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经纬知识库 >>所属分类 >> 生物与农业   

标签: 池塘 养鱼

顶[0] 发表评论(17) 编辑词条

池塘养鱼是我国饲养食用鱼的主要形式之一。池塘养鱼是利用经过整理或人工开挖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进行养鱼生产。精养鱼池是一个高产、高效的生态系统,特别是在淡水养殖业中,其总产量占全国淡水养鱼总产量的75%以上。由于池塘水体小,管理较方便,环境较容易控制,生产过程能全面掌握,故可进行高密度精养,获得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结果。它体现着我国养鱼的特色和技术水平。

我国的池塘养鱼业素以历史悠久、技术精湛而著称于世。1958年,池塘养鱼工作者将我国几千年池塘养鱼的经验进行简化和抽提,形成 “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八个要素(概念),简称“八字精养法”。这八个要素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养鱼生产各个环节的特殊性,同时通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把各个要素形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

 “水”、“种”、“饵”是养鱼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池塘养鱼的物质基础。“水”是鱼的生活环境,“种”和“饵”是鱼类生长的物质条件。有了良好的水环境,配备种质好、数量足、规格理想的鱼种,还必须有丰富价廉、营养高的饵料,才能养好鱼。由此可见,一切养鱼技术措施,都是根据“水、种、饵”的具体条件来确定的。三者密切联系,构成“八字精养法”的第一层次。

“混”、“密”、“轮”是池塘养鱼高产、高效的技术措施。“混”即混养,是在了解鱼类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了它们互相有利的一面。它充分发挥了“水、种、饵”的生产潜力。“密”是根据 “水、种、饵”的具体条件,合理密养,充分利用池塘水体和饵料,发挥各种鱼类群体的生产潜力,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轮”是在“混”和“密”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和扩大了池塘的利用时间和空间,不仅使混养种类、规格进一步增加,而使池塘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始终保持合适的密度做到活鱼均衡上市,保证了市场常年供应,提高了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混”、“密”、“轮”三者密切联系,相互制约,构成“八字精养法”的第二层次。

“防”和“管”是池塘养鱼高产、高效的根本保证。虽然有了“水、种、饵”的物质基础,也运用了“混”、“密”、“轮”等先进技术措施,但掌握和运用这些物质和技术措施的主要因素是人,一切养鱼措施都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防”和“管”,综合运用这些条件和技术,才能达到高产、高效。“防”和“管”与前述的六个要素都有密切联系,构成“八字精养法”的第三层次。

随着生产的发展,“八字精养法”有待不断充实提高,赋予现代化的内容。当前急需运用现代化的测试手段,开展受控生态系统的实验研究,将“八字精养法”中大量定性的、描述性的资料加以提炼,变成定量的规律。以可度量的判据来表明各要素之间和各要素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数学模型。进而将大量的定量规律,运用计算机进行分析,通过各种参数的编程,根据池塘生态条件的变化,进行自动化程序控制和管理,使池塘的生态条件更符合鱼类生长的需要,并稳定在最佳状态。这就是计算机模型。为此,必须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深入探讨“八字精养法”之间的定量规律,并在生产上加以综合运用、验证和充实,以便进一步提高池塘养鱼的理论水平,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养鱼技术体系。

目录

[显示全部]

池塘条件编辑本段回目录

池塘是养殖鱼栖息、生长、繁殖的环境,许多增产措施都是通过池塘水环境作用于鱼类,故池塘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鱼产量的高低。

饲养食用鱼的池塘条件包括池塘位置、水源和水质、面积、水深、土质以及池塘形状与周围环境等。在可能的条件下,应采取措施,改造池塘,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以提高池塘鱼产量。

1、池塘位置 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供电方便的地方建造鱼池。这样既有利于注、排水,也有利于鱼种、饲料和成鱼的运输和销售。

2、水源和水质 池塘应有良好的水源条件,以便于经常加注新水。由于池塘内鱼类饲养密度大,其投饵施肥量大,池水溶氧量往往供不应求,水质易恶化,导致鱼类严重浮头而大批死亡。虽然可用增氧机可防止鱼类浮头,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水质,长此以往不利于鱼类生长。池塘水源以无污染的河、湖水为好,这种水溶氧高,水质良好,适宜于鱼类生长。因此,鱼池最好靠近河边或湖边。井水可以作为养鱼水源,但其水温和溶氧均较低,使用时应将井水流经较长的渠道或设晒水池,并在进水口下设接水板,待水落到接水板上溅起后再流入池塘,以增加水温和溶氧量。工厂和矿山排出的废水,往往含有对鱼类有害的物质,只有经过分析和试养,才能作为养鱼用水。

3、面积 饲养食用鱼的池塘面积应较大。面积大,鱼的活动范围广,受风力的作用也较;风力不仅可增加溶氧,而且还可使池塘上下水层混合,改善下层水的溶氧条件;此外水体大水质较稳定,不易突变,因此渔谚有“宽水养大鱼”的说法。但面积过大,投饵不易均匀,水质也不易控制,夏季捕鱼时,一网起捕过多,分拣费时,操作困难,稍一疏忽,容易造成死鱼事故;面积过大,管理也不方便,并且池大,其受风面也大,容易形成大浪冲坏池埂。因此,尽管30亩左右的大鱼池也能高产,但采用的不多。有些面积较小的鱼池(2亩~3亩),也能取得高产,但毕竟水环境不太稳定,且占用的堤埂多,相对缩小了水面积。根据目前食用鱼的饲养管理水平,一般认为池塘面积在10亩左右较合适。

4、水深 饲养食用鱼的池塘需要有一定的水深和蓄水量,以便增加放养量,提高产量。池水较深,蓄水量较大,水质较稳定,对鱼类生长有利。因此,渔谚有“一寸水、一寸鱼”的说法。根据无锡河埒乡不同水深的池塘鱼产量比较表明。单位面积草鱼、青鱼、鲢、鳙的放养量和净产量随着水深的增加均有大幅度增加。

平均水深较深(1.7m~2.5m)的池塘,螺、蚬和水草的投喂量也比面积相似但水较浅(1.2m~1.5m)的池塘,分别多51%和56%。但池塘也不是愈深愈好。如池水过深,下层水光照条件差,溶氧低,加以有机物分解又消耗大量氧气,这就容易造成下层水经常缺氧。因此,池水过深,对鱼类的生存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实践证明,精养鱼池常年水位应保持在2.0m~2.5m。

5、士质 饲养鲤科鱼类池塘的土质以壤土最好,粘土次之,沙土最差。养1年~2年后的鱼池,由于积存的残饵、鱼类粪便和生物尸体与泥沙混合,形成淤泥,代替了原有的土壤。淤泥过多,则其中所含的有机物氧化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易造成缺氧。而且缺氧后有机物厌氧发酵还会产生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影响鱼类生存和生长。通常在鱼种放养时,池底应保持5cm厚的淤泥,这对补充水中营养物质和保持、调节水的肥度有很大的作用。

6、池塘形状和周围环境 鱼池以东西长而南北宽的长方形池为最好。这样的池形的优点是池埂遮荫小,水面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并且夏季多东南风和西南风,水面容易起波浪。池水在动态中能自然增氧,可减少鱼类浮头。长方形池的长宽比以5:3为最好。这种长方形不仅外形美观,而且有利于饲养管理和拉网操作,注水时也易造成池水的流转。池塘周围不应有高大的树木和房屋,以免阻挡阳光照射和风的吹动。

