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经纬知识库 >>所属分类 >> 动物学实验技术   

标签: 实验动物 传染性疾病

顶[1] 发表评论(22) 编辑词条

常见传染病包括细菌性、病毒性传染病,常见寄生虫病

实验动物细菌性传染病

病原:

1,人兽共患病病原菌,是一级动物必须排除的病原菌。

2,动物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是二,三级动物要求排除的病原菌。

主要病原菌 (一)志贺菌属(Shigella) (二)沙门菌属(Salmonella) (三)波氏杆菌属(Bordetella) (四)巴氏杆菌属(Pasteurella) (五)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六)耶尔森菌属(Yersinia) (七)棒状杆菌属(Corpmbacterium) (八)泰泽菌(Tyzzer's organism) (九)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十)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

志贺氏菌病

本菌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的病原菌。本属细菌主要引起人和实验动物肠道感染,常见菌型为B群福氏志贺菌和D群宋氏志贺菌。

易感动物:实验动物均易感,尤以灵长类动物最为典型。

症状: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发病动物可出现高热,呕吐,排脓血便,动物剧烈腹痛,出现脱水和循环衰竭,如治疗不及时极易造成动物死亡。慢性发病动物排出糊状便或水样便,症状有时会自然缓解。

传染源:部分动物长期携带志贺菌,但不表现临床症状,成为健康带菌者。志贺菌在灵长类动物中带菌率较高,在猕猴自然群体中带菌率在3%左右。

诊断:细菌分离培养,粪便检查。

预防与控制:口服痢疾菌苗或药物进行群体预防。发现病例及时治疗,痢特灵口服50mg/次,2次/日,7天一疗程。

沙门氏菌病

本病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危害啮齿类实验动物的沙门氏菌主要是沙门氏杆菌乙群的鼠伤寒杆菌和丁群的肠炎杆菌。

易感动物:猕猴对沙门氏菌的感染率相当高。豚鼠,大鼠和小鼠等常用实验动物均易自然感染。

传染媒介:主要为苍蝇和野鼠,后者有时为重要传染源。管理疏忽,营养状况降低,气温骤变等不良条件 时,易造成本病流行。

症状:急性发病动物以急性败血症死亡而不表现临床症状,亚急性感染可引起动物腹泻,结膜炎等。

消毒:沙门氏菌对常用消毒剂和温度很敏感。

布氏杆菌病

本病是布氏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牛,羊,猪最常发生,且可传染给人和其他动物。

感染犬的主要是流产布氏杆菌,马耳他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及犬布氏杆菌。患犬大多为隐性感染,少数表现发热性全身症状,例外情况还有流产以及睾丸炎和附睾炎。犬由布氏杆菌引起的流产是在妊娠40~50天,流产后阴道长期流出分泌液,但于下次发情时有可能无困难地怀孕,也可能导致不孕。

诊断本病以补体结合反应较为可靠而实用。鉴于犬对三种主要布氏杆菌经常是隐性感染,可成为人的传染来源,传染途径为食入,接触和吸入,而在病犬流产和分娩时是感染机会最多的时期,因此,作为兽医,饲养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做好自身防护。

巴氏杆菌病

主要指由败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多种动物,特别是兔和啮齿类实验动物(豚鼠,小鼠,大鼠)的疾病。

其病变多种多样,临床症状亦随侵害部位而异。兔可出现鼻炎,肺炎,中耳炎,皮下或肺部脓肿,结膜炎,亦可引起败血症致死;也可引起猴的肺炎。在兔群中最常见的症状为鼻炎,不断地分泌浆液性或脓性鼻液,喷嚏,病兔常以前肢搔鼻致使前肢内侧被毛被污染湿润。在鼻炎病兔或外观健康兔的鼻腔中,常可分离到多种细菌,出血败血性巴氏杆菌为最主要。

本病治疗效果不理想。建立无本菌的健康群是根本方法。此外,户外饲养兔时,本病显著减少。

实验动物病毒性传染病

(一)鼠痘

又名小鼠脱脚病,为小鼠的一种常见急性传染病由鼠痘病毒(ectromelic virus)引起,特征是感染后不但引起全身或局部皮肤痘疹,还发生肢体末端皮肤坏死坏疽,使之发生脱脚,断尾和外耳缺损等病状。

