋病以外,这种化合物可能还有阻断其他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作用。

不过,研究人员也表示,利用月桂酸单甘油酯进行人体临床试验前,还需要进行大量实验分析工作。

附:月桂酸单甘油酯又名十二酸单甘油酯(glycerolMonolaurate,简称GML) 月桂酸单甘油酯由月桂酸和甘油直接酯化合成,外观一般为鳞片状或油状、白色或浅黄色、无味的细粒状结晶。它既是优良的乳化剂,又是安全高效广谱的抗菌剂,且不受pH限制,在中性或微碱性条件下,仍有较好的抗菌效果,缺点是不溶于水,限制了其应用。
  特性:化学名 2,3-二羟基丙醇十二酸酯
  CAS Registry No. 142-18-7
  结构式
  分子式 C15H30O4
  分子量 274.21

白眉猴不患艾滋病是何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免疫系统信号和特异性免疫调节分子产物的不同可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些灵长类感染了免疫缺陷病毒不会发展成像艾滋病一类的疾病,而其他一些灵长类如恒河猴(猕猴的一种)和人类却会患有此病。

  随着25年前发现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就是引起艾滋病的病毒以后,对这种病毒的来源展开了广泛研究。结果发现,黑猩猩和白眉猴是在野外被猿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的,然后又传给了人类和猕猴引起了这些生物的艾滋病。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艾滋病的天然宿主,像白眉猴和非洲其他一些灵长类动物成为了SIV的隐蔽所,这些动物能不被感染而处于健康状态。这些天然宿主为何没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一直是我们对艾滋病认识上的一个没有解开的谜。如果能了解这些动物不患病的机制,我们就能知道人类为什么会患艾滋病。

  耶基斯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和伊莫里疫苗中心的科学家发现,白眉猴在被SIV感染后,其免疫系统被激活的范围明显比恒河猴的小,这个差别可以解释为什么SIV和HIV感染会导致一些灵长类患艾滋病。

  “在人类被HIV感染、猕猴被SIV感染后,这些宿主的免疫系统会高度活跃,其结果是破坏增加、一些关键免疫效应细胞的产物增加,逐渐地出现免疫衰败。相比较而言,一些SIV的天然宿主被感染不会出现异常活跃的免疫反应,所以尽管SIV复制旺盛也不会引起艾滋病。我们研究的目的是去了解不同动物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后出现截然不同免疫反应的根本原因。”主要作者马克.芬博格说。

  他们发现,产生不同的原因是艾滋病敏感和艾滋病抵抗的宿主的一特殊类型树突细胞的免疫信号存在截然的不同。树突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它在警示有入侵的病毒或细菌并启动免疫反应清除这些感染微生物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它们通过叫做Toll样受体的分子来检测入侵者。

  研究人员发现,当SIV入侵时白眉猴的树突细胞产生很少量的α-干扰素来警示免疫系统的其他部分。这样树突细胞在SIV感染的初期和慢性阶段就不会被激活,白眉猴也就不会出现针对这种病毒的明显的免疫反应。与白眉猴相反,易患艾滋病的人类和白眉猴的树突细胞很容易被HIV和SIV激活。物种间树突细胞能否被艾滋病病毒激活取决于Toll样受体信号的物种间差异。由于宿主的免疫反应不能清除艾滋病病毒,那么病毒进行复制时就会造成人类和猕猴免疫系统持续地被激活。 不幸的是,树突细胞受到长期刺激并不能达到促进清除感染的目的,而是造成了艾滋病敏感物种的免疫系统长期处于激活状态,这对免疫系统是个意外的伤害。现在,这种长期免疫激活状态被认为是艾滋病发病的主要驱动力。

  白眉猴树突细胞对SIV的激活缺乏敏感性可以解释为什么白眉猴没有表现出异常的免疫活性和发展为艾滋病。白眉猴没有出现旺盛的、针对SIV的免疫反应说明是一个有效的进化,是对清除病毒免疫反应的耐受。

  作者提出一个控制免疫反应不要过度活跃的治疗策略,这样就可以避免免疫系统遭受意想不到的损害。这种把注意力放到宿主对艾滋病病毒免疫反应上的治疗方法对利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直接抑制病毒复制来说是一种有效补充手段。详细了解白眉猴的Toll样受体通路,对指导研究有效抑制HIV感染者慢性免疫反应的特异性治疗方法是有帮助的。

《艾滋病》:对HIV的天生免疫源于特殊基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有些人似乎对艾滋病具有天生的免疫力,他们经常处于艾滋高危环境中,却从不会被感染。加拿大科学家近日研究称,这可能要归功于他们体内同时表达了两种特殊基因——KIR3DL1和HLA-B*57。取决于拥有这两个基因的“版本”的不同,他们或是能抵御HIV感染,或是艾滋发展速度变慢。相关论文发表在《艾滋病》(AIDS)上。
领导此次研究的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健康中心的Nicole Bernard。研究人员比较了遭受艾滋病毒急性感染者和重复暴露于艾滋病毒却未被感染者的遗传资料。群组研究分析表明,这两个基因的“好”版本出现在12.2%重复暴露却未被感染者体内,而在急性感染者中比例只有2.7%。
目前,尚未有研究能清楚地解释这种保护机制。KIR3DL1基因编码免疫系统天然杀手细胞(NK)表面的受体,NK细胞被激活后能摧毁受感染的细胞。HLA-B*57基因编码一个通常能在所有人体细胞表面发现的受体,它绑定KIR3DL1并会抑制NK细胞的活性。
研究人员提出一个最可能的假设认为,HIV阻止了HLA-B*57编码的蛋白在受感染的细胞表面进行表达,使其无法绑定KIR3DL1。结果,NK细胞保持活性并摧毁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当艾滋病毒开始感染人体细胞时,这一机制能迅速发挥作用,携带特定版本这两个基因的人或许就能够更有效地破坏受感染的细胞,从而降低他们感染艾滋的机会。
Bernard说:“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确定精确的机制,不过这些发现已经揭示了一个有希望的路径。”这一研究为抵御HIV感染开辟了新思路,Bernard说:“将来我们的发现可被用于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先天免疫系统,从而在艾滋病毒进入人体后尽可能快地与其战斗。”
(《艾滋病》(AIDS),22(12):1487-1491,Salix Boulet,Nicole F Bernard)