7、池底形状 鱼池池底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是“锅底型”。即池塘四周浅,逐渐向池中央加深,整个池塘形似铁锅底。此类鱼池,干池排水需在池底挖沟,捕鱼、运鱼挖取淤泥十分不便,须加以改造。第二种是“倾斜型”。其池底平坦,并向出水口一侧倾斜。此类池底干池排水、捕鱼均方便,但清除淤泥仍十分不便。第三种即为“龟背型”,其池塘中间高(俗称塘背),向四周倾斜,在与池塘斜坡接壤处最深,形成一条浅槽(俗称池槽),整个池底呈龟背状,并向出水口一侧倾斜。这样年底排水干池时,鱼和水都有集中在最深的集鱼处(俗称车潭),其排水捕鱼十分方便,运鱼距离短。而且塘泥主要淤积在池底最深处的池槽内,多余的淤泥就容易清除,修整池埂可就近取土,其劳动强度较小。此外,这种池形结构在拉网时,只需用竹篙将下纲压在池槽内,使整个下纲绷紧,紧贴池底,鱼类就不易从下纲处逃逸,可大大提高低层鱼的起捕率。

8、池塘改造

良好的池塘条件是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的关键之一。目前我国对高产稳产鱼池的要求是:①面积适中,一般养鱼水面以10亩左右为佳。②水较深,一般在2.5m左右。③有良好的水源和水质,注排水方便。④池形整齐,堤埂较高较宽,大水不淹,天旱不漏,旱涝保收。此外池底最好呈“龟背型”或“倾斜型”,池塘饲养管理方便,并有一定的青饲料种植面积。

如鱼池达不到上述要求,就应加以改造。改造池塘时应按上述标准要求,采取:小池改大池;浅池改深池;死水改活水;低埂改高埂;狭埂改宽埂。

9、池塘的清整

池塘经一年的养鱼后,底部沉积了大量淤泥(一般每年沉积10cm左右)。故应在干池捕鱼后,将池底周围的淤泥挖起放在堤埂和堤埂的斜坡上,待稍干时应贴在堤埂斜坡上,拍打紧实,然后立即移栽黑麦草或青菜等,作为鱼类的青饲料。这样既能改善池塘条件,增大蓄水量,又能为青饲料的种植提供优质肥料,也由于草根的固泥护坡作用,减轻了池坡和堤埂的崩坍。整塘后,再用药物清塘(方法与鱼苗培育池的清塘相同)。

清整好的池塘,注入新水时应采用密网过滤,防止野杂鱼进入池内,待药效消失后,方可放入鱼种。

10、盐碱地鱼池水质特点及其改造

除上述淡水淡土的鱼池外,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以及沿海河口还有面积广阔的盐碱地。这些土地一般不宜农作物的生长,甚至寸草不生,而经改造后,即可挖塘养鱼。经过若干年的养鱼,这些土地完全或基本淡化后,根据需要还可以改为农田。目前,利用盐碱地发展池塘养鱼,已成为我国改造盐碱地的重要措施。

沿海受海水影响的地区,水中离子以Cl-为最多。在干旱少雨地区,河水含盐量较高,有的可达1000mg/L以上,高的可达7000mg/L。当水中含盐量超过300mg/L~500mg/L时,离子间的比例则有较大的变化,水中HCO3- 的比例下降,Cl-或SO42- 的比例增加。在理论上SO42-本身无毒,但在缺氧、有机物高的情况下,硫酸根可被细菌还原为鱼类有毒的硫化氢。

试验表明,我国几种主要淡水养殖鱼类在盐度为5以上时生长较差。而且在一定的碱度条件下,pH越高,毒性越大。例如pH为10.14 时,鲢鱼种24h半致死浓度(24TLm)为8.3mg当量/L,而pH为8.3时则为109mg当量/L。据调查,l 964年黄旗海的pH为9.03,碱度为16.49mg当量/L,鲢、草鱼、鳊鱼均生长良好;而在l972年pH为9.2,碱度为30.2mg当量/L时,鲢、鳙鱼开始死亡,产量大幅度下降。因此,碱度高于10mg当量/升的水域,需加以改造才能养鱼。因为在这种碱度下,如光合作用很强烈,易使pH升到I0,从而引起鲢、鳙鱼大批死亡。生产上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改造盐碱地鱼池:

(1)建池时必须通电、通水、通路,挖池和修建排灌渠道要同步进行 一般主河道宽10cm~12m,河道两端设水闸,以控制水位和流向。

(2)引淡排碱 池塘的进排水河道必须严格分开。淡水水源口和咸水排水口各设水闸,以控制水位和流向。进水河道一般只进不排,而排水的咸水河道只排不进。

(3)早开塘、打复水 对崇明围垦滩涂的池水测定表明,盐碱地池水的盐度和淡化速率与塘龄呈正相关,而与沿海滩涂的围垦时间无关。围垦时间长,尽管表层土壤中盐碱有所下降,但鱼池开挖后,将下层土翻起,池水的盐度与围垦后立即挖池相同。因此,沿海滩涂围垦后,应尽早开挖鱼池,引入淡水,经常打复水,将雨水和地下水淋洗出的盐碱排出。

(4)施足有机肥料,使“生塘” 变为“ 熟塘” 施放有机肥可使新开鱼池池底尽快地沉积一层淤泥,使淤泥中的腐殖质等胶体物质镶嵌在土壤间隙中,既有效地防止了砂壤土的渗漏,又使池水和盐碱土基本隔绝,也发挥了塘泥保肥、供肥和调节肥度的作用。此项工作是改造盐碱水质的关键措施,在挖池、打复水后,立即进行。一般每亩应施基肥750kg~1000kg,如有绿肥则更好(但盐蒿、碱蓬等耐碱植物不能作为绿肥)。

(5)改造盐碱水质必须与改造土质同步进行 在改造池塘的同时,池边的池埂和饲料地应种植田菁等降碱排碱绿肥。田菁不仅是制造塘泥、提高水质肥度的优质绿肥,而且可疏松土壤,防止土层板结,破坏盐碱土层的毛细管,这就避免下层盐碱随毛细管上泛,为青饲料的种植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般池边盐碱地种植2年~4年田菁后,就能种植其它青饲料。

(6)经常加注淡水,排出下层咸水 盐碱地鱼池水质清瘦的主要原因往往不是施肥量少,而是盐碱过高。因此必须应经常注入淡水,排出下层咸水。年底干塘时,老塘水应全部排出,切忌将其翻入其他鱼池再用。对于开挖了4年~5年的老塘,池底淤泥沉积过厚,影响水深和池塘载鱼量,应在冬季干池后,将塘泥用水力挖塘机将塘泥吸出,沉积在池边饲料地上,既可改善池中水质,增加鱼类的活动空间,又能充分利用塘泥,为青饲料的种植打下良好基础。

(7)高水位压盐 为防止地下水位渗入池内,在日常管理中应保持池内水位高于外河水位。冬季池塘清塘后,如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应立即加进淡水。(水位应比外河高),以保持地下水渗透平衡。否则,靠地下水渗进盛积,其池水的盐度将很高。经测定,崇明盐碱地的5龄塘干池后,因淡水注入量少,致使地下水大量渗入,盐度比干池前增加了77% 。

(8)忌用生石灰清塘 盐碱地鱼池的碱度、硬度和pH值均比淡水高得多。例如崇明的盐碱地池塘,池水的(盐度为1.76~6.37)硬度一般为8.44°~24.28°,碱度为22.7°~37.10°,pH值为8.02~9.90。属高碱度、硬水型水质。其水中并不缺钙,土壤也不呈酸性,因此,池塘清塘药物不应选用强碱性的生石灰。否则,盐碱地池水的碱度、硬度和pH值会大幅度地增加,pH值高达12以上,碱度增加2.8°~42°。因此,盐碱地鱼池的清塘应采用漂白粉一类的药物来代替生石灰。

采用上述措施,开挖一年的盐碱地池塘水的盐度可由4下降到盐度2~2.53,二年后池塘盐度下降到1.5~2,三年后池塘盐度下降到1.3~1.5(冬季测定)。

鱼种放养 编辑本段回目录

鱼种既是食用鱼饲养的物质基础,也是获得食用鱼高产的前提条件之一。优良的鱼种在饲养中成长快,成活率高。饲养上对鱼种的要求是:数量充足,规格合适,种类齐全,体质健壮,无病无伤。

