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经纬知识库 >>所属分类 >> 动物学实验技术   

标签: 实验动物 真菌监测 SOP

顶[0] 发表评论(26) 编辑词条

名称:实验动物真菌监测标准操作规程(SOP)

关键词:实验动物真菌监测

目的:规范实验动物真菌监测的具体过程,确保监测结果可靠。

主体内容:

引起实验动物皮肤真菌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石膏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羊毛状小孢子菌三种,这三种菌的检查是实验动物真菌学监测的核心内容。不论是从动物皮肤病灶处,或是从非病灶处分离出这三种菌,均视为异常。因为非病灶处的真菌很可能随后引起实验动物真菌感染,同时对饲养和实验人员构成威胁。

1.检测程序

动物皮毛、鳞屑

沙氏培养基斜面

↓ 28℃,7~14d

菌落观察

涂片镜检

报告结果

2.检测方法

(1)取材:用灭菌刀刮取待检动物可疑病灶或易摩擦部位皮毛、鳞屑少许,并尽快进行分离培养。

(2)直接检查:取标本置于载玻片上,并加氢氧化钾二甲基亚砜液一滴,盖上盖玻片,10~15min后,轻压盖玻片,吸去周围液体,置显微镜下观察。

(3)分离培养:将标本分三点接种于沙氏斜面,放置28℃恒温箱中培养,7~14d观察菌落形态,将培养物涂片镜检。

(4)涂片镜检:取载玻片并加乳酸酚棉蓝染色液一滴,用接种针(环)取培养物置染色液中,然后加盖玻片,镜检。

(5)鉴定:根据菌落形态及镜检结果,参照皮肤病原真菌形态特征,确定菌种。可引起动物皮肤癣病的病原真菌主要有如下三种,它们的形态学特点如下:

①石膏样毛癣菌 (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本菌在培养基上28℃培养,生长迅速。根据菌落形态,大致可分为羊毛状或绒毛状型。白色羊毛状菌丝充满斜面,绒毛状菌落短而整齐,整个菌落只占斜面的1/3~1/2。培养基背面颜色为淡黄或棕黄色。镜检只见较细的分隔菌丝和卵圆形小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集聚成葡萄状,偶见球拍菌丝和结节菌丝等。可见棒状大分生孢子,2~8个细胞,(40~60)μm×(5~9)μm,外壁薄而光滑。

菌种鉴定可依据菌落和镜检特征及其生化特点:如尿素琼脂由黄变红,在1%葡萄糖米粉琼脂上不产生色素等。

②石膏样小孢子菌(Micosporum Gypseum):本菌在培养基上28℃培养,生长快,菌落初呈白色,渐变为淡黄色至棕黄色粉末状菌落,培养基背面呈棕色。镜检可见很多大分生孢子,4~6隔,(12~13)μm×(40~60)μm大小,呈纺锤型,壁薄、粗糙有刺,菌丝较少,可见少数小分生孢子,单细胞,呈棍棒状,亦可见球拍菌丝、破梳状菌丝、结节状菌丝及厚壁孢子。

菌种鉴定主要依据菌落形态、大分生孢子等,菌落应与石膏样毛癣菌区别。

③羊毛状小孢子菌(Microsporum Lanosum):本菌在培养基上28℃培养,生长快,菌落开始为绒毛状,2周后呈羊毛状并充满斜面,菌落中央趋向粉末状。菌落颜色由白色渐变为淡棕黄色,反面呈桔黄或红棕色。镜检可见直的菌丝体,以及很多中央宽大、两端稍尖的纺锤形大分生孢子,大小为(15~20)μm×(60~125)μm,壁厚,表面粗糙有刺,尤其是孢子的尖端部分,多隔,一般4~7隔,偶见12隔。小分生孢子较小,单细胞,呈棍状,(2.5~3.5)μm×(4~7)μm,可见球拍状菌丝、破梳状菌丝、结节菌丝和厚壁孢子。在米粉培养基上,室温培养菌丝较密,日久变为粉末状菌落,培养基呈棕黄色,镜检可见很多大分生孢子。

(6)结果分析:根据分离培养和镜检的结果,对分离到的真菌进行鉴定,必要时做生化及免疫学试验(如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测定、ELISA测定抗原抗体试验等)。

(7)工作人员的防护:饲养管理和实验人员在与可疑感染真菌的实验动物接触时,必须严格穿戴工作衣帽、口罩、手套,工作完毕用甲醛和高锰酸钾加热消毒空气和器具,以防病原真菌对环境的污染。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自发性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下一篇皮肤免疫系统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