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经纬知识库 >>所属分类 >> 生物与医药   

标签: HBV HIV 感染

顶[3] 发表评论(51) 编辑词条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pathogen)和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病理过程,感染的病原体包括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病原体的来源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两种类型。外源性感染是由于外界的病原体侵入人体,如志贺菌、结核分枝杆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引起的感染。内源性感染是人体内经常寄生的微生物,如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某些真菌等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感染后是否引起感染性疾病(infection diseases)与病原体的数量、毒力和人体的抵抗力有关,并决定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病原体感染后机体可以出现不感染、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或病原体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几种类型。感染性疾病是由于感染的病原体毒力强、数量多,超过了机体的抵御能力,定植在机体一定部位增殖、扩散或蔓延、释放毒素,引起机体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器官等损伤,生理功能紊乱,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感染性疾病的检查主要包括病原体的检查、感染的血清学试验等,并由此确定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性质;通过病原体的药物敏感试验、耐药株监测和医院感染的监测报告,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最佳治疗药物选择,采取最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感染的传播或流行提供及时、有效的实验数据。

    随着现代社会与临床医学的发展,目前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由强毒性病原体引起感染的疾病,如鼠疫、白喉、伤寒、天花、小儿麻痹逐渐减少或绝迹,而条件致病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医院感染逐渐增多。②由新的病原体、原有的病原体变异引起的新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AIDS)、疯牛病、O157出血性肠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等陆续出现。③以前的感染性疾病,如淋病、梅毒、结核病等又重新流行。④多重耐药株,如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MRS)、耐异烟肼的结核杆菌等,导致抗感染治疗无效或低效。因此,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检查应密切结合上述新的变化趋势进行。 

    细菌感染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占首位;病毒性感染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最高,但不一定致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近年来显著上升;寄生虫,如隐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滴虫等感染开始受到普遍关注。病原体的检查是临床确诊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根据需要鉴定到一定水平即可。例如,作为临床病原学诊断,细菌感染只需鉴定到种,必要时才进一步鉴定;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细菌鉴定应达到血清型或基因型。临床病原体检查必须通过采集标本,经过各种试验后才能明确诊断。标本采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诊断结果,早期采集、无菌采集、适当与适量采集是确保查明病原体的前提。临床病原体检查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涂片检查、分离培养、血清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诊断(molecular biological diagnosis)等,可根据临床需要和标本类型进行选择。临床标本分离培养的阳性结果最具确诊意义,但阴性结果并不能完全除外病原体感染的可能。病原体抗原成分检测可早期、快速诊断感染性疾病,阳性结果表明感染病原体的存在。分子生物学诊断为病原体感染的早期、快速、敏感、特异诊断成为可能,但应排除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目录

[显示全部]

临床病原体检查的常用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㈠细菌感染的检查

    1、涂片检查

     临床标本或分离培养物涂片直接或染色后光学显微镜观察,可为进一步做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等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显微镜观察有无病原体及其大致数量,病原体形态、染色特征等,可以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如痰中的抗酸杆菌和脑脊液中的脑膜炎奈瑟菌等。

     ⑴不染色标本的检查     不染色标本一般用于观察细菌动力及运动情况,因为不染色标本直接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能清楚看到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特征。细菌未染色时呈无色透明,在显微镜下主要靠细菌的折光率与周围环境不同进行观察。有鞭毛的细菌在镜下呈活泼有方向的运动,无鞭毛的细菌则呈不规则布朗运动。常用的方法有压滴法、悬滴法和毛细管法。例如,在高倍暗视野显微镜下悬滴米泔样粪便,观察到来回穿梭似流星样运动的细菌;另制备一标本加入O1群霍乱弧菌诊断血清,若来回穿梭似流星样运动的细菌停止运动,为制动试验阳性,可报告疑为O1群霍乱弧菌。

     ⑵染色标本的检查

     细菌标本经染色后,与周围环境在颜色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可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清楚看到细菌的形态和某些结构。常用的细菌染色法有:①单染色法 只用一种染料将细菌和周围物体染成同一种颜色,称为单染色法。如吕氏美蓝或稀释石炭酸复红染色法。细菌经单染色法处理后,可观察其形态与排列、大小及简单的结构,但不能显示细菌染色特性。②复染色法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染料进行染色,可将不同细菌或同一细菌的不同结构染成不同的颜色。本法既可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还可根据染色反应及着色深浅鉴别细菌的种类,故又称鉴别染色法。常用的有革兰染色法(Gram stain)和抗酸染色法(acid-fast stain)。 通过革兰染色,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G+)和革兰阴性(G-)两大类,有助于缩小范围、初步鉴定细菌。例如,在脑脊液涂片中发现G-的肾形、凹面相对的双球菌,且在吞噬细胞内或外,则可报告“脑脊液直接涂片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形似脑膜炎奈瑟菌”;若发现有革兰阳性双球菌,呈矛尖状、宽端相对尖端向外,且菌体周围有荚膜,则可报告“脑脊液直接涂片找到革兰阳性双球菌,形似肺炎链球菌”。

     2、分离培养与鉴定     采集临床标本在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观察细菌的菌落形态、生化反应、毒素产生等,并用已知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鉴定临床标本中或分离培养物中未知的细菌,确定致病菌的属、种和血清型(血清学鉴定)等。

     ⑴分离培养:①增菌培养:由于标本中的细菌较少,用人工的方法提供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和最适条件,如温度、湿度和气体环境,使其迅速生长繁殖,使菌量增多,供进一步作纯培养或分离致病菌。大部分细菌在24~48h内培养生长良好。②分离培养:对于混有多种细菌的临床标本或其他培养物,经过划线接种到合适的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固体培养基表面,因划线的分散作用,使许多原先混杂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分离,一般经过18~24h培养后形成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的细菌集团—菌落(colony),供细菌计数和纯培养用。挑选单个菌落,转种至另一培养基中,生长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称为纯培养(pure culture)。分离纯培养是从临床标本中检查鉴定细菌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只有先从含有多种杂菌的标本中分离出目的菌纯培养,才能进一步对目的菌予以鉴定和研究。

     ⑵鉴定:根据纯培养细菌的染色形态、培养生长特性、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试验结果,对分离培养的细菌作出鉴定。目前,大多数临床细菌实验室多借助自动化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系统,可简便、快速、准确地鉴定各种分离培养的细菌,并同时完成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3、分子生物学诊断     PCR技术直接扩增病原体基因的保守序列,配合DNA探针杂交、DNA序列分析、基因芯片(gene chip)技术等,检测临床标本中或分离培养物中细菌的核酸,可以对感染的细菌作出明确的诊断、分类、基因分型和直接检测耐药基因等,菌落原位杂交也常用于快速筛选阳性克隆。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操作的自动化分析仪,如自动化DNA提取仪,定量PCR仪,DNA序列分析仪,脉冲凝胶电泳仪等,使得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有可能在临床常规应用

。     ⑴细菌的快速鉴定:几乎所有致病菌的基因都可直接从标本中进行扩增后检测而不受非致病菌的影响,尤其是对分离培养比较困难的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更具特殊意义。目前已用于结核分枝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空肠弯曲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的快速鉴定。鉴定各种需氧菌和厌氧菌至种的水平,如鉴别金黄色葡萄球菌、中间葡萄球菌及家畜葡萄球菌,鉴别铜绿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及荧光假单胞菌,鉴别艰难梭菌、双酶梭菌及索氏梭菌。

     ⑵细菌的分类鉴定:通过对两菌株DNA杂交百分率判断其同源性,若>70%为高度同源性,基因组差别很小;如果两菌株DNA杂交百分率<25%为非同源性,两者不相关。 

     ⑶细菌毒素的检测:细菌的特异性毒素基因序列决定所产生毒素的种类,可用PCR扩增特异的毒素基因片段或直接用其特异性毒素基因探针检测致病菌的毒素基因,如霍乱肠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艰难梭菌毒素等。     ⑷细菌耐药性检测:通过扩增细菌的耐药基因或直接用耐药基因的探针检测标本中或纯培养细菌有无耐药基因,可以及早了解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或进行耐药性研究,如耐甲氧苯青霉素葡萄球菌的mecA基因、耐β-内酰胺抗生素的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

     ⑸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分析流行菌株基因的同源性,可作为流行病学或医院感染流行菌株调查的依据。

     ㈡病毒感染检查

     1、病毒的形态观察:光学显微镜下只能观察到大型病毒(如痘病病毒)和病毒感染后人体细胞胞质或胞核内出现的包涵体,根据包涵体的特点,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后可在上皮细胞的核内周围绕有一轮晕似“猫头鹰眼”样的嗜酸性包涵体;电子显微镜可直接观察到临床标本或培养物中有特征性的病毒颗粒,如轮状病毒、疱疹病毒、冠状病毒等。

     2、病毒培养:由于病毒(virus)是专性细胞寄生,需要在活细胞或动物体内才能分离培养,一般通过活组织培养、鸡胚接种和动物接种,最敏感而特异的方法为鸡胚接种。根据培养过程或动物接种后的变化特征、流行病学资料和标本来源可进行初步鉴定,有助于确定病毒的种类,但常需结合血清学试验鉴定。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比细菌更为复杂,一般实验室较少开展。

     3、病毒抗原检测:用免疫荧光或免疫酶等技术检测标本中的特异性病毒抗原,如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等。

     4、分子生物学诊断     ⑴病毒感染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检测病毒核酸的序列或特异基因可确定存在病毒核酸,但是否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则有待进一步确认。应用PCR和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直接扩增和分析DNA病毒的特异性片段;RNA病毒则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先逆转录为cDNA再行PCR扩增后检测;定量PCR可对标本中的病毒进行量化分析,对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观察有重要意义。例如,患者血清中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是诊断HBV感染最重要的依据。HBV感染后在检测到HBV表面抗原(HBsAg)的前2~4周即可查出HBV-DNA,故可诊断HBsAg阴性的HBV感染;通过定量PCR测定血清中HBV的载量(最低检出量可达20拷贝/ml),可以观察抗病毒疗效;急性乙型肝炎时,HBV-DNA先阳性,治愈后消失;慢性乙型肝炎时,HBV-DNA常持续存在,病毒载量或高或低。

     ⑵病毒的基因分型:不同病毒的DNA或RNA均有其特异的序列,同一种病毒的核苷酸组成具有一定的同源性,由此可以对病毒进行基因分型。例如:戊型肝炎病毒(HEV)为一种RNA病毒,在全世界发现的病毒株有7个主要基因型,各型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4%~76%。 

    ⑶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感染病毒的基因型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分析流行毒株的变化特征。例如,不同地区的HEV基因变异较大,但同一地区的HEV基因序列则相对保守,这对HEV的诊断、研制疫苗、预防感染、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㈢其他病原体感染的检查

     1、真菌感染的检查

     真菌(fungus)为真核细胞微生物,按形态可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两大类。单细胞真菌对人体有致病性的主要有新生隐球菌和白念珠菌。多细胞真菌有菌丝(hypha)和孢子(spore),菌丝伸长分支并交织成团,又称霉菌。浅部真菌,如皮肤癣菌感染,直接涂片显微镜检查可见菌丝及孢子,可简便、快捷地作出初步诊断。真菌的培养要求低、在普通培养基(如沙氏培养基)上能生长,但真菌繁殖一代时间较长,分离培养至少需要4周。根据真菌培养的菌落形态、菌丝和孢子、染色特点、生化反应可以进行鉴定。真菌的抗原检测可检查血清和脑脊液中隐球菌、念珠菌及假膜组织胞浆菌感染。分子生物学诊断在真菌感染的检查中应用较少,PCR与基因探针技术联合用于卡氏肺孢子菌感染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2、寄生虫感染的检查

     检查出寄生虫病原体是确诊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最直接依据。根据不同种类的寄生虫感染人体后的不同发育阶段和寄生部位,采集相应的标本,如血液、粪便、阴道分泌物、骨髓等,涂片检查虫卵、虫体、包囊等是目前最可靠的确诊方法。例如,血涂片检查疟原虫,粪便涂片检查各种蠕虫卵、肠道原虫的滋养体和胞囊,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阴道毛滴虫滋养体。部分较大的虫体,如蛔虫、绦虫节片等肉眼可以识别。分离培养极少用,在阿米巴或弓形体感染时有一定意义。

     3、螺旋体感染的检查

     螺旋体(spirochete)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临床标本涂片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到螺旋体的特殊形态和运动状态。例如,怀疑为梅毒患者的生殖器分泌物涂片,若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到有胞体细长、运动活泼、由8~14个密螺旋组成的螺旋体时,有助于梅毒的诊断。除钩端螺旋体外,其他螺旋不易分离培养,使鉴定较为困难。分子生物学诊断螺旋体感染有一定意义,用PCR扩增可检出10条以上的钩端螺旋体。

     4、支原体感染的检查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缺乏细胞壁、高度多形性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革兰染色时支原体不易着色,直接涂片检查无临床诊断意义,一般以分离培养进行鉴定。肺炎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分离培养需10d以上才能长出菌落,有时需20d或更长,不适合临床快速诊断。PCR结合核酸杂交试验与序列分析,可以敏感、快速诊断各类支原体感染。

     5、衣原体感染的检查

     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主要包括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涂片检查可在被感染细胞的细胞质内查到包涵体,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免疫荧光染色检查被感染细胞内的衣原体抗原,可以快速诊断衣原体感染和分型。

     6、立克次体感染的检查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微小的杆状或球杆状的、除极少数外仅在宿主细胞内繁殖的微生物。免疫荧光染色可检查被感染组织标本中的立克次体抗原,PCR扩增产物分析可以敏感、早期诊断立克次体感染。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检查编辑本段回目录

     感染性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重症感染有较高的病死率。正确的标本采集、分离培养与鉴定,及时、快速、准确地检出病原体,对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㈠血液与循环系统感染的检查 

    1、适应症 

    原发性血液及循环系统病原体感染较少,临床上多继发于其他疾病而致菌血症或脓毒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心包炎、化脓性骨髓炎等。当遇患者有下列临床表现、疾病或做有关治疗时应考虑作血液或骨髓液的病原体检查。     ⑴血液与循环系统感染的症状: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肝脾肿大、关节痛、神志昏迷、休克等。

     ⑵血液与循环系统感染性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骨髓炎等。

     ⑶易导致血液与循环系统感染的疾病:急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淋巴瘤、骨髓瘤等血液系统病,化脓性疾病、粘膜损伤性疾病、肝脏疾病继发感染、糖尿病继发感染、艾滋病、呼吸道感染及呼吸衰竭等。

     ⑷长期输液或导管介入治疗的疾病、血液透析、骨髓移植等。

     2、标本采集

     ⑴在病人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发热初期或高峰时或发热前半小时采血。对已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而又不能停药的患者,为了分离出病原菌应该重复采血数次。

     ⑵病人在24小时内,应从不同部位采血3次。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病人, 每次采血间隔1~2h以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病人, 每次间隔≥15min。

     ⑶采血部位为肘静脉。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可从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

     ⑷采血部位的局部皮肤应严格消毒,避免皮肤正常菌群污染。

     ⑸血液注入培养瓶之前,应注意消毒培养瓶盖。

     ⑹将血液注入培养瓶后应轻轻摇动,使其与液体培养基混合,避免出现血凝块。

     ⑺成人每次采血为8~10ml,婴幼儿为1~3ml。

     ⑻血液培养基的选择:①实验室自制的血培养基。②商品化培养基有需氧菌、厌氧菌、真菌和儿童血培养瓶,还有双相培养瓶(培养瓶内含有液体和固体两种培养基)等血培养系统。为提高培养阳性率最好同时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双瓶血培养。③怀疑L型细菌感染时,选用高渗血培养基。

     ⑼采血后应尽快送检,否则暂放室温。

     3、常见感染病原体的检查
     ⑴增菌培养:①自动化血培养系统:以Bactec 9000培养系统为例,每间隔10分钟自动检测1次血培养瓶,有细菌生长则自动报告阳性。血瓶培养5~7d时,若无细菌生长,则自动报告阴性。对特殊细菌或真菌可延长培养时间。自动化血培养系统具有快速检出和提高血培养阳性率等优点,检出时间的快慢取决于血瓶中细菌的种类和细菌的数量,最快阳性检出时间为1.5h,48小时阳性检出率为80%~90%。②目测法:每日用肉眼观察培养瓶有无细菌生长迹象,并定期转种培养基。若血培养基中有菌生长,则进一步作分离培养、鉴定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⑵分离培养与鉴定
     ①需氧菌/兼性厌氧菌:需氧菌血培养瓶有细菌生长时,以无菌方法用注射器抽取培养液。培养液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根据菌体的染色和形态特点,可以初步报告结果。将培养液转种血平板和选择培养基上,空气中35℃培养。用常规方法或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鉴定细菌,必要时用血清学试验鉴定细菌。
     ②厌氧菌:厌氧菌培养瓶有细菌生长时,转种培养液在厌氧菌培养基上,在无氧环境中35℃培养48~72h。同时也将培养液转种在血平板上,置空气中35℃培养。根据菌落生长特点、革兰染色、菌体形态、耐氧试验和生化反应鉴定厌氧菌。临床常见厌氧菌有类杆菌群细菌如脆弱类杆菌、艾格斯类杆菌等。
     ③真菌:培养瓶有真菌生长时,直接用培养液涂片镜检,高倍镜下见到圆形、椭圆形芽生孢子或假菌丝体,可初步报告有酵母样真菌生长。同时转种于沙氏培养基培养,白念珠菌生长比较快,在培养基上有乳白色或奶油色菌落生长,根据镜下形态,芽管形成试验和生化试验鉴定。常见菌为白念珠菌。
     4、其它感染病原体的检查
     ⑴疟原虫(Plasmodium):用末稍血制薄血片或厚血片,进行瑞氏染色镜检,在红细胞内可找到环状体、滋养体或排列不规则的裂殖体。
     ⑵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肝、脾、骨髓穿刺液涂片、血涂片瑞氏染色镜检,可见到在巨噬细胞内或散在分布的圆形或卵圆形的无鞭毛虫体(又称LD小体)。
⑶微丝蚴(Microfilaria):一般在夜间采血,可采用试管浓集法或制厚血片姬姆萨染色镜检。新鲜血涂片中可见到似蚯蚓样活动的微丝蚴,马来微丝蚴有尾核,斑氏微丝蚴无尾核。
⑷回归热螺旋体(Borrelia recurrentis):制薄血片或厚血片,姬姆萨或瑞氏染色镜检,红细胞空隙间见到疏螺旋体,或用1滴新鲜外周血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见到活动的螺旋体。
     5、临床意义
⑴菌血症与脓毒血症
健康人血液与骨髓液中无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当少量细菌侵入血液后,若为一过性或持续存在、不繁殖或繁殖很少,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的炎症反应,称为菌血症(bacteremia);此外,还可出现病毒血症(virumia)、真菌血症(fungemia)等。如果病原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流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并出现临床症候群,如高热、寒战、呼吸急促、神志异常等,严重者引起休克、DIC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称为脓毒血症(sepsis)或败血症(septicemia)。血液与循环系统的感染严重危及病人的生命。重症感染病人、外科手术和免疫功能低下病人容易发生菌血症或脓毒血症。美国每年大约有30万~50万菌血症病人,病死率为20%~30%。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医院的发生率不同,原发性菌血症一般在15%左右。
菌血症或脓毒血症主要由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感染引起,如果是由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产金属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等难以治疗的细菌引起的感染,病死率较高。厌氧菌可以引起单独感染或与需氧菌同时感染。真菌血症常发生于二重感染。
⑵常见菌血症与脓毒血症
①常见的病原体(见表3-1-1)

表3-1-1常见菌血症与脓毒血症的病原体
种类 病原体
革兰阳性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结核分支杆菌
革兰阴性细菌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鮑曼不动杆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嗜肺军团菌
厌氧菌 类杆菌群细菌如脆弱类杆菌、艾格斯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
真菌 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