1、鱼种规格

鱼种规格大小是根据食用鱼池放养的要求所确定的。通常仔口鱼种的规格应大,而老口鱼种的规格应偏小,这是高产的措施之一。但由于各种鱼的生长性能、各地的气候条件和饲养方法不同,鱼类生长速度也不一样,加以市场要求的食用鱼上市规格不同,因此,各地对鱼种的放养规格也不同。如青鱼市场要求达2.5kg以上才能上市,其鱼种的放养规格需500g~1000g的2龄或3龄鱼种;又如链鱼、鳙鱼市场要求的上市规格为750g~1000g,则需放养100g~150g的1龄大规格鱼种,为使链鱼、鳙鱼做到均衡上市,上半年就有750g以上的成鱼上市,可将1龄、2龄鲢、鳙鱼密养,使其第二年达到特大规格(250g~450g)鱼种,供鲢鱼、鳙鱼第三年放养用。广东地区鱼类生长期长,可采用稀养方法,使鲢鱼、鳙鱼当年长到150g~500g,供翌年放养用。鱼种的具体规格参见表2-0-1及混养密养一节各类放养收获模式。

2、鱼种来源

鱼种供应有以下两个途径:(1)鱼种池专池培育 近年来,由于食用鱼池放养量增加,单靠鱼种池培育鱼种已无法适应食用鱼池的需要。鱼种池主要提供1龄鱼种。(2)成鱼池套养 所谓套养就是同一种鱼类不同规格的鱼种同池混养。将同一种类不同规格(大、中、小三档或大、小二档)鱼种按比例混养在成鱼池中,经一段时间的饲养后,将达到食用规格的鱼捕出上市,并在年中补放小规格鱼种(如夏花),随着鱼类生长,各档规格鱼种逐年提升,供翌年成鱼池放养用。故这种饲养方式又称“接力式”饲养。

计算鱼苗、鱼种的需求量不但要考虑当年成鱼池的放养量,还要为明年、后年成鱼池所需的鱼种做好准备。鱼苗、鱼种需求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某鱼种放养量(尾)= 成鱼池中该种鱼类的产量/该种鱼的平均出塘规格×该种鱼的成活率

某种夏花鱼种放养量(尾)= 该种鱼种放养量(尾)/该种鱼种成活率

某种鱼苗的需求量(尾)= 该种夏花鱼种放养量/该鱼苗成活率

对一些苗种生产不稳定、成活率和产量波动范围较大的鱼种(如草鱼、团头鲂等),都应按上述每个公式计算后,再增加25%的数量,作为安全系数,列入鱼种生产计划。

根据各类鱼苗、鱼种总需要数量,按成鱼池所要求的放养规格以及当地主客观条件,制定出鱼苗、鱼种放养模式,再加上成鱼池套养数量,计算出鱼苗、鱼种池所需的面积。

3、鱼种放养时间

提早放养鱼种是争取高产的措施之一。长江流域一般在春节前放养完毕,东北和华北地区可在解冻后,水温稳定在5℃~6℃时放养。在水温较低的季节放养,有以下好处:鱼的活动能力弱,容易捕捞;在捕捞和放养操作过程中,不易受伤,可减少饲养期间的发病和死亡率;提早放养也就可以早开食,延长了鱼类的生长期。近年来,北方条件好的池塘已将春天放养改为秋天放养鱼种,鱼种成活率明显提高。鱼种放养必须在晴天进行。严寒、风雪天气不能放养,以免鱼种在捕捞和运输途中冻伤。

混养搭配和放养密度 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池塘中进行多种鱼类、多种规格的混养,可充分发池塘水体和鱼种的生产潜力,合理地利用饵料,提高产量。混养是我国池塘养鱼的重要特色。混养不是简单地把几种鱼混在一个池塘中,也不是一种鱼的密养,而是多种鱼、多规格(包括同种不同年龄)的高密度混养。

1、混养的优点

混养是根据鱼类的生物学特点,使栖息习性、食性、生活习性不同的鱼类或同种异龄鱼类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内一起生活和生长,从而发挥“水、种、饵”的生产潜力。混养的优点如下:

第一,合理和充分利用饵料。在投草类后,草鱼将草类切割,其粪便转化成腐屑食物链,可供草食性、滤食性杂食性鱼类多次反复利用,大大提高了草类的利用率。在投喂人工精饲料时,主要为个体大的鱼类(青鱼、草鱼等)所吞食,但也有一部分细小颗粒散落而被鲤鱼、鲫鱼、鲂鱼和各种小规格鱼种所吞食,使全部精饲料得到有效的利用,不至于浪费。

第二,合理利用水体。主要养殖鱼类的栖息水层是不同的。鲢鱼、鳙鱼栖息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喜欢在水体中下层活动,青鱼、鲤鱼、鲫鱼、鲮鱼、罗非鱼等则栖息在水体底层。将这些鱼类混养在一起,可充分利用池塘的各个水层。同单养一种鱼类相比,增加了池塘单位面积放养量,提高了鱼产量。

第三,发挥养殖鱼类之间的互利作用。混养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配养鱼本身提供一部分鱼产量,并且还在于发挥各种鱼类之间的某些互利作用,因而能使各种鱼的产量均有所增产。它们之间的互利关系详见下一节。

第四,获得食用鱼和鱼种双丰收。在成鱼池混养各种规格的鱼种,既能取得成鱼高产,又能解决翌年放养大规格鱼种的需要。

第五,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混养,不仅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而且在同一池塘中生产出各种食用鱼。特别是可以全年向市场提供活鱼,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要求,这对繁荣市场、稳定价格、提高经济效益有重大作用。

2、混养的生物学基础(以淡水主要养殖鱼类之间的关系为例)

(1)青鱼、草鱼、鲤鱼、鲂鱼、鲫鱼与鲢鱼、鳙鱼之间的关系 青鱼、草鱼、鲤鱼、鲂鱼、鲫鱼食贝类、草类和底栖动物等,群众称“吃食鱼”,它们的残饵和粪便形成腐屑食物链和牧食链,因而给鲢鱼、鳙鱼提供了良好的饵料条件,故群众称鲢鱼、鳙鱼为“肥水鱼”。反过来“肥水鱼”又通过摄食腐屑和滤食浮游生物起到了防止水质过肥,给喜清新水质的“吃食鱼”,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这样既提高了饵料利用率,做到一种饲料多次反复多次利用,又发挥了它们之间的互利作用,促进了鱼类生长。渔谚中的“一草养三链",正说明这种混养的生物学意义。在不施肥和少投精饲料的情况下,“肥水鱼”和“吃食鱼”之间的比例大体为1:1。渔谚有“一层吃食鱼,一层肥水鱼”的说法,即每kg“吃食鱼”可带养1kg“肥水鱼”;而在大量投喂精饲料和施肥的情况下,该比例下降为1:0.3~0.6。这是因为鱼池大量投饵施肥后,有一部分肥料和残饵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变成塘泥,沉积在池底,退出了池塘物质循环的缘故。

(2)鲢鱼、鳙鱼之间的关系 鲢鱼、鳙鱼的主要饵料只是相对地不同。特别是在施肥及投喂精饲料的池塘中,鲢鱼的抢食能力远比鳙鱼强,因而容易抑制鳙鱼生长。在不投精饲料的池塘中,浮游动物的数量远比浮游植物少得多,因此,鳙鱼不能放养太多。渔谚有“一鲢夺三鳙”之说。在长江流域鲢鱼、鳙鱼的比例为3~5:1。

珠江三角洲由于鳙鱼市场需要量大,故主养鳙鱼,1年饲养46批。可在保证鳙鱼生长的前提下,搭养鲢鱼,以充分利用池塘天然饵料。在生产上可采取:①以小规格(13cm~17cm)的鲢鱼与大规格(0.4kg~0.5kg)的鳙鱼混养。②控制鲢鱼的放养密度和生长期密度。鲢鱼的放养量不能超过鳙鱼的放养量。如每次放0.4kg~0.5kg的鳙鱼种40尾,鲢鱼只能放13cm~17cm的鱼种20尾~30尾。当鲢鱼长到0.75kg~1.00kg时,在轮捕时必须捕出上市,然后再补放13cm~17cm的鲢鱼种,补放尾数与捕出数相等,这样对鳙鱼的影响较小。