1,病原:鼠痘病毒对乙醚,石炭酸有抵抗;对氯仿,甲醛敏感,能灭活,如在0。1%甲醛液中48小时即能失去活力,对酸(pH3。0)敏感,在55℃,30分钟即能灭活。可在Vero,Hela,仓鼠细胞上生长。

2,易感动物:小鼠;大鼠对本病毒有一定的抵抗力,乳兔对该病毒也有一定的抵抗力。

3,感染途径:皮肤,呼吸道。

4,症状:由于毒株,小鼠品系和机体状况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有的发病较急,迅速死亡,有的进程缓慢出现典型症状,但大部分小鼠为不显性感染,有的小鼠可以既无症状,又可获得免疫。

5,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典型的临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的,确诊可采取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动物接种感染,包涵体检查,病毒分离,血清抗体检测,牛痘病毒小鼠尾部划痕。

6,预防与控制:目前无治疗办法。对污染的鼠群必须严格封锁,及早处理淘汰,全部设备进行彻底消毒,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或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有效氯1,000mg/L),死亡动物及其废弃物污染的垫料等应予隔离焚烧。新引进的小鼠要隔离观察2~3周,健康者方能继续饲养繁殖,在做好日常综合性预防措施(清洁,卫生,消毒,检疫)的前提下,最好采取自繁自养的方法,进行疫苗预防注射效果较好。

(二)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

该病是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引起的一种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呈现脑脊髓炎症状。小鼠感染表现大脑型内脏型和迟发型三种。人类感染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和脑膜炎。

1,病原:该病原是砂粒病毒属成员,对乙醚敏感,对热比较稳定,在–70℃可长期保存,对酸敏感,1∶10000硫化汞使病毒滴度显著下降。可在小鼠地鼠猴牛等多种动物和人的细胞生长。

2,易感动物:小鼠,大鼠,豚鼠,地鼠,棉鼠,兔,犬,猴等实验动物均能感染。

3,感染途径:通过皮肤,粘膜或吸入途径感染。只有带毒小鼠和金黄仓鼠可以向种内种间动物传播病毒。可经唾液,鼻腔分泌物和尿液排毒,小鼠之间通过子宫传播。

4,诊断:用中和试验可测抗体,被检血清与LCMV混合后,接种小鼠或豚鼠足掌,阴性者不产生足掌肿胀。

5,预防:预防本病的侵入,必须严格贯彻防虫灭鼠,消毒。对洁净鼠群最好实施自繁自养;对污染群最好采取全部淘汰,房舍彻底消毒,重新引种建立新群;对健康群进行定期检疫,淘汰阳性鼠。在严格的隔离条件下剖腹健康母鼠取仔饲养繁殖,建立SPF鼠群。

(三)流行性出血热

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在大鼠的烈性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高热,出血和肾脏损伤。

病原:该病毒属布氏病毒科汉坦病毒属。对紫外线敏感,56℃30min可将其杀死。可在人肺癌细胞,绿猴肾细胞上生长。

易感动物:大鼠,小鼠,沙鼠,兔,人。自然宿主主要为小型啮齿类动物。

感染途径:实验动物主要由于螨叮咬,带毒血尿污染伤口;人感染是由于接触带毒动物及其排泄物,或污染的尘埃飞扬形成气溶胶吸入引起感染。

症状:潜伏期14天。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痛,结膜水肿,点状充血,最后衰竭出现尿毒症,严重的导致死亡。人类感染症状重于大鼠。

诊断: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病毒分离。

预防与控制:定期检查,发现感染及时处理。加强管理,消灭野鼠,防止饲料垫料等被野鼠排泄物污染;防止动物出现外科损伤,避免伤口被鼠类排泄物污染;工作人员和实验人员加强防护,与鼠接触或进入动物房应带口罩,防止被鼠咬伤。