②革兰阳性球菌血症
 MRSA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菌血症和脓毒血症较多,约占菌血症的10%~15%;常因原发病灶(如脓肿、痈等)继发感染或呼吸道感染所致。
肠球菌:常因泌尿系感染、消化道和腹腔感染等继发,约占菌血症的10%左右。这两类细菌感染的患者发病急重,可并发心内膜炎,而且易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
③革兰阴性杆菌血症:常见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继发感染所致。
④医院感染所致菌血症:主要见于重症监护病房的各类重症患者,恶性肿瘤放化疗、器官移植等免疫抑制剂药物使用者,各类插管、气管切开、血液透析等治疗患者,患者常为耐药菌严重感染、多重感染,而且易继发真菌感染,约占菌血症的30%~60%。
⑶寄生虫感染
①疟原虫为疟疾的病原体,我国多见间日疟和恶性疟,表现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出汗退热缓解,日久可出现肝脾肿大。
②丝虫病急性期为淋巴管、淋巴结炎等,慢性期临床表现为象皮肿、乳糜尿、睾丸鞘膜积液等。
③螺旋体感染:回归热螺旋体引起急性传染病回归热。回归热螺旋体在血中大量出现时病人发高烧、头痛、肝脾肿大。数天退热后,血中螺旋体消失,可如此反复发作多次。
④杜氏利什曼原虫是黑热病的病原体,导致肝、脾、淋巴肿大,出现贫血、蛋白尿、血尿等。
㈡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检查
1、适应症
⑴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症状:发热、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血尿、脓尿、腰痛、尿道或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道分泌物异常、会阴部疼痛、阴囊或阴道疼痛、下腹疼痛等。
⑵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急性尿道炎、膀胱炎、输尿管炎、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脓肿、肾结石或膀胱结石、前庭大腺脓肿、外阴或阴道念珠菌病、细菌性阴道病、急性子宫炎、急性盆腔炎、羊膜腔感染、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
2、标本采集
⑴尿液标本
在应用抗菌药物之前或停药1~2天后采集标本,最好采集清晨第一次尿液或者采集在膀胱内贮留6~8h的尿液。
① 中段尿液采集法:女性采样前应先用肥皂水或0.1%高锰酸钾水溶液冲洗外阴部及尿道口;男性需翻转包皮冲洗,用0.1% 新洁尔灭消毒尿道口,灭菌纱布拭干,用无菌广口瓶收集中段尿5ml~10ml。
② 导尿采集法:采集导尿管的尿5~10ml于无菌容器中。该方法可以减少污染,但多次重复导尿可造成逆行感染。采集留置导尿管的尿液时应先消毒尿管接口周围,然后解开接口,弃去尿管部分的尿液,收集膀胱内尿液5ml~10ml。
③ 膀胱穿刺法:用于厌氧菌培养或留取尿标本困难的病人,可经耻骨联合上穿刺膀胱采集尿液。
④ 尿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否则,4℃冰箱暂时保存。若疑为淋病奈瑟菌感染,应立即接种,不能放冰箱保存。
⑵生殖道标本
①子宫内分泌物:用防污染的无菌采样器采集标本,避免阴道和宫颈口的正常菌群污染。
②女性盆腔脓肿:以无菌的方法用无菌注射器从子宫直肠凹陷处抽取脓液。
③前列腺液:急性前列腺炎忌作按摩,以防细菌扩散。慢性前列腺炎时可按摩前列腺收集标本或用前列腺活检组织做病原菌培养,标本采集前一定要注意清洁尿道口,避免正常菌群污染。
2、常见病原体的检查
⑴直接涂片检查
①细菌:用未离心的新鲜尿液,充分混匀后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油镜检查,平均每个视野细菌计数≥1个为涂片阳性,相当于尿培养细菌计数≥105CFU/ml,敏感度可达90%以上,但此方法实际应用不多。
②真菌:直接用高倍镜检查尿液或阴道分泌物,见到圆形或椭圆形孢子、出芽孢子及假菌丝体为阳性。
③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取高压灭菌后的晨尿离心沉淀物厚涂片,抗酸染色镜检。见到菌体呈红色、略带弯曲,有时呈分枝状的杆菌,可报告见到抗酸杆菌。此外,还可以用子宫内膜刮出物、宫颈组织,前列腺液等直接涂片检查结核分枝杆菌。
⑵分离培养与鉴定
①尿液定量细菌培养:为了确诊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需做尿液定量细菌培养(结核分枝杆菌例外)。用1l定量接种环或加样器取尿液接种在血平板和麦康凯平板上,空气中35℃培养24h~48h,若有细菌生长,计算1ml尿液中菌落数(colony formation units,CFU)并鉴定细菌。如果48h不生长细菌,则报告无细菌生长。
②生殖道标本和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将标本接种在血平板和麦康凯平板上,空气中35℃培养24~ 48h,有细菌生长,采用常规方法或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等方法鉴定。怀疑宫腔脓肿有厌氧菌感染时应做厌氧菌分离培养和鉴定。
③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尿液离心沉淀物经处理后,接种于改良罗氏培养基或结核菌自动化培养系统的培养基、MGIT培养管中分别培养。改良罗氏培养基上需培养6~8周,生长的菌落呈凸起、奶酪色、不透明、粗燥型,菌体抗酸染色阳性。自动化培养系统能快速检测结核菌生长。对培养出的抗酸杆菌可采用常规法或基因检测等方法鉴定。
4、临床意义
⑴细菌感染:尿液定量细菌计数是作为泌尿道感染诊断的依据,当清洁中段尿或导尿(非留置导尿)革兰阴性杆菌计数≥105CFU/ml、革兰阳性球菌≥104CFU/ml、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细菌数≥103CFU/ml时,有对泌尿系感染有诊断意义。由于抗菌药物治疗或用快速利尿剂等因素影响,细菌计数可能在103~104CFU/ml之间。根据细菌计数并结合病人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和治疗用药。细菌感染引起的临床常见病包括急慢性尿道炎、膀胱炎、输尿管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睾丸炎等,重者可引起盆腔脓肿、肾脓肿。在感染的细菌中大肠埃希菌为最常见菌,其中产ESBLs菌株增加;肠球菌的感染仅次于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总感染率占肠球菌的90%以上。屎肠球菌较粪肠球菌耐药率高。高耐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肠球菌有增加趋势,粪肠球菌对庆大霉素高水平耐药率为40.2%~56%左右,屎肠球菌为48.5%~67.50%左右。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在我国的耐药率为2.2%~3.8%。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肾结核及女性盆腔结核,男性附睾、精囊和前列腺结核等。
⑵真菌感染:由于临床对重症感染病人的治疗中大量、长时间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导致真菌二重感染,真菌性尿道炎有所增多。此外,念珠菌被视为性病的病原体,常引起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阴道内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豆腐渣样。常见感染的真菌为白念珠菌。
⑶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此部分主要涉及细菌和真菌感染,其它病原体感染的检查见第四节:性传播疾病的实验诊断。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种类 常见病原体
革兰阴性细菌 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沙雷菌、不动杆菌等
革兰阳性细菌 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结核分支杆菌等
厌氧菌 类杆菌属细菌
真菌 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

㈢呼吸系统感染的检查
1、适应症
⑴呼吸系统感染的症状:发热、咳嗽、痰多(如泡沫血痰、铁锈色痰、脓痰)、咯血、呼吸困难等。
⑵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肺结核、猩红热、百日咳、白喉等。
2、标本采集
呼吸道标本应该在抗菌药物应用之前采集,采集过程中尽量避免口腔正常菌群的污染。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避免少量污染细菌过度生长。若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暂放4℃冰箱,若分离培养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不能放4℃冰箱。
⑴咽拭子采集法:用棉拭子采集病人咽后壁或悬雍垂的后侧,反复涂抹数次;采集白喉标本时要擦拭咽、鼻粘膜、伪膜部分和深层组织的分泌物,并立即送检。
⑵鼻咽拭子采集法:鼻咽拭子是一端弯曲的金属棉拭子(有商品),经鼻腔进入鼻咽部采集标本,置于运送培养基送检。
⑶鼻咽管采集法:用细鼻饲管从鼻腔进入到鼻咽部,用负压吸引器吸取鼻咽部分泌物并放入无菌容器内送检。用于病毒培养的标本,最好在床边接种,否则放冰壶内立即送检。
⑷痰液标本采集法
①咳痰:病人晨起用清水漱口数次,以便将口腔内正常菌群漱出。指导病人用力咳出呼吸道深部的痰液,置无菌容器中送检。痰量少者可采用加温45℃左右的10%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使痰液容易排出。
②吸痰管吸痰:对严重感染而又无力咳痰或昏迷病人可采用吸痰管吸痰。
③用防污染纤维支气管镜刷直接取得痰液或采集肺泡灌洗液,放置无菌容器中。
④气管穿刺法:怀疑厌氧菌引起的肺部感染,可通过气管穿刺取得痰液。
3、常见病原体的检查
⑴直接涂片检查
①痰液细胞检查:挑取脓性痰液加盖玻片,在低倍镜下计数白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的数量,每个视野多形核白细胞≥25个,鳞状上皮细胞<10个,表明是下呼吸道的感染标本,适合做细菌培养。军团菌和结核菌培养不受此影响。
②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 ):痰液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见到革兰阳性双球菌,呈矛头状排列,有的带有荚膜,结合临床可初步诊断。
③结核分枝杆菌:高压灭菌后挑取痰液在洁净无划痕玻片上均匀涂片、厚度适宜,进行抗酸染色,油镜检查见到抗酸染色阳性及形态特点似结核菌时,报告“找到抗酸杆菌”。
④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将分泌物涂片,采用Neisser或Albert法染色,镜下见到革兰阳性杆菌,排列不规则,呈V、Y及栅栏状排列,有明显异染颗粒,可报告见到革兰阳性棒状杆菌。
⑵分离培养与鉴定
①定量细菌培养:对痰标本或肺泡灌洗液进行定量细菌培养,计算每毫升中不同种类的细菌数(CFU/ml),并鉴定细菌。
②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在血平板上菌落为扁平、表面光滑、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有的菌落中央塌陷,呈脐窝状。该菌胆汁溶菌试验阳性、发酵菊糖、Optochin敏感试验阳性,小白鼠毒力试验阳性等。
③流感嗜血杆菌(Heamophilus influenzae):将标本接种在巧克力选择琼脂平板上,放置含5%~10%CO2环境培养。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一起培养时有“卫星现象”(satellite phenomenon)。菌体为多形性革兰阴性小杆菌。根据生长需要X、V因子、生化反应鉴定细菌。
④军团菌(Legionella):标本接种在活性炭酵母浸膏培养基上(BCYE)培养,只能在BCYE培养基上生长的革兰阴性杆菌(不易着色),结合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分型鉴定细菌。
⑤结核分枝杆菌: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处理杂菌后接种培养。(与尿结核菌培养方法相同)。
⑥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肺炎支原体对营养要求比较高,培养基中需加入小牛血清和新鲜酵母液等。将采集的咽拭子标本、支气管分泌物、鼻咽洗液、痰等标本接种于液体和固体选择培养基中培养1~2周,结合菌落生长特性和生化反应鉴定。因肺炎支原体培养时间长而且阳性率很低,临床常采用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
⑦肺炎衣原体和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不同病毒需选择不同的敏感细胞株进行培养。
4、临床意义
⑴病毒感染: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和冠状病毒等为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免疫功能低下者如婴幼儿、老年人、癌症患者、器官移植病人等易发生感染。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新型冠状病毒在2003年的流行中,中青年感染者居多。不同种类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和造成的严重程度不同,如较重者患有急性和慢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和急性肺炎。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新变异株除散发流感外,还引起爆发流行。近年,巨细胞病毒(CMV)引起的肺炎有增加趋势。病毒性肺炎严重者发生死亡。
⑵细菌感染: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临床常见感染有急性和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胸腔脓肿、肺结核病等。常见感染细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布兰汉菌、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沙雷菌、不动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肺脓肿常常伴有厌氧菌感染,偶见奴卡菌或放线菌感染。嗜肺军团菌肺炎及其小型爆发,国内有不少报道。近年,结核病有回升趋势,而且结核分枝杆菌多重耐药菌株也不断增加,全球每天约有8000人死于结核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结核病作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此外,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有增多趋势。白喉棒状杆菌引起传染病白喉(diphtheria),细菌在咽部粘膜上繁殖,形成白色伪膜,继而发生在喉部或气管内,容易造成窒息死亡。目前,该病几乎绝迹。
由于病人自然咳出的痰容易被口腔正常菌群污染,痰培养生长的细菌,有时难以评价是否有临床意义,通过对痰质量的评定和定量细菌培养,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痰细菌计数≥106CFU/ml或经纤维支气管镜、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计数≥105CFU/ml、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计数≥104CFU/ml和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液(PBAL)细菌计数≥103CFU/ml时,具有临床诊断意义。
⑶真菌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白血病病人和其他长期应用抗菌素治疗的重症病人,容易引起真菌性肺炎。病原真菌常以白念珠菌为主,其他可见曲霉菌、毛霉菌、组织胞浆菌等。AIDS患者易发生卡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carinii)感染。
⑷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是人类原发性非典型肺炎(primary atypical pneumoniae, PAP)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肺炎支原体主要经飞沫传播,可导致疾病的流行,儿童及青少年多见发病。
⑸衣原体感染: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在人之间通过飞沫传播,引起支气管炎、肺炎等,儿童和青少年容易感染,感染率为10%左右。我国成人肺炎衣原体抗体阳性率高达50%左右。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由于人接触鸟类而感染。新生儿沙眼衣原体肺炎多因其在分娩过程中感染所致。
㈣消化系统感染的检查
1、适应症
⑴消化系统感染的症状:急慢性腹泻、粘液便或脓血便,无痛性水样便或米泔水样便,长期抗生素治疗后排稀糊状便、排便次数多,婴幼儿腹泻伴高热惊厥等
⑵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消化道溃疡、胃肠炎、感染性腹泻等。
2、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最好在使用抗菌素之前,采集后及时送检。
⑴胃粘膜组织采集:用胃镜采集胃窦、胃体等多部位的胃粘膜病变组织后立即放入20%葡萄糖溶液中送检。
⑵粪便标本采集:采集发病早期带有脓血和粘液部分的粪便,稀水样粪便应选择含有絮状物的部分,盛于无菌小瓶中及时送检。对难以自然留取粪便者,可选用直肠采便器,用甘油盐水或生理盐水先湿润插入端,然后插入肛门4~5cm处,轻轻旋转采便器采集标本,取出后放入无菌容器中,若不能及时送检,应将标本放在卡-布(Cary-Blair)运送培养基中送检。
⑶食物中毒标本采集:可疑食物、患者呕吐物、胃液等,盛于无菌小瓶中及时送检
3、常见病原体的检查
⑴直接涂片检查
① 粪便菌群观察:取粪便直接涂片、革兰染色。油镜下见到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或酵母菌等不同菌群的数量,可初步观察球菌与杆菌的比例(球杆菌比)并报告结果。
② 水样便直接镜检:用压滴法或悬滴法观察细菌的动力,在暗视野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下见到来回穿梭似流星样运动的细菌,并用霍乱弧菌抗血清做制动试验,若为阳性,报告可疑为霍乱弧菌。
③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检查:采集的胃粘膜组织经研磨后,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在油镜下见到革兰阴性弯曲杆菌,呈S形或海鸥展翅样排列。
④ 粪便直接涂片法检查虫卵或滋养体:为提高阳性率可采用改良加藤法检查肠道蠕虫卵;用碘液直接涂片法检查原虫包囊;透明胶纸肛周拭擦法检查蛲虫卵。阿米巴痢疾的粪便呈酱红色,镜检观察大滋养体时,粪便必须新鲜才能见到活动的滋养体。粪便中的灵芝孢子与虫卵极为相似,应注意区别。
⑵脲酶试验(urease test):将采集的胃粘膜组织块放入含有20%尿素培养液内,观察数分钟,培养液很快由黄色变为红色,提示幽门螺杆菌中的脲酶分解尿素为阳性,培养液不变色为阴性。
⑶分离培养与鉴定
① 幽门螺杆菌: 将研磨后的胃粘膜组织标本,接种在幽门螺杆菌选择培养基上,在微需氧环境中培养48~72h,根据细菌的典型特点及生化反应鉴定。
②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将粪便或呕吐物接种在肠道菌选择培养上培养。细菌初步鉴定为大肠埃希菌后,分别与5种不同型的诊断血清做凝集试验以确定血清型,包括肠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 E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 EPEC)、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 coli, EIEC)、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 coli, EHEC)、肠凝聚型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 E. coli, EAggEC),EHEC中常见的血清型为O157:H7
③ 沙门菌(Salmonella): 取粪便或肛拭标本、呕吐物等接种在SS等选择培养基上培养。挑选可疑菌落做生化试验,当生化反应符合沙门菌的特性时,用沙门菌的抗血清做鉴定和分型。
④ 志贺菌(Shigella):挑取粪便中脓血、粘液部分接种在SS等选择培养基上培养,挑选可疑菌落做生化试验,当生化反应符合志贺菌的特性时,用志贺菌的抗血清做鉴定和分型。
⑤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取水样粪便或呕吐物接种于选择培养基中增菌及直接培养。用生长的可疑菌落涂片镜检并与O1群多价血清及O139型血清作凝集试验,确定血清群。同时做生化试验鉴定。
⑥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粪便或肛拭子标本直接接种在选择培养基上,42℃微需氧培养。根据菌体特点及生化反应鉴定细菌。
4、临床意义
⑴肠道菌群失调症(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健康成年人粪便中有较多的常驻细菌(又称正常菌群),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厌氧菌等,约占80%左右,另有少数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多为过路菌,一般不超过10%。婴儿粪便中主要为双歧杆菌等。正常粪便中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的比例(简称球杆菌比)约为1:10。常驻细菌的相对稳定对维持肠道的生理环境有重要的意义。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尤其是应用长期使用各种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正常菌群减少或消失,葡萄球菌等明显增多球杆菌比值增大,常发生其他致病菌(如艰难梭菌等)或真菌感染(常见假丝酵母菌),可导致伪膜性肠炎等,临床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对长期应用抗菌素治疗的病人应动态监测肠道菌群的变化,及时发现菌群失调症和调整治疗方案。
⑵细菌感染
①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主要引起的慢性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等,某种基因型(cagA基因阳性菌株)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②志贺菌感染:引起急性和慢性痢疾,我国以福氏志贺菌感染多见,病人有腹痛、发热、脓血便。儿童中毒性痢疾较多见,抢救不及时易造成病人死亡。多数痢疾为散发,也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播,或偶因饮用污染水源或食物引起暴发流行。
③沙门菌感染:引起胃肠炎,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伴有恶心和呕吐。鼠伤寒沙门菌常引起婴幼儿腹泻,也可因医源性感染造成小型暴发。
④ O1群和O139型霍乱弧菌感染:是引起烈性肠道传染病霍乱的病原菌。O1群霍乱弧菌引起全世界霍乱多次大流行,造成许多人死亡, O139型霍乱弧菌是近年新发现的血清型。
⑤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常引起婴幼儿腹泻。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可发生暴发流行,有症状者出现腹泻和血便,无明显发热或低热,其中O157:H7血清型能并发溶血性尿毒症(HUS),发生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病人死亡。产肠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引起旅游者腹泻。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引起的腹泻,有脓血、粘液便、病人有发热和腹痛等症状。肠聚集型大肠埃希菌(EAggEC)在儿童肠道感染中多见。
⑥空肠弯曲菌感染:主要引起成人和儿童急性肠炎,国外报道较多。
⑦产肠毒素脆弱类杆菌感染:近年来国外报道能引起成人和儿童腹泻。
⑵真菌感染:常见抗生素相关性真菌腹泻,以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
⑶寄生虫感染:肠道寄生虫感染不同地区人群差异较大。蛔虫(Ascaris)感染率为0.98%~43.4%,可引起肠蛔虫病,严重者导致儿童营养不良及发育障碍。钩虫(Hookworm)感染率为3.6%~5.90%,能引起消化不良、腹泻,重者出现贫血及肠出血。蛲虫(Pinworm)感染率为10.2%左右,病人主要表现为肛门及会阴部皮肤瘙痒,引起失眠、消化功能紊乱。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引起阿米巴痢疾,果酱样粘液血便;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为11.34%左右,以脂泻为特征;结肠小袋纤毛虫、贝氏等孢子球虫、隐孢子虫等可引起腹泻。
㈤外科与创伤感染的检查
1、适应症
⑴软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疖、痈、蜂窝组织炎、丹毒等。
⑵化脓性疾病:甲沟炎、脓性指头炎、化脓性关节炎、气性坏疽、细菌性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急性乳房炎、急慢性胆囊炎、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化脓性胸膜炎、结核性胸膜炎、原发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腹腔脓肿、直肠或肛管周围脓肿、肾脓肿、肝脓肿、化脓性阑尾炎等。
⑶创伤感染:术后切口感染、导管感染、脐带残端感染等。
2、标本采集
采样前在病灶局部应禁用抗菌药物或消毒剂,有传染性的标本应在完全隔离的条件下采集。
⑴手术切口、各种窦道或创伤化脓性感染标本的采集:采集时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洗感染灶,清除表面渗出物,深部脓液最好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量很少或特殊部位用无菌棉拭子采集,标本分别放无菌容器及运送培养基内送检。
⑵闭合性脓肿标本采集:严格消毒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脓液。①将一部分脓液直接注入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瓶中(或庖肉培养基)增菌培养。②将另一部分脓液充满无菌小瓶内送检,用于直接细菌涂片和直接细菌培养。也可以立即排尽注射器内空气,针尖插入无菌的橡胶塞内避氧并立即送检,做厌氧菌培养。
⑶放线菌感染标本的采集:脓液中的“硫磺样颗粒”放无菌容器内送检(避免接触空气)。
⑷胸水、腹水的采集:无菌采集1ml以上,置于含肝素的无菌试管内,常温下15min内送检。需做厌氧菌培养的标本直接注入厌氧菌培养瓶中(或庖肉培养基)增菌培养。
3、常见感染的病原体检查
⑴肉眼观察:观察标本的颜色、粘稠度和气味等,可初步推测感染的细菌。手术后切口或创伤的脓液为蓝绿色,可能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从窦道内吸出的脓液有黄色的“硫磺颗粒”,为放线菌感染。脓液或分泌物有恶臭,疑为厌氧菌感染。局部组织产生大量气体,组织肿胀和坏死,皮下有捻发音,是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干酪样的脓液可能为结核菌感染。
⑵涂片检查
①脓液标本:直接在洁净的玻片上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见到菌体为革兰阳性球菌呈葡萄状排列疑为葡萄球菌,呈链状排列可能为链球菌;革兰阳性粗短大杆菌,两端钝圆,可能是产气荚膜梭菌;若为革兰阳性、抗酸染色阴性的不规则的分枝状菌丝体,放线菌可能性大;抗酸染色菌体部分呈阳性疑为奴卡菌感染;革兰阴性杆菌呈两端钝圆、多形性、着色不均匀、有空泡可能是脆弱类杆菌感染。
②胸水、腹水标本:3000转/分离心10min后取沉淀物涂片,经革兰染色或抗酸染色镜检。可能发现单一细菌或混合菌群,可直接报告。
⑶分离培养与鉴定
①一般细菌培养:标本接种在血琼脂平板、及肠道弱选择培养基及疱肉汤上培养。根据细菌染色、形态和生化特性及血清学等方法鉴定细菌。
②厌氧菌培养:标本直接接种或转种增菌生长的菌液于强化血平板和选择培养基上,在厌氧环境(厌氧箱或厌氧罐)中培养。根据菌落生长特点、耐氧试验、细菌染色、形态和生化特性等鉴定厌氧菌。
③奴卡菌培养:奴卡菌在血平板上生长较慢,48~72h菌落表面粗糙、颗粒状,深入培养基内生长,难于刮取,不同菌株产生不同的色素,巴西奴卡菌菌落表面有白色菌丝生长,根据菌落生长特点、菌体染色及形态和生化反应鉴定细菌。
④放线菌培养:用含有“硫磺颗粒”的脓液在厌氧环境中培养。
4、临床意义
⑴需氧菌感染: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引起伤口感染,浅表或深部外科切口感染以及腹腔、盆腔、胸腔、胆道、骨和关节等部位化脓性感染。常见感染的革兰阴性菌有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球菌有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铜绿假单胞菌常引起腿部外伤、烧伤和褥疮的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引起疖、痈、脓肿、化脓性关节炎等,2002年6月美国首例报道从一位患有糖尿病、慢性肾衰的透析病人插管部位分离出一株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丹毒、急性蜂窝组织炎、化脓性关节炎及创伤感染。表皮葡萄球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外科伤口感染。
⑵厌氧菌感染:厌氧菌常引起深部组织感染,有腹腔、胆道、胸腔、肺部、颅内、肛周、阴囊等各个部位感染;常见感染厌氧菌有产气荚膜梭菌、类杆菌群、普雷沃特菌、卟啉单胞菌和消化链球菌等。创伤深部多见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曾从一名糖尿病男性患者的阴囊脓肿物中曾分离出一株芽胞梭菌。
⑶放线菌感染:厌氧放线菌从口腔破损的粘膜侵入局部引起面部、颈部感染,使其局部形成脓肿、多发性窦道,排出的脓液中有肉眼可见的带有白色、黄色或棕色的硫磺颗粒。衣氏放线菌(A.israelii)为最常见感染菌。放线菌也可侵入肠粘膜引起腹部放线菌病。
⑷奴卡菌感染:为需氧放线菌,引起急性或慢性奴卡菌病,多为外源性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老年人、糖尿病病人、AIDS和器官移植者为易感人群,有作者报道540例心肺移植受者中有10例感染奴卡菌,经治疗无一例死亡。奴卡菌,常见感染菌为巴西奴卡菌,也可因外伤侵入皮下组织,形成脓肿和多发性瘘管,好发于足部和腿部,重症感染者发生播散性转移感染,引起脑脓肿,出现高热,甚至昏迷,如果病因明确、采取积极治疗常够挽救病人生命。
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检查
1、适应症
出现剧烈头痛伴发热、恶心、呕吐、颈项强直、反射异常、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疑为脑炎和脑膜炎。
2、标本采集
在严格无菌操作下采集脑脊液2~3ml,但为了直接做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增菌培养,标本采集量应适当增加。疑为脑膜炎奈瑟菌感染时,标本注意保温并立即送检,绝对不能放置冰箱保存。
3、常见感染的病原体检查
⑴直接涂片检查
①革兰染色:脑脊液经3000rpm离心15min,取沉淀物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见到革兰阴性双球菌,菌体呈肾形成双排列,初步推测是脑膜炎奈瑟菌(图3-1-1);其他细菌根据染色、形态特点等初步报告结果。
②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或其他分枝杆菌抗酸染色呈阳性、奴卡菌为抗酸染色部分阳性。
③墨汁负染色:取脑脊液离心沉淀物于洁净玻片上,加入适量优质墨汁与之混合,覆盖玻片,用高倍镜观察,在黑背景下见到圆形或卵圆形菌体,直径为5~20μm大小,有的有芽生孢子,细胞外有一层较厚的荚膜,折光性强,细胞内有一个较大的反光脂质颗粒,或若干小颗粒,可以初步报告见到新生隐球菌(图3-1-2)。
④瑞氏或姬姆萨染色:2ml脑脊液,2000rpm离心5min,取沉淀物涂片直接显微镜检查,或者瑞氏或姬姆萨染色后显微镜检查,观察脑脊液中有无寄生虫或虫卵。
⑵分离培养与鉴定
①脑膜炎奈瑟菌和一般细菌:用离心沉淀脑脊液或增菌生长的培养液接种在巧克力琼脂或血平板上培养。若培养时间长、脑膜炎奈瑟菌有自溶现象。根据菌落特点、菌体形态、生化试验和血清学分型鉴定细菌。
②结核分枝杆菌:取脑脊液或其沉淀物接种于结核菌选择培养基中培养。(方法见尿液结核菌培养)。
③厌氧菌:取脑脊液或其沉淀物接种在强化血平板和选择培养基上厌氧培养。(方法见血液厌氧菌培养)。
④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取脑脊液离心沉淀物接种于沙氏培养基或血琼脂平板上培养。在血平板上可见乳白色酵母样菌落。脲酶试验阳性。根据菌体形态和糖同化试验等鉴定或用免疫荧光法直接检测。
⑶乳胶凝集试验:能直接、快速检测脑脊液中致病菌可溶性抗原,目前有检测新生隐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商品试剂盒。
4、临床意义
⑴细菌感染:①球菌感染性脑膜炎:脑膜炎奈瑟菌是引起婴幼儿和青少年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细菌,该菌通过飞沫传播而导致流行性脑膜炎爆发流行。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B群链球菌引起的新生儿脑膜炎多是由于新生儿经产道分娩时感染;A群链球菌性脑膜炎常与中耳炎和鼻窦炎感染相关;引起脑膜炎的球菌还有葡萄球菌、肠球菌、卡他布兰汉菌。厌氧消化链球菌可与需氧菌一起引起脑脓肿。②杆菌感染性脑膜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假单胞菌、脑膜败血黄杆菌常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新生儿、婴幼儿、老年人急性脑膜炎。类杆菌群、普雷沃特菌和卟啉单胞菌等厌氧菌引起脑脓肿。结核分枝杆菌、奴卡菌和产单核李斯特菌可引起慢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近年来有回升趋势。
⑵真菌感染:新生隐球菌、白念珠菌感染引起慢性或亚急性脑膜炎。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肾移植、淋巴瘤患者等容易感染,艾滋病患者中感染率高,若治疗不当有很高的病死率。
⑶病毒感染:①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pidemic type B encephalitis virus)感染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人群对此病毒普遍易感,而且多数人感染后无症状而呈隐性感染,少数患者病情较重、死亡率较高,可留后遗症。②除脊髓灰质炎病毒外,还有其它一些病毒,如新肠道病毒68~71型、科萨奇病毒A或B也可引起脑膜炎或脑炎。
⑷寄生虫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寄生虫较多,如粪类圆线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棘颚口线虫、肺吸虫、血吸虫、曼氏迭宫绦虫的裂头蚴、猪带绦虫的囊尾蚴、细粒棘球绦虫的棘球蚴、多房棘球绦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弓形虫、锥虫、疟原虫等,在脑脊液中可查到的寄生虫或虫卵包括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弓形虫、肺吸虫卵、易位寄生的日本血吸虫卵、粪类圆线虫幼虫、棘球蚴的原头节和游离小钩、棘颚口线虫幼虫、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等。由于脑脊液涂片显微镜能查到寄生虫的阳性率较低,故阴性时并不能除外某种寄生虫感染。