(3)青鱼、草鱼与鲤鱼、鲫鱼、鲂鱼之间的关系 青鱼、草鱼个体大,食量大,要求饵料高,而鲤鱼、鲫鱼、鲂鱼则相反。将它们混养在一起,青鱼、草鱼可为鲤、鲫、鲂鱼提供大量的适口饵料,而鲤鱼、鲫鱼、鲂鱼等则为青鱼、草鱼清除残饵,清洁食场,不使残饵腐败变质,清新水质。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饵料,而且改善了水质,有利于青鱼、草鱼的生长。主养青鱼池中,动物性饵料较多,故鲤鱼、鲫鱼可多放一些。主养草鱼的鱼池,动物性饵料少,鲤鱼、鲫鱼应少放一些,而应增加团头鲂鱼种的放养量。

3、确定主养鱼类和配养鱼类

主养鱼又称主体鱼。它们不仅在放养量(重量)上占较大的比例,而且是投饵施肥和饲养管理的主要对象。配养鱼是处于配角地位的养殖鱼类,它们可以充分利用主养鱼的残饵、粪便形成的腐屑以及水中的天然饵料很好地生长。

确定主养鱼和配养鱼,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市场要求。根据当地市场对各种养殖鱼类的需求量、价格和供应时间,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鱼货。二是饵肥料来源。如草类资源丰富的地区可考虑以草食性鱼类为主养鱼;螺、蚬类资源较多的地区可考虑以青鱼为主养鱼;精饲料充足的地区,则可根据当地消费习惯,以鲤鱼或鲫鱼或青鱼为主养鱼;肥料容易解可考虑以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或食腐屑性鱼类(如罗非鱼、鲮鱼等)为主养鱼。三是池塘条件。池塘面积较大,水质肥沃,天然饵料丰富的池塘,可采用以鲢鱼、鳙鱼为主养鱼;新建的池塘,水质清瘦,可采用以草鱼、团头鲂为主养鱼;池水较深的塘,可以青鱼、鲤鱼为主养鱼。四是鱼种来源。只有鱼种供应充足,而且价格适宜,才能作为养殖对象。此外,沿海如鳗鲡、鲻鱼、梭鱼鱼苗资源丰富,可考虑将它们作为主养鱼或配养鱼。如罗非鱼苗种供应充足,也可将罗非鱼作为主养鱼或配养鱼。

4、混养类型及生产模式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养殖对象、饵肥料来源等均有较大差异,因而各自形成了一套适合当地特点的混养类型。

(1)以草鱼为主养鱼的混养类型 这种混养类型,主要对草鱼(包括团头鲂)投喂草类,利用草鱼、鲂鱼的粪便肥水,产生大量腐屑和浮游生物,养殖鲢鱼、鳙鱼。由于青饲料较容易解决,成本较低,已成为我国最普遍的混养类型。

该放养殖模式的特点是:①放养大规格鱼种 其来源主要由本塘套养解决。一般套养鱼种占总产量15%~20%,本塘鱼种自给率在80%以上。②以投喂草类作为主要饲料 亩净产250kg以下一般只施基肥,不追施有机肥;亩净产500kg以上的,主要在春秋两季追施有机肥料,在7~l 0月份轮捕2次~3次。③鲤鱼放养量要少(因动物性饲料少),放养规格要适当增大 由于鲫鱼价格比鲤鱼高,有些渔区采用“以鲫代鲤”的方法,即不放养鲤鱼,而增加异育银饵放养量(通常比原放养量增加0.5倍~1.0倍)。

(2)以鲢鱼、鳙鱼为主养鱼的混养类型 以滤食性鱼类鲢鱼、鳙鱼为主养鱼,适当混养其他鱼类,特别重视混养食有机腐屑的鱼类(如罗非鱼、银鲴等)。饲养过程中主要采取施有机肥料的方法。由于养殖周期短,有机肥来源方便,故成本较低,但这种养殖模式优质鱼的比例偏低。目前该类型的优质鱼的放养量已有逐步增加的趋势。

该混养类型的特点是:①鲢鱼、鳙鱼放养量占70%~80%,毛产量占50%~60% 其大规格鱼种采用成鱼池套养方法解决。鲢、鳙鱼种从5月份开始轮捕后,即补放大规格鱼种,其补放鱼种数量与捕出数大致相等。②以施有机肥料为饲养的主要措施 一般池塘较大(10亩~30亩),适宜于施用有机肥料肥水。③为改善水质,充分利用有机腐屑 重视混养食有机腐屑的罗非鱼、银鲴等,它们比鲤鱼、鲫鱼更能充分地利用池塘施有机肥后形成的饵料资源。④实行鱼、畜、禽、农结合,开展“综合养鱼” 如湖南衡阳的“鱼、猪、菜”三结合,江苏南京的“鱼、禽、菜”三结合,这就循环利用了废物,提高能源利润率,保持了生态平衡。

(3)以青鱼、草鱼为主养鱼的混养类型 以青鱼、草鱼为主养鱼,是江苏无锡渔区的混养特色。

该混养类型的特点是:①青鱼、草鱼的放养量相近似。②同种异龄混养。放养种类、规格多(通常在15档以上),密度高,放养量大。③以成鱼池套养培养大规格鱼种,成鱼池鱼种自给率达80%以上。④以投天然饵料和施有机肥为主,辅以精饲料或颗粒饲料。⑤自7月~9月轮捕2次~3次,6月补放鲢、鳙春花为暂养在鱼种池的鱼种。⑥实行“鱼、畜、禽、农”结合,“渔、工、商”综合经营,成为城郊“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综合性的副食品供应基地。

(4)以青鱼为主养鱼的混养类型 这种混养类型主要对青鱼投喂螺、蚬类,利用青鱼的粪便和残饵饲养鲫、鲢、鳙、鲂等鱼类。放养重量较低,青鱼经济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但由于螺、蚬等天然饵料资源少,限制了该养殖类型的发展。目前已配制成青鱼颗粒饲料,饲养青鱼,生产上初见成效。

(5)以鲮鱼、鳙鱼为主养鱼的混养类型 该类型是珠江三角洲普遍采用的养鱼方式。

这种混养模式有以下特点:①鱼产品要求均衡上市,常年供应,特别是鳙鱼要求的食用规格和数量大,因此采用多级轮养法及时提供大规格鱼种。②鳙鱼一般每年放养4 次~6次,鲢鱼第一次放养50尾~70尾,待鳙鱼收获时,满1kg的鲢鱼捕出。通常捕出数量与补放数量相同。③鲮鱼放养密度大、中、小三档规格,依次分期捕捞出塘,因鲮鱼饲料容易解决,耐肥力强,食用规格较小,其肉味鲜美,售价较廉,深受群众喜爱。④在饲养管理中,采取投饵和施有机肥料并重。⑤养鱼与蚕桑或甘蔗(或花卉)相结合,在鱼池堤埂上或附近普遍种植桑树或甘蔗(或花卉),即所谓桑基鱼塘或蔗基鱼塘(或花基鱼塘),是综合经营的一种好形式,也是珠江三角洲养鱼的重要特色。蚕粪是养鱼的优质肥料,蚕蛹是鱼的动物性饲料之一,甘蔗叶等可作为草鱼的青饲料,而塘泥则是桑树和甘蔗(或花卉)的优质肥料。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仅发展了生产,也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⑥经营管理细致,为保证产品均衡上市,各级鱼种池和成鱼池生产上环环紧扣,密切配合。