NEJM:特殊骨髓干细胞移植或可治疗艾滋病编辑本段回目录

据《自然》网站报道,一名患艾滋病和白血病的男子在接受特殊干细胞移植手术后,两种疾病均被“治愈”。移植所用干细胞来源于一位对艾滋病具有先天免疫力的捐赠者。现在2年时间过去了,即使该名患者没有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品,也没有再发现HIV病毒。
德国医生在2008年11月就曾公布了他们的发现,从那时起,研究结果经过了同行评议并最终发表在了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
任何对化疗反应不佳的白血病患者都应接受骨髓移植,医生会搜寻骨髓捐赠者的注册资料,来为病人寻找合适配型,并准备进行移植手术。
不过德国柏林夏瑞蒂医学院(Charité Universitätsmedizin)血液学家Gero Hütter所做的工作比一般的骨髓移植又进了一步,Hütter并不是专攻艾滋病的学者,但是当他意识到他的一位病人需要进行骨髓移植时,他想起10年多以前他曾读过的一篇论文,讲的是一些人具有特殊的遗传变异,使他们对艾滋病具有抵抗力。
这种变异是指CCR5基因上一小段缺失。这一基因编码了一个受体,艾滋病毒利用这个受体来侵入称为CD4+ T细胞的免疫细胞。有大约1%的欧洲人口其CCR5基因的全部2个拷贝有这种变异,这使得这些人很难感染艾滋病毒。如果Hütter能用这种缺少CCR5受体的细胞替代病人免疫细胞的话,病人也许就不会那么容易感染艾滋病毒了。
Hütter在德国骨髓捐献中心为这名病人找到了80个合适的配型,其中61号骨髓捐献者被证实具有这种CCR5变异,在2007年2月Hütter对患者进行了这一移植手术。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艾滋病研究者James Riley表示,尽管到现在为止只做了一例这种手术,不过结果是极具价值的。他说:“这提供了充足证据表明,如果让身体中大部分细胞具有对艾滋病的抵抗力,则身体真的能够抵抗病毒。”
Hütter则表示另一组医生正准备对另一名艾滋病测试阳性的白血病病人进行同样的手术,这将是第二例这种手术,几年后我们就能看到结果。
那么患者究竟有没有被治愈呢?这还说不好,尽管该名患者大约2年时间没有出现复发,不过有可能病毒仍然会回来。病毒也许正潜伏在医生无法检验的细胞内,比如脑部或心脏的细胞。
此外,还有一类艾滋病毒并不利用CCR5受体来侵入细胞。这类病毒通常不会在有正常免疫系统的病人身上出现,不过它们可能最终会在这名病人体内繁衍。
可以确定的是,大多数艾滋病测试阳性的人恐怕不会愿意接受这种治疗方法。骨髓移植有一定风险,相比数年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疗法来说,即使考虑到药物的副作用,骨髓移植的风险还是要更大一些。在接受骨髓移植前,病人要接受药物和放射处理来杀死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这一过程中,病人极易受到感染,并且最终病人的身体还有可能对所移植的干细胞产生排异。
有一些药物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美国辉瑞制药公司所生产的一种CCR5抑制剂,称为maraviroc,已被批准在美国和欧洲使用。其他公司则忙于研发更进一步的靶向CCR5的药品。
不幸的是,maraviroc并不能完全阻止艾滋病毒绑定到CCR5,而且这种药得与其它抗逆转录病毒药品一起组合使用。Riley表示:“基本上艾滋病毒能找到一些方法绕过药物而继续利用CCR5”,他还补充说,艾滋病毒可能能击败抑制药物,或者能绑定到CCR5的其他部分,而药物却不行。
其他研究人员正在试验基因疗法来完全阻止CCR5的产生。比如,Riley过去曾与一家称为Sangamo BioSciences的生物技术公司合作,以确定该公司一种用于敲除目标基因的技术是否能用于敲除CCR5基因。Sangamo公司上周宣布,公司已经开始临床I期试验,这一试验将包括移出参与者T细胞的一个样本,敲除CCR5基因,并且最后将这一改动过的细胞重新注入病人体内。这一试验是搞清该类技术安全性而非疗效的第一步,并且参与者的未受改动的T细胞将不会被摧毁。(《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Volume 360:692-698,Gero Hütter,Eckhard Thiel)

基因疗法为艾滋病患者带来曙光编辑本段回目录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15日报道,基于基因植入的艾滋病治疗临床测试取得重大进展,可使患者安全地受益。这一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医学》杂志上。研究小组以74名艾滋病人作为调查主体,其中一半的病人接受了基因治疗,另一半则注射了安慰剂。被调查者都暂时中止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以确认基因疗法是否有效。虽然基因疗法不如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有效,但受测者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浓度却比注射安慰剂的患者低了1/3。此外,前者体内的CD4+ 白细胞(白血球)的数量比后者高出许多,而该种免疫细胞正是由艾滋病病毒等激发所产生的。

  此次研究的负责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纳德·光康博士和他的同事从患者身上提取了血液样本,将CD34+干细胞分离出来。该种细胞可以发育成多种类型的白细胞,其中就包括由艾滋病病毒攻击产生的CD4+免疫细胞。随后,研究人员将把一个额外的、可产生核糖核酸酶的基因植入干细胞内。试验表明,如果干细胞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细胞内产生的酶便会削减病毒用于自身复制的重要基因。当改变了的细胞重新被植入病患体内,就会成长为白细胞,阻止病毒成倍繁殖和感染其他细胞,并将使免疫系统逐渐对艾滋病病毒产生免疫。数据表明,病人体内植入的改变后的细胞越多,其体内的艾滋病病毒就变得越少。

  光康博士表示,基因治疗是取代药物治疗的可行方式,有望通过对感染个体嵌入一个或多个基因,来抵抗艾滋病病毒。这一方式有望实现对艾滋病病毒的直接控制,人们无需再依赖于长期的药物治疗。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代表了一种新的、具有潜力的、重要的且长期有效的疾病控制方式。研究人员称,如果骨髓内原有的干细胞全部被改变后的干细胞所取代,疗效将更显著。但这一设想过于危险,在伦理上也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光康博士表示,基因疗法还需要进行多次的试验和深度的研究,他们将继续研发更快捷有效的基因植入治疗方式和延长基因治疗的有效时限。

放射免疫疗法可治疗艾滋病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耶什华大学阿尔贝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科学家将抗体装载到放射性载体上有选择性地摧毁被微生物和HIV感染的细胞。这种放射免疫疗法(RIT)有望能够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包括艾滋病和病毒引起的癌症。这是该学院核医学和微生物与免疫学副教授埃卡特琳娜﹒黛德考瓦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专题研讨会上发表上述观点的。
  目前只用于癌症治疗的RIT是利用了一种抗体只针对人体内一种抗原这一特点。把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抗体结合,放射就会针对表达相应抗原的细胞,这样就会减少对其他组织的伤害。这种特异性治疗方法是现有放射治疗水平达不到的。
  RIT最早是用作癌症治疗而开发,目前在治疗起源于免疫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上获得很大成功。黛德考瓦在最近几年与微生物和免疫学教授阿托罗﹒卡萨德沃合作改进了这项技术,将它用于治疗真菌、细菌和病毒所引起的感染。
  由于病毒与癌症细胞之间差别很大,将放射免疫治疗用于HIV面临很大挑战。病毒是微薄蛋白包裹着DNA或RNA的微小生物。简单、不易被破坏和复原能力强使它很容易摆脱针对它的辐射,而且它还具有快速恢复损伤的能力。更复杂的是,HIV能躲避免疫细胞,使抗体远远达不到它们。
  “我们的方法不是以病毒本身为靶子,而是病毒所停留的淋巴细胞。” 黛德考瓦博士说。“幸运的是淋巴细胞属于人体中的放射敏感细胞。”
  研究人员设计的这种RIT是由糖蛋白41(gp41)抗体和放射性同位素铋-213与一种特殊配体分子结合组成。选择gp41抗体是因为它与gp41抗原结合后在HIV感染细胞表面能有确切表达。此外,与HIV的其他糖蛋白不同,gp41抗原通常不会进入到血液中,这样放射性标记抗体就不会迷失目标。选择铋-213是因为它有几种特性,包括半衰期为46分钟。如此短的半衰期便于治疗操作,也便于放射性抗体发挥作用。铋-213在4小时后就会消失殆尽。
  研究人员证明,这种治疗能有效清除实验室和两个不同HIV小鼠模型中被HIV感染的人类细胞。目前,研究小组正在进行该疗法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亚临床实验,以便为在HIV患者身上的Ⅰ期临床试验做准备。
  RIT还有治疗病毒感染后所引起的癌症的潜质,如宫颈癌(某些与人类乳头状瘤感染有关)和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这些癌症几乎占所有癌症的四分之一。“许多病毒相关癌症会继续表达病毒抗原。” 黛德考瓦博士说。“由于身体其他地方不会有这些抗原,所以RIT治疗病毒相关癌症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对患者来说毒性也很低。”

PNAS:科学家利用植物制出大量抗HIV蛋白编辑本段回目录

近日的Nature新闻栏目对一篇发表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上的文章进行了报道,据介绍,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的蛋白,是目前为止临床上唯一能抑制艾滋病病毒侵入健康细胞的活性蛋白,研究性文章的标题为:Scaleable manufacture of HIV-1 entry inhibitor griffithsin and validation of its safety and efficacy as a topical microbicide component。

来自路易斯维尔大学的欧文伯勒癌症研究项目组的成员Kenneth Palmer及其同事将griffithsin基因导入一种烟草花叶病毒,并将其感染了9300多棵烟草花叶植物,从植物叶子中提取了60克griffithsin蛋白(简称GRFT)。