病原体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编辑本段回目录

病原体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活化,产生针对病原体特异抗原的抗体。第一次免疫应答从抗原免疫到抗体水平达到高峰的时间为6~10d,最初几天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主要为IgM,后期以IgG为主。若机体第二次再次接触该抗原时,血清中将迅速出现特异性抗体,其达到高峰时间仅为4~5d,血清中的抗体以IgG为主,而且高峰浓度维持时间较长。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是诊断病原体感染的重要依据,血清学诊断(serological diagnosis)就是用已知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或特异性抗原(病原体特异的成分或产物),用凝集试验、沉淀反应、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免疫血清学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及其滴度的动态变化,可以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但有一部分血清学试验所用的抗原为病原体的共同抗原,其阳性结果为非特异性。一些病原体感染的血清学诊断试验对围产期感染所致的流产、早产、先天畸形、智力发育障碍、死胎等检查具有普遍意义,常作为组合试验用于妇产科及优生优育的常规检查项目,例如,临床常用的TORCH感染的血清学诊断,TORCH指的是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TO)、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 R)、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四种病原体的缩写,TORCH试验一般指这四种病原体抗体的检测。
一、细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㈠C反应蛋白测定
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 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糖蛋白,由于能与肺炎链球菌菌体多糖“C”起反应,因而得名CRP,属于一种急性时相蛋白(acute phase preteins)。定量测定血清中CRP的含量,对辅助诊断细菌感染、鉴别细菌与病毒感染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适应症:
⑴诊断与监测感染,尤其是在微生物学检查较慢或不能检查时更有意义。
⑵鉴别细菌与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与细菌性脑膜炎、肺炎。
⑶鉴别手术后感染综合症。筛查急慢性器官损伤性疾病,如急性心急梗死、深静脉血栓、感染、恶性肿瘤、风湿病等。
⑷检测对抗生素治疗的反应。
2、标本采集:血清或血浆。
3、检测方法:ELISA、免疫渗透、速率散射比浊等方法。
4、参考范围:血清0.07~8.2 mg/L(速率散射比浊法)。
5、临床意义
⑴急慢性感染和组织损伤的筛查:①急性、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如各种急慢性化脓性炎症、菌血症和败血症等,血清CRP明显升高,。外伤后6h血清CRP浓度升高,48h达到峰值。②正常的CRP并不能完全排除轻微的、局部的炎症或某些慢性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性系统硬化症。CRP升高的程度可反映炎症组织的范围或活动性。③CRP浓度与病情轻重相关,10~50mg/L时多为轻度炎症,如局部细菌感染(如膀胱炎、支气管炎、局部脓肿)、手术、外伤、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静止期风湿病、恶性肿瘤、病毒感染等; 50~100mg/L时,表明炎症反应较重;CRP>100mg/L时,提示炎症反应严重,而且常为细菌感染。
⑵细菌与病毒感染的鉴别:①细菌感染时显著升高,病毒感染时不增高或仅有轻度增高。②一般情况下,革兰阴性菌感染升高最显著,常>100mg/L,有时可达500mg/L;革兰阳性菌感染通常出现中等程度的CRP升高,多为100mg/L左右;病毒感染时,CRP增高不显著,一般不超过50mg/L。③细菌与病毒感染通过CRP升高的程度得以鉴别,例如脑膜炎和呼吸道感染时,若CRP>100mg/L,强烈支持细菌感染。
⑶监测治疗和判断预后:①连续测定CRP可监测治疗效果,CRP升高的急性炎症可选用抗生素治疗,尤其是对缺乏微生物学诊断的高危患者较为重要;当CRP降至参考范围时,可停用抗生素治疗。根据CRP水平的变化,可选择用药的剂量。②CRP持续增高,表明炎症为消退,治疗失败,预后较差,例如恶性肿瘤、严重感染、心肌梗死等。
⑷机体的急性时相反应:急性组织或器官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活动期等,CRP可增高。
6、评价与问题:
血清CRP增高并非细菌感染的特异性指标,应注意与急性时相反应鉴别。不同测定方法的参考范围有差别。CRP与其他急性时相反应检查如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的检测更简便,在急性时相反应时灵敏、快速。
㈡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
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产生链球菌溶血素O(streptolysin O,SO)等外毒素,SO具有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而且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SO的抗体(anti-streptolysin O,ASO)。ASO在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1~3周至病后数月到1年内可在患者血清中检出ASO,其滴度的高低有助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1、适应症:①协助诊断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②辅助诊断风湿性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
2、标本采集:血清。
3、检测方法:溶血法、乳胶凝集试验,速率散射比浊法等。
4、参考范围:<1:400或<500单位(溶血法、乳胶凝集法),<200U/ml(速率散射比浊法)。
5、临床意义:①一般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一周后ASO开始升高,3~5周达到高峰,第2个月开始下降,6~12个月恢复到感染前水平。②ASO滴度>1:400为增高,表明患者有近期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见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性菌血症、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③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心包炎)ASO滴度常显著增高,有助于诊断。④少数非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结核病、结缔组织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ASO滴度可增高。
6、评价与问题:由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较为常见,健康人群中也存在一定滴度的ASO,但一般<1:400,在判断结果时应注意。
㈢肥达试验
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感染人体后,潜伏期为7~20d,发病后约2周机体出现免疫反应,其菌体抗原(O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针对O抗原的抗体以IgM为主,而抗H抗原的抗体以IgG为主。A、B、C三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感染后,其O和H抗原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肥达试验(Widal test)是测定患者血清中有无各种特异性抗体及其滴度,结合沙门菌的分离培养、鉴定,或者在前者失败的情况下,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1、适应症:伤寒和副伤寒的辅助诊断
2、标本采集:血清。
3、检测方法: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A、B、C三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与受检血清做试管或微孔板定量凝集试验,以“++”凝集的最高血清稀释度为滴度。
4、参考范围:伤寒沙门菌O抗体<1:80、H抗体<1:160,A、B、C三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体<1:80。
5、临床意义:①因预防接种或隐性感染,血清中可含有一定量的有关抗体,且其滴度随地区而有差异。当伤寒沙门菌O凝集滴度≥1:80,H凝集滴度≥1:160,或副伤寒的沙门菌H凝集滴度≥1:80时有诊断意义。单次滴度增加不能定论,应在病程中逐周复查。若滴度逐次递增或恢复期滴度比初次≥4倍者有诊断意义。②O与H抗体的诊断意义:O抗体出现较早为IgM,持续约半年,消退后不易受非特异病原刺激而重现。H抗体出现较晚为IgG,持续时间长达数年,消失后易受非特异病原刺激而能短暂重现。因此,若O、H凝集滴度均超过参考范围,则伤寒和副伤寒的可能性大;若两者均低,患病的可能性小;若O不高H高,可能预防接种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若O高H不高,则可能感染早期或与伤寒沙门菌O抗原有交叉反应的其他沙门菌感染。③少数病例在整个病程中,肥达试验结果为阴性,其原因可能是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疗、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或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所致,发生率约为10%左右。
6、评价与问题:①现已可用ELISA测定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IgM抗体,在发病后一周开始升高,其灵敏度和特异性优于肥达试验,而且具有早期诊断价值。②IgM抗体滴度>1:20对诊断伤寒携带者有一定意义。
㈣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测定
人类对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的感染相当普遍,全世界大约1/3的人已感染过,但发生结核病者仍是少数,全球约有2000万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每年新发病例约有1000万人,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机体可产生抗体,但这些抗体在抗结核免疫中一般无保护作用。
1、适应症:辅助诊断结核病,尤其是肺外结核病。
2、标本采集:血清。
3、检测方法:用结核菌素纯化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作为抗原包被到固相载体上,检测血清中对应的抗体。常用ELISA。
4、参考范围:阴性。
5、临床意义:肺结核病的实验诊断主要依靠痰涂片抗酸染色查到抗酸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和分子生物学诊断。但由于痰涂片抗酸染色查抗酸杆菌的灵敏度低,分离培养与血清学鉴定的周期长、难度大,分子生物学诊断开展较少、假阳性率较高,使结核病的实验诊断较为困难。患者血清中的抗PPD抗体阳性,可作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之一,80%~90%的肺结核患者可为阳性,特别是对肺外结核的诊断有参考意义。
6、评价与问题:由于健康人群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较为常见,血清种可出现的一定滴度的结核分枝杆菌抗体,但并不一定发病,其检查结果应密切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进行诊断。
㈤幽门螺杆菌抗体测定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非常普遍,感染人体后可引起消化性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等。检测患者血清中抗HP菌体或脲酶的抗体是较为常用的无创性诊断HP感染的手段之一。
1、适应症: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辅助诊断。
2、标本采集:血清。
3、检测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IFA)、乳胶凝集试验、ELISA等。
4、参考范围:IgG、IgA型抗体的滴度<1:100(IFA)。
5、临床意义:①HP感染后,血清中可出现IgG、IgA型抗体。IgG抗体滴度升高并可持续数年,若在两周内滴度增加超过4倍,为急性感染。 IgA型抗体一般仅在局部产生,不一定每例患者均能检测到。②IgG抗体滴度升高被认为是HP慢性感染的标志,阳性IgA型抗体与胃炎的活动性呈良好的相关性。约70%的活动性胃炎患者血清中可查到抗HP抗体,60%~90%的溃疡病患者的病情与抗HP抗体相关。③在胃炎或溃疡病治疗约6个月后,IgG抗体滴度明显下降提示治疗有效。
6、评价与问题:由于HP的IgG抗体维持时间较长,检测血清中IgG抗体不宜作为胃炎或溃疡病治疗后是否根除的诊断试验。
㈥嗜肺军团菌抗体测定
1976年在美国费城举行退伍军人集会期间,爆发了一种不明原因的、以发热、咳嗽为主的呼吸道流行性感染性疾病,后来分离的致病菌在1978年由WHO正式命名为军团菌(legionella)。军团菌可引起肺炎型和非肺炎型感染,肺炎型主要由嗜肺军团菌引起,潜伏期2~10d。军团菌的分离培养较为困难,检测其抗体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适应症:协助诊断嗜肺军团菌感染。
2、标本采集:血清,在急性期(1周内)和和恢复期(3~6周)应分别采集。
3、检测方法:直接或间接免疫荧光法,ELISA。
4、参考范围:阴性(间接免疫荧光法)。
5、临床意义:嗜肺军团菌感染后,机体可产生特异性抗体。感染1周内IgM抗体产生,2周后IgG抗体出现,一个月内达到高峰。IgM抗体增高提示急性感染早期。IgG抗体可在体内持续数月,对流行病学调查有意义。一般情况下,应进行双分血清抗体滴度比较分析更有意义,恢复期比急性期抗体的滴度增加4倍以上,并且≥1:128有诊断意义;单份血清的滴度>1:256(间接免疫荧光法)有诊断意义。
6、评价与问题:①嗜肺军团菌抗体检测方法较多,敏感度多为70%~90%,特异性多为95%以上,在判断结果时应注意所用方法及其参考范围。②军团菌抗原与假单胞菌、变形杆菌、支原体、螺旋体等有交叉,可导致假阳性反应,但抗体的滴度较低,可见于约20%健康人。
㈦布鲁菌抗体测定
布鲁菌(Brucella)为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感染,过去多见于牧区,近年来散发于大中城市。布鲁菌病的潜伏期为5~21d,但也可高达数月。布鲁菌为细胞内寄生菌,感染后机体以细胞免疫为主,也可产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一般于感染2周后血液中开始出现。
1、适应症:布鲁菌病的辅助诊断,治疗后复发的监测。
2、标本采集:血清。
3、检测方法:玻片凝集试验以灭活的布鲁菌菌液作为抗原与待测血清反应,观察凝集现象,以发生凝集血清的最高稀释度报告。ELISA比玻片凝集试验更敏感。
4、参考范围:<1:80(玻片凝集试验)。
5、临床意义:血清学检查对布鲁菌病的诊断有意义,特别是对慢性期的患者,既有助于诊断,也能确定有无复发。当布鲁菌感染后,患者还未出现临床表现之前,血液中仅有低滴度的抗体;临床症状明显时,抗体滴度急剧升高,而且在患病后一年内还可维持较高滴度,以后可维持较低的滴度或转阴。若抗体滴度再次升高,则可能是复发或重复感染。若连续动态观察滴度逐渐升高,更具诊断价值。
6、评价与问题:①链球菌、伤寒、结核、流行性感冒、疟疾等急性感染时,玻片凝集试验可出现低滴度凝集,但<1:80。。②约有10%的布鲁菌病患者的玻片凝集试验呈阴性。③在判断抗体的阳性滴度时,应注意考虑当地的布鲁菌的隐性感染情况。④不同试验方法参考范围有差异。
二、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㈠人类巨细胞病毒抗体测定
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属于DNA病毒,是人类病毒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大部分被HCMV感染的健康人无临床症状,先天性HCMV感染可致胎儿畸形、智力发育障碍等。HCMV感染是否引起疾病与机体的抵抗力有关,近年来器官移植、肿瘤的放射治疗、艾滋病等患者感染HCMV增多。普通人群的HCMV携带率较高,而且可通过输血感染。HCMV感染后,机体可产生IgM、IgG、IgA型抗体,检测血清HCMV对诊断急性或活动性人类HCMV感染、了解机体对原发感染的免疫反应、筛选供血者、器官供体等有一定意义。
1、适应症:①免疫功能受损患者,如器官移植与骨髓移植受者、接受免疫功能抑制剂治疗或放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艾滋病患者继发的感染。②先天性和产时或产后HCMV感染。③献血者HCMV感染筛查。
2、标本采集:血清。
3、检测方法:ELISA。
4、参考范围:HCMV-IgM、HCMV-IgG、HCMV-IgA型抗体均为阴性。
5、临床意义:①普通人群中HCMV-IgG抗体阳性率可达40%~90%,HCMV-IgM抗体为阴性,表明HCMV的既往感染或潜伏感染率相当高。②器官移植与骨髓移植受者、接受免疫功能抑制剂治疗或放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艾滋病患者感染HCMV,如果HCMV-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或病毒活动期;若双分血清HCMV-IgG抗体滴度出现4倍以上增长,表明近期活动性感染。由于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感染HCMV后HCMV-IgM抗体滴度常常较低,HCMV-IgG抗体滴度也没有进一步升高,但HCMV-IgA型抗体滴度明显升高。③孕妇原发性HCMV感染:母体在妊娠期间,特别是妊娠的最初3个月,HCMV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孕妇原发性HCMV感染对胎儿的影响通过抗体检查一般有四种情况:a. HCMV-IgM阴性、HCMV-IgG阳性,大多数妇女为此结果,提示为既往感染,一般不需进一步检查或随访;b. HCMV-IgM阴性、HCMV-IgG阴性,为易感人群,妊娠期内每2个月复查一次;c. HCMV-IgM阳性、HCMV-IgG阴性,多为急性感染早期,但也有可能为假阳性,可在2周后复查,如果HCMV-IgG转为阳性则确定为急性期感染,否则可定为假阳性; d HCMV-IgM阳性、HCMV-IgG阳性,可能为妊娠期内原发感染或再次感染,应进一步检查脐血HCMV-IgM(20~25周)、脐血及羊水HCMV-DNA,如均为阳性可考虑终止妊娠。④产时或产后感染:在产时胎儿经过感染性的产道可被感染;产后婴儿吸食有感染性的母乳也可导致感染。出生后6个月以上的患儿,其体内原有的母体抗体基本消失,如果出现双分血清HCMV由阴性转为阳性,则提示原发HCMV感染;如果患病早期血清中有HCMV-IgG抗体,数周后的第二份血清抗体的滴度增长4倍以上,可诊断为近期感染,也可能是活动性感染,若双分血清抗体的滴度未发生变化,则可能是曾感染过HCMV。
6、评价与问题:①血清学诊断HCMV感染并非特异,最好以病毒学检查加以确诊,特别是结合HCMV-DNA检查对诊断更有意义。②HCMV在普通人群的感染率较高,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并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③HCMV感染后常可致血液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肝脏损伤引起血清氨基转移酶(ALT、AST)升高。遇患者有不明原因的上述异常时,可考虑作HCMV抗体检查。
㈡风疹病毒抗体测定
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为单股RNA病毒,是风疹的病原体。风疹是一种以全身麻疹样出疹伴耳后及枕下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较轻而一直不受重视,直到后来发现妊娠早期感染与胎儿先天缺陷有关才被重视。风疹病毒感染后机体可产生特异性RV-IgM和RV-IgG抗体,检测其滴度对诊断风疹、产前诊断、优生优育有重要意义。
1、适应症:风疹的辅助诊断,妊娠早期风疹病毒感染的筛查。
2、标本采集:血清、羊水。
3、检测方法:ELISA。
4、参考范围:RV-IgM和RV-IgG抗体均为阴性。
5、临床意义:①风疹病毒的易感人群为1~5岁的儿童和孕妇,如果RV-IgM和RV-IgG抗体均为阴性,表明无感染,可注射疫苗预防。②风疹的辅助诊断:一般应取双分血清,抗体滴度有4倍增高有意义。RV-IgM抗体出现为急性感染,患者在出现皮疹时即可测出,部分患者仅在皮疹后4~5d才能查到。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患儿一般在出生时血清中可查到IgM抗体和RV-IgG抗体(从母体获得);在羊水中查到RV-IgM抗体也可诊断。③妊娠早期风疹病毒感染:孕妇血清中出现RV-IgM抗体(伴或不伴RV-IgG抗体)时,应考虑是否中止妊娠;如果仅有RV-IgG抗体,滴度低且无增高的变化趋势,提示为既往感染;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RV-IgG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为近期风疹病毒感染。
6、评价与问题:风疹病毒抗体测定应结合风疹病毒RNA检查更为可靠。
㈢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测定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属于双链DNA病毒,根据限制性内切酶切点的不同可分为HSV-I和HSV-II两型。HSV在人群中感染较为普遍,并可导致多种疱疹性疾病。生殖器官以外的多为HSV-I感染(约占95%),生殖器官的感染多为HSV-II(约占78%)。HSV感染后,机体可产生IgM、IgG、IgA型抗体。
1、适应症:①单纯疱疹性疾病:口咽部疱疹、疱疹性角膜结膜炎、皮肤疱疹性湿疹、疱疹性脑炎、生殖器疱疹、新生儿疱疹。②免疫功能减低疾病,如器官移植受者、艾滋病、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继发的HSV感染。
2、标本采集:血清。
3、检测方法:间接血凝试验、ELISA。
4、参考范围:HSV-IgM、HSV-IgG、HSV-IgA型抗体均为阴性。
5、临床意义:①单份血清HSV抗体阳性较难诊断HSV感染,但双份血清HS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升高4倍以上)可诊断为原发感染。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HSV-IgG抗体滴度升高多为既往感染。感染后患者的HSV-IgG抗体滴度波动较大,不易对诊断复发感染进行诊断。②早孕时若感染HSV可影响胎儿发育,故HSV抗体常作为优生优育的检查项目之一。
6、评价与问题:HSV感染较为普遍,也存在隐性感染。抗体检测结果应结合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查综合分析。
㈣EB病毒抗体测定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属于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主要感染B淋巴细胞。EBV感染4~6周后出现病毒血症,EBV在被感染的B淋巴细胞中复制,并主要被细胞毒T淋巴细胞清除。细胞毒T淋巴细胞出现增生反应,在外周血中表现为以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具有复杂的抗原成分,包括病毒衣壳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 VCA)、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 EA)、EBV核相关抗原(EBV nuclus- associated antigen, EBNA )等,并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此外,EBV感染患者还可产生能与绵羊红细胞发生凝集的嗜异性抗体。检测EBV抗原特异的抗体和嗜异性抗体有助于诊断EBV感染相关的疾病。
1、适应症: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②Burkitt 淋巴瘤、鼻咽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2、标本采集:血清。
3、检测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ELISA,嗜异性凝集试验(heterophil agglutination test)。
4、参考范围:抗VCA、抗EA、抗EBNA阴性,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或滴度<1:28。
5、临床意义:EBV感染相关疾病具有不同的抗体变化特点,可通过血清学诊断和鉴别(见表3-2-1)。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抗VCA IgM阳性(阳性率约为85%),可持续4~8周,是IM急性期诊断的重要指标;抗VCA IgG阳性且滴度较高,病愈后可持续数月或一年以上但抗体滴度保持低水平,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约70%的患者可出现抗EA抗体,但滴度一般不高。嗜异性凝集试验一般于发病1周后出现阳性(滴度>1:56),2~3周抗体滴度达峰值,两次血清滴度上升4倍以上更有诊断意义。②EBV相关肿瘤:鼻咽癌患者血清抗VCA-IgA增高,抗VCA-IgM阴性,抗VCA-IgG滴度显著增高,符合率达90%以上;血清抗VCA-IgA在肿瘤治疗后病情好转时滴度下降,肿瘤复发时回升。③Burkitt淋巴瘤:血清抗EA-R、抗VCA-IgG滴度显著升高,抗VCA-IgM阴性。

