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经纬知识库 >>所属分类 >> 生物与医药   

标签: 病毒性脑炎 预后

顶[0] 发表评论(26) 编辑词条

  [英文]:viral encephalitis
  [解释]:由病毒引起的脑炎。多见于儿童。表现有畏寒 、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惊厥,并可出现颅神经麻痹、肢体瘫痪和精神症状,如幻视、幻听、精神异常、言语障碍、兴奋躁动、抑郁等。体征可有脑膜刺激征和锥体束病理反射等。脑脊液检查有压力升高,外观呈无色透明,蛋白轻度升高,糖及氯化物量正常,白细胞数一般在0 .1×10 9 ~0 .2 ×10 9 /升以内,不超过 0 .5×10 9 /升。病程早期多核占多数,以后单核占多数。确诊须靠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近年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病毒核酸及特异性抗体,敏感性及特异性均很高。除疱疹性脑炎可用无环鸟苷或阿糖腺苷治疗外,均无特效治疗,以对症和支持疗法为主。预防采用以切断传播途径、杀灭虫媒和注射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目录

麻疹脑炎对小儿智力有影响吗? 编辑本段回目录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多发于6个月至5岁小儿。开始表现有发热、流泪、流鼻涕、双眼发红、怕光。检查可在小儿口腔两侧颊粘膜上发现白色小点,周围发红,此称为麻疹粘膜斑。发热第3~4天,小儿出现红色皮疹,开始出现在耳后、面部,逐渐向全身发展,此时体温较前更高,还可能有呕吐、腹泻、咳嗽等表现。出疹3~5天后,全身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体温下降,病情好转。患麻疹时可合并有肺炎、喉炎、脑炎,还可引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麻疹脑炎多见于2岁以下的小儿,发病与麻疹轻重无关,可发生在麻疹的任何时候,但以出疹后2~3天较多。患麻疹脑炎的小儿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嗜睡、肌肉抽搐、不能低头等。如果病变范围广,还可出现瘫痪、运动障碍、兴奋不安、语言及睡眠障碍、视力减退等。麻疹脑炎患儿死亡率为10%~25%,50%的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智力障碍、运动障碍、癫痫、性格改变、情绪不稳等。
  因此家长应按期带小儿进行预防接种,防止麻疹发生。如小儿出现上述早期症状表现,应到医院进行确诊,对麻疹患儿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如在患病过程中,小儿出现头痛、呕吐、嗜睡、抽搐应检查脑脊液和脑电图,如确诊为麻疹所引起的脑炎,要积极抢救,防止后遗症的发生,减轻智力损伤。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对小儿智力有影响吗?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由麻疹病毒所引起的神经系统性疾病。发病年龄在4~20岁之间,80% 在11岁以下发病。
  本病起病缓慢,经过1~2个月才有明显症状。开始表现为小儿学习成绩下降、记忆力减退、言语减少和言语不清、注意力不集中、流口水、表情淡漠、嗜睡、情绪不稳定、不合群等精神、智力和行为障碍,往往先被学校发现。然后出现运动障碍,表现有肌肉抽动、行走不稳、易摔倒、不自主运动、动作笨拙、不协调、视力障碍、大小便失控等。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患儿可出现意识不清、昏迷、不能进食、多汗、体温不稳、手足有舞蹈样动作。病情若再发展,小儿大脑功能完全丧失、四肢强直、不会说话、呻吟、大小便完全失控。
  本病治疗效果差,小儿可在起病后数月到数年内死亡,短的1个月,长的可达7~8年。由于本病由麻疹病毒所引起,故小儿应接种麻疹疫苗,减少本病的发生。

水痘脑炎对小儿智力有影响吗?编辑本段回目录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强。任何年龄都可患病,6个月至3岁发病率最高。在患病早期,唾液中的水痘病毒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经呼吸道传给其他人;皮肤疱疹破溃后流出液体中所含病毒可通过衣物污染传给其他人。患水痘的小儿最先表现为低热、鼻塞、流涕、咳嗽、全身不适。发病当天或第2天出现皮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头面部较少。皮疹开始为红色皮疹,数小时后变为疱疹,1~3天疱疹中心干缩,并迅速结痂,皮疹分批出现。水痘合并症有肺炎、脑炎。
  水痘脑炎大多发生在皮疹出现后1周以内,合并水痘脑炎与水痘程度轻重无关。水痘脑炎表现有头痛、呕吐、眩晕、嗜睡、昏迷、高热、抽搐,并可出现步态不稳、言语不清等。
  大部分水痘脑炎小儿可完全恢复,死亡率约5%~25%,约15%可留有智力障碍、癫痫、运动障碍或行为异常等严重后遗症。
  水痘患儿一般全身症状较轻,无需住院隔离,但其传染性强,需避免患儿接触其他小儿,隔离到水痘全部结痂。疱疹可涂用龙胆紫预防感染,并注意不能给水痘患儿使用激素,防止感染扩散,加重病情。当患儿出现头痛、呕吐、眩晕、嗜睡、昏迷、抽搐或步态不稳、言语不清时应尽早住院,检查脑脊液,如发现脑脊液中蛋白和细胞数增多,糖正常则可以确诊。确诊后应积极抢救,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减轻对智力的影响。
  【辨证】湿热内蕴,痰热互结,蒙蔽心窍。
  【治法】清热利湿,化痰开窍。
  【方名】宣清解郁汤。
  【组成】藿香12克,佩兰12克,法半夏12克,瓜蒌壳18克,黄连9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天竺黄10克,郁金12克,菖蒲9克,竹茹12克,六一散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处】焦认南方。