据介绍,目前将GRFT蛋白用于人类细胞系试验上发现其具有抵抗HIV的强大功能。研究发现,GRFT蛋白能结合到HIV病毒表面,阻止感染了HIV病毒侵犯健康的细胞。

到目前为止,临床试验从未发现一个能阻断HIV病毒感染的蛋白,这一举措令研究者兴奋。先前,一种名为carraguard的化学药物具有摧毁HIV病毒表面蛋白的功能,该药物被列为首个抗艾滋病的药物,并进行了临床三期试验。遗憾的是,到2007年底,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carraguard不具备临床活性,该研究项目以失败告终。

蛋白质griffithsin能与艾滋病病毒表面蛋白结合破坏艾滋病病毒的伪装,将病毒暴露于免疫系统中,杀死病毒。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大肠杆菌表达griffithsin蛋白,然而,由于成本太昂贵,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现在将griffithsin基因导入烟草花叶病毒,加快了griffithsin的产业化生产,也便于临床试验的开展。

将Griffithsin蛋白作用于艾滋病模型动物发现有强烈的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功能,并且griffithsin对动物体没有化学刺激性。

PNAS:分析出艾滋病毒增殖必需蛋白酶构造编辑本段回目录

日本研究人员在最新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成功分析出艾滋病病毒增殖必需的蛋白酶整体构造。此前研究发现,艾滋病病毒增殖必需的蛋白酶分子中氢原子的位置对蛋白酶的作用能产生重要影响,但确定氢原子的具体位置非常困难。

来自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和京都药科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首先制造了一种晶体,这种晶体由艾滋病病毒增殖必需的蛋白酶和能使之丧失功能的阻碍剂结合而成,然后研究人员借助穿透力强的中子射线通过分析晶体构造,了解到艾滋病病毒增殖必需的蛋白酶的整体结构,确定了蛋白酶分子中氢原子的位置。研究人员认为,这次研究将有助于将来研发出更加有效的抗艾滋病药物。

PNAS,doi: 10.1073/pnas.0809400106,Motoyasu Adachi,Ryota Kuroki,Structure of HIV-1 protease in complex with potent inhibitor KNI-272 determined by high-resolution X-ray and neutron crystallography

Science:病毒感染后果的预测图编辑本段回目录

据3月27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Qingsheng Li及其同僚说,一种用肉眼观察免疫系统对某种病毒感染的早期反应的新方法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感染的病毒是否会得到遏制、被消灭,或会进行活跃的繁殖。 这些发现可能被证明对测试HIV-1 疫苗及对其它的病毒感染的早期控制是有用的。

研究人员说,病毒感染的后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数字游戏”,即这是在病毒繁殖的速度和规模与免疫系统反应的速度和规模之间进行的一种竞赛。 Li及其同僚结合了在动物感染模型中的2种技术来观看免疫系统对猴免疫缺陷病毒(SIV)以及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的某些病毒株所产生的免疫反应。 他们显示,以病毒为目标的T细胞的爆发规模和时机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免疫反应是否会遏制和消除该种病毒的感染。

Science 27 March 2009:DOI: 10.1126/science.1168676,Visualizing Antigen-Specific and Infected Cells in Situ Predicts Outcomes in Early Viral Infection

PNAS:制造出能感染猴类的艾滋病毒编辑本段回目录

科学家制造出一种人类艾滋病病毒的变体,它能够感染猴子并在其体内繁殖。这有助于在人体内试用疫苗前先在猴体内测试。研究人员周一宣布,该病毒变体是通过改变人体艾滋病病毒的一个基因制造的,能够感染豚尾猴。

他们表示,一旦注入猴子体内,这一转基因病毒就像在人体内一样繁殖,但是猴子最终抑制住病毒,病毒并未令其发病。该变体被称为stHIV-1。艾滋病病毒有一种名叫猿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近亲,它能在某些猴类当中引发类似艾滋病的疾病。但是猴类艾滋病病毒与人类艾滋病病毒并不相同,不足以完全替代人类测试艾滋病药物和疫苗。

“如果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进行,我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够制造可以用于人类的疫苗,在人类试验前在动物身上测试同样的产品,”研究人员之一、洛克菲勒大学的Paul Bieniasz说道。

PNAS March 2, 2009, doi: 10.1073/pnas.0812587106,A macaque model of HIV-1 infection

可躲避人免疫系统的HIV在扩散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报讯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2月2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对日本、英国、南非等8个国家约2800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分析显示,由于基因变异而能躲避人免疫系统攻击的艾滋病病毒正在扩散,使艾滋病更加容易大规模暴发。这对艾滋病病毒疫苗的研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科学家现在已经知道,艾滋病病毒(HIV)在个体身上不断变异,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但它不能独自复制,而是必须寄托在一个细胞上,将该细胞变成一个病毒工厂。但HIV必须避开几个基因,包括一个名叫Ⅰ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基因。当细胞感染了病毒时,HLA抓住病毒制造的蛋白片断并将这种蛋白质片断放置于Ⅰ型人类白细胞抗原的表面。然后,其他免疫系统细胞识别HLA分子展示的这种外源蛋白并杀死被感染的细胞并由此保护人体。

  研究团队发现,与人组织相容性抗原结合的艾滋病病毒的蛋白质共有14处发生了变异。他们分析了实验对象的HIV基因序列以及HLA基因的变化,结果发现,在具有HLA基因保护的人群中,让HIV避开HLA指导的免疫反应的变异现象变得更为普遍。这表明,HIV在更大规模的人群中,适应了人类的免疫系统,这意味着所谓的逃避变异正在越来越多的HIV感染人群中循环和积累。

  研究人员在所观察的每个变异中都看到了同样的影响。这证明,HIV很善于在容易感染这个病毒的人群中适应免疫反应,能在每一个受感染的个体身上进化。如果HIV现在能更广泛地在大规模人群中传播,那么疫苗可能鞭长莫及,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变化以追赶快速进化的病毒。

美国科学家们首次拍摄到了HIV在人体内的扩散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科学家们首次拍摄到了HIV在人体内的扩散,他们发现HIV病毒以一种先前未知的方式从感染细胞转移到健康细胞。这是科学家们在了解HIV扩散过程方面所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创造出一种可对抗已导致2500万人死亡的HIV疫苗。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西奈山医学院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感染HIV病毒的克隆分子,并将一个蛋白插入其遗传编码,此克隆病毒暴露在蓝光下即可发出绿光。这使科学家们可在数字视频设备上看到这些细胞,并捕获感染HIV的T细胞与未感染细胞进行互动的方式。

  他们指出,当被感染细胞接触到健康细胞时,它们之间就会建立起一座称为病毒学突触的“桥梁”。这样,研究人员就能观察到绿色荧光病毒微粒向突触移动并进入健康细胞。此项研究揭示,病毒蛋白正是通过突触聚集和进入未感染细胞的。论文作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生物光子科学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托马斯?胡塞尔称,此项发现或许可以解释艾滋病疫苗的开发为什么至今都不太成功,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创建出对抗HIV和艾滋病的新治疗方案。他说:“我们对此种转移模式了解得越多,我们就越有机会搞清楚如何来阻断HIV和艾滋病的扩散。”

  数十年来,人们一直相信,HIV主要通过自由流动粒子在身体内进行扩散,这些粒子可将自身附着在一个细胞上,接管其复制机制,然后制作出自己的诸多副本。2004年,科学家就发现,HIV在细胞间的转移可通过病毒突触发生,但是他们无法了解为何这一过程在病毒扩散中如此有效。基于此,以前开发HIV疫苗的努力都集中在启动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自由流动病毒蛋白。新的视频显示,HIV可通过在细胞间直接转移来规避识别。胡塞尔说,他们正在开发可帮助免疫系统识别含有病毒突触格式蛋白的疫苗及以突触形成所需因子为靶标的抗病毒药物。

  论文共同作者、西奈山医学院医学和传染病学副教授本杰明?陈说,经由病毒突触的T细胞—T细胞直接转移是HIV病毒感染的一个高效途径,也许是最主要的传播模式。研究人员计划,下一步研究将重点了解这些病毒微粒转移进入新感染细胞后的行为。