(6)以鲤鱼为主养鱼的混养类型 我国北方地区的人民喜食鲤鱼,加以鲤鱼鱼种来源远比草鱼、鲢鱼、鳙鱼容易解决,故多采用以鲤鱼为主养鱼的混养类型。

这种混养类型的特点是:①鲤鱼放养量占总放养重量的90%左右,产量占总产75%以上。②由于北方鱼类的生长期较短,要求放养大规格鱼种。鲤鱼由1龄鱼种池供应,鲢、鳙鱼由原池套养夏花解决。③以投鲤鱼配合饲料(加工成颗粒饵料)为主,养鱼成本较高。④近年来该混养类型已搭配异育银鲫、团头鲂等鱼类,并适当增加鲢鱼、鳙的放养量,以扩大混养种类,充分利用池塘饵料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5、放养密度

在一定的范围内,只要饲料充足,水源水质条件良好,管理得当,放养密度越大,产量越高。故合理密养是池塘养鱼高产重要措施之一。只有在混养基础上,密养才能充分发挥池塘和饲料的生产潜力。决定放养密度的依据是在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即为合理的放养密度。决定合理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鱼的种类与规格、饵料供应和管理措施等情况来考虑。

(1)池塘条件 有良好水源的池塘,其放养密度可适当增加。较深的(如2.0m~2.5m)池塘放养密度可大于较浅的(如1.0m~1.5m)池塘。

(2)鱼种的种类和规格 混养多种鱼类的池塘,放养量可大于单一种鱼类或混养种类少的鱼池。此外,个体较大的鱼类比个体较小的鱼类放养尾数应较少,而放养重量应较大;反之则较小。同一种类不同规格鱼种的放养密度,与上述情况相似。

(3)饵、肥料供应量如饵料、肥料充足,放养量可相应增加。

(4)饲养管理措施 养鱼配套设备较好,可增加放养量。轮捕轮放次数多,放养密度可相应加大。此外,管理精细,养鱼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管理认真负责的,放养密度可适当加大。

(5)历年放养模式在该池的实践结果 通过对历年各类鱼的放养量、产量、出塘时间、规格等技术参数的分析评估,如鱼类生长快,单位面积产量高,饵料系数不高于一般水平,浮头次数不多,说明放养量是较合适的;反之,表明放养过密,放养量应适当调整。如成鱼出塘规格过大,单位面积产量低,总体效益低,表明放养量过稀,必须适当增加放养量。

轮捕轮放与套养鱼种 编辑本段回目录

轮捕轮放就是分期捕鱼和适当补放鱼种。即在密养的水体中,根据鱼类生长情况,到一定时间捕出一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再适当补放鱼种,以提高池塘经济效益和单位面积鱼产量。概括地说,轮捕轮放就是“一次放足,分期捕捞,捕大留小,去大补小”。

1、轮捕轮放的作用

(1)有利于活鱼均衡上市,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养鱼前、中期,市场上淡水鱼少,鱼价高,群众“食无鱼”。而后期,市场上淡水鱼相对集中,养殖单位又往往出现“卖鱼难”现象,造成鱼价低廉。采用轮捕轮放可改变以往市场淡水“春缺、夏少、秋挤”的局面,做到四季有鱼,不仅满足社会需要,而且也提高了经济效益。有人认为产量较低的鱼池可不必搞轮捕轮放,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减少流动资金的数量 一般轮捕上市鱼的经济收人可占养鱼总收入的40%~50%,这就加速了资金的周转,降低了成本,为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

(3)有利于鱼类生长 在饲养前期,因鱼体小,活动空间大,为充分利用水体,年初可多放一些鱼种。随着鱼体生长,采用轮捕轮放方法及时稀疏密度,使池塘鱼类容纳量始终保持在最大限度的容纳量以下。这就延长和扩大了池塘的饲养时间和空间,缓和或解决了密度过大对群体增长的限制,使鱼类在主要生长季节始终保持合适的密度,促进鱼类快速生长。

(4)有利于提高饵料、肥料的利用率 利用轮捕控制各种鱼类生长期的密度,以缓和鱼类之间(包括同种不同规格)在食性、生活习性和生存空间的矛盾。使成鱼池混养的种类、规格和数量进一步增加,充分发挥池塘中“水、种、饵”的生产潜力。

(5)有利于培育量多质好的大规格鱼神,为稳产、高效奠定基础 通过捕大留小,及时补放夏花和1龄鱼种,使套养在成鱼池的鱼种迅速生长,到年终即可培育成大规格鱼种。

2、轮捕轮放的条件

成鱼池采用轮捕轮放技术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年初放养数量充足的大规格鱼种 只有放养了大规格鱼种,才能在饲养中期达到上市规格,轮捕出塘。

(2)各类鱼种规格齐全,数量充足,配套成龙,符合轮捕轮放要求,同种规格鱼种大小均匀。

(3)同种不同规格的鱼种个体之间的差距要大 否则易造成两者生长上的差异不明显,给轮捕选鱼造成困难。

(4)饵料、肥料充足,管理水平跟上。否则到了轮捕季节,因鱼种生长缓慢,尚未达到上市规格,生产上就会处于被动局面。

(5)改革捕捞网具 将网目长度由lcm的小目网改为5cm的大目网,网片的水平缩结系数和垂直缩结系数相近,网目近似正方形。轮捕拉网时,中小规格的鱼种穿网而过,不易受伤,而留在网内的鱼均是个体大的。这样选鱼和操作都较方便,拉网时间短,劳动生产力高。

(6)捕捞技术要熟练、细致和正确。

3、轮捕轮放的方法

(1)捕大留小 放养不同规格或相同规格的鱼种,饲养一定时间后,分批捕出一部分达到食用规格的鱼类,而让较小的鱼留池继续饲养,不再补放鱼种。

(2)捕大补小 分批捕出成鱼后,同时补放鱼种或夏花。这种方法产量较上一种高。补放鱼种,视规格大小和生产的目的,或养成食用鱼,或养成大规格鱼种,供翌年放养。例如湖南省衡阳地区的池塘以养鲢鱼、鳙鱼为主,轮捕次数较多,1年捕7~9次。在4月底至5月初即开始轮捕,以后视水质和鱼的生长情况,每隔20~30天轮捕1次。轮捕后即补放鲢鱼、鳙鱼,补放的数量大致等于轮捕的数量。补放的鱼种,前期是上半年培养的2龄鱼种,后期是当年培养的10cm以上鱼种,这批鱼种养至年底则成为供翌年首批放养的大规格鱼种。江苏省无锡渔区的池塘采用年初放足,年中套养、多次轮捕的方法。通常采用2次~3次轮放和2次~4次轮捕

4、套养鱼种

  在成鱼池套养鱼种,是解决成鱼高产和大规格鱼种供应不足之间矛盾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套养是在轮捕轮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使成鱼池既能生产食用鱼,又能培养翌年放养的大规格鱼种。当前市埸要求食用鱼的上市规格有逐步增大的趋势,大规格鱼种如依靠鱼种池培养,就大大缩小了成鱼池饲养的总面积,其成本必然增大。而采用在成鱼池中套养鱼种,每年只需在成鱼池中增放一定数量的小规格鱼种或夏花,至年底,在成鱼池中就可套养出一大批大规格鱼种。尽管当年食用鱼的上市量有所下降,但却为来年成鱼池解决了大部分鱼种的放养量。套养不仅从根本上革除了2龄鱼种池,而且也压缩了1龄鱼种池面积,增加了食用鱼池的养殖面积。

  要做好套养鱼种工作,首先是切实抓好1龄鱼种的培育,培育出规格大的一龄鱼种,其中1龄草鱼和青鱼种的全长必须达到13cm以上,团头鲂鱼种全长必须达10cm以上。其次,成鱼池年底出塘的鱼种数量应等于或略多于来年该成鱼池大规格鱼种的放养量。第三,必须保证成鱼池有80%的食用鱼上市。第四,要及时稀疏鱼类的饲养密度,使鱼类正常生长。第五,轮捕的网目要适当放大,避免小规格鱼种挂网受伤。第六,要加强饲养管理,对套养的鱼种在摄食方面应给予特殊照顾。比如增加鱼种适口饵料的供应量,开辟鱼种食埸,先投颗粒饲料喂大鱼,后投粉状饲料喂小鱼等方法促进套养鱼种生长。