EBV感染相关疾病的抗体变化特点
EBV感染
相关疾病 抗VCA 抗EA-D 抗EA-R
(IgG) 抗EBNA
(IgG) 嗜异性抗体(IgM)
 IgM IgG IgA IgG IgA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 + + - +/- - +++
EBV既往感染 - + - - - +/- + -
EBV复发感染 +/- +++ + + + + + -
儿童EBV
亚临床感染 ++ +++ + - - + - +/-
Burkitt淋巴瘤 - ++++ - +/- - +++ + -
鼻咽癌 - ++++ ++ + + +/- + -

6、评价与问题:①EBV在普通人群感染较为普遍,我国五岁以下儿童约有90%以上存在EBV抗体。②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为阳性外,血清病、甲型肝炎、乙型肝炎、霍奇金病等也可呈阳性,必要时应作吸收试验进行鉴别。
㈤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抗体测定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pidemic type B encephalitis virus),简称乙脑病毒,属于单链RNA病毒,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病原体。乙脑病毒感染后,机体可产生抗体,检测IgM抗体对乙脑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1、适应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辅助诊断。
2、标本采集:血清、脑脊液。
3、检测方法:ELISA。
4、参考范围:乙脑病毒IgM抗体阴性。
5、临床意义:急性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发病后,患者血清中3~5d即可出现特异性IgM抗体,脑脊液中最早可在第二天检测到。特异性IgM抗体在2~3周达高峰,阳性率可达90%以上,对乙脑的早期诊断有意义。
6、评价与问题:①乙脑的抗体还可用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检测补体结合抗体、血凝抗体等。血凝抗体产生早,单份血清滴度>1:320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增高4倍以上可确诊,急性期患者血清中该抗体阳性率达70%。补体结合抗体出现晚,不能用于早期诊断。②RT-PCR检测病毒核酸片段,适合于抗体尚未阳性病人的早期诊断,该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
㈥人类轮状病毒抗体测定
人类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 HRV)属于双链RNA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HRV分为A~G 7个组,A组HRV感染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B组HRV感染引起成人腹泻。HRV感染后机体可产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
1、适应症:无粘液和脓血的非细菌性婴幼儿急性胃肠炎、成人急性腹泻。
2、标本采集:血清。
3、检测方法:ELISA。
4、参考范围:HRV-IgM和HRV-IgG抗体均为阴性。
5、临床意义: 临床婴幼儿无粘液和脓血的非细菌性腹泻约有一半是由HRV引起,HRV-IgM抗体阳性提示现症感染。成人抗HRV-IgG抗体阳性,90%以上为既往感染,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增高,则有诊断意义。
6、评价与问题:HRV感染除检查抗体外,应结合HRV-RNA和抗原检查,诊断才更为可靠。
㈦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体测定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由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多布拉伐-贝尔格莱德病毒(Dobrava-Belgard virus)、汉城病毒(Seoul virus)和普马拉(Puumala virus)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在亚洲地区流行的病原体为汉坦病毒和汉城病毒。病毒感染人体后,潜伏期约2周,发病时出现以高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的综合征,1982年WHO统一命名为HFRS。HFRS病毒感染后,可产生IgM、IgG抗体,对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1、适应症:以高热(39~40℃),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症”),颜面、颈部、上胸部皮肤充血(“三红症”),皮肤及粘膜出血,蛋白尿、管型尿、血尿伴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疑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辅助诊断。
2、标本采集:血清。
3、检测方法:ELISA。
4、参考范围: HFRS-IgM、HFRS-IgG抗体阴性。
5、临床意义:HFRS感染发病后,血清中抗体出现较早,第2~3d,血清中可检出HFRS-IgM抗体,第7~10d达高峰;HFRS-IgG抗体在3~4d出现,第10~14d达高峰并可持续多年,并后或持久的免疫力。因此,单份血清HFRS-IgM抗体阳性、双份血清HFRS-IgG抗体滴度升高4倍或4倍以上,对HFRS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HFRS-IgG抗体滴度不升高多为既往感染,对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有意义。
6、评价与问题:HFRS是一种死亡率极高(可达60%)的传染病,除检查抗体外,应及时作病毒的核酸检测,使诊断更为准确。此外,其他试验也可发现较多异常结果,如血小板减少,血涂片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尿中出现大量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管型、尿沉渣中可见泌尿道脱落的巨大的融合细胞等,有助于HFRS的诊断。
三、寄生虫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寄生虫病(parasitic disease)的确诊依赖于查到病原体,但是在感染早期、轻度感染、单性感染(仅有雌虫感染)、隐性感染、某些寄生虫感染后寄生的部位特殊而难于查出病原体,导致临床诊断困难时,血清学试验则可以辅助诊断寄生虫感染,而且对流行病学调查等也有特别的意义。
㈠囊虫抗体测定
囊虫病(cyticercosis)是链状带绦虫(Taenia solium),又称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又称囊虫)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所引起的严重的寄生虫病,常产生严重后果,脑组织损伤较重者可致死。根据感染组织活检可确诊囊虫病,血清学试验检测囊虫的特异性IgG抗体可作为临床筛查或辅助诊断囊虫病。
1、适应症:来自绦虫/囊虫病(囊尾蚴病)流行区,有排绦虫接片或食“米猪肉”史者,有疑似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尚未确诊者。
2、标本采集:血清、脑脊液。
3、检测方法:ELISA、间接血凝试验(indirect haemagglutination test, IHA)。
4、参考范围: IgG抗体:ELISA 血清<1:64,脑脊液<1:8;IHA血清<1:128,脑脊液<1:8。
5、临床意义:囊虫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特异性IgG抗体滴度高于参考范围。ELISA的阳性率可达90%,但与棘球蚴感染患者血清有交叉反应。IHA的阳性率可达82%,而且特异性较高。当患者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基本排除了其他与之鉴别的疾病(尤其是棘球蚴病),而且血清和脑脊液特中特异性IgG抗体均为阳性,或用ELISA、IHA两种试验检查特异性IgG抗体均为阳性,结合头颅CT(或MRI)显像和病史,可诊断囊虫病。
6、评价与问题:①不同实验室所用血清学检测方法有所不同,参考范围有差异。②囊虫病在我国的东北、华北、河南、内蒙古较为多见。
㈡弓形虫抗体测定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疾病。母体妊娠时感染可传递给胎儿,引起胎儿先天性弓形虫病。成人感染一般多为无症状带虫状态,当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时,隐性感染可活化,导致重症弓形虫病,常见于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艾滋病、肿瘤的放化疗。刚地弓形虫感染后,机体可产生特异性抗体。血清学试验检测弓形虫的特异性抗体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1、适应症:①孕前或孕期优生优育常规检查,先天性弓形虫病诊断。②免疫功能受损有关疾病,如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艾滋病、肿瘤的放化疗等疑为弓形虫继发感染。
2、标本采集:血清。
3、检测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ELISA。
4、参考范围:IgM、IgG抗体均为阴性。
5、临床意义:①弓形虫感染较为普遍,我国普通人群中弓形虫抗体的阳性率为0.3%~11.8%,平均达5.3%;有些国外人群的阳性率较高,可达25%~50%,在分析血清学诊断结果时应特别注意。一般而言,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提示急性感染,对早期诊断弓形虫病有意义。检测特异性IgG抗体的动态变化对慢性感染或既往感染诊断也有一定价值。②优生优育检查:孕前检查孕妇IgG抗体阳性,提示已获保护性免疫;若孕前检查孕妇血清抗体为阴性、而孕期呈阳性,则胎儿有感染弓形虫的危险,孕妇应自怀孕之日起每6周复查一次,如果抗体滴度逐渐升高,胎儿感染的危险性增大。
6、评价与问题:①IFA所测抗体多为虫体表膜抗原诱导的特异性抗体,因此具有早期诊断价值,但血清中有类风湿因子或抗核抗体时可出现假阳性反应。②ELISA敏感性高于IFA,且特异性强,简便快速,操作易自动化控制。采用IgM抗体捕获试验 (antibody-capture assay),以抗人lgM抗体检测患者血清中IgM抗体,用于先天性以及急、慢性弓形虫病人IgM检测具有较满意效果,可消除类风湿因子的干扰。
㈢日本血吸虫抗体测定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e japonicum)属于在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的病原体,寄生于人类及多种哺乳动物的静脉血管内,患者常因严重感染而丧失劳动力或迁延不愈而危及生命。机体感染血吸虫后可产生特异性IgM、IgG、IgE型抗体,对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有一定意义。
1、适应症: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肝脾肿大、腹水,疑为血吸虫感染的辅助诊断。
2、标本采集:血清
3、检测方法:①环卵沉淀试验 (circumoval  preciptin test,COPT) 为血吸虫病诊断最常用的试验之一。利用血吸虫卵内毛蚴分泌的抗原物质透出卵壳,与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在虫卵周围形成镜下可见的沉淀物,即为阳性反应。通常检查100个虫卵,阳性反应虫卵数(环沉率)≥5%时即为阳性。②ELISA:用纯化的血吸虫或虫卵抗原成分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
4、参考范围:COPT阴性,ELISA:IgM、IgG抗体均为阴性、IgE抗体为0~150IU/L。
5、临床意义:①日本血吸虫病患者COPT阳性率为94.1%~98.6%,有早期诊断价值。健康人假阳性率约为3%左右。日本血吸虫病患者治疗有效后COPT转阴较慢,治疗后1年转阴率仅达27%左右,治疗后2年转阴率为40%以上,治疗后4年转阴率为80%以上。若血吸虫病患者距末次治疗时间已3~5年,而COPT环沉率≥3%,可结合临床表现考虑给给予再治疗。②ELISA特异性和灵敏度较高(95%~100%),假阳性率为2.6%,可区分抗体的类型。血吸虫早期感染时,IgM、IgE抗体阳性,有诊断意义。IgG抗体阳性提示处于感染的恢复期或既往感染,可持续数年。
6、评价与问题:血吸虫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较多,包括环卵沉淀试验、尾蚴膜反应、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酶染色试验、酶联免疫印渍技术等,各有一定的有缺点,以ELISA的应用较为广泛和实用。
四、其他病原体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㈠立克次体抗体测定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微小的杆状或球状体、革兰染色阴性、专性寄生(除极少数外)在宿主细胞内繁殖的微生物。立克次体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普氏立克次体(R. prowazekii)感染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莫氏立克次体(R. mooseri)感染导致地方性斑疹伤寒,东方立克次体(R. orientalis)感染引起恙虫病。由于立克次体的分离培养与鉴定较为困难,因此,检测血清中立克次体的特异性抗体或交叉反应抗体(外斐试验),进行血清学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适应症: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的辅助诊断。
2、标本采集:血清。
3、检测方法:①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变形杆菌中的某些特殊菌株如X19、X2、Xk的菌体抗原(O抗原)与某些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能出现交叉反应。用这些变形杆菌代替立克次体与患者血清作凝集反应,可作为立克次体感染的辅助诊断。②免疫荧光试验(IFA)、ELISA、补体结合试验(CFA)
4、参考范围:外斐反应阴性,IFA、ELISA、CFA阴性。
5、临床意义
⑴外斐反应:凝集反应滴度>1:25以上,病程中持续增高为阳性。各种立克次体感染性疾病的外斐反应的鉴别诊断见表3-2-2。外斐试验阳性率的高低与取材时间有很大关系,通常抗体在发病第一周内多为阴性或低滴度,人体感染立克次体发病后一周后可产生与变形杆菌菌体抗原(OX)交叉反应的抗体,3~4周达高峰,以后很快下降。抗体滴度≥1:160时有意义,≥1:320或恢复期与急性期的双份血清试验凝集的滴度增加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流行性斑疹伤寒的OX19凝集反应阳性率可达100%。

表3-2-2 各种立克次体感染性疾病的外斐反应的鉴别诊断
立克次体感染性疾病 变形杆菌菌体抗原与血清的凝集反应
 OX19 OX2 OXk
流行性斑疹伤寒 ++++ + -
地方性斑疹伤寒 ++++ + -
恙虫病 - - ++++
Q热 - - -

⑵ELISA:可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尤其是IgM抗体的检出对早期诊断有意义。IFA是诊断立克次体感染较常用的方法,病程早期和晚期的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增加4~8倍可明确诊断。CFA多用于Q热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
6、评价与问题:变形杆菌性泌尿系感染、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疟疾、布氏杆菌病、严重肝病等可出现外斐反应假阳性,因此对外斐反应结果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㈡钩端螺旋体抗体测定
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为细长、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的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引起钩端螺旋体病。患者轻似感冒,重者可因钩端螺旋体产生的毒素出现中毒症状、黄疸、肺出血、DIC、休克,甚至死亡。钩端螺旋体感染后,机体可产生特异性抗体,血清学诊断有一定意义。
1、适应症:钩端螺旋体病的辅助诊断。
2、标本采集:①血清,应采取病程早期和晚期双份血清,一般在疾病初期和发病第3~4周各采血一次。②脑脊液,有脑膜刺激症状者可采取脑脊液检测特异抗体。
3、检测方法:①显微镜凝集试验(microscopic agglutination test,MAT):用钩端螺旋体与待测血清反应,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阳性反应出现钩端螺旋体凝集或溶解现象。②乳胶凝集试验(LAT):吸附钩端螺旋体特异性抗原乳胶颗粒与待测血清反应,出现凝集为阳性。③ELISA或IgM-斑点ELISA。
4、参考范围:血清和脑脊液MAT、LAT、ELISA均为阴性。
5、临床意义:钩端螺旋体感染人体一周后开始产生抗体,5~8周达到高峰。①MAT凝集滴度≥1:300或恢复期血清比早期血清滴度≥4倍时有诊断意义。②LAT凝集滴度>1:2为阳性。③ELISA可检出特异性抗体,尤其是IgM抗体对早期诊断更有意义。
6、评价与问题:①MAT有较高的特异性,但要用活的钩端螺旋体培养物,操作较为繁琐。②ELISA尤其是IgM-斑点ELISA,简便、快速,而且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度,尤其是可检测抗体的类型,更有利于早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㈢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病原体,患者可发生咽炎、支气管炎、肺炎和肺外并发症。支原体肺炎约占非细菌性肺炎的1/3以上,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后,机体可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抗体,用免疫学方法检测对协助临床诊断有一定意义。
1、适应症: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标本采集:血清。
3、检测方法:①ELISA。②补体结合试验(CFT)。③冷凝集试验(cold agglutination test, CAT):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机体可产生一种非特异的寒冷红细胞凝集素,能在0~4℃凝集自身或“O”型人红细胞。试验时取患者稀释血清与“O”型人红细胞在0~4℃做凝集反应,以最高血清稀释度发生凝集的稀释度报告滴度。Garrow建立的一种简便、快速方法较为实用:0.2ml全血与0.2ml 3.8%枸橼酸钠混匀,0~4℃冰箱中15~30s取出,倾斜试管观察有无凝集反应,呈粗大絮状凝集为阳性。
4、参考范围:ELISA、CFT、CAT均为阴性。
5、临床意义:①ELISA检出特异性肺炎支原体的IgM、IgG抗体有意义,IgM抗体对早期诊断更有价值。②CFT:主要检测的是IgM抗体,初次感染时可呈阳性,单份血清的抗体滴度≥1:64~128或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增加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③CAT: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在发病后约2周出现非特异的寒冷红细胞凝集素、4周达峰值、6周后开始下降或消失。血清中抗体的滴度≥1:64或或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增加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约33%~76%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CAT阳性。
6、评价与问题:CAT的特异性不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感冒、肝硬化、冷凝集素综合征患等部分疾病可出现假阳性反应,应注意结合临床或其他检查鉴别。