(四)仙台病毒肺炎

本病是由仙台病毒(Sendai virus)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特征是能引起大鼠自发性急性肺炎,临床表现与流感相似,发生"呼噜呼噜"的异常呼吸音,食欲减少,精神萎糜,生长迟缓,乃至体重减轻,仔幼鼠感染后能致死。

1,病原:本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副流感病毒型。可在鸡胚中快速繁殖,以羊膜腔接种最敏感,尿囊腔传代接种生长良好。

2,易感动物:大鼠,小鼠,仓鼠,豚鼠均易感。据报导大鼠群中仙台病毒的检出率为42%,占第三位,抗体阳性检出率为95%,大鼠的带毒率很高,传播也很迅速。此外,该病毒在地鼠10种病毒病中检出率为50%,抗体阳性检出率为80%。

3,感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直接传播和空气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冬多发。气温骤变忽冷忽热等可加重发病和流行。

4,预防与控制:目前尚无切实的治疗和免疫预防方法,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很重要,淘汰处理显性感染鼠和阳性鼠,严防传播扩散,扩大饲养空间的距离,通风要好。隔离饲养和剖腹产净化是建立无病种群的有效办法。平时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新引进动物须经无菌途径和严格检疫。

(五)小鼠肝炎

本病是由小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引起的小鼠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特征是在正常情况下多数为不显性感染,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可激发为急性致死病变,主要表现肝炎和脑炎变化,对实验研究影响极大。

1,病原:小鼠肝炎病毒对氯仿和乙醚敏感,对脱氧胆酸钠有一定抵抗,对甲醛敏感,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灭活,在-70℃下保存良好,至今MHV已分离到很多株,各株的毒力有差异,对不同品系鼠的致病性有差别,可在小鼠原代巨噬细胞上生长。

2,易感动物:小鼠;在自然条件下感染鼠大多是不显性感染,但在一定因素作用下会呈急性致死性表现。

3,感染途径:此病毒可经消化道传染,呼吸道传染,接种传染和胎盘传染,水平和垂直的传染方式都存在,在开放系统的实验鼠群中检出率可高达30%~50%左右。

4,症状:成年鼠一般呈不显性感染,只有在应激因素作用下方会发生肝炎,乳鼠自发性肝炎时,发病急,病程短,能致死,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病鼠萎糜,被毛粗乱,体重减轻,血液谷丙转氨酶(S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急剧升高,经2~4天死亡。裸鼠感染弱毒株后,常呈亚急性或慢性肝炎变化,即所谓进行性消耗症,最后死亡。

5,预防与控制:基本原则为防止病原体进入动物房。通过剖腹产净化消毒,阻断传播。定期检测,搞好环境卫生。不显性感染鼠群可用血清学诊断,测其抗体。污染群的净化只有通过检疫淘汰,剖腹取胎或全引进无感染鼠饲养办法。

(六)兔 瘟

又称病毒性出血症,是由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引起家兔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特征是传染力极强,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甚高,呼吸器官和实质器官有出血点。

1,病原:本病毒能凝集人"O"型,大鼠,绵羊,鸡的红血球,尤其对人"O"型红细胞最敏感,但反复冻融能使凝集价大为降低,病毒能被1%氢氧化钠液杀死,0.4%甲醛在室温能使之失去致病性,患兔肝脏的含毒最高,其次是肺,脾,肾,肠道及淋巴结。

2,易感动物:兔,尤其长毛兔特别敏感。

3,感染途径:病兔,死兔以及隐性感染兔都是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病料污染过的环境也是造成感染的因素,此外,空气也能传播此病。

4, 症状:本病发病初期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萎糜,食欲下降,发展到呼吸困难,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

5,预防与控制:发现病兔及时淘汰,未发病的兔要紧急接种疫苗,此外必须严格禁止病兔出售,死兔必须深埋或烧毁,防止带毒兔的排泄物污染环境,严禁剪兔毛。平时定期进行检测,引种时要严格检疫。

(七)犬瘟热

犬瘟热是一种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发生于幼犬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有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引起。主要特征为发热,粘膜急性卡他及卡他性肺炎,有的出现皮疹或神经症状。