2008年编辑本段回目录

科学家首次拍到单个HIV病毒粒子诞生过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一位病毒学家和一位生物物理学家联手开发了一项新显微镜技术,用他们的这一专用显微镜技术可以只“照亮”细胞的表面,从而让他们首次实时且清晰地观察到了无数分子在活细胞中形成单个HIV病毒粒子的过程。

  这一成果将可能在开发艾滋病治疗方案方面提供帮助,并将改变艾滋病研究者的思考方式。据称,在发现艾滋病病毒(HIV)不到25年里的时间里,全球已有2500多万人感染了爱滋病。此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5月2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该论文第一作者、美国艾伦 戴蒙德爱滋病研究中心的诺尔文·朱维纳特(Nolwenn Jouvenet)表示,“这一技术的应用几乎是无限的,既然我们确实能看到一个病毒的诞生,它就让我们有机会来回答那些之前无法回答的问题,这不仅仅是病毒学方面还包括一般生物学方面的问题。”朱维纳特带领HIV专家保尔·贝尼亚兹(Paul Bieniasz)和细胞生物物理学家桑迪·西蒙(Sandy Simon)开展了这项研究,而西蒙自从1992年就开始一直研发此显微成像技术。

  这一新的技术称为全内反射显微镜方法(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microscopy),与传统的显微镜照亮整个细胞不同,它仅仅照亮HIV聚集的细胞表面――而这正是HIV形成的地方。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物理学实验室主任西蒙说:“在此技术的帮助下,你能够非常详细地观察到细胞表面发生的情况。由于不能照亮细胞里的任何东西,因此你会更加集中精力观察你感兴趣的情况的发生。”

  当一束光透过玻璃到达细胞时,来自光线的能量就会向上传递,照亮整个细胞。然而,当此束光以更深的角度进行照射时,此光线的能量从此细胞表面反射出来,从而只照亮在最外层的细胞膜上发生的情况。通过对细胞表面进行零位调整,此小组首次观察了HIV粒子的组装过程,并记录下了每个HIV粒子组装所需的时间为5到6分钟。朱维纳特说:“首先我们不清楚它是否要数毫秒还是数小时才能组装完成,我们对此没有一点主意。”

  洛克菲勒大学反转录病毒实验室主任贝尼亚兹说:“这是首次观察到病毒粒子诞生过程。这不仅仅限于HIV,它可以是任何病毒。我想通过亲眼所见而不是推断病毒粒子的形成过程,将提升我们思考问题的层次。”

  为证实他们正在观察的确实是病毒粒子在细胞表面组装的过程,而不是先前在细胞内看到的已经形成了的病毒粒子,他们给主要的病毒蛋白打上标签,叫“Gag蛋白”,能让一些分子发荧光,但其颜色会因它们越来越挤压而出现变化。虽然要许多不同的成分聚集在一起才能形成单个的病毒粒子,但“Gag蛋白”只在病毒粒子组装时才需要。Gag分子依附在细胞外部膜的内表面,当它们足够地充斥此区域时,它们会本能地形成一个球形。

  该小组发现Gag分子可以从细胞内补充,然后行进到细胞的表面。当足够的Gag分子彼此靠近并开始撞击时,细胞的外部膜开始向外突起成一个萌芽的病毒粒子,之后脱落成单个的易传染的病毒粒子。在这一点上,科学家展示此病毒粒子完全是孤立的,不再与细胞进行资源交换。通过巧用光学和生理学知识,他们能看到这种病毒粒子的组装、萌芽甚至从细胞表面脱落的过程,从此他们可以描述HIV诞生的整个生命线。贝尼亚兹说:“我想你能从不同的层次开始了解此件事情了。”

探秘逆转录酶的多功能性编辑本段回目录

对 HIV 在人类细胞中的复制来说, HIV 必须将其单股 RNA 的基因组转化成为可以整合至宿主基因组中的双股 DNA 。这一复杂的过程需要有数种酶的活性,其中包括涉及 DNA 合成、 RNA- DNA 复制中间产物中 RNA 链的降解、核酸链的置换以移除剩下的 RNA 及 DNA 片断,使得第 2 条 DNA 链得以合成以及核酸链的转移使得新合成的 DNA 可以在模版内或模版间移动等酶的活性。不同寻常的事,所有这些任务都是由一种单一的酶来进行的: HIV 逆转录酶( RT )。

在 2008 年 11 月 14 日 《科学》杂志的一篇 Report 中, Liu 等人为人们就 RT 是如何在其多种功能之间变换的提供了新的见解。应用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方法,该研究团队对个体 RT 分子与核酸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实时的监控。 他们发现,这种酶在双股核酸之间滑行了长距离,并在相反的两个端点之间进行快速的穿梭行动。另外,它还能够在支持不同酶活性的相反的结合方位之间自动地翻转。由于 RT 是抗 HIV 疗法中的一个主要的标靶,对这种酶的更深的了解会对未来的药物设计有所助益。

Science 14 November 2008: DOI: 10.1126/science.1163108

Slide into Action: Dynamic Shuttling of HIV Reverse Transcriptase on Nucleic Acid Substrates

科学家对艾滋病病毒HIV疫苗前景感到悲观编辑本段回目录

  大部分科学家承认,也许永远无法研制出艾滋病病毒疫苗,甚至那些认为十年内能够制成疫苗的人也警告说,哪怕疫苗研制成功,也不太可能真正有效地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

  默克公司生产的疫苗试剂原本最有可能成功,但在临床试验中遭遇失败。人们从中得出的主要结论之一,便是十多年来,科学家在进行人体临床试验之前,先在猴子身上试验艾滋病病毒疫苗,但这种动物试验模型实际上并不成立。

  默克公司中止了这一失败的临床试验,因为这种疫苗可能实际上增加了人们感染艾滋病的机会,因此超过80%的受访科学家认为,现在重要的是要转变艾滋病病毒疫苗的研究方向。

  据美国《连线》杂志报道,南非艾滋病研究项目中心(CAPRISA)的科学家发现,那些具有攻击艾滋病病毒(HIV)的独特免疫系统的人,正在导致此病毒突变成毒性更弱的变种病毒,即使感染正常免疫系统的人,其毒性仍旧较弱,这表明将有新办法来攻克艾滋病。此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21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学》杂志上。

美取消最大规模的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院官员安东尼·法西宣布,美国政府主导的一项艾滋病(HIV)疫苗大规模临床试验已经取消,取消该项重大试验的原因是:科学家们意识到,他们对艾滋病疫苗与人体免疫系统如何相互作用的相关知识认识得还不够,在大规模的人类临床试验之前,研究人员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基础研究和动物试验,以研究和了解相关作用机理。

HIV-1蛋白酶的观测研究编辑本段回目录

HIV-1蛋白酶是病毒成熟所不可或缺的,这使其成为抗HIV疗法的一大潜在目标。它所起作用是将新形成的聚合蛋白质Gag 和 Gag-Pol分开,以产生结构和功能蛋白的成品,包括其本身在内。现在,研究人员利用NMR光谱和“顺磁弛豫增强”对HIV-1蛋白酶自处理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在这些事件中,一个前体二聚物被认为经历分子内解理)进行了观察。

该研究显示,虽然这种蛋白酶主要是单体的,但它也以瞬时“遭遇络合物”(encounter complexes)的形式存在,这些络合物相对于成熟二聚物有一系列不同取向。N-端区域与基质结合点发生瞬时亚单元内和亚单元间接触,使得当“遭遇络合物”处于正确二聚物取向时自解理能够发生。