施肥与投饵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密养条件下,要使鱼类得到充足的食物而正常生长,就必须大量施肥和投喂人工饵料,施肥与投饵是高产、高效渔业最根本的技术措施之一。

(一)池塘施肥

1、肥料类型

池塘施肥是为了补充水中的营养盐类及有机物质,增加腐屑食物链和牧食链的数量,作为滤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以及草食性鱼类的饵料。池塘施肥一般有基肥和追肥二种类型:

(1)施基肥

瘦水池塘或新开挖的池塘,池底缺少或无淤泥,水中有机物含量低,水质清瘦。为了改善底质,使之含有较多的营养物质,并不断地向池水中释放,以提高池水的生产力,因此必须施放基肥。基肥应在冬季干池清整后即可进行,使池塘注水养鱼后,能及时繁殖天然饵料。基肥通常均采用有机肥料。具体可将有机肥料施于池底或积水区的边缘,经日光曝晒数天,适当分解矿化后,翻动肥料,再曝晒数日,即可注水。基肥的施肥数量往往较大, 一次施足。具体数量视池塘的肥瘦、肥料的种类、浓度等而定,通常每亩施数百公斤在池塘加水后施基肥,其主要作用是肥水而非肥底泥。可将有机肥料分为若干小堆置放于沿岸浅水区,隔数天翻动一次,使营养物质逐渐分解扩散。肥水池塘和养鱼多年的池塘,池底淤泥较多,一般施基肥量少甚至不施。

(2)施追肥

为了陆续补充水中营养物质的消耗,使饵料生物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在鱼类生长期间,需要追加肥料。施追肥应掌握及时、均匀和量少次多的原则。施肥量不宜过多,以防止水质突变。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由于大量投饵,鱼类摄食量大,粪便、残饵多,池水有机物含量高,因此水中的有机氮肥高,此时不必施用耗氧量高的有机肥料,而应追施无机磷肥,以保持池水“肥、活、爽”。

2、施肥方法

(1)以有机肥料为主,无机肥料为辅,“抓两头、带中间”的施肥原则 有机肥料除了直接作为腐屑食物链供鱼类摄食外,还能培养大量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作为鱼类的饵料,而且容易消化的浮游植物也往往在含有大量溶解有机物的水中生长繁殖。因此,有机肥料中培育优良水质的基础。但有机肥料耗氧量大,在高温季节容易恶习化水质。所以在精养鱼池中,有机肥料以施基肥为主;作为追肥,也仅仅在水温较低的早春和晚秋应用。这就是渔民所说的以有机肥料为主,要“抓两头”的含义。而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水体中有效氮随投饵量的增加而逐渐增长,因此没有必要再施含氮量高的无机氮肥或耗氧量大的有机氮肥,而此时水中有效磷却极度缺乏,因此必须及时施用无机磷肥,以增加水中有效磷的含量,调整有效氮和有效磷之间的比例,充分利用精养鱼池内丰富的有效氮,促进浮游植物生长,提高池塘生产力。这就是渔民所说的以无机肥料(磷肥)为辅,要“带中间”的含义。在长江流域,通常放养前至3月份施肥量占全年有机肥总量的70%~80%,其余作为追肥在春秋两头施用。

(2)有机肥料必须发酵腐熟 有机肥料腐熟后,除了能杀灭部分致病菌,有利于卫生和防病外,还可以使大部分有机物通过发酵分解成大量的中间产物,它们的耗氧以氧债形式存在。施追肥时,只要在晴天中午用全池泼洒的方法施肥,根据有机肥料中的中间产物在分解时具有暴发性耗氧的特点,此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池水上层的超饱和氧气,及时偿还氧债。这样,既可以加速有机肥料的氧化分解,又降低了有机物在夜间的耗氧量,夜间就不易因耗氧因子过多而影响鱼类生长。

(3)追肥要量少次多,勤施少施 在春秋季节,如采用有机肥料作追肥,应选择晴天,在良好的溶氧条件下,采用全池泼洒的方法,勤施少施,以避免池水耗氧量突然增加。

(4)巧施磷肥,以磷促氮 磷肥应先溶于水,待溶解后,在晴天中午全池均匀泼洒。泼洒浓度为鱼特灵(含有效磷20%以上)5mg/L或过磷酸钙10mg/L。通常在5月~9月每隔半个月(主要视水质而定)泼洒(或喷洒)1次。泼洒后的当天不能搅动池水(包括拉网、加水、中午开动增氧机等),以延长水溶性磷肥在水中的悬浮时间,降低塘泥对磷的吸附和固定。通常施用磷肥3d~5d后,池中浮游植物将产生高峰,生物量明显增加,氨氮下降,此时,应根据水质管理的要求,适当加注新水,防止水色过浓。

上述池塘为精养鱼池,池水含有大量有效氮。如果是粗养鱼池或瘦水塘,池水有效氮和有效磷均很低,则无机氮肥和无机磷肥应同时施用。一般无机氮肥和磷肥的比例以1:1为宜。

(二)饵料与投饲

1、投饵数量的确定

(1)全年投饵计划和各月分配 为了做到有计划的生产,保证饵料及时供应,做到根据鱼类生长需要,均匀、适量地投喂饵料,必须在年初规划好全年的投饵计划。具体做法如下: ① 计算亩净产量 根据各成鱼池的放养量和规格,确定各种鱼类的净增肉倍数,根据净增肉倍数确定计划净产量。 ② 根据饵料系数或综合饵肥料系数计算出全年投饵量 对于以投天然饵料为主的鱼池,其饵料种类多,在生产中无法了解某种鱼对某一饵料的实际吃食量,加以饵、肥料本身具有交叉效应,不少残饵经腐烂分解成为肥料,不少肥料也可直接作为饵料供某些鱼类摄食。如按习惯方法计算饵料系数,误差很大。为此,可改为从养殖总体出发,以每增长1kg鱼分别需要精饲料、草料和肥料的数量(即全年投放的精饲料、草料和肥料的总量分别除以鱼类总净产量)得出精料系数、草料系数和肥料系数。这三个系数统称为综合饵肥料系数。用综合饵肥料系数作为测算饵肥料需要量的依据,方法简单易行,可从整体上反映当地饵、肥料的供应水平及对养鱼的影响。但由于各地的天气、饲养方法、饵料和肥料的种类及组成不同,各个养鱼企业的精料、草料和肥料系数差异较大。因此,各养殖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养殖模式和饵、肥料的种类及组成,计算出本场的精料、草料和肥料系数,从中测算出年计划投饵施肥数量。例如某养鱼场求算出的综合饵肥料系数为:精料系数2 + 草料系数6 + 肥料系数1.5,那么亩净产1000kg鱼,则全年饵肥料计划需要量为:

2000kg精饲料 + 6000kg陆草 + 1500kg有机肥料。

③ 根据月投饵百分比,制定每月的计划投饵量 以天然饵料和精饲料为主的投喂方式,根据当地水温、季节、鱼类生长以及饵肥料供应等情况制定出各月饵料分配百分比。

如果以配合饲料为主的投喂方式,除了计算月投饵百分比外,还应根据水温和鱼类生长,制定出每5天的投饵量。

尽管各地饵料种类、养殖方法、天气均有所不同,但在各月饵料分配比例均有其共同点:即在季节上采取“早开食、晚停食、抓中间、带两头”的分配方法,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投饵量占总投饵量的75%~85%。在饵料种类上,草类饵料在春夏季数量多、质量较好,供应重点偏在鱼类生长季节的中前期。贝类饵料下半年产量高,加以此期青鱼、鲤鱼个体大,食谱范围广,供应重点偏在鱼类生长季节的中后期。精饲料重点也在中后期供应,以利鱼类保瞟越冬。此外,在早春开食阶段,必须抓好饵料的质量。