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的检查编辑本段回目录

肝炎病毒,又称嗜肝脏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病毒性肝炎(virus hepatitis),肝脏以炎症损伤和坏死病变为主,并常伴全身性反应,有急性、慢性、慢性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等类型。肝炎病毒均能在肝细胞内复制,现在能定性的有甲、乙、丙、丁、戊、己、庚七种肝炎病毒,最近我国已发现并克隆出第八种肝炎病毒——辛型,日本又发现一种新的输血后肝炎病毒(TTV)等,但仍有5%的感染性肝炎尚无法归类。病毒性肝炎流行全球,具有流行面广,传染性强,合并症多和后遗症严重等特点,已成为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全世界已有几亿人感染肝炎病毒,每年约有几百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肝炎和与之有关的疾病,甚至超过恶性肿瘤对人类的危害。仅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和带病毒者就有3亿多人。我国人群的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较高,携带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者约有1亿多人。由于国家重视防治,投巨资研究肝炎疫苗和积极推行计划免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知识的普及,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正在逐年降低,但病毒性肝炎的后遗症仍是今后严重的治疗和社会保健问题。及时发现和早期诊断病毒性肝炎是防治的基础,诊断病毒性肝炎最基本的方法是实验诊断,主要是应用免疫血清学试验检查患者血清中具有诊断价值的肝炎病毒抗原和相应的抗体,分子生物学诊断对肝炎病毒基因的检查、病毒载量的估计、治疗等也有重要意义。
一、甲型肝炎
1973年Feinslone 首先用免疫电镜技术在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发现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HAV属于RNA病毒,经粪—口途径传染,病毒进入肝脏后在肝细胞内复制、增殖,大量病毒可随胆汁排入肠道,随粪便排出,同时也将病毒释放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病毒血症从感染到消失,一般可持续2个月左右。各地HAV无抗原性差别。HAV 的抵抗力较强,能耐受56℃ 30分钟或室温1周。从粪便排出的病毒毒力较强,故粪—口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感染病毒后的早期,粪便中能检出HAV ,2~3周后明显减少。HAV感染后,机体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并获得持久免疫力,与其他肝炎病毒无交叉免疫反应。甲型肝炎发病有明显的流行性,可爆发或散在发病,病程较规律,可分为潜伏期、症状期和恢复期。潜伏期一般约15~50d,平均28d左右。HAV感染后,在患者血清转氨酶(ALT)升高前的5~6天,病毒已经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和粪便中。发病2~3周后,随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血清和粪便的病毒量减少,传染性逐渐消失。HAV感染的患者大多表现为亚临床或隐性感染,仅少数人表现为轻型无黄疸型或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除急性肝细胞大量坏死的重型肝炎外,一般预后较好,多数在2个月左右就可治愈,较少转为慢性肝炎。一般没有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和慢性发病过程。在我国,甲型肝炎在各类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所占比例最高,约为50%左右。
㈠适应证:①HAV感染及其所致的轻型无黄疸型或急性黄疸型肝炎、急重症肝炎的诊断。②除外HAV的现症感染。③监测抗HAV感染治疗效果或迁延过程。④监测患者粪便中HAV的排泄。⑤监测HAV感染后的免疫状态。
㈡标本采集
1、血清:尽可能采集到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抗HAV-IgG或抗HAV总抗体(IgM、IgG、IgA)的滴度较为稳定,在4℃存放3周以上无明显下降。
2、粪便:应在发病前2周内或出现症状后几天中采集。用含0.02%叠氮钠PBS配制20%的粪便匀浆。此标本可在-70℃存放6个月以上,不会明显地丧失抗原性。
㈢检测方法:
目前对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的检测以HAV的抗原和抗体为主,近年来开展了HAV核酸检查。应用的方法包括免疫电镜(IEM)、放射免疫分析(R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cDNA-RNA分子杂交技术等。
㈣参考范围:
1、抗HAV-IgM、抗HAV-IgA:阴性;抗HAV-IgG阳性可见于既往感染的部分成年人。
2、HAV抗原(hepatitis A virus antigen,HAVAg):阴性。
3、HAV-RNA:阴性。
㈤临床意义
1、HAV抗体测定
HAV抗体是HAV刺激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属于保护性抗体,抗体可分为IgM、IgG和IgA三种类型。在甲型肝炎的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过程中,机体都可产生抗HAV的IgM和lgG抗体。前者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出现,后者在恢复后期出现,并可维持多年,对同型病毒的再感染有免疫力。
⑴血清抗HAV-IgM
抗HAV-IgM是感染HAV后的早期抗体,感染HAV 1周后就能产生,绝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即可查到,在发病后2周可达100%,一般在血中持续存在2~6个月。血清抗HAV-IgM阳性表明机体HAV急性感染,它是早期诊断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指标,阴性时一般可以除外HAV的现症感染。
⑵血清抗HAV-IgG
抗HAV-IgG 的产生较IgM型抗体稍晚,一般在感染HAV约10d后血清即可出现,2~5个月后达高峰,以后有所降低,但可长期存在于血中。高滴度IgG型抗体对诊断HAV感染有参考价值;低滴度是既往感染HAV的标志。可用抗HAV-IgG对病情进行监测,观察抗HAV-IgG动态变化,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但应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20岁以下健康人的阳性率很低,阳性率可随年龄上升而逐渐上升,40岁以上时的阳性率可达70%以上。若仅检查抗体,更应结合其他资料判定临床意义。目前已有HAV疫苗,效果很好,接种后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
⑶抗HAV-IgA
抗HAV-IgA是在感染HAV后肠道粘膜细胞分泌的局部性抗体,此抗体既可从甲肝患者粪便中在HAV抗原(HAVAg)消失后检出,其阳性期可达4个月;也可从甲肝急性期和恢复期血中检出。
2、HAV抗原测定
⑴粪便HAVAg:HAV感染后,首先在肠上皮细胞增殖,而后入血达肝细胞,在肝细胞内复制,形成病毒血症。健康人血清HAVAg为阴性。HAVAg阳性见于70.6%~87.5%的甲肝患者。HAVAg于发病前两周可从粪便中排出,发病第一周粪便的阳性率约为42.9%,1~2周约为18.3%,2周后消失。粪便HAVAg的分泌和患者的感染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如果粪便HAVAg阴性,一般不再需要对患者采取隔离或特殊的防疫处理措施。
⑵血清HAVAg:检出HAVAg具有确诊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价值。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极似甲型病毒性肝炎,而HAVAg阴性时,可能是病毒血症期已过,病毒在血中消失,此时应检查HAV抗体,以协助诊断。
3、HAV-RNA检测
HAV的核苷酸序列已知,用RT-PCR检查血清或粪便中HAV-RNA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比检测HAVAg更灵敏。HAV-RNA阳性对诊断HAV感染具有特异性,特别对早期诊断意义更大,尤其适合于诊断有迁延过程的甲型肝炎。
㈥评价与问题
1、如果血清中抗HAV-IgG的滴度过高时,抗HAV-IgM可出现假阳性。
2、由于粪便中可能存在抑制RT-PCR反应的物质,若HAVAg阳性,HAV-RNA检测可呈阴性,此时应做血清HAV-RNA的检查。肝素抗凝血可导致HAV-RNA检测呈假阴性。
乙型肝炎的诊断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属于肝DNA病毒科的病毒之一,又称Dane颗粒,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HBV感染可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无季节和地域性,可急性发病,无症状带病毒,持续带病毒感染,症状不明显和迁延不愈形成慢性乙型肝炎等。因HBV抗原是在澳大利亚的一名经常输血的血友病病人的血液中发现,并能与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发生反应,故初期称为澳大利亚相关抗原(Australia associated antigen),简称“澳抗”。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HBV颗粒直径42nm,分核心和外壳两部分。核心中含有双股DNA、DNA聚合酶和核心蛋白,即HBV核心抗原(HBcAg)。外壳(外膜)为脂蛋白,即外壳蛋白,内含HBV表面抗原(HBsAg)。血中除有完整的HBV外,还可有小球形和管形颗粒,它们均是装配完整病毒过程中过剩的外壳,不含DNA,其成分为HBsAg。HBV基因编码区包括S、C、P、X。S区表达的是HBV的外壳蛋白,其基因有前S1(pre-S1),前S2(pre-S2)和S,产物依次是前S1抗原、前S2抗原和HBsAg。C基因编码表达产物是HBV核壳的核心蛋白,即C蛋白,它可分为C基因和前C基因,其产物分别是HBcAg和HBV e 抗原(HBeAg)。HBcAg是病毒核衣壳的组分,一般技术无法在血清中检出。HBeAg不属于病毒的结构蛋白,合成后分泌至病毒颗粒外,病毒复制时血清中出现。 P区编码表达产物是DNA聚合酶(DNA-P)。X区编码表达的产物是HBxAg,因指导产生的蛋白质尚未肯定,故称X区。HBV主要通过输血、注射、手术、牙科操作等是污染的血液进入人体而感染;性行为引起的粘膜微小损伤,通过精液、阴道分泌物可感染;胎儿或新生儿可在围产期感染。
HBV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针对各种病毒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目前,临床实验室可检查的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主要包括HBsAg、HBcAg、HBeAg、前S1蛋白、前S2蛋白和HBxAg等,以及4个抗原—抗体系统的相应抗体——抗HBs、抗HBc、抗HBe、抗前S1和前S2抗体。此外,HBV-DNA作为HBV感染最直接的证据在近年来也逐渐开始临床应用。
㈠适应证:急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抗病毒治疗的监测与评价,疑为HBV感染的病毒携带者,健康体检、献血者检查、输血前检查等,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前后的监测。
㈡标本采集:
1、血清标志物检测:血清或血浆,血清标志物稳定性较好,如在5日内测定,存放于2~8℃。如果检测时间推迟,标本必须-20℃以下冷冻。肝素化或严重溶血的标本偶可引起EIA的假阳性反应,应避免。
2、核酸分析的标本:应在6h内加以处理,在24h内检测或存放于-70℃。血清、EDTA或枸橼酸钠抗凝血适合于PCR试验。肝素抗凝血浆则不宜作PCR,因为肝素可与DNA相结合,干扰Taq聚合酶作用,导致PCR假阴性。
㈢检测方法:血清标志物检测常用ELISA、微粒子酶免疫试验(microparticle enzyme immunoassay,MEIA)或RIA,以ELISA和MEIA较为常用。HBV-DNA分析常用定量或定性PCR、DNA分子杂交。
㈣参考范围:HBsAg、HBeAg、抗-HBe、抗-HBc、HBV-DNA均为阴性。抗-HBs阴性或<10IU/L,注射过乙肝疫苗后可呈阳性。
㈤临床意义
1、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⑴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HBsAg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液中,一般与HBV同时存在,所以它是判断HBV感染的特异性血清标志物之一。血清中检测到HBsAg,表明患者感染了HBV。①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或急性期,绝大多数乙型肝炎患者发病后1~4个月均为血清HBsAg阳性,但约有5%的急性乙型肝炎和少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为阴性,称为HBsAg阴性肝炎,这些患者只有通过抗HBc-IgM或HBV-DNA等检查才能确诊。②HBV所致的慢性肝病、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等血清HBsAg多为阳性。③血清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以上,在短期内机体清除病毒的可能性较低,一般称为HBsAg携带者状态(HBsAg carrier status),但应进一步作其他检查。④HBsAg的定量分析:血清HBsAg含量变化是急性乙型肝炎预后的最好标志,在病程中间隔3周的两次血清检测HBsAg浓度减低一半以上,证明患者能够消除HBV而恢复健康;反之,则发展为HBsAg携带者状态,并且与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有关。急性乙型肝炎发病时,患者血清中通常可检测到HBsAg 的浓度为30~300000μg/L,平均值为40000μg/L,与慢性肝炎类似。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比阴性的患者具有更高的HBsAg浓度,无症状HBsAg携带者状态的血清HBsAg浓度平均为8000μg/L。
⑵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gen,HBcAg)是HBV的核心蛋白,为内衣壳成分,往往与核酸在一起,具有传染性。它在肝细胞核内复制后移入细胞质,再被由细胞质合成的HBsAg包被形成完整的病毒进入血液中。若在血清中检出HBcAg,是HBV复制的佐证。但因为HBcAg存在于HBV的核心中,外包HBsAg,而HBsAg较HBcAg多万倍以上,装配HBV后往往剩余HBsAg,而无多余的HBcAg,又因HBcAg的抗原性很强,能产生高效价的抗HBc,两者有很强的亲和力,在血清中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很快被清除,所以用一般方法在血清中查不到HBcAg,但用特殊试验仍可查出。
⑶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e 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HBeAg)是HBV核心颗粒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质,具有抗原性。它存在于HBV颗粒内,与HBV有伴随关系。血清中检出HBeAg表明体内存在HBV,并且有完整的HBV复制,肝细胞有进行性损伤和具有高度传染性,病情处于急性期。HBeAg存在于HBsAg阳性者的血液中,出现时间稍后于HBsAg,HBsAg滴度越高,HBeAg的阳性率也越高,HBsAg阴性者,很少有HBeAg阳性。HBeAg在血清中存在的时间短,为3~6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转为阴性,通常与血清氨基转移酶活性下降和恢复期开始有关。在慢性活动性肝炎和HBsAg携带者中,HBsAg、HBeAg、抗HBc均可为阳性,这种“三阳”病人具有高度传染性,且较难转阴性。HBeAg单项阳性者很少见。若持续阳性超过12周,表明HBV感染转为慢性,提示急性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极少有HBeAg阳性的HBV携带者无临床症状。HBeAg阳性转为抗HBe阳性时,一般表明病情好转或恢复。孕妇阳性可引起垂直传播,致90%以上的新生儿呈阳性。
2、乙型肝炎病毒抗体
⑴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body,抗-HBs)是患者对HBsAg所产生的一种抗体,它对HBsAg 有一定的中和作用,是一种保护性抗体,抗体可阻止HBV穿过细胞进入新的肝细胞,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抗-HBs(anti-HBs)一般在急性乙型肝炎发病后3~6个月才出现,80%~90%的患者在病毒消除后血清中可以检测到抗-HBs,但有时可延迟出现,一旦出现常可持续多年。极少的急性乙型肝炎病例可以同时检测到抗-HBs和HBsAg阳性,这属于血清学不典型病程的乙型肝炎,抗-HBs可能在发病前已经是阳性,也可能是双重感染或再感染两种不同血清型的HBV。成功进行免疫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大多数人均可出现抗-HBs。HBsAg消失、抗-HBS出现提示HBV感染痊愈,失去传染性并对相同血清型的HBV再感染具有免疫力。
⑵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测定
由于HBcAg的抗原性很强,感染后免疫反应出现最早,继之产生高滴度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body,抗-HBc)。抗-HBc(anti-HBc)不是保护性抗体,能影响杀伤性T细胞对靶抗原的攻击作用,主要为IgM和IgG两型抗体。
①抗HBc-IgM:是机体感染HBV后,在血清中出现最早的特异性抗体,是初期反应性抗体,常继HBsAg和 HBeAg阳性后出现在血中,2~3周即可达到高峰,可保持半年左右或更长。急性乙型肝炎时,抗HBc-IgM滴度显著升高,是近期感染HBV、HBV复制和传染性强的重要的血清标志物。恢复或康复时,抗HBc-IgM滴度渐降低甚至消失。如持续不降和保持高滴度,提示转为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时,抗HBc-IgM可持续低滴度阳性。检查抗HBc-IgM对HBsAg阴性的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更有意义。在无症状的献血者血清中,单独查到抗HBc-IgM阳性而无其他HBV血清学阳性结果可能为假阳性,若HBV-DNA阳性则为新近感染。
②抗HBc-IgG:在急性乙型肝炎病程中出现较晚,无论在感染的恢复期和慢性持续性感染时均为阳性,是感染过HBV的标志物。抗-HBc-IgG对机体无保护作用,其阳性可持续数十年甚至终身。单项抗HBc-IgG阳性时,应注意随访观察:若HBsAg转为阳性或HBV-DNA阳性提示低水平携带,如果抗HBs出现阳性提示既往感染。经输血或胎盘可以被动获得抗HBc-IgG。
⑶乙型肝炎病毒e 抗体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epatitis B virus e antibody,抗-HBe)是病人或携带者经HBeAg刺激后所产生的的一种特异性抗体,常于HBeAg后出现于血液中。抗-HBe检出表明HBV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病情好转,预后良好。也有少数病人的HBV-DNA整合在宿主肝细胞的DNA上,虽HBeAg消失并转为抗-HBe阳性,但病情尚未好转,仍具高度传染性,此时应检查HBV-DNA更为可靠。在HBsAg和抗HBs阴性患者的血清中检出抗HBe和抗HBc,也是近期感染HBV的佐证。抗-HBe不是保护性抗体,出现后不能保证HBeAg被清除。
3、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前S1 、S2及其抗体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前S1、S2是HBV表面蛋白成分,为HBV侵入肝细胞的主要结构成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前S1、S2抗体是HBV的中和抗体。Pre-S2阳性提示HBV复制异常活跃,有传染性。抗Pre-S2阳性见于乙肝急性期及恢复早期,提示预后较好。
4、乙型肝炎病毒DNA 
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呈双股环形,是HBV的基因物质,也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HBV-DNA阳性是诊断乙型肝炎的佐证,尤其是对HBV突变株感染的诊断更为准确。通过DNA杂交技术检测HBV-DNA的低限可达1pg DNA,相当于106 HBV基因组DNA,阳性结果表明血液中存在大量HBV,具有高度传染性,但阴性结果并不能除外相对低浓度的HBV存在。定量PCR测定HBV-DNA对监测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有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除具有大多数病毒性肝炎的特点外,它的转归比较复杂,可有无症状带病毒者。发病有潜伏期,急性期,恢复期,还可转为慢性肝炎(迁延型或活动型),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及病后带病毒者等。HBV有较大的变异性,变异模式较多,可使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HBV感染的血清标志物检测常见结果的分析
HBsAg HBeAg 抗HBc 抗HBc-IgM 抗HBe 抗HBs 临床意义
+ + - - - - 潜伏期或急性HB早期,HBV复制活跃
+ + + + - - 急性或慢性HB,HBV复制活跃
+ - + + - - 急性或慢性HB,HBV复制减弱
+ - + + + - 急性HB恢复后期或慢性HB,HBV复制减弱
+ - + - + - 慢性HB,HBV复制停止
- - + + - - HBsAg阴性的HB,急性HB恢复期、尚未产生抗HBs和抗HBe
- - + - - - 既往HBV感染,未产生抗HBs
- - + + + - 急性HB恢复期,HBV复制极弱,尚未产生抗HBs
- - + - + + 急性HB恢复期或痊愈
- - + - - + 急性HB恢复期或痊愈,既往HBV感染
+ + + + - + 急性或慢性HB,不同亚型HBV再感染
+ - - - - - HBV急性感染早期,无症状携带者
- - - - - + 急性HB痊愈,接种疫苗后获得性免疫

