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经纬知识库 >> >> 历史版本

历史版本1 : 返回词条

关注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科学宣传乙肝防治知识

目录

[显示全部]

乙肝病毒相关疾病治疗潜在靶点回目录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姜颖副研究员课题组刘坤博士等发现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疾病治疗的潜在靶点,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蛋白质组学权威杂志:《分子与细胞蛋白质组学》(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MCP)上面,同期杂志还发表了该所朱云平研究员课题组、钱小红研究员课题组的两篇研究论文,创该刊单期同一单位发文数之最。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治疗手段有限,其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他们用先进的蛋白质复合体分离和鉴定方法,发现热休克蛋白HSP90 和HSP70/HSP60形成的内源性分子伴侣复合体参与了HBV的复制及分泌,并用RNAi和小分子抑制剂证明它们可作为治疗HBV相关疾病的潜在靶点。此研究结果为系统了解HBV的生命周期及研发相关疾病的治疗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8:495-505, 2009.doi:10.1074/mcp.M800250-MCP200

Two-dimensional Blue Native/SDS-PAGE Analysis Reveals Heat Shock Protein Chaperone Machinery Involved in Hepatitis B Virus Production in HepG2.2.15 Cells

患者发生肝细胞肝癌的有效预测回目录

香港玛丽女王医院进行的研究显示,以慢性乙肝患者的性别、年龄、乙肝病毒(HBV)DNA水平、核启动子突变和肝硬化等为基础的评分系统(GAGHCC),可有效预测患者5年和10年的肝细胞肝癌(HCC)发生危险。该研究发表于《肝脏病学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 2009,50:80)。

820例慢性乙肝患者接受的平均为期76.8个月的随访显示,经组织学或甲胎蛋白联合影像学检查证实的5年和10年HCC患病率分别为4.4%和6.3%。

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相对危险(RR)为2.98,P=0.025]、年龄增加(RR=1.07,P< 0.001)、HBV DNA水平高(RR=1.28,P=0.02)、核启动子突变(RR=3.66,P=0.007)及存在肝硬化(RR=7.31,P< 0.001)是发生HCC的独立危险因素。

综合上述因素建立一个评分系统(并在验证人群中验证)预测HCC 5年和10年发生危险的敏感性>84%,特异性>76%,5年和10年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和0.98。评分临界点为101分,如果患者评分超过101分,其HCC危险将呈指数级升高。

该评分系统可用于甄别哪些是需要筛查和治疗的高危慢性乙肝患者。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科赫(Koh)和梁(Liang)认为,香港这项长达10年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有效的HCC 5年和10年发病危险预测评分系统,该系统有助于HCC高危人群的识别。

但该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中仅40例患者最终患HCC,这对该评分系统有一定影响。另外,该研究所纳入的均为中国人,因此,该评分系统是否适用于其他种族的人群尚待研究。

Journal of Hepatology,doi:10.1016/j.jhep.2008.07.023 ,Man-Fung Yuen,Ching-Lung Lai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nd predictive sco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hronic hepatitis B

病毒基因甲基化图谱研究回目录

来自西班牙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等处的科研工作者在冷泉港出版社的Genome Research上发表文章,解析病毒的表观遗传学变异对癌症发生的关系,为病毒致癌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目前,科学家们发现有15%的癌症与病毒感染有直接的关联,比如说,子宫癌就与HPV有直接的关系。

在这篇研究性文章中,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癌症的发生与病毒DNA的甲基化有某些密切的关联。DNA甲基化可能导致基因沉默,而某些基因的沉默又与癌症的发生有关联。

Manel Esteller带领研究小组绘制了三种致癌病毒的甲基化图谱,分别是HPV(人乳头状瘤病毒),HBV(乙肝病毒)和EBV。

每种病毒又分别在三种阶段来绘制甲基化图谱,一种是病毒侵入细胞还不致病的早期,一种是病毒侵入细胞引发早期癌症症状的时期,一种是病毒侵入细胞已经引发恶性癌症的晚期。研究者发现,癌症症状越严重病毒的甲基化程度越深。

对于这一结果,研究人员Esteller推测,病毒面对宿主的免疫攻击后衍生出新的逃避免疫攻击的机制,病毒通过甲基化沉默掉部分基因,减少蛋白的表达量,越少蛋白表达就越少刺激宿主的免疫系统,病毒就以此来逃避免疫攻击。

研究人员称,下一步将研究其他病毒的甲基化机制,比如说HIV的甲基化与免疫逃避的关联。

Genome Res. 2009.Published in Advance February 10, 2009, doi:10.1101/gr.083550.108