(2)每日投饵量的确定 每日的实际投饵量主要根据当地的水温、水色、天气和鱼类吃食情况,即群众称为“四看”而定。

① 水温 水温在10℃以上即可开食,每次每亩投喂23kg易消化的精饲料(或适口颗粒饲料);15℃以上可开始投嫩草、粉碎的贝类,精饵料的投饵量占鱼体重0.6%~0.8%,水温20℃以上,投精饵料量占鱼体重1%~2%;25℃以上,精料投喂量约占体重2.5%~3.0%;水温30℃以上,精料投喂量占体重3%~5%。在鱼病季节和梅雨季节应控制投饵量。

② 水色 池塘水色以黄褐色或油绿色为好,可正常投饵。如水色过浓转黑,表示水质要变坏,应减少投饵量,及时加注新水。

③ 天气 天气晴朗,池水溶氧条件好,应多投。而阴雨天溶氧条件差,则少投。天气闷热,无风欲下雷阵雨应停止投饵。天气变化大,鱼食欲减退,应减少投喂数量。

④ 鱼类吃食情况 每天早晚巡塘时检查食场,了解鱼类吃食情况。如投饵后很快吃完,应适当增加投饵量;如投饵后长时间未吃完,应减少投饵量。

3、投饵技术

在投饵技术上,应实行“四定”投饵原则。

(1)定质 草类饵料要求鲜嫩、无根、无泥,鱼喜食。贝类饵料要求纯净、鲜活、适口、无杂质。精饲料要求粗蛋白质高。颗粒饲料要求营养全面、适口,在水中不易散失。不投腐败变质饵料。

(2)定量 每日投饵量不能忽多忽少,在规定时间内吃完,以避免鱼类时饥时饱,影响消化、吸收和生长,并易引起鱼病发生。

(3)定时 必须让鱼类在池水溶氧高的条件下吃食,以提高饵料利用率。通常草类和贝类饵料宜在上午9时左右投喂。精饲料和配合饲料,应根据水温和季节,适当增加投喂次数(指1日投饵量分成多次投喂),以提高饵料利用率。

  (4)定位 鱼类对特定的剌激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因此固定投饵地点,有利于提高饵料利用率,有利于了解鱼类吃食情况和食场消毒,并便于清除剩饵,保证池鱼吃食卫生。特别是投精饲料和配合饲料,要在池边搭设跳板。投饵时应事先给予特定的剌激(如音响等),使鱼集中在跳板附近,然后再投饵。这就防止了饵料散失,提高了饵料利用率。草类投放量大,一般不设食场,否则该处水质易恶化。

必须强调指出,在当前饵料供应较紧张的情况下,为了降低饵料成本,充分发挥饵料的生产潜力,应坚持做到一年中连续不断地投喂足够数量的饵料。特别是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应坚持每天投饵,以保证鱼类吃食均匀。渔谚有:“一天不吃,三天不长”,或“一天不投,三天白投”的说法,形象地说明时断时续的投饵对鱼类生长所带来的影响。据统计,同样的单位投饵量(即每放养1kg摄食该种饵料的鱼类一年的投饵量),年投饵次数比正常少30%~50%(即每次投饵量多),青鱼、草鱼、鲂鱼、鲤鱼、鲫鱼的净产量比正常池低50%,滤食性鱼类的净产量比正常池低30%。因此,投饵必须坚持“匀”字当头,“匀”中求足,“匀”中求好(质量)的要求。

此外,对于以精饲料或配合饲料为主的鱼池,其投饵量比天然饵料少得多,吃食不易均匀。加上鲤科鱼类无胃,因此只有增加一天中的投饵次数,才能提高饵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特别是添加氨基酸的配合饲料,必须如此增加投饵频率,才能有效地利用饲料中添加的氨基酸。因为添加的游离态氨基酸很快被肠道直接吸收首先进入血液,而饲料中的结合态氨基酸需蛋白质被消化、分解成游离的氨基酸后才能被肠道吸收。所以在鱼体血液中,添加的游离态氨基酸和饲料中结合态氨基酸不能同时达到较高浓度,这样添加的氨基酸就不能参与合成鱼体蛋白质。为避免这一缺陷,只有采用增加每天投饵次数,利用前后饲料中的氨基酸和添加氨基酸的互补和交叉,使投喂的全部氨基酸在血液中同时达到较高的浓度,加速鱼体蛋白质的合成,促进鱼类生长。在长江流域,采用配合饲料的投饵次数和时间为:4月份和11月份每天投2次(9:00、14:00);5月份和10月份每天投喂3次(9:00、l2:00、15:00);69月份则每天投喂4次(8:30、l1:00、13:30、15:30)。

饲养管理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切养鱼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措施,最后都要通过池塘日常驻的饲养管理,才能发挥效能,获得高产、高效的结果。渔谚有“增产措施千条线,通过管理一根针”,是十分形象化的比喻。

(一)池塘管理的基本要求

精养鱼池取得高产的全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改善池水的理化条件和饵料条件的矛盾过程。在这一对矛盾中,一方面要求我们既要不断地为鱼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又要使鱼类不断得到量多质好的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但在实际生产中,要提高产量,就需要大量投饵和施肥,这样带来的后果往往是水质过肥,池塘环境恶化,反过来限制投饵和施肥,并引起鱼类浮头泛池死亡。如果不施肥、少投饵,虽然池水理化条件好,但水质清瘦,鱼类生长缓慢,所谓“清水白汤白养鱼”,产量很低。由此可见,水质与饵料是互相对立、互相依赖、互相转化,处在矛盾的统一体中。为提高鱼产量,必须促进这一对矛盾的互相转化和发展。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转化实质上就是池塘物质循环,每一次转化,就是一次循环、一次能量流动,使池塘内一部分营养物质转化为鱼体蛋白质。在池塘日常管理中,为促进这对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发展,在生产上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分别提出的要求是:

水质保持“肥、活、爽”,投饵保持“匀、好、足”。

肥:表示水中浮游生物量多,有机物与营养盐类丰富。

活:表示水色经常在变化。水色有月变化和日变化(即上、下午和上、下风的变化)。表明浮游植物优势种交替出现,特别是鱼类容易消化的浮游植物数量多,质量好,且出现频率高。

爽:表示池水透明度适中(25cm~40cm),水中溶氧条件好。

匀:表示一年中应连续不断地投以足够数量的饵料。在正常情况下,前后两次投饵量应相差不大。

好:表示饵、肥料的质量。

足:表示施肥投饵量适当,在规定的时间内鱼将饲料吃完,不使鱼过饥过饱。

实践证明,保持水质“肥、活、爽”,不仅给予滤食性鱼类丰富的饵料生物,而且还给予鱼类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投饵施肥达到“匀、好、足”创造有利条件。保持投饵“匀、好、足”不仅使非滤食性鱼类在密养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长,不易得病,而且使池塘生产力不断提高,这水质保持“肥、活、爽”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必须促进鱼类快速生长,这就需要大量的物质基础饵料(包括肥料),而控制水质的目的也是为了更有效地投饵和施肥。由此可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投饵和施肥。因此,在池塘管理中,必须时刻掌握投饵、施肥的主动权。生产上运用看水色、防浮头的知识,采用加注新水、合理使用增氧机等方法来改善水质,使水质保持“肥、活、爽”;又采用“四看”、“四定”等措施来控制投饵(施肥)的数量和次数,使投饵保持“匀、好、足”,以利于水质稳定。池塘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都是围绕这一矛盾进行的。管理中只有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兼顾其他矛盾,才能夺取高产。