Nature 455, 693-696 (2 October 2008) | doi:10.1038/nature07342

Visualizing transient events in amino-terminal autoprocessing of HIV-1 protease

艾滋病毒毒株分子特征研究进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有关HIV—1 B’毒株的分子进化及分子特征性研究论文发表于世界艾滋病研究权威学术刊物—《艾滋病》(AIDS)上。《艾滋病》杂志该论文审稿专家认为:“本文最有价值的地方即在于其仔细和详尽的遗传分析以及有关全球B和B’亚型种系发育的描述。”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杨荣阁研究员领导的学科组和Simon Rayner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一年的合作,通过对所有HIV—1 B’毒株的系统进化和分子特征的综合分析,从全球角度详尽阐明了HIV—1 B’毒株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及B’毒株传播速率较其他主要HIV—1流行毒株传播迅速,近年进化减缓的趋势等B’毒株的分子进化规律。此外还分别在B’毒株的Gag蛋白p17和Env蛋白V3区发现了9个和8个B’毒株特征性氨基酸位点,并推断其中一些位点可能与B’毒株的传播特征及其受体嗜性等有一定关系。该研究对B’这一亚洲HIV流行性奠基毒株进行的全面分析,为HIV在亚洲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相关毒株的疫苗设计方案等,都提供了具有很高参考价值和重要意义的研究结果。

HIV—1 B’毒株是亚洲流行的HIV—1三大主要毒株之一,特别在我国中部地区既往采供血HIV感染者中广泛流行。同时B’毒株与其他HIV—1亚型毒株的共流行,催生了多种HIV—1重组型病毒。这些重组病毒在亚洲的HIV—1流行中扮演着日益关键的角色,其影响范围日益广泛,对亚洲国家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因此B’毒株的起源、分子进化和分子特征,以及B’毒株对亚洲HIV—1的生物多样性影响等研究,对艾滋病预防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杨荣阁研究员长期从事HIV/AIDS基础研究工作,2005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后,带领其科研团队开展了HIV分子流行病学及HIV耐药形成机制等一系列科研工作。Simon Rayner研究员为我所生物信息学学科组组长,在大规模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

AIDS,22(14):1851-1858,Xiang Deng,Rongge Yang

The epidemic origin and molecular properties of B': a founder strain of the HIV-1 transmission in Asia.

《自然》《科学》最新文章公布艾滋病研究重大进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1月24日的《自然》杂志上,来自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和和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ADARC)的研究人员在人类细胞表面确定了一种可阻止艾滋病病毒扩散的蛋白质分子——tetherin,该发现有望为病毒学研究开启一个全新的领域,并为未来的药物研究铺平道路。此前,在1月10日的《科学》杂志的网络版上,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公布了大量被艾滋病病毒利用蛋白质,因而朝寻找新艾滋病药物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抵抗HIV的蛋白质 在1月24日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和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ADARC)的研究人员在人类细胞表面发现了一种能使病毒紧系在细胞上的蛋白,并称其命名为“tetherin”。这种蛋白质可将病毒颗粒附着在母细胞的外膜上,使它们好像被胶水粘在那里,从而有助于阻止艾滋病病毒(HIV)突变株的扩散。 

这个故事要追溯到两年前。当时鲍尔·比埃尼亚斯博士在研究中发现,通过利用一种称为Vpu的蛋白质,正常的HIV-1颗粒才可从粘膜表面脱落。之后,比埃尼亚斯一直在寻找HIV-1颗粒与细胞间凝胶的来源。

为追踪到蛋白,比埃尼亚斯研究小组详细检查了已知人类基因的基因活性,并对那些需要Vpu才能使HIV释放的细胞和那些不需要Vpu的细胞进行比较。最后,他们将范围缩小到一个非常有可能的候选者。这个候选者就是tetherin:当tetherin出现而Vpu不出现时,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堆积在细胞表面;而当tetherin缺失时,即使带有不足量Vpu的病毒都得以逃离。

研究人员称,他们的研究发现了细胞自身防御病毒的一种新方法,而这将为病毒学研究开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这类蛋白如何对抗其他病毒,病毒又如何学会逃避它。

接下来,研究人员将把重点放在tetherin的抗病毒活性到底有多广、是否有对HIV或其他病毒可提供额外免疫性和敏感性的变种存在。如果药物研究人员能够对tetherin和Vpu的互动进行干预,那么新发现的蛋白质甚至可能提供一个潜在的治疗方向。 

被HIV利用的蛋白质 病毒都用劫持寄主细胞中细胞机器来复制繁衍自己的本事,当然HIV病毒也不例外。在1月10日的《科学》杂志的网络版上,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公布了大量被艾滋病病毒所劫持利用的蛋白质“绑架名单”。HIV病毒自己仅仅有9个基因。但它们有办法弥补自身的过于简单结构,能够以“凶残”而复杂的方法利用宿主的机器来增殖并破坏宿主。

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人们鉴定了数十个HIV增殖所必需的人类蛋白质或作用因子。HIV所利用的蛋白被称为HIV依赖因子,目前已经发现了36种。基于前人的工作,这项新的研究发现了273个HIV可能作用的目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次被发现与HIV有关。

该项研究由波士顿的布瑞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Stephen Elledge领导。他的研究小组利用RNAi技术在体外逐个干扰人类数千个基因的表达,干扰的同时加入一些HIV,然后观察其现象。如果HIV不能良好生长,则表明必定是缺少所干扰基因的蛋白质产物的缘故。

抑制艾滋病病毒增殖新机制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体细胞中一种名为“APOBEC”的蛋白质能阻碍艾滋病病毒增殖,但它通常会被艾滋病病毒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分解。日本京都大学研究人员利用一种酶提高了“APOBEC”蛋白质抑制艾滋病病毒增殖的能力。

据日本共同社6日报道,日本京都大学讲师高折晃史等人利用人体细胞研究发现,“APOBEC”蛋白质拥有促使艾滋病病毒基因变异,进而阻碍其增殖的功能,不过通常它会被后者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分解,从而不能充分发挥抵御该病毒的能力。

研究人员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细胞注入一种名为“A激酶”的酶,在这种酶的作用下,“APOBEC”蛋白质变得不容易被分解,从而使其更好地抑制了艾滋病病毒的增殖。

在各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中,艾滋病病毒耐药性的增强是一个重要威胁,高折晃史希望上述研究成果能成为开发新型治疗药物的线索。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杂志电子版上。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Published online: 05 October 2008; | doi:10.1038/nsmb.1497

Phosphorylation of APOBEC3G by protein kinase A regulates its interaction with HIV-1 Vif

一种新HIV-1受体有可能成为开发艾滋病新药的作用靶点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Arthos等报告,一种新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受体——整合素α4β7(integrin α4β7)被发现,在HIV进入人体后此受体引导其至消化道。此HIV受体的发现也许可解释为什么消化道为HIV复制的主要场所,以及为艾滋病新药的开发指明方向。(Nat Immunol 2008年2月10日在线发表)

    感染HIV-1可导致病毒在消化道相关淋巴组织中播撒,然后引起胃肠道CD4+ T细胞大量减少,使患者出现进行性免疫缺陷。整合素α4β7为人体细胞的正常组分,位于消化道黏膜,是外周T细胞归巢受体。淋巴细胞向胃肠道淋巴组织的迁移由整合素α4β7介导。

    Arthos等研究发现,HIV-1的包膜蛋白gp120可与激活型整合素α4β7结合,该结合由一种位于gp120 V2环上的三肽介导,该三肽的基序与人体整合素α4β7的配体相似。在CD4+ T细胞上,使gp120与整合素α4β7衔接可使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被快速激活,而LFA-1参与滤过性微生物联会(virological synapses)的建立,后者导致HIV-1在细胞间有效播撒。

    目前已有多种HIV受体被发现,其中最重要的受体是位于T细胞上的CD4分子,该HIV受体于1984年被发现。其他2种重要的受体名为CCR5和CXCR4,都于1996年被发现。其中,CCR5为人体细胞的正常组分,它是HIV入侵的“把门神”,极少数人由于基因变异导致CCR5缺乏,即使他们经常暴露于HIV也不会被感染。

    研究者介绍,该新HIV受体可能成为艾滋病新药开发的靶点。比如,去年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艾滋病的新药maraviroc的机制就是阻断CCR5。目前,数种可阻断整合素α4β7受体的药物正在进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Arthos认为也应该研究这些药物是否具有潜在的抗HIV疗效。