  ㈥ 评价与问题
1、避免标本污染、溶血,红细胞溶解时会释放出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物质,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为标记的测定中,溶血标本可能会增加非特异性显色。细菌污染由于菌体中可能含有内源性HRP,也会产生假阳性反应。
2、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HBsAg时,若测定标本中含量异常增高的HBsAg时,注意钩状效应出现的假阴性结果,当检查结果有矛盾时,应注意将血清稀释后测定。
3、HBsAg亚型的影响:HBsAg有ADR、ADW、AYR、AYW等亚型,虽然每种亚型均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的反应性,但可能引起检测的误差。
4、类风湿因子(RF)的干扰:RF是一种自身抗体,多为IgM型,能和多种动物IgG的Fc段结合。用作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的血清标本中如含有RF,它可充当抗原成份,同时与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结合,表现出假阳性反应。
5、不同试验方法判断阴性和阳性结果的标准有差别,在分析结果时应注意。例如用ELISA检测时,一般以病人(P)和对照(N)的吸光度比值(P/N)<2.1报告为阴性,P/N≥2.1为阳性。用MEIA时,常以标本(S)与对照的临界值(cutoff, CO)的比值(S/CO)判断,HBsAg、HBeAg的S/CO值<1为阴性,抗HBe、抗HBc的S/CO值≥1为阳性。抗HBs定量时,<10 IU/L为阴性。
三、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为线状单股正链RNA病毒,属黄病毒属,是丙型肝炎的病原体。HCV-RNA由编码区、5'-非编码区和3'-非编码区组成。编码区包括两部分,即结构区与非结构区。前者较保守,后者易发生变异。结构区分C区、M区和E区,相应的编码物分别是核心蛋白、基质和囊膜蛋白,由它们组成病毒颗粒。非结构区分别为NS1、NS2、NS3、NS4和NS5基因,相应编码产物依次为NS1、NS2、NS3、NS4和NS5蛋白。其中NS1蛋白可能是可溶性补体结合抗原,NS3为HCV-RNA的螺旋酶,NS5为HCV-RNA指导的RNA多聚酶。
HCV最初从输血后黄疸性肝炎病人的血清中检出,曾称为输血后肝炎、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HCV的传染方式与HBV相同,主要是经输血、注射感染,也能通过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染。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易转为慢性,发展为肝硬化的比例也较高,部分可恶变。丙型病毒性肝炎常与非肠道传染的乙、丁和庚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从临床表现上较难与以上几种病毒性肝炎鉴别,主要依靠实验诊断。
㈠适应证:疑为HCV感染者
㈡标本采集:血清或血浆(避免使用肝素作为抗凝剂)。由于血标本中存在高水平的RNA酶,血液标本要尽快地分离血清或血浆,去除粒细胞等对病毒RNA的降解作用。分离后的标本应在采集后4h内放入冰箱或冷冻,解冻之后的标本应保持在低温状态,避免反复冷冻和解冻。
㈢检测方法:
1、血清中抗HCV检测:①常用ELISA,敏感度较高,但有一定比例的假阳性,临床多作为筛查试验。②重组免疫印迹法(recombinant immunoblot assay, RIBA):特异性较高,常作为ELISA阳性标本的确证试验。
2、HCV-RNA检测:常用RT-PCR。
㈣参考范围
   血清抗HCV-IgM、抗HCV-IgG均为阴性,HCV-RNA阴性。
㈤临床意义
HCV的初发感染比较隐匿,大多数呈亚临床经过,约20%~30%的感染者呈急性肝炎表现,病程一般约7~8周,一部分患者体内的HCV可完全被清除而达到临床痊愈;少数患者可同时或重叠其他肝炎病毒(如HBV)感染引起重症肝炎;另一部分患者可转为慢性感染。慢性HCV感染者约40%~60%转为慢性丙型肝炎,一部分为转氨酶不升高的HCV携带者。
1、抗HCV
抗 HCV 是机体针对HCV基因编码蛋白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属非保护性抗体,产生较晚可分为抗HCV-IgM和抗HCV-IgG两类。
⑴抗HCV-IgM:产生较早,对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早期诊断和判定预后有意义,急性期的阳性率近70%,病情恢复时可阴转。持续阳性提示可能已转为慢性肝炎。输血后感染HCV,血清抗HCV-IgM阳性率可达90%左右,持续时间为3~4个月。
⑵抗HCV-IgG:一般在发病较长时间后才能检出,急性期的阳性率仅为50%, 所以对诊断急性丙型病毒型肝炎有一定的局限性,常用于献血者的筛选。其阳性可作为慢性丙型肝炎有无活动的指标,也是干扰素治疗无效的指标,但阴性不表明病毒复制停止。抗HCV-IgG一旦出现,可持续存在。
2、HCV-RNA
HCV-RNA阳性是HCV感染的直接证据,表明存在活动性感染、且有传染性。HCV感染后,在血清中抗HCV出现和转氨酶升高之前病毒载量已达高峰,当血清中抗体出现后,病毒水平显著降低。因HCV-RNA较抗HCV出现早,故可用于早期诊断及献血员的筛查。血清抗HCV阳性,HCV-RNA阴性,提示HCV已被被清除或处于极低水平,应进行随访观察。因此,HCV-RNA测定也可做为判断预后和疗效的指标。
㈥评价与问题
1、不同的ELISA试剂盒所用抗原的纯度和种类有差异,应注意排除假阳性。
2、因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HCV含量很低,直接做核酸杂交,很难查到HCV-RNA,须先经核酸扩增后测定。采用定量RT-PCR测定肝和血清中HCV-RNA,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的优点,能检出血清中极少量的病毒,并能定量和进行基因分型,但应排除技术原因所造成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四、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HDV)是缺陷型RNA病毒,无包膜,它不能单独存在于肝细胞内,必须依赖嗜肝HBV提供包膜蛋白完成包装,成为完整的HDV,才能生存和寄生于宿主肝细胞内。HDV与HBV形成专性共生体,只有感染了HBV才能使HDV 复制,故一般都是HBV和HDV 共同感染,或HDV继发于HBV感染。因此,丁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肝脏损伤比单纯HBV感染的病人更重。
㈠适应证: HDV感染及其所致的急慢性丁型肝炎,乙型肝炎。
㈡标本采集:血清或血浆(避免使用肝素作为抗凝剂)。由于血标本中存在高水平的RNA酶,血液标本要尽快分离血清或血浆,去除粒细胞等对病毒RNA的降解作用。分离后的血清或血浆应在4h内放入冰箱或冷冻,解冻之后的标本应保持在低温状态,避免反复冷冻和解冻。
㈢检测方法:ELISA、RIA检测HDV抗原或抗体,RT-PCR检测HDV-RNA。
㈣参考范围:血清HDV抗原(HDVAg)和抗HDV均为阴性; HDV-RNA阴性。
㈤临床意义
1、HDV抗原:HDVAg主要存在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和胞质内,在血清中出现较早,但持续时间仅1~2周,如检测不及时,往往呈阴性。但在慢性HDV感染中,HDVAg可呈波动性地反复阳性,因此,检出血清和(或)肝内HDVAg阳性可诊断为HDV急性或慢性感染。HDVAg与HBsAg同时阳性,表示丁型和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患者可迅速发展为慢性或急性重症肝炎。急慢性丁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通常为阳性。
2、抗HDV:丁型肝炎病毒抗体分为抗HDV-IgG和抗HDV-IgM。①抗HDV-IgG阳性:一般只能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测得,是诊断丁型肝炎的可靠指标,即使HDV感染终止后仍可保持多年。②抗HDVIgM阳性:有两种情况,一是出现于HDV感染的急性期,且时间短暂,一般持续2~20周,可用于早期诊断。高滴度抗HDV-IgM是诊断急性丁型肝炎的标志,尤其是在HBV同时感染时,抗HDV-IgM往往是唯一可检出的HDV感染的血清标志物,而且HDV持续感染的活动期可检测到抗HDV-IgM。
3、HDV-RNA:阳性是诊断HDV感染的直接证据,急性丁型肝炎时可呈短暂或持续阳性,慢性丁型肝炎时阳性。
㈥评价与问题
血清学可检出部分HDV感染的患者,尚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只有从肝组织检测HDVAg才能确诊。慢性HDV感染时,由于血清中抗-HDV滴度高,HDVAg多以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用免疫酶法或放射免疫法检测HDVAg,可呈假阴性。
五、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最初曾认为是小RNA病毒,后发现其基因序列和结构与HAV 和脊髓灰质炎病毒不同,但其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类似杯状病毒,因而归为杯状病毒科。最近发现,HEV 的非结构区基因序列与风疹病毒相似,因此,有人建议将其归之为风疹病毒科。
流行病学和传染病规律类似HAV,经粪—口途径感染,潜伏期约2~9周,HEV进入胃肠道后入血并侵入肝脏复制,病毒释放入血和胆汁并排入粪便。发病时症状一般较重,表现为暴发性黄疸性肝炎比例较高,死亡率较高。HEV感染一般无慢性过程,也无慢性HEV携带者。该病的病毒基因是在1983年由Balayan等鉴定,1990年Reyes等分子克隆了HEV基因组并建立了PCR扩增cDNA体系用于临床检测。
㈠适应证: HEV感染及其所致的急性肝炎、急重症黄疸型肝炎。
㈡标本采集
1、血清:尽可能早期、重复采集急性期标本,低温运送,4℃存放。血清置-20℃下对HEV抗体活性保存较好,对可疑病毒血症的标本须在-70℃贮藏,-120℃下更佳。
2、粪便标本:在病程的早期采集,即在黄疸的第1周前或期间采样。采集到的标本尽可能置冷的条件下贮藏。固态CO2干冰(-70℃)和液氮气(-120℃)适合于密封安全的可疑HEV标本转运。
㈢检测方法:ELISA检测血清中抗HEV-IgM、抗HEV-IgG,RT-PCR检测血清和粪便中HEV-RNA。
㈣参考范围:血清抗HEV-IgM、抗HEV-IgG均为阴性,血清和粪便HEV-RNA阴性。
㈤临床意义
急性期血清中抗-HEV IgM最高;恢复期如肝炎后几周或更长时间收集的血清,可用于检测抗-HEV IgG。
1、HEV抗原:HEV感染者的粪便或胆汁中可查出HEVAg,HEVAg阳性者可诊断为戊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粪便的阳性率仅为21%左右。
2、HEV 抗体:抗HEV 主要有抗HEV-IgM和抗HEV-IgG两型。抗HEV-IgM阳性提示现症或近期感染,在发病3个月内的阳性率较高。戊型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清中抗HEV-IgM的阳性率达95%。抗HEV应为戊型病毒性肝炎重要的诊断依据,但确诊时仍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并排除甲型病毒性肝炎等。抗HEV-IgG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可很长,阳性表明HEV感染,但无法确定感染的时间;阴性提示无HEV感染或抗体水平极低。抗HEV-IgG应结合抗HEV-IgM检查结果分析其意义:①抗HEV-IgG阴性、抗HEV-IgM阳性,HEV感染早期、急性期,②抗HEV-IgG阳性、抗HEV-IgM阳性,HEV现症感染期或恢复期早期,③抗HEV-IgG阳性、抗HEV-IgM阴性,HEV既往感染或恢复后期。
3、HEV-RNA:血清、胆汁、粪便中检出HEV是诊断急性戊型肝炎最特异的指标,急性期患者血清的阳性率约为70%左右。
㈥评价与问题:由于戊型肝炎病毒血症持续时间仅1周左右,粪便中排出病毒时间也较短,因而PCR技术用于检测HEV临床标本有其局限性,而且缺乏检测所有已知株的引物。因此,血清或粪便未检出HEV,也不能排除急性感染。