1,病原:犬瘟热病毒,直接的日光照射能于14小时后将其杀死,56℃10~30分钟能灭活,但对干燥和寒冷有很强的抵抗力,3%氢氧化钠,0.75%福尔马林均能杀灭病毒,0.5%~0.75%酚溶液也可作为消毒剂。可在鸡胚上培养生长。

2,易感动物:犬,狐,貂。

3,感染途径:病犬为主要传染源。受感染的和患病犬以眼,鼻,分泌物以及唾液,粪尿中排出病毒;入侵门户是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途径是通过飞沫和污染物体传播的。

4,症状:病犬表现眼,鼻流水样分泌物,精神不振,食欲差,体温升高,病情恶化,出现呕吐或发生肺炎,严重病例可出现恶臭下瘌,水样粪便,且混有粘液和血液,体重迅速减轻,萎糜不振,致死率很高。

5,预防与控制:病犬必须隔离治疗。只有免疫血清或球蛋白是直接对抗犬瘟热病毒的有效药物,加强卫生和饮食措施对防治本病有利。新引进犬必须有2周检疫期。

(八)犬细小病毒病

又名犬病毒性肠炎,是由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引起的犬的一种接触性急性致死性传染病,特征是剧烈呕吐,腹泻和白细胞显著减少(急性出血性肠炎),有的病例表现非化脓性心肌炎。

1,病原:该病毒对乙醚抵抗,能耐热,在56℃下至少能稳定60分钟,在pH3~9稳定,对甲醛敏感,4%甲醛液,10%戊二醛溶液和5%~6%次亚氯酸钠的32倍稀释液均有杀灭作用,紫外线能将其灭活。

2,易感动物:犬是主要的自然宿主,断奶前后的仔犬最易感。

3,感染途径:病犬或带毒犬为主要传染源。由于病犬与健康犬直接接触或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通过消化道感染。

4,症状:呕吐,腹泻,粪便先呈灰黄色液状,后为带血水样,恶腥臭,体温升高到40~41℃,精神沉郁,拒食,虚弱,严重脱水,呼吸困难,白细胞明显减少,最后酸中毒死亡,病程一般一周左右。

5,预防与控制:病犬应及时隔离,其余犬接种疫苗;对犬舍用具等用2~4%火碱水或10~20%漂白粉液反复消毒。本病尚无特效疗法,针对本病多死于脱水,中毒性休克,多主张以输液疗法为主。在免疫预防方面,国外应用异源疫苗,接种犬后能使其在临床上获得保护作用,而且能使犬不再排毒。

(九)猴 痘

本病是由猴痘病毒所致的一种皮肤丘疹,痘疱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与天花相似,以皮肤发疹为主要特征。

1,病原:猴痘病毒能耐受乙醚,感染细胞产生的血凝有血清学上的特异性,能凝集鸡红细胞。可在猴肾细胞,人羊膜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和Hela细胞上生长。

2,易感动物:猴(尤其是爪哇猴和恒河猴)最易感,幼龄猴的易感性更强,可导致死亡。

3,感染途径:隐性感染猴,病猴和其他带毒动物如猩猩,松鼠等都是本病的传染源。人感染主要由于和患病动物接触所致,极少发生人与人之间传染。

4,症状:猴痘病毒感染猴后出现发烧,全身皮肤出现圆形丘疹,继而形成痘疱,此类病毒灶以面部和掌部多见,在病变组织中可见到B型及A型包涵体,存在于感染细胞的胞浆内。本病在成年猴多为良性经过,致死率不高,但若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恶劣时,常会发生抵抗力下降及继发感染,往往使致死率增高,特别是幼龄猴。

5,预防与控制:猴痘病毒与痘苗病毒关系密切,有共同抗原,相互间有很强的血清学交叉免疫,因此给猴接种痘苗可产生满意的保护力。

(十)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猴艾滋病是猕猴D型逆转录病毒或猴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高致死性传染病。病程进展缓慢,病猴淋巴结肿大,身体消瘦,反复腹泻,终因体弱复合感染而死亡,对猕猴威胁很大。本病具有一系列容易识别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不适,厌食,腹泻,体征为全身淋巴结肿大,脾肿大,体重减轻,易发肿瘤。