TIM-3成为艾滋病治疗新靶点编辑本段回目录

  HIV感染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已失去了抗击这种病毒的能力。11月10日《实验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证明,被HIV感染的患者T细胞会表达一种叫TIM-3的蛋白,该蛋白使其不能发挥杀灭病毒的作用。通过抑制这种蛋白,将会帮助病人消除HIV和其它一些慢性感染。

  大量的抗病毒T细胞会出现在HIV慢性感染的患者血液中。然而,最终这些T细胞会衰竭而不能发挥作用。为了找到引起衰竭的原因,马里奥.奥斯托斯基领导的多伦多大学研究小组用健康人和HIV患者的血液做了对比。他们发现,在患者大量的HIV特异性T细胞中发现有TIM-3,而且TIM-3阳性细胞的数量随着感染的严重程度上升在增加。

  正常情况下,T细胞抗击病毒会引起该细胞的增殖和产生消灭病毒的因子,但是,一旦表达TIM-3后它们就失去了这种反应,TIM-3在这里起了作用;破坏它的信号就会恢复T细胞的抗病毒作用。TIM-3正常表达在执行完正常功能的T细胞上,这或许是关闭细胞预防炎症加重的一种方式。但作为HIV感染,持续的TIM-3表达可能会帮助病毒避开T细胞的攻击。

  是否是HIV感染本身引起的TIM-3表达还不清楚。但抑制该蛋白可能是控制这种抗逆转录治疗一直无效病毒的可采取的方法。

美首次发现金纳米粒子具有抗HIV潜在能力编辑本段回目录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测试了抗艾滋病病毒药物TAK779能成功阻止HIV与人类的白血球结合,但在使用的同时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因此这种药物没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科学家表示此药中的一种铵盐是导致严重副作用的主要原因,消除它就可以消除副作用,但也会失去抗HIV的能力,因为这会导致此药的有效分子不能和HIV病毒紧密结合。    
    为克服这一困难,如今科学家在消除此铵盐的情况下,他们通过将此药物和金纳米粒子结合起来,进行了有关的实验,实验证实这一结合不仅加大了此药物阻止HIV病毒感染实验室培育的白血球的能力,还消除了此药物的副作用。他们的实验还表明当每一个金纳米粒子平均装载12个药物分子时,其对抗HIV病毒的能力和先前的TAK779药物相当。这是首次表明金纳米粒子具有抗艾滋病的潜在能力。此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美国化学会会志》(JACS)上。    
    负责此项研究的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T•埃里克•鲍拉德说:“此技术如同维可牢尼龙搭扣。一个交互作用是弱的,但如果许多的交互作用聚在一起,它们就会产生强大的交互作用。”    
    在没有此铵盐的情况下,TAK779将会再次重新考虑作为一种对抗艾滋病的潜在治疗药物。没有参与此项研究的科学家表示,同一技术将最终用于不同疾病的治疗中。不过,研究人员目前只测试了TAK779/金纳米粒子的联体在培育细胞中的效果。在临床应用之前,它还需要更加广泛的测试。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下一步尝试把其它药物和金纳米粒子结合起来使用。比如将抗病毒药和葡萄糖与金纳米粒子结合起来,看它们是否能越过脑血管障碍,从而制造出大脑中的抗病毒药物,而这在之前是不可能做到的。

艾滋病感染的干细胞治疗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8年11月,一名同时患有白血病和艾滋病的患者在接受干细胞骨髓移植手术后,体内的HIV病毒居然也全部消失了。治愈这名美国男子的许特曼博士是血液学专家,而非艾滋病专家。他在准备骨髓移植手术的过程中想起一篇论文,文中称一些人携带的一种突变基因似乎能让他们先天具有抵御艾滋病病毒的能力,这种自双亲遗传的基因称为“德尔塔32”,能够阻碍艾滋病病毒对人体健康细胞的侵袭。许特曼博士便开始寻找携带这种基因、且能与患者骨髓相配型的捐献者。结果在80名骨髓配型成功的捐献者中,第61人被检测出带有“德尔塔32”突变基因。找到合适的配型者后,患者还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准备事宜。他服用了一些效力强劲的药物,接受了放射性治疗,目的在于消灭其自身受到感染的骨髓细胞,使其免疫系统丧失功能。此外手术结束后,许特曼博士还停止给患者服用抗艾滋病的药物,因为研究小组担心,这些药物会干扰新骨髓细胞的生长。
  美国全国免疫疾病和传染病研究所主任安东尼.福奇博士表示,这种手术如果用作临床治疗的话费用太高,而且风险过大,但还是值得鼓励。许特曼博士则表示目前不能过于乐观。他说:“艾滋病病毒很狡猾,不知道什么时候它们就会再冒出来。”

印度遭遇丈夫身体虐待和性暴力的妇女比那些没有遭到丈夫虐待的妇女的感染HIV的风险会有所增加编辑本段回目录

8月13日刊JAMA(这是一期以暴力和人权为主题的期刊)上的一则研究披露,在印度的已婚妇女中,那些遭遇丈夫身体虐待和性暴力的妇女比那些没有遭到丈夫虐待的妇女的感染HIV的风险会有所增加。

文章的作者写道:“在印度有大约250万人携带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这是全世界HIV病例数第三多的国家。印度被认为是其南亚邻国的HIV流行增加的来源。尽管在印度的一般人群中,感染的流行率在下降,但妇女却在该国所有HIV的病例中呈现上升的百分比,而这些妇女被感染的主要来源是其丈夫的有风险的行为。亲密性伙伴暴力(IPV)被描述为在印度和世界其它地方HIV在异性恋妇女中的传播有关。”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Boston的Jay G. Silverman, Ph.D.及其同僚在2007-2008年间开展了一项研究,目的是在已婚印度妇女中对一个有全国性代表意义的样本进行HIV检测后,评估遭遇IPV和发生HIV感染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2万8139名妇女的数据,她们提供的有IPV数据和HIV的测试结果,这是一项在2005年和2006年在全印度开展的一项全国性健康普查的一部份。

大约有1/3的已婚印度妇女(占35.49%)报告说,她们经历了她们丈夫对她们身体上的IPV以及或有或无的性暴力。大约1/4的人(占27.8%)报告说,她们经历了身体上的IPV但没有受到性暴力,而有7.68%的人报告说,她们受到了身体和性两方面的IPV。在测试者中,大约每450名妇女中有一人(占0.22%)测试呈HIV阳性。

文章的作者报告说:“在这一首次的基于全国人口的研究丈夫对妻子的暴力与妻子的HIV感染状态(如诊断性测试所表明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那些遭遇身体和性的双重IPV的印度已婚妇女,其HIV感染的发生率大约比那些未遭遇虐待的妇女的HIV发生率要高出约4倍。”

仅仅发生身体上的IPV与HIV感染风险之间没有关系。妇女本身的有风险的行为(如避孕套的使用及多名性伴侣等)与HIV感染的流行之间没有相关性。

文章的作者得出结论:“目前这一研究的发现是基于人口大样本和使用对HIV感染进行标准化的诊断测试,它应该能够证实这种关系的本质,并加深影响公共健康政策的制定者和医务人员将IPV当作是全球性的与HIV/AIDS做斗争的一个关键性的重要标靶。”

JAMA. 2008;300(6):754. Janet M. Torpy, Cassio Lynm, and Richard M. Glass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HIV Infection Among Married Indian Women

国际专门小组更新HIV治疗方针编辑本段回目录

8月6日《美国医学协会期刊》(JAMA)上的一篇文章披露,对最近数据的评估使得有关方面更新了针对成人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方针和建议。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Scott M. Hammer和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USA Panel在JAMA的有关HIV/AIDS的媒体简报会上向该委员会介绍了这些建议。

Hammer及小组的成员分析了来自过去2年新的实地数据并为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关键领域提供了指导方针,其中包括何时开始治疗、初始疗法的选择、病人监护及在治疗失败时的应对方法。

何时开始抗逆转录病毒的治疗

新的数据及考量支持当CD4 细胞计数下降至低于350/μL之前即开始进行治疗的做法。对CD4 细胞计数在350/μL或以上的病人,病人是否做好接受治疗的准备、药物的相互作用、对病人是否能够坚持既定疗法的挑战、药物毒性及成本等因素皆需在决定是否开始治疗之前给予考虑。