The dynamic DNA methylomes of double-stranded DNA viruses associated with human cancer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可调控饥饿诱导的细胞自吞噬回目录

《肝脏学》(Hepatology 2009, Vol. 49, No.1, p60-71)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赵慕钧研究组的最新研究发现:即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调控beclin 1基因表达从而影响饥饿诱导的细胞自吞噬(autophagy)。

乙肝病毒(HBV)感染不仅可引起急、慢性肝炎, 而且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HBV编码的蛋白中,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被认为是参与慢性乙型肝炎病理过程和诱发肝癌的最重要的蛋白质。乙肝病毒X蛋白间接调控宿主细胞内许多基因的转录,广泛影响宿主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包括调节细胞凋亡,抑制细胞DNA的修复,干扰细胞有丝分裂和细胞周期进程等等。

赵慕钧研究组的唐红博士生等多人参与研究,发现了HBx的一个新功能----调节宿主细胞的自吞噬。自吞噬是细胞通过自我降解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等从而产生核苷,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循环利用过程,可以在营养物质缺乏时维持细胞生存。人beclin 1基因是哺乳动物中第一个被发现的诱导自吞噬的基因。该研究组发现beclin 1基因在HBV阳性肝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当他们将HBx导入肝和肝癌细胞发现可以提高细胞内源Beclin 1的表达水平。然后,他们鉴定了beclin 1基因启动子,证明HBx可增强beclin 1启动子活性,提高胞内Beclin 1蛋白质水平。Beclin 1是自吞噬的关键分子之一,它与ClassⅢ PI3K结合形成复合物,促进早期自吞体膜结构的形成。进一步的工作证明HBx通过上调Beclin 1的表达,增强了细胞对饥饿引起的自吞噬的敏感性。在对HBV阳性肝细胞的研究中也发现,HBV感染增强了宿主细胞的自吞噬,而这一作用正是HBx依赖的。上述研究结果提示了HBV感染的肝细胞在饥饿环境下一种可能的生存机制,为研究HBV感染与肝癌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项工作受到了国家863项目(2006AA02Z190和2002AA711A02)的经费资助。

Hepatology Volume 49 Issue 1, Pages 60 - 71 14 Aug 2008

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 sensitizes cells to starvation-induced autophagy via up-regulation of beclin 1 expression

2008年回目录

乙肝治疗并非无尽头回目录

  通过四十八周的长效干扰素α-2a治疗后,产生免疫应答的乙肝患者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在治疗停止后的一到二年里能实现持续应答,且疗效稳固。这表明患者可通过短期疗程,获得长期的最佳临床获益,从而无须再依赖药物,恢复健康的生活。  

  作为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科的临床主任,王宇明指出,中国的乙肝药品种类繁多,各个医院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案。如何让患者通过正确抗病毒治疗方案达到最高治疗获益,目前还存在许多误区:认为对付乙肝还没有特效药,治不治都一样,丧失治疗信心;认为转氨酶代表肝功能,治疗只要转氨酶正常就好;认为慢性乙肝和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一样,一旦得了,得一辈子吃药,就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

  王宇明称,出席本次学术会议上的许多专家通过自己的临床治疗实践证实:中青年慢性乙肝患者,如果没有进展到失代偿肝硬化程度,就有机会通过长效干扰素α-2a治疗方案,直接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调动自身免疫系统的力量,清除乙肝病毒和受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争取到临床上的最佳获益——彻底治愈,而不必年纪轻轻就成为终生的药罐子。

  王宇明认为,由于缺乏健康管理意识,内地许多病人往往不主动询问、了解自身病情阶段,而错失本可达到的最好治疗效果。慢性乙肝所涉及的诊断、检测指标较多,治疗较复杂,所以乙肝治疗效果需要综合评价。

  他进一步分析说,患者如果不能有效地配合医生,采用适合的治疗方法,仅盲目地追求转氨酶正常、短期病毒载量下降,就可能不得不依赖长期口服药物来抑制病毒复制。如果不停药,病毒有可能变异,产生耐药,疗效下降;而一旦停药,病情又可能反复;从而最终陷入到一个进退维谷的局面,患者只能艰难地负“病”前行,看不到终点。

  王宇明强调,以往的乙肝治疗方案普遍持续应答率较低,使大大多数患者不得不接受长期药物治疗。但此次公布的最新临床实验证明,对中青年、免疫系统基本正常的慢性乙肝患者,在疾病没有进展到失代偿肝硬化程度之前,可采用长效干扰素治疗方案,双管齐下,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并且调动自身免疫力量清除病毒,最终可摆脱药物纠缠,避免病毒变异和停药疾病反跳风险,从而重新获得健康的生活。