病毒侵入猴机体后,通过体液或局部循环到达淋巴组织和身体各个器官组织,并引起免疫系统的反应。由于免疫功能的缺陷,机体无法控制部分异常细胞的繁殖,如某些肿瘤随之发生。 自然条件下仅猕猴感染,通过体液和血液传播。1岁以下幼龄猴由于胎盘垂直传播而感染。

作为研究人AIDS的理想动物模型:美国CDC将人AIDS分为4个组,人第1组HIV感染≌猴致死型SAIDS;人第2组HIV感染≌猴感染型SAIDS;人第3组HIV感染≌猴慢性迁延型SAIDS;人第4组HIV感染≌猴SAIDS后期。

实验动物寄生虫病

(一)兔球虫病

各种实验动物均有球虫寄生,其中寄生于兔的球虫对兔的危害最大。目前寄生于兔的球虫约为13种,均属艾美尔球虫。兔球虫病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动作迟缓,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病兔消瘦,可视粘膜轻度黄染。死亡率40~70%。

1,病原:球虫卵囊在外界环境中,当温度为20℃,湿度55~75%时,夏季2~3天发育成熟,具有感染性。卵囊对化学药品和低温的抵抗力很强。但卵囊对干燥和高温敏感,在80℃热水中10秒钟死亡,在沸水中立即死亡。紫外线对各个发育阶段的球虫都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2,易感动物:各种家兔,尤以3月龄家兔最敏感,且死亡率高。

3,传播途径:通过食物和饮水,仔兔感染主要通过哺乳时吃到乳房上污染的卵囊。饲养员,工具,野鼠和苍蝇等也可机械地搬运球虫卵囊而传播本病。

4,症状和病变:球虫对上皮细胞的破坏,有毒物质的产生以及肠道细胞的,综合作用是引起症状和病变的主要因素。

5,检测: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卵囊。

6,预防与控制:许多药物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兔球虫病,如磺胺喹恶嘛预防用药以0。25%混于饲料中,连续30天,治疗用药以0.1%连用二周。其它药物如氯苯胍,兔球灵等等许多药物均可应用。兔场要保持干燥,幼,成年兔分笼饲养,发现病兔立即隔离治疗;搞好环境卫生,消灭鼠类。

(二)疥 螨

疥螨是一种永久性体外寄生虫,寄生于宿主的皮肤表层内。疥螨对宿主的特异性并不十分严格,许多动物包括人都可以被感染。与实验动物有关的,且危害较大的是兔疥螨和犬疥螨。其主要特征是皮肤发炎剧痒脱毛等,严重者死亡。

1,病原:疥螨的生活史是直接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疥螨钻入宿主表皮挖掘隧道,雌虫在隧道内产卵,卵孵化为幼虫,幼虫有三对足。幼虫脱化变为若虫,若虫最后变为成虫。雄虫于交配后死亡。

2,感染途径:主要经皮肤,耳道,通过直接接触病兔(病犬),污染的房舍和用具而感染。多发于冬季和秋末初。

3,症状:兔先由口,鼻周围及脚部发病,以后患部有结节形成,互相粘连结痂,使患部变硬。以后患部向周围蔓延。病兔奇痒,迅速消瘦。犬多先发于头部,口鼻眼耳及胸部,后遍及全身,皮肤发红,有疹状小结,皮下组织增厚,形成黄痂。病犬奇痒,因摩擦而有严重的脱毛现象。

4,诊断:病变部位皮肤刮取物检查有大量虫体可确诊。

5,预防与控制:患病动物及时隔离。治疗前,在患部及周围剪毛,除去污垢和痂皮,尽量避免出血。从动物身上清除下来的污物全部销毁,用具全部消毒。动物饲养密度不宜过大。对动物房一切用具均应保持清洁,保持环境卫生;引入动物要进行仔细全面的检查。消灭动物房的传播媒介如野生啮齿类等。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组织标本收集取材固定 下一篇实验动物的采血法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