CD4细胞计数的快速下降(即每年超过100/μL)、血浆HIV-1 RNA浓度大于10万拷贝/mL、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子以及同时存在的某些其它疾病(如:同时发生活动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HIV相关性肾病)都必须在决定是否开始对CD4 细胞计数在350/μl的病人进行治疗时给予考虑。

开始的时候采用什么样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文章的作者写道,初始的疗法必须个体化,特别是当病患还有其它的同时存在的疾病时尤其是如此,但该疗法应该包括efavirenz 或是一个由ritonavir增进的蛋白酶抑制剂加上2个核苷(或核苷加上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在初始疗法中所建议的nRTIs是tenofovir/emtricitabine 或abacavir/lamivudine的固定剂量组合。疗法的简单程度、药片的数量、病人对药物的耐受程度、病人是否希望怀孕、药物相互作用及病毒对主要药物的抵抗性都可能会影响病人在这两种建议的选项中做出何种选择。

病人的监护

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目标是减少并维持血浆HIV-1 RNA的浓度在低于50拷贝/mL的水平。血浆HIV-1 RNA水平在治疗开始时或在病毒学反应失败时应该进行频繁的监测(例如:在第2、4、8周及此后的每四周时)直至其水平达到化验可检测到的下限之下为止,此后将对病人进行规律性的监测(如每年进行3-4次的监测)。对某些病人需要进行药物抵抗性的基因型测试。在开始对病人进行治疗之前或在随访之前,需要对病人的其它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估并对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测。

治疗的更改

如果对病人的某种初始的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或以ritonavir-增强的蛋白酶抑制剂为基础的疗法失败的话,需要对此病人给予早期的治疗,理想的情况是使用3种有充分活性的药物。对出现多种药物抵抗性的病例,则应该使用3种活性的药物,只要有可能的话就应该包括使用新类型的药物。

恰当地使用诸如raltegravir(一种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maraviroc(一种CCR5拮抗剂)及etravirine(一种“第二代”NNRTI)等新的药物加上较老的药物可以帮助病人达到将血浆HIV-1 RNA水平维持在50拷贝/ml的目标,即使这些病人已经有过高度的治疗经验及出现了对多种药物有抵抗性的病毒。

文章的作者写道,尽管人们在HIV感染的治疗上取得了进展,“对该疾病的处理仍然受到药物毒性、病人对既定治疗方案是否能坚持、与药物和HIV感染本身相关的临床表现及耐药性的威胁等的挑战。”

JAMA,300(5):555-570,Scott M. Hammer,Paul A. Volberding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of Adult HIV Infection

抗艾药物“奈韦拉平”可致抗药性毒株出现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个科研小组8月5日发布研究成果称,一种用来阻断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的药物“奈韦拉平”,能够在母亲体内残存至少两周,这使艾滋病病毒有机会转变为抗药性毒株,并通过母乳喂养感染婴儿。 
据介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用于预防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的两种最主要药物是“齐多夫定”和“奈韦拉平”,它们药价相对便宜,而且便于服用。对于“奈韦拉平”,通常当孕妇分娩时,口服一片片剂,而婴儿在出生后服用液体制剂。 
研究小组在津巴布韦选取了32名艾滋病病毒检测呈阳性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孕妇分娩时服用的就是“奈韦拉平”。结果发现,许多孕妇在分娩后两周内血液中的“奈韦拉平”成分都处于可检测得到的水平。 
研究人员说,如果药物残存两周以上,艾滋病病毒在母亲体内就有足够的机会转变为抗药性毒株。研究人员在对32名孕妇分娩后2个月时的检测中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三分之一的人血液内艾滋病病毒产生了抗药性,三分之二的人乳汁中的病毒产生了抗药性。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具有抗药性的艾滋病病毒极有可能通过母乳喂养感染婴儿,从而使服用“奈韦拉平”的效果大打折扣。

两篇Nature艾滋病治疗突破文章 科学家在猕猴身上做艾滋病治疗试验取得成功编辑本段回目录

12月11日Nature News刊发了一篇题为Antibody fights AIDS-like disease in monkeys的文章,作者Heidi Ledford关注在分别发表在Nature和Nature Immunology上的艾滋病研究性文章。实验中,科学家在患有艾滋病的猕猴身上注射了一种单克隆抗体,有效地抑制了猕猴身上艾滋病症状的发展,接受实验治疗的猕猴也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副作用。
参与此次实验的美国亚特兰大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治疗艾滋病总的目标是抑制病毒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整体健康水平。HIV感染人体后,主要侵犯及破坏人体免疫活性细胞,如辅助性T细胞(T)、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由于辅助性T细胞表面有HIV受体,故HIV极易与T细胞结合。HIV在这些细胞中生长繁殖,并破坏细胞导致淋巴细胞总数,导致T细胞数明显减少,T/Ts(抑制性T细胞)比例减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时表现为各种皮内试验缺乏反应,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出现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在此次治疗实验中,他们首先使一只猕猴感染与艾滋病病毒相似的猴免疫缺陷病毒。然后,科研人员在感染病毒的猕猴身上进行了四次单克隆抗体注射,以抑制或阻断猕猴体内的免疫受体PD—1。研究发现,在感染艾滋病病毒或丙型肝炎的患者体内,免疫受体PD—1会抑制患者体内各种细胞的免疫反应。研究人员表示,只要阻断免疫受体PD—1,就能提升T—淋巴细胞的免疫能力,进而增强患者免疫系统抵抗艾滋病病毒的能力,并最终将削弱患者免疫能力的病毒杀死。研究人员发现,没有接受单克隆抗体注射的猕猴在感染艾滋病病毒五个月后体内病毒出现了进一步发展的情况,而接受了单克隆抗体注射的猕猴,体内病毒的发展得到了抑制,健康状况良好。
此前,研究人员曾在老鼠身上做过类似的艾滋病病毒治疗实验,但是实验结果并不能令研究者满意。因为,老鼠是啮齿目动物,这类动物不是最为理想的接受艾滋病病毒治疗实验的动物模型。感染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猕猴因其发病过程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的发病机理相似,因此,感染免疫缺陷病毒猕猴是研究艾滋病发病机理、研制抗AIDS药物和疫苗以及进行艾滋病病毒活体治疗实验的最佳模型。
研究者强调,注射单克隆抗体可能会引起较为明显的免疫性反应。但是,在此次猕猴治疗实验中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反应和异常情况。据此,研究人员表示,希望能够尽快在人体上进行类似的艾滋病治疗实验,并最终研制出更为有效的治疗艾滋病的药物。目前,美国利用单克隆抗体来对付免疫受体PD—1的治疗方法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美国Medarex生物技术公司表示,他们已开始偿试用这种方法来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科学家研究找到艾滋病毒祖先 已经存在8500万年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斯坦佛大学医学院1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艾滋病毒的远古祖先开始在野生灵长类动物体内进化的时间,比人们以前认为的要早好几百万年。

    这一发现为人类研究艾滋病毒的起源开辟了一条重要的新途径。艾滋病自1981年被发现以来,已经夺去了2500多万人的生命,而且仍直接威胁着很多人的生命。该发现还有力地支持了这样的科学预言:像艾滋病毒这样的病毒在灵长类和其他野生生物间的存在,比人们以前认为的更加普遍,这种情况给密切接触这些动物的人带来了潜在风险。人们认为非洲的灵长类将两种艾滋病毒变种传播给了人类,科学家对此深信不疑。

    斯坦福大学的传染病研究员、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罗伯特·吉福德说:“它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今后我们必须确定这些病毒的分布有多广泛。”吉福德和他的同事们研究在马达加斯加岛发现的灰鼠狐猴。这是一种大小跟松鼠差不多,长着圆圆的大眼睛的灵长类。他们发现,他们研究的这种狐猴的基因组携带有过滤性病毒(Lentiviruses),这种病毒跟艾滋病毒属于同一类。自从艾滋病出现以后,科学家就开始认真研究过滤性病毒。