  面对中国数量巨大的病毒携带者和患者群,王宇明代表与会专家向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呼吁:大力推广乙肝治疗的科普常识,推进患者个人的健康管理意识,帮助他们根据疾病发展情况,抓住机会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案,避免因此带来的健康和经济上的巨大压力,减轻个人和全社会的医疗经济负担。

台研究乙肝病毒获突破 发现患癌与病毒基因有关回目录

台湾“中研院”针对乙肝病毒的DNA研究,日前获得重大突破,为预防肝癌带来新契机。研究结果指出,乙肝病毒的基因特质不同,诱发肝癌风险也不相同。有一种会增加得肝癌的危险性,另外一种却会降低危险。

“中研院”院士陈建仁的研究团队曾于2002年发表一篇研究论文指出,代表乙肝病毒在人体内大量复制的“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指针,可以预测肝癌发生的风险,“e抗原呈阳性”者得到肝癌的机会,是呈阴性者的六倍。但是“e抗原呈阴性”的带原者得到肝癌的风险仍然相当高。

为了解释这个疑点,研究团队决定将研究方向推进到乙肝病毒的DNA。结果发现乙肝病毒DNA浓度越高,未来得到肝癌的危险也越大。

陈建仁解释,检测乙肝病毒可分为“基因型”及“突变型”。“基因型”如果带原者所感染的是C基因型乙肝病毒,比起感染B基因型乙肝病毒,有两倍得到肝癌的风险。若是“突变型”,带原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在DNA不同区域发生突变,得到肝癌的可能性就会呈现逆向反应,一是会增加两倍风险,另一是大幅降低得到肝癌的可能性到三分之一。
韩科学家发现乙肝癌变原因与p53蛋白质有关。

新研究表明X蛋白突变是乙肝病毒致癌“帮凶”回目录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肿瘤研究室张晓东教授的课题组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中的X基因表达的X蛋白(HBx)的自然突变与HBV的致癌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并初步揭示了其致癌的分子机制。

HBV感染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约15万人。研究表明,HBV的X基因及其表达的HBx蛋白在HCC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HBx是一种多功能的病毒调节因子,通过调节细胞和病毒的转录活性、信号转导途径、基因毒性应激反应、蛋白质降解等多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HBV的复制和肝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并具有促肝细胞转化的作用。因此,揭示X基因和HBx蛋白致癌的分子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在此项研究中,南开大学的研究人员从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和组织中分离得到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突变株,发现HBx蛋白羧基端27个氨基酸缺失对人正常肝细胞L-O2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证明该HBx蛋白突变体通过激活NF-κB、Survivin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上调c-Myc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促进肝细胞的增殖。

张晓东教授表示,从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突变体的角度研究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发病机制的关系,是对此研究领域的一个导向和推动,可能成为一种突破性的研究进展。

纳米银颗粒能抑制乙肝病毒回目录

香港大学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纳米银颗粒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降低乙肝患者肝硬化的几率。专家预计,未来3至5年这一成果就可进行临床实验。

香港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3年前开始进行纳米银颗粒抑制乙肝病毒机理和复制活性的研究,结果证实纳米银颗粒可直接与乙肝病毒发生作用,抑制病毒的复制。

香港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系教授廖家杰说,纳米银颗粒的表面活性面积较大,容易和乙肝病毒结合,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数量,而乙肝病毒对这一连串机理产生抗药性的机会微乎其微。

廖家杰表示,预计纳米银颗粒治疗乙肝在未来3至5年可进行临床实验。

2003年回目录

韩科学家发现乙肝癌变原因与p53蛋白质有关回目录

  韩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一种由乙肝病毒生成的蛋白质,是导致乙肝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癌变的原因。

  由韩国东国大学教授金铁虎率领的科研小组近日指出,p53蛋白质可以抑制癌变,但他们的研究表明,由乙肝病毒生成的4种蛋白质之一x型蛋白质(HBx)与p53蛋白质结合在一起时,会抑制p53蛋白质的活动,特别是它能切断p53蛋白质向抑制肝癌生成的
PTEN基因发出的信息,使PTEN活动萎缩,最终发生癌变。

  金铁虎教授说,迄今有科学家通过对细胞的研究搞清了乙肝生成的过程,但他们的研究成果首次在分子层面发现肝癌的成因。

词条信息

风生水起
版本创建者 发短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