怎样预防病毒性脑炎编辑本段回目录

  怎样预防脑炎及防治脑炎的发生呢?
  一是怎样预防乙脑呢?乙脑是蚊虫传染的,灭蚊是预防乙脑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除了消灭蚊子外,还防止蚊子叮咬,如装纱门、纱窗。睡觉的时候,可以挂上蚊帐或点上蚊香,另外,在乙脑流行期间,晚上最好不要让孩子光背在外面睡觉,以减少传染的机会。
  10岁以下儿童应在4~5月份开始接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注射。据上海市传染病院统计,凡注射了疫苗的一般都不发病,即使发病也很轻。所以家长不应忽视按时给孩子注射乙脑预防针。
  二是做好疫苗预防接种这是预防与控制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我国乙脑病例中10岁以下儿童占80%以上,5岁以下占50%。一般要求1岁接种2次,2岁加种1次,5岁再加种1次,共4次,若有遗漏者应去地区卫生服务中心补种,外来人口中有遗漏接种者也应去补种。
  三是加强动物传染源管理,搞好家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
  四是搞好预防接种,及时注射乙脑疫苗。注射乙脑疫苗效果明显,保护率高。流行地区接种对象一般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乙脑灭活疫苗第一年需注射2次,间隔7~10天,以后每年加强一次;减毒活疫苗不分初免,每年一针至6岁,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注射剂量为6~12个月婴儿0.25毫升;1~6岁0.5毫升;7~15岁1毫升;16岁以上每次2毫升。因为疫苗接种后,大约40天左右才产生免疫力,所以一定要提前接种。在乙脑流行季节,用大青叶、板兰根、银花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天,有预防作用。平时要注意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同时,普及乙脑的防病知识,及时发现病人,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尽量减少乙脑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乙型脑炎病儿常在数日内病情迅速加重,所以应在医院治疗,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如腰椎穿刺输液等。不要因疼爱孩子延误诊断。病儿应隔离在有防蚊设施(沙门、沙宙、蚊帐)、凉爽(室温低于30℃)、安静的病室内。发热时应多补充水分,可给西瓜水,绿豆汤,豆浆,牛奶,米汁,菜汤等清凉流质食物。对高热多汗病儿应勤擦皮肤。用热毛巾定期擦摩骨隆起处(如骶、尾部等)皮肤,以防褥疮发生。