    虽然在狐猴体内发现过滤性病毒让这些研究人员感到非常吃惊,但是更让他们感到震惊的事实是,狐猴可能已经携带这种病毒至少1400万年了。这个时期该岛和非洲主大陆之间可能还存在一个大陆桥,因此,其他感染艾滋病毒的生物,才有机会把这种病传染给生活在这座孤岛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的灰鼠狐猴。灰鼠狐猴仅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岛上。

    而生活在这座小岛以外的狐猴,可能在8500万年前便携带这种病毒了。这个时期包括狐猴在内的灵长类动物开始逐渐分化,演变成猴子、猿和人类。灰鼠狐猴感染这种病毒的另一种途径是,蝙蝠等感染艾滋病毒的哺乳动物飞越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之间宽大约是400公里的海面,科学家认为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

    这些发现改变了人们对灵长类携带这种类似艾滋病毒的病毒的时间,以及这些病毒的进化有多么久远的认识。吉福德说:“人们曾普遍认为,这种类似艾滋病毒的病毒的出现时间最多只有100万年。但是有很多人认为该病毒出现的时间更短。”确定生物携带为病原体提供栖息地的过滤性病毒已经有多长时间,可帮助科学家了解它们是如何在野生群体里传播和进化的,以及预防它们的生物学方法。研究发现,狒狒、乌白眉猴(sooty mangabeys)和非洲绿猴等特定灵长类动物携带这些病毒却不会致病。

    科学家可以利用这方面的知识,避免人类不再感染目前只有野生生物才携带的其他类似艾滋病毒的病毒。它还有助于医学家通过查明这些病毒的特征,研制出可预防艾滋病的药物。这些特征可能对此类病毒发挥正常功能至关重要。这项研究为新艾滋病药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攻击目标。现在,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HIV-2变种是由西非的乌白眉猴传染给人类的观点。第一批传播这种病毒的人可能是为了肉食而捕杀野生动物的猎人,或者将这种灵长类动物当作宠物喂养的人。科学家认为HIV-1是由黑猩猩传给人类的。吉福德说:“我们通过这些发现急需确定的问题,是过滤性病毒的分布情况,它们的传播途径,以及它们已经出现多长时间了。”

2007年编辑本段回目录

 

胸腺是艾滋病病毒变异的主要场所编辑本段回目录

  佛罗里达大学科研人员发现了艾滋病(HIV)病毒在人体内的进化历程,此项发现为确定早期HIV病毒形式,研究新型治疗措施,开发新型治疗药物找到了新方向。该项科研成果发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ONE)期刊上。

  研究人员跟踪观察了4个出生时感染HIV的儿童。他们一出生就被采了血液样本,并对患者进行终生跟踪研究。被研究的HIV病毒分为CCR5(R5)和CXCR4(X4)两种。研究人员发现,在早期感染阶段,R5病毒数量较多,而X4病毒的出现则标志着HIV感染已经进入了晚期。

  佛罗里达医学院病理免疫与试验医学助理教授马可·塞尔米说,此前我们只知道,HIV病毒一旦变异,就会很快发展成艾滋病。但从开始感染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病毒是如何变异的,变异发生在什么部位,还没有人知道。

  通过观察,研究人员发现胸腺是病毒定居和复制的场所,胸腺位于胸骨后面,也是T细胞分化与成熟的场所,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大部分的病毒变异发生在胸腺,到了感染晚期,病毒X4已经控制了胸腺。

  研究人员还发现,X4病毒并非一直存在于人体中,而是在艾滋病发作之前由R5病毒直接进化而来,X4病毒比R5病毒的致病性更强。但事实上,病人致死是由于R5病毒所造成的,但X4病毒的某些进化机理真正起到了促进作用。如果我们能了解这种机制或者干扰病毒发展到胸腺的能力,就可以为相关治疗药物的研发找到一条新路。

  牛津大学动物系研究人员奥立佛·派巴斯表示,这项研究准确地揭示了感染过程中HIV病毒的进化和生长变异以及身体免疫细胞在病毒进化过程中的行为,这可以作为临床感染结果的测定手段。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揭示HIV病毒致命进化模式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揭示了HIV病毒在人的一生中发展成致命艾滋病(AIDS)病毒的过程。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开发针对早期HIV病毒的药靶。相关论文9月份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  

    此次研究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的Marco Salemi领导完成。他表示,之前人们所知道的仅仅是HIV会发生变异,而一旦变异发生,人体就开始发展AIDS。但人们对其中的机制却所知甚少。

    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取了四个天生带有HIV病毒儿童的血液和组织样本,这些样本的提取时间分别在刚出生时、贯穿生命期间以及刚死亡后不久。应用一种高分辨计算技术,研究人员监控了一种帮助HIV感染人类细胞的蛋白的变异情况,并将病毒分成了两个族群,R5和X4。R5通常在感染的早期阶段大量出现,而X4则在AIDS即将真正形成之前开始出现。此次实验的目的即是要找出X4最初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结果发现,X4病毒主要分布在胸腺里。这表明这些病毒是在胸腺里进行进化,或者至少是在这里进行停留和复制。研究人员同时揭示出,X4病毒并不是一直存在于身体里,而是在AIDS开始发作前由R5直接进化而来。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虽然各个儿童的病史存在差异,但是HIV在每个儿童体内的进化路径却很相似。

    Goodenow认为,这表明HIV病毒的进化路径可能并不是完全随机的,它可能遵循一种设计好的发展程序。

    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系的Oliver Pybus表示,这是一项卓越的研究,它表明了感染过程中HIV精密的进化和改编模式,并且第一次揭示了机体免疫细胞的运作与病毒进化之间的联系。
    Goodenow表示,下一步的研究将是追踪成人体内HIV病毒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他同时希望此次发现能够有助于开发出一种新的药物,以干扰HIV在胸腺里的进化。

引起HIV耐药的一个变异被忽视编辑本段回目录

  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的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艾滋病病毒上的一个小的变异导致其对HIV治疗药物产生抵抗。研究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杂志上。

  现已知道,用来复制HIV基因的逆转录酶的几个变异是导致药物耐受的原因,这已成为HIV治疗中常规的血液检测项目。这次针对N3481基因的研究发现,它的变异不是发生在逆转录酶的活动区,而是在结合区,这就超出了我们通常进行耐药检测的区域。

  研究人员分析了从1000名加拿大患者中分离出来的病毒逆转录酶基因发现,经过治疗的患者中有超过10%的人携带N3481基因变异。经过抗HIV药物齐多夫定和奈未拉平治疗的患者中发生N3481变异的人数是没有经过这些药物治疗人数的2.6倍多。
 
  在治疗早期就出现N3481变异的病毒经常还存在其它耐药变异。此外,出现N3481变异常伴随着血液中HIV数量的增加。研究人员把N3481变异引入HIV并在实验室培养发现,病毒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了。

  由于N3481可以引起HIV对两种逆转录酶抑制剂产生耐药,并在治疗早期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使用这两种药物治疗的患者有很大影响。因此,现在有必要围绕能否通过查找N3481变异来提高耐药性检测能力以达到预测治疗效果这一目的进行研究。

德发现可阻止HIV附着细胞的物质编辑本段回目录

  德国科研人员在人体血液中发现一种缩氨酸,实验发现它可以阻止艾滋病病毒(HIV)附着、侵入人体细胞。这一发现为抗艾滋病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途径。有关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细胞》杂志上。

  德国乌尔姆大学研究人员对人体血液中的大量成分进行分析筛选,最终找到了这种缩氨酸。研究人员将它命名为病毒抑制缩氨酸VIRIP。 VIRIP可以干扰HIV-1的表面蛋白GP41,使其不能发挥作用,从而阻止 HI V-1附着到人体细胞上。VIRIP的动物实验目前已经基本完成,研究人员希望今年能够开始人体试验。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遗传学 下一篇乙肝防治研究进展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已删除
此用户已删除
词条创建者
已删除
此用户已删除
最近编辑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