性传播疾病的实验诊断编辑本段回目录

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简称性病,是通过性接触或类似性行为及间接接触而传播的一类疾病。该病不仅传染性器官,而且侵犯性器官附近的淋巴结、皮肤粘膜,甚至经血液循环侵犯全身组织器官。STD有20余种,包括:①细菌性STD,如淋病、梅毒、软下疳和细菌性阴道炎等;②病毒性STD,如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艾滋病;③沙眼衣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某些血清型引起的生殖道感染;此外,还将生殖器念珠菌病、阴道滴虫病、阴虱病、庎疮、传染性软疣、乙型肝炎、股癣等列为性病范畴。我国卫生部于1991年颁布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中规定了梅毒、淋病、艾滋病、软下疳、性病淋巴肉芽肿、非淋病尿道炎、尖锐湿疣和生殖道疱疹为重点防治的性病。
一、淋病
淋病(gonorrhea)的病原菌是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简称淋球菌,为革兰阴性球菌,成双排列、坦面相对,无芽胞,无鞭毛。对营养要求较高。对外环境抵抗力低,55℃加热5分钟死亡。淋病在我国居性病之首位,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㈠标本采集
1、尿道脓性分泌物: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尿道外口,用无菌棉拭子采集脓性分泌物。拭子深入尿道2~4cm,并轻轻旋转拭子后取出立即送检。
2、阴道和宫颈分泌物:在窥阴器下用无菌棉拭子采集阴道脓性分泌物。采集宫颈标本前,先将宫颈口粘液擦去,然后用另一无菌拭子插入宫颈口内采集标本。
3、子宫内分泌物:用防污染的无菌采样器采集标本,避免阴道和宫颈口的正常菌群污染。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不能放置冰箱保存。由于淋病奈瑟菌对干燥和寒冷极度敏感,容易自溶。如不能及时送检,最好置于专用运送培养基内。
㈡检测方法
1、直接涂片检查:用生殖道分泌物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在多形核白细胞内外见到革兰阴性球菌,菌体坦面相对,成双排列。直接涂片检查对男性病人淋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对女性病人,应该注意与生殖道中类似于淋病奈瑟菌的革兰阴性球杆菌相区别。为了明确诊断最好同时做细菌培养。
2、分离培养与鉴定:取尿道或宫颈分泌物接种在巧克力、Thayer-Martin或改良Thayer-Martin(MTM)如Transgrow等选择培养基上。放置35℃,含有5%~10% CO2、湿润的环境中培养。在培养基上生长出灰白色、凸起、半透明的呈露滴状的小菌落。用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或商品试剂盒以及常规生化试验鉴定细菌,该菌只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麦芽糖,氧化酶与触酶试验均阳性。从标本中培养出淋病奈瑟菌,临床可以明确诊断为淋病。
3、抗原检测:用ELISA或免疫荧光法可检测男性尿道分泌物中的淋球菌抗原,与直接涂片检查具有相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4、核酸检测:用PCR检测淋病奈瑟菌的特异DNA片段,阳性有诊断意义。若要了解该细菌是否为活菌,可检测mRNA。
㈢临床意义:淋病奈瑟菌感染后,经潜伏期2~14d后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男性发生急性尿道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有脓性分泌物,如果不及时治疗,可继发附睾炎、前列腺炎等。女性发生宫颈炎、可继发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此外,还有口咽部、肛门直肠淋病,新生儿结膜炎,偶见播散性淋病,引起淋球菌性菌血症、淋球菌性结膜炎、关节炎和腱滑膜炎等。淋球菌性尿道炎或宫颈炎应与沙眼衣原体、阴道加德纳菌、毛滴虫念珠菌等病原体引起的宫颈炎或阴道炎鉴别。
二、 非淋菌性尿道炎
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 NGU)主要是指由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和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通过性接触单独或混合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在尿道分泌物中检查不到淋病奈瑟菌,故称非淋菌性尿道炎。
㈠标本采集
由于沙眼衣原体感染尿道或宫颈粘膜柱状上皮细胞,在采集标本时应加以注意。
⑴尿道标本采集:用无毒性的无菌棉拭子插入尿道口2~4cm,旋转拭子2秒钟取材。标本放入运送培养基中运送。
⑵宫颈标本采集:先将宫颈口粘液擦去,然后用无菌棉拭子插入宫颈口内1~2cm处,旋转拭子取材。标本放入运送培养基中送检。
㈡检测方法
1、沙眼衣原体检查
⑴直接涂片镜检:沙眼衣原体为专性细胞内寄生、有独特的生活周期,其原体具有感染性,大量原体(Elementary body)和始体(Initial body)或称网状体(Reticulate body)聚集在细胞内形成包涵体。用标本直接涂片、碘染色或姬姆萨染色、油镜下见到上皮细胞内的包涵体为阳性,结合临床可诊断沙眼衣原体感染。
⑵分离培养与鉴定:将标本接种鸡胚卵黄囊或传代细胞(放线酮处理McCoy单层细胞或HeLa-229等细胞)经过培养,细胞内出现沙眼衣原体的包涵体,经碘染色或姬姆萨染色为阳性,可确定为沙眼衣原体感染。细胞培养虽然是诊断和鉴定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金标准,但是该方法操作繁琐,技术条件要求高,培养阳性率较低。
⑶抗原检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法检测标本中沙眼衣原体抗原,阳性结果结合临床可诊断沙眼衣原体感染。
2、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检查
⑴直接涂片检查: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是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除菌滤器、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微生物。标本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由于支原体无固定形态对诊断意义不大,但可除外淋球菌感染。
⑵分离培养与鉴定:将尿道分泌物、尿液、前列腺液、精液、宫颈分泌物等标本分别接种于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解脲脲原体能分解尿素,人型支原体能水解精氨酸使液体培养基的颜色发生变化。将培养液转种在选择性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4天,用低倍显微镜能观察到典型的油煎蛋状菌落。根据生化反应和典型的菌落特点可以初步报告有解脲脲原体或(和)人型支原体生长。
3、核酸检测:采用核酸探针分子杂交或核酸扩增方法检测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或沙眼衣原体的特异性DNA片段,快速、敏感,但应注意假阳性。
㈢临床意义
1、沙眼衣原体:沙眼衣原体至少有18个血清型,其中D ~K型能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L1、、L2、L3型引起性病淋巴肉芽肿,A、B、Ba、、C型引起沙眼。近年来沙眼衣原体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2、解脲脲原体至少有14个血清型,只有部分血清型能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但在相当多的妇女阴道中存在而不引起发病,查到其存在时应结合临床进行诊断或治疗。
在我国非淋菌性尿道炎发病率仅次于淋病。男性表现为尿道口或尿道内刺痛或烧灼感,伴有不同程度的尿急、排尿困难、尿道口有稀薄分泌物,若不及时治疗可并发附睾炎、前列腺炎、精囊精索炎;同性恋男性可患直肠炎;解脲脲原体还可以引起精子畸形导致不孕症。女性出现宫颈炎,也可并发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能引起早产或流产及低体重儿等。
三、梅毒
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人是梅毒的惟一传染源,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染,非性接触也可以传染。梅毒螺旋体几乎可在人体内任何组织或器官引起多变的临床表现。机体对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免疫反应较为复杂,但却为大多数的病例的实验诊断提供了基础。如果梅毒不经治疗或未经充分治疗,其后果极为严重。梅毒的实验诊断对患者的临床诊治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㈠标本采集
1、病灶渗出物:用含有生理盐水的无菌纱布清洁病灶,然后刮取生殖器溃疡处,直到有轻微出血,擦净后,挤压周围使大量组织液渗出。用无菌吸管吸取渗出液滴在洁净的玻片上,盖上盖玻片,为了观察到运动的螺旋体,必须立即送检;同时用另一张洁净的玻片沾取标本,空气中自然干燥,放在无尘的容器中送检,用于荧光抗体染色。还可以用无菌方法采集淋巴结穿刺液或组织块研磨液送检。
2、血清、脑脊液:用于血清学诊断。
㈡检测方法
梅毒螺旋体为密螺旋体属,苍白螺旋体的一个亚种。菌体细长,运动活泼,折光性强,不易着色,革兰染色呈阴性。菌体长8~10 μm,宽0.1~0.2 μm,,两端尖,有8~14个细密而规则的螺旋,。
1、直接涂片检查:实验室接到标本后,立即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当见到菌体细长、运动活泼、有8~14个密螺旋组成的螺旋体时,再用油镜予以确定。根据梅毒螺旋体特点并结合临床表现可以报告见到梅毒螺旋体。也可以用镀银染色、姬姆萨染色或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查梅毒螺旋体。
2、动物接种培养:梅毒螺旋体为微需氧生长,对外环境抵抗力极弱,50℃ 5分钟死亡,在人工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繁殖,能在家兔睾丸或眼前房内繁殖。由于培养困难,临床应用较少。
3、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是目前临床诊断梅毒的主要方法,有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类试验,分别用于筛查和确诊。
⑴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属于筛查试验。用牛心肌的心脂质作抗原测定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的反应素(抗脂质抗体),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假阳性率也较高。常用的试验有性病研究室(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VDRL)玻片试验和快速血浆反应素(rapid plasma reagent,RPR)环状卡片试验。阳性结果应作确证试验。
⑵密螺旋体抗原试验:属于确诊试验。用密螺旋体抗原检测血清或脑脊液中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常用的方法有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附(fluorescent treponemal antibody absoption,FTA-ABS)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体微量血凝试验(microhemagglutination assay for antibodies to treponemal pallidum, MHA-TP试验)或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reponemal pallidum hemagglutination assay,TPHA)和ELISA。三种试验的特点各有不同:①FTA-ABS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各期梅毒均可出现阳性反应。②TPHA凝集滴度≥1:80为阳性。本试验具有敏感性高、快速、简便、易于观察等特点,但特异性不及FTA-ABS试验。③ELISA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与FTA-ABS符合率达96%),操作易于标准化,可作为血清学诊断梅毒的首选试验。确诊试验阳性,结合临床可以明确诊断为梅毒。
4、核酸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直接检测标本中梅毒螺旋体的特异DNA片段。阳性结果对梅毒诊断有意义。
㈢临床意义
梅毒分为获得性梅毒和先天性梅毒。梅毒螺旋体可以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导致死胎或流产、早产。获得性梅毒分为三期,①一期梅毒或初期梅毒:主要为梅毒螺旋体侵入外生殖器后,经过潜伏期,在外生殖器形成丘疹,最后出现硬下疳,无痛性溃疡,表面少量浆液分泌物中有大量螺旋体,传染性强。约1~2个月下疳愈合,梅毒血清学试验通常为阳性。②二期梅毒:螺旋体由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引起皮肤、粘膜、骨骼、内脏心血管及神经损害。全身出现多种梅毒疹及广泛的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在梅毒疹及淋巴结中有大量螺旋体。梅毒血清学试验通常为阳性。③三期梅毒或晚期梅毒:破坏性损伤大,全身各处可出现树胶肿,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侵犯内脏,导致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骨梅毒、眼梅毒等,严重危及患者生命。损害部位梅毒螺旋体少。
1、梅毒筛查试验的应用:①VDRL试验:通常在梅毒螺旋体感染后4~6周呈阳性,或者在初期损害出现后的1~3周出现阳性(阳性率约为70%~75%),二期梅毒通常呈持续阳性(阳性率可达99%),晚期梅毒阳性率减低甚至呈阴性(阳性率为75%左右)。VDRL试验有一定的假阳性,见于结缔组织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发热性疾病、麻风、感染性心内膜炎、丙型肝炎等。假阳性反应的滴度通常较低且常为一过性,可通过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进行鉴别。②RPR试验:比VDRL试验更为简单、快速、可靠,而且适合于自动化检测,因此可取代VDRL试验。
VDRL和RPR试验阳性反应的滴度对评价梅毒的疗效有一定意义。VDRL和RPR试验转阴时间取决于梅毒的阶段。通常情况下,若患者为复发感染,则滴度较高;治疗时如果疾病处于进展阶段,则转阴的速度较慢,甚至持续阳性。
2、梅毒确诊试验的应用:①FTA-ABS试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其阳性率在一期梅毒为85%~95%,二期梅毒达100%,三期梅毒仍可达98%以上。本试验的假阳性率极低,一般<1%。在梅毒经过有效的治疗后FTA-ABS试验可以转为阴性。②TPH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FTA-ABS试验接近。但是,特异性试验阳性仍需与临床结合,才能准确诊断梅毒。FTA-ABS试验阴性一般才可除外。
3、神经性梅毒:脑脊液可出现蛋白增加、淋巴细胞增多,VDRL试验阳性。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梅毒螺旋体时,脑脊液也可无明显异常改变。脑脊液梅毒试验极少出现假阳性,阳性即可证实存在神经性梅毒,但VDRL试验阴性结果并不能除外神经性梅毒,因为约有30%~70%患者的脑脊液可能为阴性。FTA-ABS试验阴性一般才可除外神经性梅毒。TPHA对诊断神经性梅毒的价值尚未确定。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检测编辑本段回目录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引起的一种综合症,简称艾滋病。HI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包括应用血液制品、输血、共用被HIV污染的注射器具、手术器械等)和母婴传播。AIDS多数由HIV-1型引起,HIV-2型主要在西非地域流行。自1981年美国首先发现AIDS和1983年首次分离出HIV以来,AIDS已在全球蔓延。该病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目前尚无治愈的方法。
㈠标本采集
采集血液、尿液、生殖道分泌物、脑脊液和感染组织等各种标本送检。采集标本时应注意防护如戴手套,焚烧废弃物等。
㈡检测方法
HIV属于RNA逆转录病毒,直径为100~120nm大小的球形颗粒。病毒内部为核心部分、核心外面为病毒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最外层为包膜,包膜表面有刺突并含有与宿主细胞结合的部位。HIV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弱,56℃加热30分钟可被灭活。可通过多种方法检测HIV感染。
1、病毒分离培养:标本接种于传代T细胞株或健康人淋巴细胞中培养2~4周,见到病变后,可用不同方法鉴定如检测培养液中逆转录酶活性、检测培养细胞中HIV抗原p24或用电镜检查HIV颗粒等。
2、病毒抗原检测:常用ELISA检测血清中的HIV核心蛋白p24。p24抗原常出现于HIV抗体产生之前,在HIV感染两周后开始出现病毒血症时可检测到病毒抗原,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HIV感染的急性期和晚期p24抗原均为阳性。
3、病毒核酸检测:可用核酸杂交法或PCR法检测HIV的RNA,对诊断HIV感染有重要价值。用定量PCR技术可以定量检测标本中HIV的载量,最低可达20拷贝/ml,对监测HIV感染者病情的进展和评价抗HIV药物治疗效果有意义。
4、HIV抗体检测:HIV感染6~8周后,血清中可检测到HIV抗体,其检测试验分为筛查试验及确诊试验两类。
⑴筛查试验:常用的方法有ELISA、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乳胶凝集试验(LAT)等,其灵敏度可达99%以上,但可有一定的假阳性,如最近注射流感疫苗、结缔组织病等。当筛查试验反复检测(一般查3次)为阳性时,应进行确诊试验以明确诊断。当普通人群的筛查试验阴性时,可排除HIV感染的可能性。对易感染HIV的高危人群应慎重,多次复查呈阴性并结合其他有关检查无阳性指征时,才可能除外HIV感染。
⑵确诊试验:免疫印迹试验(immunoblot或Western blot, WB)常用作确诊试验或确证试验,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阳性结果可报告HIV抗体阳性。但是,在HIV感染早期、HIV-2感染、某些自身免疫病、新近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时,结果也可受到影响。因此,阳性WB试验结果也应结合临床及其它检查,如血液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综合分析。
5、血液CD4+T淋巴细胞计数:应用流式细胞术结合单克隆抗体的多色免疫分析技术,可以准确计数血液中的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200/μl是诊断AIDS的一项重要指标。
㈢临床意义
AIDS实验诊断的主要标志是HIV血清学试验阳性,并且血液中CD4+T淋巴细胞<200/μl或比例低于14%的的患者可以诊断为AIDS。研究表明:血液CD4+T淋巴细胞<200/μl的HIV感染者在无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的条件下,80%左右将在3年内发展为AIDS。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对HIV感染者发展为AIDS的肯定诊断标准包括了15项、疑似AIDS的诊断标准包括8项临床和实验检查特征。
1、AIDS的肯定诊断标准
⑴在包括肺、颈部和纵隔淋巴结或除此之外的其它部位发生播散性球孢子菌病。
⑵HIV脑病。
⑶在包括肺、颈部和纵隔淋巴结或除此之外的其它部位发生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⑷合并腹泻>1个月的等孢子球虫病。
⑸任何年龄的卡波希(kaposi)肉瘤。
⑹任何年龄发生的脑原发性淋巴瘤。
⑺B细胞性或未知免疫分型的其他非霍奇金淋巴瘤。
⑻在包括肺、颈部和纵隔淋巴结或除此之外的其它部位发生的由除结核分枝杆菌之外的分枝杆菌引起的播散性分枝杆菌病。
⑼肺外结核菌引起的疾病。
⑽反复发生的沙门菌引起的败血症。
⑾HIV消耗综合征。
⑿CD4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或百分比低于14%。
⒀肺结核。
⒁反复发生的肺结核。
⒂浸润性宫颈癌。
2、疑似AIDS的诊断标准
⑴食道念珠菌病:①新近发生的吞咽时胸骨后疼痛,②口腔念珠菌病。
⑵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病:眼底镜检查有典型表现。
⑶分枝杆菌病:粪便、正常时无菌的液体或在肺、皮肤或颈部或肺门淋巴结以外的组织中发现抗酸杆菌。
⑷卡波希(kaposi)肉瘤:皮肤或粘膜的红斑或紫色盘状皮损。
⑸卡氏肺孢子菌性肺炎。
⑹脑的弓形体病。
⑺反复发作的肺炎。
⑻肺结核。
3、HIV感染者发展为AIDS的进程
⑴急性感染期:HIV初次感染后,血液中的CD4+T淋巴细胞减少并可查到HIV抗原,约70%在感染后2~4周开始出现发热等自限性症状,数周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⑵无症状潜伏期:一般为6个月~10年,患者血液中HIV-RNA的拷贝数较低,CD4+T淋巴细胞逐渐减少。
⑶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IDS-related complex, ARC):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全血细胞常减少,CD4+T淋巴细胞低于400个/μl,CD4/CD8比值倒置。
⑷AIDS:患者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如卡氏肺孢子菌性肺炎、卡波希(kaposi)肉瘤、恶性淋巴瘤等,死亡率增高,5年内死亡率可达90%。CD4+T淋巴细胞低于200个/μl。
4、HIV感染者的实验室监测
⑴每3~6个月作流式细胞仪计数血液CD4+T淋巴细胞数量,>500个/μl时,一般不进行抗病毒治疗;<500个/μl时,为抗病毒治疗指征;<200个/μl时,为增加抗卡氏肺孢子菌预防性治疗指征;<100个/μl时,为鸟分枝杆菌和巨细胞病毒预防性治疗指征。
⑵每3~6个月或改变治疗方案后1个月检查血液中HIV的载量。有证据表明:血清HIV-RNA为20~50拷贝/ml的患者预后好于20~50与400~500拷贝/ml之间者。>100000拷贝/ml病情进展的风险高于>10000拷贝/ml患者的12倍;>5000~10000拷贝/ml则需要抗病毒治疗
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查:痰涂片查抗酸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或血清学检查结核杆菌抗体,监测有无并发结核病
⑷梅毒血清学试验(RPR或VDRL):HIV感染者梅毒激活的危险性增高。血清学诊断对梅毒的检查有重要临床价值,但HIV感染者抗体产生异常,HIV感染继发梅毒后,梅毒血清学试验可能呈阴性,而且经抗梅毒治疗后可能失去FTA-ABS反应性,特别是患者CD4+T淋巴细胞减低时更易出现。因此,美国CDC建议,HIV感染者RPR或VDRL试验阳性一年以上应积极诊断梅毒,而且所有患者应进行脑脊液VDRL试验,阴性者可作为后潜伏期感染者处理,脑脊液细胞增多或VDRL试验阳性者则应视为神经系统梅毒。
⑸血清弓形虫抗体测定: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500个/μl时,极易因免疫功能低下发生弓形虫、肺孢子虫、隐孢子虫等感染,若血清弓形虫抗体阳性则为预防治疗的适应症。
⑹血清巨细胞病毒(CMV)抗体检查:CMV感染在晚期AIDS患者,尤其是在CD4+T淋巴细胞<50个/μl时常见。血清学检查CMV-IgG阴性时出现CMV感染性疾病的危险性低。
五、生殖器疱疹
生殖器疱疹(genital herpes)主要是由单纯疱疹病毒2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2, HSV-2)引起的,少数由HSV-1型引起。HSV为有包膜的DNA病毒,直径为120~300nm。由162个壳微粒组成的规则的20面体。
㈠标本采集
用无菌方法抽取疱疹液或穿破疱疹后用无菌拭子取材, 注意避免细菌和真菌污染。标本放在冰盒内立即送检,或采集阴道或宫颈拭子,放在运送培养基中送检。涂片标本用于直接检查。
㈡检测方法
1、细胞学检查:涂片标本姬姆萨染色,镜下见到多核巨细胞和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2、病毒分离培养:标本接种在敏感的细胞中(如兔肾细胞)培养3~5天。病毒感染的细胞出现细胞肿胀、变圆、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等病变。鉴定病毒可用核酸杂交,HSV-2、HSV-1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鉴定及病毒分型。
3、抗原检测:标本涂片后用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技术或酶免技术检测HSV特异抗原。阳性结果可结合临床诊断。
4、核酸检测:用PCR技术或核酸杂交检测HSV-DNA,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阳性结果应结合临床诊断。
5、抗体检测:目前应用的是检测HSV-2抗体,HSV-2 IgM抗体阳性可诊断为原发或复发感染。在无病毒复发感染时,HSV-2 IgG抗体滴度波动较大,可达4倍以上,难于用作诊断复发感染。
㈢临床意义
生殖器疱疹通过性接触传播,在美国每年患生殖器疱疹病例达5万多。HSV-2原发感染者临床表现较重,生殖器的皮肤粘膜出现疱疹并破溃形成溃疡,可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病程一般约3周,最后结痂自愈,但容易复发。HSV感染临床表现为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复发感染及先天感染。男性好发于龟头、冠状沟、尿道口、阴茎、阴囊等处。男性同性恋者肛周可出现疱疹性溃疡。女性好发于阴唇、阴道和宫颈。近年研究发现HSV-2型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六、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a)又称生殖器疣(genital warts),为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其病原体为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通过直接性接触传染,也可以通过间接接触如公用浴盆、浴巾、手巾等感染。人乳头瘤病毒为无包膜、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形状呈球形,直径为52~55nm。病毒衣壳有72个壳微粒组成。病毒基因组是双股环状DNA。HPV有100多个型,其中HPV 6、11、16、18等型可引起尖锐湿疣,以HPV-6型为主。
㈠标本采集
采集尖锐湿疣组织或用钝刀刮取可疑皮损组织细胞送检。
㈡检测方法
典型的尖锐湿疣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对不典型的临床表现需要实验室检查,进一步确诊。
1、组织学检查:用组织细胞制片,H-E染色后镜检。见到表皮过度角化、有大量空泡细胞,对临床诊断有意义。
2、免疫学检查:应用免疫荧光法或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亲和素-生物素法检测病变组织中的HPV特异性抗原。
3、核酸检测:用核酸杂交法或PCR方法检测引起尖锐湿疣HPV不同型别如HPV-6型、HPV-11型等的特异性DNA片段。
4、电镜检查:可用免疫电镜检查HPV病毒颗粒。
㈢临床意义
尖锐湿疣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我国的带病毒人群比例上升较快,占我国性病发病率的第二位。HPV感染后的潜伏期为1~6个月,发病后的病变通常在外生殖器及肛门附近的粘膜和皮肤交界的部位,不产生病毒血症。男性多见于冠状沟、龟头、系带、尿道口、肛门、阴茎体等部位。同性恋者易发生于肛门及直肠。女性好发于大小阴唇、会阴、阴道口、阴道、宫颈、尿道等部位。病灶初起为小的淡红色赘生物,以后逐渐增大、增多,互相融合,表面凹凸不平,形成不同形状如菜花状、鸡冠状物。尖锐湿疣的早期阶段可无任何症状,继之出现外阴部瘙痒不适,分泌物增加等。HPV某些型别感染与生殖器肿瘤有密切关系。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实验诊断编辑本段回目录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又称SARS病毒感染引起、以非典型性肺炎表现为主,可累及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多系统、多脏器的严重传染病。目前,SARS的发病机制仍不未被完全了解,也无特效的治疗和预防手段。
一、SARS的临床诊断标准
由于SARS属于一种未完全认识的传染病,其诊断标准尚处于探索之中,2003年中国卫生部制定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如下:
㈠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①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②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SARS病人并出现继发感染的城市。
2、症状与体征: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及少许湿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4、胸部X线检查: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部分病人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常为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若检查结果阴性,1~2d后应予复查。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㈡疑似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2+3条或2+3+4条。
㈢临床诊断标准:符合是述1.1+2+4条及以上,或1.2+2+3+4条或1.2+2+4+5条。
㈣鉴别诊断:临床上要注意排除上感、流感、细菌性或真菌性肺炎、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军团菌、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肺部肿瘤、非感染性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临床表现类似的呼吸系统疾患。
该诊断标准化随疫情的发展已有所改变,主要是指第1条。
二、SARS的实验诊断
㈠标本采集与处理
1、标本采集与运送
有关SARS感染检测的临床标本主要有呼吸道标本、血标本、粪便和组织标本等,其中最常用的是呼吸道和血标本。呼吸道标本包括:①鼻咽部冲洗/抽吸物;②鼻咽部拭子;③口咽部拭子。鼻咽部吸出物可以检出呼吸道病毒,为2岁以下儿童的首要采集方法。正确的临床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方法,对于SARS感染的成功检测非常关键,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呼吸道标本必须在病程中尽快采集。当症状出现超过72小时以后,发现大多数病毒在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的可能性将会显著降低。②不能使用对检测可能产生抑制作用的用具采集标本,如含藻酸钙的拭子或木柄拭子采集用于RT-PCR检测、鼻咽部和口咽部拭子。③急性期血清标本应尽快尽早采集后送检。如果病人被确诊,恢复期血清应不晚于高热始发22d时采集标本并送检。④组织标本应在病人死后尽快尽早收集。在收集处理时,应用独立的灭菌仪器(不交叉使用)。将标本置于独立的含少量病毒运输液或盐水的容器内。⑤应使用无菌密闭的容器采集标本。每份标本都必须注明病人姓名和采集日期。⑥如果标本需要国内长途运送,需要用干冰运送。⑦从肺和上呼吸道取来的新鲜组织标本应快速冷冻,在-70℃保存和运送。甲醛固定组织不具备生物和化学危险性,可室温保存和运送。
2、标本处理与生物安全
通常很多SARS感染者都有曾与SARS病人密切接触或同SARS病人的感染性材料(如呼吸道分泌物)有过直接接触进行传播。此外,接触过污染了SARS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飞出的感染性飞沫或物品后,又揉眼睛、鼻子或嘴,也可能是一条传播途径。另外,SARS还有可能通过空气或其他目前未知的途径进行传播。
已有很多SARS病人的标本在常规临床实验室进行处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验室工作人员成批被感染的报道。但由于SARS病毒在实验室处理过程中的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清楚,对这些标本的处理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感染措施。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
⑴为减少疑似SARS患者的标本处理的危险性,临床实验室应同医生及时有效的沟通。对已确诊或疑似SARS病人的标本应做好相应标记,以便于实验室区别对待处理。
⑵实验室人员在处理SARS病人标本时,应该穿戴防护设备,包括一次性手套、安全隔离衣、眼罩、口罩或面具,脱掉手套后应特别注意洗手。
⑶对标本进行离心处理时,应使用密封的离心管或样品杯。开启这些离心管或样品杯最好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⑷工作区试验台表面和仪器设备在标本处理后,应该使用次氯酸钠溶液等进行消毒处理。
⑸对于临床SARS有关原始标本的处理,如稀释、未经过预处理标本的核酸提取、涂片的制备及固定和细菌或真菌培养等,要按照更严格的生物安全工作规程做(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穿戴防护设备,包括一次性手套、带袖口的固定前衬的长袍和全面部防护)。对标本的操作最好在标准的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或适当使用个人防护设备(例如呼吸罩、脸罩等)和物理容器(例如安全离心杯或密封离心管)后进行。
㈡检测方法与应用
1、免疫测定
目前报道的免疫测定方法主要有免疫荧光试验(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这两种方法均可用于患者血清中特异抗体的检测。虽然SARS病毒基因序列已有报道,但对其抗原结构目前尚还在研究中。因此,现在还无法用基因工程表达和特异性抗原来建立特异抗体测定的免疫学方法。然而SARS病毒的培养已成功,故这两种检测方法均可用培养的病毒颗粒或其裂解后的成分作为抗原。
⑴IFA:特异性强,但测定的灵敏度较低,可测到症状和体征出现十几天的SARS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该方法需要有固定的SARS病毒颗粒、荧光显微镜和有经验的使用荧光显微镜的实验技术人员。抗体检测阳性表示病人已感染了SARS病毒。
⑵ELISA:以裂解的病毒颗粒成分作抗原包被聚苯乙烯微孔板孔,然后用间接法测定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该方法可在症状和体征出现十几天后检测出SARS病人血清的抗体。目前也有报道可测定特异性IgM抗体,由于该抗体的出现要早于IgG,故可使感染检测提前数十天。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ELISA方法使用的抗原是裂解的病毒颗粒成分,而该病毒的抗原成分尚处于研究之中,其是否与其他已知冠状病毒科有共同成分或同源性有多大,尚是一个未知数,故很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假阳性。
2、分子诊断
由于SARS病毒的核酸序列已经明确,WHO也公布了病毒核酸扩增检测的7对引物,这些引物已被世界上很多国家采用,因此国内外已建立了SARS病毒的逆转录聚合酶反应(RT-PCT)检测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检测患者或疑似患者不同标本(血液、粪便、呼吸道或机体组织)中的SARS病毒核酸。通常病毒感染后在感染者体液中最先会有病毒颗粒的存在,而血循环中特异抗体的出现则要晚很多天,故RT-PCR方法可用于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及疑似感染者的确诊。现在已经有可直接使用的含有引物、阴性质控和阳性质控的检测试剂盒。当前,全球参与SARS研究的网络实验室成员正进行此类试剂盒的多中心研究和相互比较,以评估其性能。国内也有了SARS检测的荧光RT-PCR试剂盒。但该RT-PCR扩增的核酸片段不一定为所有SARS病毒所共有的片段,因为现在SARS病毒的基因库尚未建立,故还不能确定所有SARS病毒都具有共有序列。同时,目前所建立的方法的灵敏度可能还不高,故RT-PCR诊断试验的阴性结果并不能说明没有SARS病毒感染,也不能排除病人携带病毒的可能性。
进行有关SARS病毒感染检测的实验室必须有质量控制措施,并通过室间质量评估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进行比较。对于阳性结果必须按照一个严格的程序进行确认,尤其是在低感染流行地区,因为在这些地区阳性预测值较低,应特别予以注意。每次RT-PCR检测均要有适当的阳性和阴性质控物进行对照。阴性质控应包括监测提取方法的阴性标本和1个监测PCR的水质控。阳性质控用于监测PCR和核酸提取过程,并同时对每份患者标本做1份平行样本检测,在平行样本中加入弱阳性质控物,以监测可能存在的对PCR有抑制的物质。如RT-PCR检测为阳性,则应进行以下试验予以确认:对同一份原始标本进行重复试验;扩增病毒的第二个基因组区域;或在另一个实验室对同一份标本进行检测得到阳性结果。
3、病毒培养
来自于SARS病人标本(如呼吸道分泌物、血液或粪便)中的病毒可以通过病毒培养进行检测。当病毒经培养分离后,可以进一步证实其是否为SARS病毒。病毒培养通常对实验室要求很高,在普通的临床实验室难以进行,但是唯一能证实活病毒存在的方法。
4、血液学检查
⑴全血细胞计数:主要观察白细胞数量,尤其是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最好用白细胞五分类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用真空采血和免开盖进样方式,避免实验室内的污染。患者早期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增高或出现减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多在参考范围内,但合并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可增高。由于SARS病毒可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淋巴细胞呈绝对减少。少数患者血小板可减少。
⑵流式细胞术绝对计数血液淋巴细胞亚群:最好用CD3、CD4、CD8、CD45四色荧光标记的、溶血免洗涤、单平台绝对计数,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意义不大,检测出百分比后再乘以血细胞分析仪淋巴细胞计数所得的间接计数结果有一定误差。患者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低,以T淋巴细胞(CD3+细胞)绝对减少显著,而且T辅助/诱导细胞(CD3+CD4+CD8—)和T抑制/细胞毒细胞(CD3+CD4—CD8+)平行减少,明显不同于艾滋病患者的以T辅助/诱导细胞(CD3+CD4+CD8—)减少为主。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好转者,T细胞数量可逐渐恢复。
 ⑶凝血功能试验:可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D-二聚体含量等,观察凝血功能的变化。部分患者出现PT和/或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浆D-二聚体升高,提示SARS患者可能有继发性凝血功能异常。
5、血气分析:主要监测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多数患者表现为氧分压减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出现低氧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重者出现呼吸衰竭。
6、血液生化检查:主要监测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等,为临床对症治疗提供依据。
7、微生物学检查:咽试纸、痰和血等标本的病原体培养,为临床鉴别诊断或继发感染等监测提供依据。
8、免疫学检查:各种呼吸道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呼吸道病毒、军团菌、结核分支杆菌等)的抗体和HIV抗体的检测,为临床鉴别诊断或继发感染等监测提供依据。
㈢SARS实验诊断标准
SARS的诊断试验包括SARS核酸检测(PCR)、SARS抗体检测(ELISA或IFA)和病毒分离培养,三项试验任何一种阳性,可结合临床诊断为SARS病人或最近感染过SARS病毒。但要注意假阳性问题。阴性的SARS病毒检测结果,并不意味着病人没有感染SARS病毒。阴性结果的解释是:①病人并未感染SARS病毒;②假阴性,可能由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不够或病毒基因型的差异或PCR引物的局限性所致;③标本在无病毒或核酸物质可能存在的时间内采集。病毒可能仅在很短的时间内存在或与检测标本的类型有关;④标本在疾病的早期和抗体产生之前采集(ELISA和IFA测定)。
WHO建议连续收集和储存病人标本,以便直接有效的诊断SARS。这对没有SARS患者报道的国家或地区的首例病人的认识尤其重要。
1、SARS病毒聚合酶链反应:阳性结果为确诊试验之一,同一患者至少2份不同来源的临床标本(如上呼吸道标本和排泄物标本)检测结果阳性;或在病程间隔2d或2d以上采集的相同来源临床标本(如2个或多个上呼吸道标本)检测结果阳性;或对同一来源临床标本同时采用2种不同检测方法或重复PCR检测结果阳性。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免疫荧光试验(IFA):阳性结果为确诊试验之一,急性期血清抗体(IgG)阴性,恢复期血清抗体阳性,或滴度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变化在4倍或4倍以上。SARS患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相比,血清抗体升高具有高度特异性。在未受到病毒感染的人群中检测不到SARS病毒抗体。
3、病毒分离培养:从任何经PCR有效方法确认阳性标本中分离培养到SARS病毒,为SARS病毒感染的最直接的证据。。
三、SARS实验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1、SARS是一种未完全认识的疾病,临床诊断和实验诊断的依据和标准只是暂定,随着对SARS的病原体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整个病程中机体各个系统、器官所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的认识的逐渐深入,才有可能使临床和实验诊断的准确性、科学性不断提高。
2、SARS的实验诊断方法目前还不完善,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有条件时应结合多种试验(尤其是诊断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3、由于SARS病毒的传染性极强,而且主要经呼吸道等目前尚未完全了解的途径传播,任何接触SARS患者及疑似病例的各种标本的实验操作均应在前述的实验条件下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进行防护,避免可能在实验室内的感染。