预后与相关检查指标编辑本段回目录

  1  脑电图(EEG)检查
  EEG异常的发生率各文献报道在90%~100%,有的在临床症状不十分明显时,其脑电图即可出现异常,这说明脑实质已有病变存在。一般说来,EEG的表现与临床症状之间有一定的平行关系,即临床症状愈重,EEG的异常率愈高,异常程度愈明显。如伴意识障碍,EEG几乎100%异常,脑电图好转快慢对预后估计有参考价值,脑电图恢复的越快,临床痊愈的机会越高。而且EEG的恢复要比临床症状的消失略晚。尽管病脑的EEG无特异性,但在判断疗效及预后方面,EEG的改善与否有重要的意义。
  1.1  波率的改变  早期EEG改变多呈弥漫性发放的慢波增加,θ、δ波节律增强有时可见尖波、棘波[4]。局灶性损害可能多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个别患儿可见到高尖波形,临床多病情重,预后差。在姚旭报道的70例患儿EEG分析发现,轻度异常:基本波较同龄儿童慢化。中度异常:以θ波为主伴高幅散在δ波。重度异常:弥漫性θ波伴高幅慢波,并呈左右交替占优。有学者认为当脑白质受累时,EEG较可能出现弥漫多形、无节律δ波活动,而阵发双侧同步的慢波活动很可能是疾病累及了皮层下灰质。慢波的程度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意识状态和有关的系统及代谢因素。
  1.2  波幅的改变  病脑EEG既可为高波幅改变,也可为低波幅变化。戴琴[6]报道的28例典型病脑患儿中,其EEG波幅全都表现为异常,重症患儿EEG表现为低波幅者,临床预后明显差于高波幅者。其原因可能因为θ、δ波的产生有赖于存在一定功能活动的脑细胞同步化电活动的能力,脑组织损伤越严重,脑细胞同步化电活动程度就越低,EEG波幅就越偏低,临床表现及预后也就越差。
  EEG检查经济、简便易行,易为儿童所接受。对病脑的诊断、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EEG改变并非病脑的特异性变化。因此,首先要排除生理条件的影响,以及其他内外科疾病引起的EEG改变,才能用异常EEG作为病脑的确诊指标]。
  2  脑脊液(CSF)检查
  腰椎穿刺取CSF检查是明确病脑诊断以及与结核性、化脓性等其他病原体引起的颅内感染相鉴别的重要依据。CSF可检测多种项目,主要包括外观、压力、常规、生化和病原学检查等。在各家报道的病脑患儿CSF检查中其外观绝大多数清亮,脑压多数增高或正常,少见降低者。
  2.1  CSF常规  糖和氯化物检查绝大多数正常,少见糖轻度升高者,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正常或升高,但有报道通过对72例病脑患儿的随访发现,CSF白细胞计数及蛋白定量异常在预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细胞学检查:赵康仁等通过对病脑组324例,正常对照组164例比较观察,发现病毒性脑炎组CSF细胞学异常率为92.22%,急性期246例中异常244例(99.19%)。恢复期53例中异常31例,急性期异常率明显高于恢复期(P<0.01)。急性期淋巴细胞综合征,转化型淋巴细胞综合征明显多于恢复期(P<0.01)。而单核细胞综合征恢复期多于急性期(P<0.01)。病毒性脑炎CSF细胞学特征是淋巴样细胞反应或单核细胞反应占优势,而且此研究发现急性期患儿的脑电图检查与同期CSF细胞学检查异常率差异无显著性。
  2.2  免疫学检查  (1)β2-m:病脑患儿CSF中β2-m含量,高于正常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这可能与中枢神经免疫机制有关,当神经系统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后,血脑屏障受损,使机体免疫机制受到破坏,因此造成CSF中β2-m含量升高。(2)白细胞介素Ⅱ受体(SIL-2R):张义等[11]报道了40例病脑急性期患儿和11例对照组患儿CSF中SIL-2R水平,结果显示病脑患儿脑脊液SIL-2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病情的好转,脑脊液SIL-2R水平逐渐下降,如果持续不降或者在急性期持续明显,则提示预后差。
  3  血液检查
  3.1  T淋巴细胞亚群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是反映人体免疫系统内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病毒性脑炎T淋巴细胞亚群,大多表现为急性期CD+3、CD+4百分比显著降低,CD+8升高,CD+4、CD+8比值下降或倒置,也有报道称CD+3含量降低,CD+4含量上升,CD+4、CD+3比值上升,CD+8含量降低者。随病情的好转,各值逐渐恢复正常,说明急性病脑患儿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是一过性的,与临床表现自限性病程相符。
  3.2  NK细胞  李容萍等报道42例病脑患儿组和22例正常对照组的对照研究中发现NK细胞在病程的第1周升高,后2~4周比急性期低,表现为第1周升高或不变,2~4周降低的变化,动态观察其变化比CD+3、CD+4、CD+8恢复正常慢。
  3.3  髓鞘碱性蛋白(MBP)和血清酶  脑组织中含大量的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酸(AST),病脑患者由于病毒直接侵犯脑组织以及脑血管炎、脑水肿、高颅压所致的脑缺氧,导致脑细胞变性坏死,而致血清酶显著升高。病脑临床症状较重,出现嗜睡、昏睡、抽搐者血清LDH、CK、AST均显著升高。
MBP是神经组织所特有的膜蛋白成分,具有神经组织特异性,病脑患儿脑细胞损伤,MBP首先释放到脑脊液,然后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有惊厥、意识障碍者MBP定量显著高于无惊厥、意识障碍者。脑损伤越严重,MBP越高,且与血清酶变化规律一致。因此血清酶、MBP检测均可用于病脑的预后评估,由于MBP比血清酶具有更高的组织特异性,其对预后的评估比血清酶的价值更大。
  4  头颅CT及MRI检查
  急性病毒性脑炎时,CT及MRI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及程度,为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CT主要表现为脑室旁、脑白质内及脑皮层、皮层下片状低密度影,占位现象以及不均质的造影剂增强。MRI检查对脑水肿较CT敏感,能发现CT无法显示的病变,如颞叶的病变、后颅窝的病变,对皮层下脑白质炎症小软化灶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头颅CT。陈亚宾等通过对病脑头颅CT及MRI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MRI检查明显优于头颅CT检查。在有关病脑影像学检查中,近期预后差的阳性检出率在70%以上,在林晓原等报道的74例病脑患儿的影像学检查中发现出现严重后遗症者,如死亡、肢体瘫痪以及步态不稳、共济失调、不自主运动者其头颅CT或MRI检查异常率为100%。其病灶范围广泛,病变程度严重,病变部位与遗留的后遗症症状相对应。CT或MRI检查所显示的病变范围越广泛,病变程度越严重,则其预后越差,遗留的后遗症就越严重。因此,头颅CT及MRI检查在病脑的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病毒性脑炎的相关检查指标与预后的关系,可以指导临床及时治疗,以便预防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散发性脑炎 下一篇蛋白质组实验技术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