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编辑本段回目录

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 AST)简称药敏试验,是指在体外测定药物抑菌或杀菌能力的试验。因各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的敏感性不同,即使同一种细菌的不同菌株,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有差别。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过程中,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会发生变化。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耐药菌株逐渐增多,尤其广谱及超广谱抗菌药物不加控制的使用,造成耐药突变菌株大量出现,致使耐药菌在病人体内和医院环境中定植或污染,造成许多不良后果。某些重症感染,如脑脓肿、败血症、腹腔脓肿等,可因抗菌药物选择不当延误治疗时机;或盲目的大剂量抗菌药物治疗造成药物中毒、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而继发其它病原体(如真菌)感染。因此,在抗感染治疗中,有条件时必须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实验室监测。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主要应用于:①提供抗菌药物选择的依据、预测抗菌治疗的效果,指导临床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避免由于抗菌药物使用不当而造成的不良后果;②通过对耐药菌株及其耐药性变迁的监测,掌握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病学,预防和控制耐药菌感染的发生或流行;③为新药的研究和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④用于某些细菌的鉴定。
一、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
㈠ 抗菌药物选择的原则
自1935年磺胺药作为最早的化学药物应用于临床,1940年青霉素作为第一个抗生素问世以来,各类新的抗菌药物层出不穷。选择何种药物作为试验用药,除应考虑到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耐药菌株流行情况、预防耐药菌株产生和经济等综合因素外,同类抗菌药物一般选择一个作为代表。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NCCLS)近期推荐的标准,对非苛氧菌(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非肠科杆菌、葡萄球菌属细菌、肠球菌属细菌)和苛氧菌(嗜血杆菌属细菌、淋病奈瑟菌、肺炎链球菌和其他链球菌)选择常规药敏试验的首选药物(A组抗生素)或临床使用的主要抗生素(B组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
㈡ 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1、稀释法:为体外定量测定抗菌药物抑制待测菌生长活性的方法,抗菌药物可在液体或固体培养基中稀释。根据稀释培养基的不同,分为肉汤稀释法 (broth dilution) 和琼脂稀释法 (agar dilution)。稀释法所测得的某抗菌药物抑制待测菌生长的最低浓度为最低或最小抑菌浓度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可直接报告MIC(μg/ml)。
2、K-B纸片琼脂扩散法:目前常用的药敏试验方法是纸片琼脂扩散法(NCCLS推荐的标准方法是Kirby-Bauer建立的 K-B法)。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圆形纸片贴在已接种待测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的药物连续向纸片周围扩散而形成圆形的浓度梯度环,使纸片周围生长的细菌被抑制(18~20h),形成无菌生长的透明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待测菌对纸片中所含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其MIC呈负相关。
3、E试验:E试验(Epsilometer test)是一种结合稀释法和扩散法原理对微生物药敏试验直接定量的技术,将预先特制的、含有抗菌药物浓度呈连续指数增长的E试条放在接种过待测细菌的琼脂平板上,经一定时间(过夜)培养后,围绕试条明显可见椭圆形抑菌圈,圈的边缘与试条交点的刻度浓度即为抗菌药物抑制细菌的特定浓度,又称抑制浓度(IC),它和MIC具有良好相关性,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只是由于实验成本较高而限制了临床应用。
4、最低杀菌浓度测定:以水解酪蛋白 (M-H) 液体培养基将抗菌药物作不同浓度的稀释,然后接种待测菌,定量测定抗菌药物杀灭该菌(99.9%以上)的最低(或最小)杀菌浓度 (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5、联合药敏试验: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纸片按一定距离同时贴于已接种待测菌的琼脂平板培养基的表面,药物联合作用待测菌18~20h,抑菌环出现不同的形状,可由此解释试验结果。联合敏感试验的结果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协同作用 (synergy):即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药效明显大于同样浓度的单药抗菌活性。② 相加作用 (addition):即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药效等于两药单独抗菌活性的总和。③无关作用 (indifference):即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药效等于活性最大的抗菌药物的药效。④拮抗作用 (antagonism):即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药效低于其单独抗菌活性,即一种抗菌药物的活性被另一种抗菌药物所削弱。
在临床上常因下列情况而在体外预先进行联合药物敏感试验:①对病原菌尚不确定的急、重症感染,如急性心内膜炎、败血症、腹腔脓肿及脑脓肿等,以扩大病原体治疗的覆盖面;②治疗多种细菌所引起的混合感染;③为取得协同抗菌效果用于由多重耐药菌株感染,如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高水平氨基糖甙耐药的肠球菌等;④长期用药可能产生耐药性的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慢性骨髓炎等,可减少或推迟治疗过程中细菌耐药性的产生;⑤减少某些治疗指数低的抗菌药物的用量从而减轻其毒副作用。但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不仅可以出现协同、相加作用,有时也可出现拮抗和无关作用。
㈢药敏试验结果的分析与报告
如何正确地读取和报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是药敏试验中的重要环节。1991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中第34条规定:淘汰细菌药敏试验中“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的报告方式,代之以“耐药”“中度敏感/中介度”“敏感”三个等级的报告方式。
1、敏感  (susceptible,S):指常规剂量的药物在体内所达到的浓度能抑制或杀灭待测菌。该菌引起的感染可以用推荐剂量 (常规剂量) 的该抗菌药物治疗,禁忌证除外。
2、中介(intermediate,I):指待测菌对常规剂量给药后在体内达到的血液或组织中药物浓度的反应性低于敏感菌株,但在一些药物浓度较高部位(如尿、胆汁)或者使用高于常规给药剂量时,细菌生长可被抑制。
“中介”不作为敏感性的度量,这一范围作为“缓冲域”,以防止由微小的技术因素失控导致的结果偏差,在必要时应重复试验或用稀释法测定,因而其临床意义是不确定的,故不应作临床报告。对于 K-B法测得的结果在中介度范围内的药物,如没有其他替代品,使用前应作定量 (稀释法) 药敏试验测定MIC值,以确证其敏感性。
 3、耐药 (resistant,R):指待测菌不能被在体内达到的血液或组织中药物浓度所抑制,导致临床治疗无效。
NCCLS隔几年重新公布一次细菌药敏试验分界点表。每次分界点表均有部分更动。因此读取药敏试验结果应依据最近期的分界点表,否则可能会报错药敏试验结果。如表中仅划出“S”的标准,这是由于对某些细菌/抗菌药物组合,目前尚不存在耐药菌株,因此,除敏感“S”以外,未划出其他标准。如出现不敏感“I”或“R”的结果,可将菌株转送参考实验室,做进一步试验。
二、细菌耐药性监测试验
病原菌产生耐药主要通过合成灭活抗菌药物的酶,改变药物作用靶位和细胞壁或膜通透性变化等途径,这几种机制单独或协同作用,可以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产生显著的影响,耐药监测可监测抗菌药物的药效和细菌耐药性趋势的动态变化。
㈠β-内酰胺酶检测
β-内酰胺酶(beta-lactamase)是一大类酶,现知有170种以上,它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使酰胺键断裂而失去抗菌活性,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作用机制。β-内酰胺酶分为A、B、C、D四类,其中A、C、D类酶以丝氨酸(Ser)为酶的活性作用位点,而B类酶以金属锌离子为活性作用位点。常用的β-内酰胺酶测定方法有头孢硝基噻吩滤纸片法和碘淀粉测定法,阳性者为产β-内酰胺酶菌株。
㈡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
测定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 ESBLs)菌株可用双纸片协同试验,分为扩散法和稀释法。扩散法测定时,对头孢泊肟(10μg/片)、头孢他啶(30μg/片)抑菌圈≤22mm或氨曲南、头孢噻肟(30μg/片)抑菌圈≤27mm的菌株,经头孢他啶(30μg/片)、头孢他啶/克拉维酸(30/10μg/片);头孢噻肟30μg/片、头孢噻肟/克拉维酸(30/10μg/片)二组确证试验,其结果为二组中任何一组药物,加克拉维酸与不加克拉维酸的抑菌圈相比,增大值≥5mm时即判定为产ESBLs菌株。稀释法时,加克拉维酸与不加克拉维酸的MIC相比,MIC相差≥3个倍比稀释度即可判定为产ESBLs菌株。
㈢耐药基因检测:①PCR扩增目标DNA。②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反映出基因组DNA碱基序列组成与已知耐药基因序列是否存在差异。③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④PCR-线性探针分析,依据耐药基因,设计包含常见突变位点的不同寡核苷酸探针(R探针),同时设计该基因的正常序列的探针(S探针), PCR扩增产物以平行线方式杂交。若扩增产物与S探针杂交阴性,与R探针杂交阳性,则待检菌株为耐药株,反之为敏感株。⑤自动DNA测序,准确判定耐药基因突变的位点。
常见的一些耐药基因包括:①大肠埃希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基因blaTEM、blaSHV、blaOXA、blaROB,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基因 ereA,耐磺胺类基因sul I、sul II。②金黄色葡萄球菌:耐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基因ant(4’)、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基因mec A,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基因erm A。③粪肠球菌:耐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基因ant(6’)-Ia、ant(6’)- aph(2’’)、耐四环素基因tet。
 三、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有效的耐药监测可以延迟细菌新的耐药性的产生,耐药监测有可能使新的耐药基因在有效传播之前得到控制。正确分析耐药监测结果可指导抗菌药物使用。
㈠ 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治疗
    1、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是治疗重症感染的常用药物,对大部分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保持在15%~30%左右。但在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时应特别注意是否有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存在,因为含ESBLs的菌株可以灭活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其他超广谱头孢菌素及单环类抗菌药物,如氨曲南。产生ESBLs的主要代表菌株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目前对ESBLs最稳定的一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2、氨基糖苷类抗菌药: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丁胺卡那对大肠埃希菌的敏感率达92%,对肠杆菌的敏感覆盖率达91%。是临床常用于与β-内酰胺类联合治疗的药物,特别是怀疑产生ESBLs的致病菌感染病例,但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毒副作用使其使用程度受到限制。
3、喹诺酮类药物:氟喹诺酮类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但由于诱导耐药机制而使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对其产生高度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达60%,而且有50%是高耐药株,抑菌环直径只有6mm。
㈡ 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治疗:常用青霉素类、万古霉素、氯霉素、喹喏酮类抗菌药物等。
四、临床耐药菌株的监测及其意义
㈠ 产超广谱β-内酰酶菌株
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一种水解青霉素、头孢菌素及单环类抗菌药物的酶,主要由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肠杆菌等细菌产生。
产ESBLs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不论其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如何,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和氨曲南治疗无效。
㈡ 产头孢菌素酶菌株
几乎所有肠杆菌科细菌(除了沙门菌属和克雷伯菌属的某些种)和铜绿假单胞菌均可产生,由染色体编码的头孢菌素酶,又称为AmpC酶,它们属于Bush分类1组(C类)。在自然状态下细菌产生此种酶的量很少,但某些细菌如阴沟肠杆菌、弗氏枸橼酸杆菌等在-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诱导作用下可大量产生AmpC酶,导致细菌对除碳青酶烯类之外的所有-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㈢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1g苯唑西林纸片的抑菌圈直径≤10mm,或其MIC≥4g/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g苯唑西林抑菌圈直径≤17mm,或MIC≥0.5g/ml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统称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thecillin resistance staphylococcus,MRS)。不论其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所有的β-内酰胺类药物和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均无临床疗效;绝大多数的MRS常提示多重耐药,包括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
㈣ 耐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由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ecillin resistance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呈多重耐药,并常引起院内爆发流行,因此在感染处理和用药方案上与苯唑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截然不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必须以快速准确的药敏试验加以鉴别并报告临床。目前参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苯唑西林纸片检测法:用1g/片的苯唑西林纸片检测其耐药性。
2、琼脂筛选法:这是1997年美国NCCLS推荐的MRSA确证试验。用含4%NaCl和6g/ml苯唑西林的M-H琼脂,配制0.5麦氏管菌悬液,点种于上述平皿上,35℃培养24h,凡在此平皿上生长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即为MRSA。若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应孵育48h。
3、MecA基因检测法:目前大多采用PCR方法,MecA基因的检测可区别耐药株是由外源型青霉素结合蛋白(PBP)引起的,还是自身PBP点突变或产β-内酰胺酶引起的,但此试验仅在可疑的情况下进行。多数MRSA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包括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氯林可霉素和四环素。美国NCCLS药敏规则指出, MRSA 或耐苯唑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 (MRCNS) 应报告对所有头孢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不管这些抗生素体外试验结果如何,因为载入文献的大多数MRSA或MRCNS感染的病例显示这些抗生素的临床疗效不好。
    ㈤ 氨基糖苷类高耐肠球菌
肠球菌对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 (HLAR) 性,可用120g/片庆大霉素和300g/片链霉素纸片来测定。当抑菌环≥10mm为非HLAR,提示氨基糖苷类药可与青霉素、氨苄西林协同用药。无抑菌环形成则为HLAR,提示氨基糖苷类药物与青霉素或氨苄西林无协同作用。
㈥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对30g万古霉素纸片抑菌圈直径≤14mm或其MIC≥32g/ml应视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 resisstant enterococcus, VRE)。针对VRE,治疗极为困难,但是对青霉素敏感的VRE可用青霉素和庆大霉素联合治疗,若对青霉素耐药而不是高水平耐氨基糖苷类可用壁霉素加庆大霉素。
 ㈦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当对1g/片苯唑西林纸片的抑菌圈<20mm时,测定 MIC>0.06g/ml,应视为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enicillin 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 PRSP)。PRSP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克肟、头孢唑肟,临床治疗的疗效很低。但应检测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美洛培南的MIC以判断是否对这些抗生素敏感。

医院感染的类型及流行病学编辑本段回目录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hospital infection )或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eired Infection)主要是指病人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亦不处于潜伏期,而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内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感染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当前一个非常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医院感染不但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而且额外增加许多医疗费用,例如1998年某医院发生龟分枝杆菌切口的严重医院感染,仅用于感染病人住院和医疗的费用增加开支上亿元。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监测、管理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卫生部于1999年下发新版《消毒技术规范》,2000年下发修改后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2001年又下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使医院感染的诊断、管理、监控有章可循,逐渐步入正规化。
㈠ 医院感染的类型与特点
1、医院感染的类型
医院感染的类型大多数按感染病原体的来源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⑴ 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或称自身感染(self-infection)是指病原体来自住院病人的本身。一种是体内细菌移位引起的感染,如菌血症、肾移植病人肺部感染等;另一种为广谱抗菌素大量、长时间应用后,正常菌群中敏感菌株被杀死,耐药菌株或真菌过度繁殖,导致菌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或真菌性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如真菌性肺炎和真菌性肠炎等。
⑵ 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是病人身体以外的的病原体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体内引起的感染,如临床检查或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导管、内窥镜等被细菌污染或消毒不严格而发生的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此外,医院感染的类型还可以按人体感染部位分类。
2、医院感染的特点
⑴ 医院感染以内源性感染为主,多为散发,偶有暴发。
⑵ 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opportunity pathogen),如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酵母样真菌等;多重耐药菌株(multi-resistant bacterium)和新型产酶菌株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ecillin resistance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高耐氨基糖苷类及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us, 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 ESBLs)菌株、产头孢菌素(AmpC)酶和产金属酶菌株等的感染不断增加。
⑶ 医院感染的主要人群是住院病人,医务人员感染率低。住院病人中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人、婴幼儿和血液病、肝硬化、糖尿病、癌症病人及器官移植病人、重症监护病房(ICU)的病人和使用各种侵入性治疗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人都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㈡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
1、医院感染率
⑴ 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感染率不相同。美国的医院感染率为5%~6%,澳大利亚为8.6%、英国为11.2%、德国为4.4%、泰国为7.6%、我国香港为10.5%,上海1999年为5.7%,我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统计1998年6月至1999年5月医院感染率为3.92%,2001年调查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3所医院,医院感染人次现患率为5.22%。
⑵ 不同类型医院和不同科室之间医院感染率有所差别。有作者报告国内某省1999年二级医院感染率为2.92%,三级医院感染率为4.55%,儿童医院感染率为11.1%,肿瘤医院感染率为4.33%;内科感染率为4.33%,外科感染率为3.71%。
2、住院病人医院感染部位的分布:排在前六位的依次为呼吸道感染(48.7%),泌尿道感染(12.8%),手术部位感染(11.9%),胃肠道感染(10.9%)、皮肤组织感染(6.7%)和血液系统感染(2.1%)。美国1990年至1996年间调查尿道感染率为34%,外科伤口感染率为17%,下呼吸道感染率为13%,败血症为14%。
3、医院感染的传播方式
⑴ 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的最常见传播方式。直接接触(direct contact)传播,主要是住院病人或医务人员通过手直接接触病原菌而发生的感染。该传播方式完全可以采取洗手和戴手套来杜绝医院感染传播;间接接触(indirect contact)传播,主要是医务人员的手或工作服污染了来自病人的病原菌,又将该病原菌污染医疗设施或病人用具等,再传给其他的病人。
⑵ 粪—口传播(fecal-oral transmission):沙门菌和志贺菌通过粪—口传播引起的医院感染少见。
⑶ 空气传播:住院病人或其他人员吸入悬浮于空气中的、经呼吸道传播的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病毒(如冠状病毒)或真菌孢子等飞沫微粒后感染。为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应做好室内通风和空气消毒。
⑷ 血液传播: 病人输血或输入血制品引起的肝炎或艾滋病等。
⑸ 侵入性操作将外源或自体细菌带入无菌部位引起感染。
⑹ 医院感染性疾病不同于传染病,其传染性一般较小。
⑺ 医院感染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居第一位,常见有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居第二位,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链球菌。真菌感染有增加趋势,居第三位。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监测编辑本段回目录

㈠ 医院环境污染细菌的监测
1、病房物体表面污染细菌的监测
病房物体表面消毒处理后4小时内进行采样,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5×5 cm2 的物体表面往返涂抹5次,放入10ml采样液内送检。定量接种的平板放置35℃培养24~48h,观察结果。物体表面每平方厘米的菌落总数的计算公式为:                  
物体表面菌落总数(CFU)/cm2= 平板上菌落平均数采样液稀释倍数采样面积(cm2)
2、空气中细菌监测
在空气消毒后、操作之前,用空气采样器或空气沉降法采样。空气沉降法采样简便、经济,但不能精确定量,采样方法为: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布点部位距离墙1m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部点部位距离墙1m处。将直径9cm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在各采样点5分钟后送检。平板放置35℃培养24~48h,计算1m3空气中的细菌数。沉降法采样菌落数根据5分钟内在100cm2培养基上降落的细菌数相当于10L空气中含的细菌数。计算公式:空气细菌总数CFU/m3=平板上平均菌落数(N){100平板面积(A)}{5 平板暴露时间(T)}(100010)=50000NAT
3、医务人员手部污染细菌监测
医务人员的手消毒后,五指并拢,用浸湿的无菌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抹2次,将棉拭子放入含有中和剂的10ml采样液管内送检。定量接种后35℃培养24h,若无细菌生长放置48h ,计算每平方厘米生长的细菌数。手细菌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平均数×采样液稀释倍数÷双手涂抹面积(cm2)。
4、医院环境污染细菌的监测的卫生学标准
(1)层流洁净手术室和层流洁净病房:空气中菌落数不超过10个CFU/ m3,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部不超过5个CFU/ m2,而且无致病菌检出为合格。
(2)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供应室洁净区:空气中菌落数不超过200个CFU/ m3,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部不超过5个CFU/cm2,而且无致病菌检出为合格。
(3)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急诊室、供应室的清洁区、各类普通病房、化验室:空气中菌落数不超过500个CFU/ m3,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部不超过10个CFU/cm2,而且无致病菌检出为合格。
㈡ 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1、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常用微生物监测法,用嗜热脂肪芽胞杆菌(ATCC7953或SSIK31株)为指示菌,每张纸片含菌量为5.0×105~5.0×106CFU,消毒灭菌后将指示菌纸片放入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置56℃培养2~7天(按说明书操作),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如果培养基不变色为无细菌生长,说明灭菌合格;如果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表示有细菌生长,查找原因后重新灭菌。同时用质控菌株做阳性对照。
2、紫外线杀菌效果监测:测定紫外线灯管辐照度值。微生物监测法是用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ATCC9372)作为指示菌监测,确定杀菌有效的距离和时间后,杀菌率应达到99.9%以上为合格。
3、化学消毒剂效果的监测:检测化学消毒剂对一定浓度的标准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菌液终浓度为106CFU/ml的最低杀菌浓度(MBC),以及化学消毒剂的杀菌率和杀菌指数。根据对照组菌数(Nc)和消毒组回收菌数(Nd),以消毒剂作用时间5min,可计算出杀菌率和杀菌指数,杀菌率={(Nc-Nd)/ Nc}×100%。杀菌指数=LogNc-LogNd。一般要求中效杀菌剂的杀菌率应>99.9%,杀菌指数达到3;高效杀菌剂的杀菌率应>99.999%,杀菌指数达到5。
㈢ 医院感染监测的临床意义
1、医院感染的确定与分类诊断标准
⑴ 医院感染的确定
下列属于医院感染:
① 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其常见潜伏期而发生的感染。
② 本次感染是在上次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
③ 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
④ 在已知病原体感染部位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菌)
⑤ 新生儿经产道时获得的感染。
⑥ 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伏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TB)等的感染。
⑦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下列不属于医院感染:
① 新生儿经胎盘获得的感染如巨细胞病毒、弓形体等,出生后48h内发生的感染
② 由创伤或非生物因子刺激产生的炎症反应
③ 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⑵ 医院感染的分类诊断标准
2001年卫生部制定和颁发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规定了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和腹部、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皮肤和软组织等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可参照执行。
2、医院感染监测的临床意义
对医院感染有计划地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监测或目标性监测,有利于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或现患率、人体感染的好发部位和医院感染的高危区;了解医院感染病原体的种类、播散途径,明确医院感染的原因,以利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切断感染途径、合理选用抗菌素治疗,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率。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呼吸系统疾病的检查 下一篇尿液分析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3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