(二)池塘管理的基本内容

池塘日常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

1、经常巡视池塘,观察鱼类动态 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黎明是一天中溶氧最低的时候,要检查鱼类有无浮头现象。如发现浮头,须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午后14:00~15:00是一天中水温最高的时候,应观察鱼的活动和吃食情况。傍晚巡塘主要是检查全天吃食情况和有无残剩饵料,有无浮头预兆。酷暑季节,天气突变时,鱼类易发生严重浮头,还应在半夜前后巡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制止严重浮头,防止泛池事故。此外,巡塘时要注意观察鱼类有无离群独游或急剧游动、骚动不安等现象。在鱼类生活正常时,池塘水面平如镜,一般不易看见鱼。如发现鱼类活动异常,应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巡塘时还要观察水色变化,及时采取改善水质的措施。

2、做好鱼池清洁卫生工作 池内残草、污物应随时捞去,清除池边杂草,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如发现死鱼,应检查死亡原因,并及时捞出。死鱼不能乱丢,以免病原扩散。

3、根据天气、水温、季节、水质、鱼类生长和吃食情况确定投饵、施肥的种类和数量。并及时做好鱼病防治工作。

4、撑握好池水的注排,保持适当的水位,做好防旱、防涝、防逃工作。

5、做好全年饲料、肥料需求量的测算和分配工作。

6、种好池边(或饲料地)的青饲料 选择合适的青饲料品种,做到轮作、套种、搞好茬口安排,及时播种、施肥和收割,提高青饲料的质量和产量。

7、合理使用渔业机械,搞好渔机设备的维修保养和用电安全。

8、做好池塘管理记录和统计分析 每口鱼池都有养鱼日记,对各类鱼种的放养及每次成鱼的收获日期、尾数、规格、重量,每天投饵、施肥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水质管理和病害防治等情况,都应有相应的表格记录在案,以便统计分析,及时调整养殖措施,并为以后制定生产计划,改进养殖方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池塘水质管理

鱼类在池塘中的生活、生长情况是通过水环境的变化来反映的,各种养鱼措施也都是通过水环境作用于鱼体的。因此,水环境成了养鱼者和鱼类之间的“桥梁”。人们研究和处理养鱼生产中的各种矛盾,主要从鱼类的生活环境着手,根据鱼类对池塘水质的要求,人为地控制池塘水质,使它符合鱼类生长的需要。渔谚有“养好一池鱼,首先要管好一池水”的说法,这是渔民的经验总结。池塘水质管理,除了前述的施肥、投饵培育和控制水外,还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及时加注新水

经常及时地加水是培育和控制优良水质必不可少的措施。对精养鱼池而言,加水有4个作用:

(1)增加水深 增加了鱼类的活动空间,相对降低了鱼类的密度。池塘蓄水量增大,也稳定了水质。

(2)增加了池水的透明度 加水后,使池塘水色变淡,透明度增大,使光透入水的深度增加,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水层(造氧水层)增大,整个池水溶氧增加。

(3)降低藻类(特别是蓝藻、绿藻类)分泌的抗生素 这种抗生素可抑制其他藻类生长。将这种抗生素的浓度加水稀释,有利于容易消化的藻类生长繁殖。在生产上,老水型的水质往往在下大雷阵雨以后,水质转为肥水,就是这个道理。

(4)直接增加水中溶解氧 使池水垂直、水平流转,解救或减轻鱼类浮头并增进食欲。

由此可见,加水有增氧机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在配置增氧机的鱼池中,仍应经常、及时地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稳定。此外,在夏秋高温季节,加水时间应选择晴天,在14:00~15:00以前进行。傍晚禁止加水,以免造成上下水层提前对流,而引起鱼类浮头。

2、防止鱼类浮头和泛池

精养鱼池由于池水有机物多,故耗氧量大,当水中溶氧降低到一定程度(一般lmg/L左右),鱼类就会因水中缺氧便浮到水面,将空气和水一起吞入口内,这种现象称为浮头。浮头是鱼类对水中缺氧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吞入口内的空气在鱼鳃内分散成很多小气泡,这些小气泡中的溶氧便溶于鳃腔内的水中,使其溶氧相对增加,有助于鱼类的呼吸。因此浮头是鱼类缺氧的标志。随着时间的延长,水中溶氧进一步下降,靠浮头也不能提供最低氧气的需要,鱼类就窒息死亡。大批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就称为泛池。泛池往往给养鱼者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俗话说:养鱼有二怕,一怕鱼病死,二怕鱼泛池。而且泛池的突发性比鱼病严重得多,危害更大,素有“一忽穷”之称。如某市郊区6万亩鱼于1984年7月29日清晨几小时内泛池死鱼达425吨,相当于亩上市500kg的鱼池850亩,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万元以上。为了防止鱼类泛池,首先要防止鱼类浮头。

(1)鱼类浮头的原因

① 因上下水层水温差产生急剧对流而引起的浮头 炎夏晴天,精养鱼池水质浓,白天上下层溶氧差很大,至午后,上层水产生大量氧盈,下层水产生很多氧债,由于水的热阻力,上下水层不易对流。傍晚以后,如下雷阵雨,或刮大风,致使表层水温急剧下降,产生密度流,使上下水层急剧对流,上层溶氧较高的水迅速对流至下层,很快被下层水中的有机物所耗净,偿还氧债,致使整个池塘的溶氧迅速下降,造成缺氧浮头(见图2-3-4)。

   ② 因光合作用弱而引起的浮头 夏季如遇连绵阴雨或大雾,光照条件差,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弱,水中溶氧的补给少,而池中各种生物呼吸和有机物质分解都不断地消耗氧气,以致水中溶氧供不应求,引起鱼类浮头。

   ③ 因水质过浓或水质败坏而引起的浮头 夏季久晴未雨,池水温度高,加以大量投饵,水质肥,耗氧大。由于水的透明度小,增氧水层浅,耗氧水层高,水中溶氧供不应求,就容易引起鱼类浮头。这种水质,如不及时加注新水,水色将会转为黑色,此时极易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因缺氧而全部死亡,水色转清并伴有恶臭(俗称臭清水),则往往造成泛池死鱼事故。

④ 因浮游动物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浮头 春季轮虫或水蚤大量繁殖形成水华(轮虫为乳白色,水蚤为桔红色)它们大量滤食浮游植物,当水中浮游植物滤食完后,池水清淅见底(渔民称“倒水”),池水溶氧的补给只能依靠空气溶解,而浮游动物的耗氧大大增加,溶氧远远不能满足水生动物耗氧的需要,引起鱼类浮头。

鱼类浮头必有原因,也必然会产生某些现象,根据这些预兆,可事先做好预测预报工作。鱼类发生浮头前,可根据4个方面的现象来预测。

① 根据天气预报或当天天气情况进行预测 如夏季晴天傍晚下雷阵雨,使池塘表层水温急剧下降,引起池塘上下水层急速对流,上层溶氧高的水对流至下层,很快被下层水中的有机物所耗净,而引起严重浮头。夏秋季节晴天白天吹南风,夜间吹北风,造成夜间气温下降速度快,俗称“南撞北”,引起上下水层迅速对流,容易引起浮头。或夜间风力较大,气温下降速度快,上下水层对流加快,也易引起浮头。连绵阴雨,光照条件差,风力小、气压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以致使水中溶氧供不应求,容易引起浮头。此外久晴未雨,池水温度高,加以量投饵,水质肥,一旦天气转阴,就容易引起浮头。

② 根据季节和水温的变化进行预测 如江浙地区4月~5月份水温逐渐升高,水质转浓,池水耗氧增大,鱼类对缺氧环境尚未完全适应。因此天气稍有变化,清晨鱼类就会集中在水上层游动,可看到水面有阵阵水花,俗称暗浮头。这是池鱼第一次浮头,由于其体质娇嫩,对低氧环境的忍耐力弱,此时必须采取增氧措施,否则容易死鱼。在梅雨季节,由于光照强度弱,而水温较高,浮游植物造氧少,加以气压低、风力小,往往引起鱼类严重浮头。又如从夏天到秋天的季节转换时期,气温变化剧烈,多雷阵雨天气,鱼类容易浮头。

③ 观察水色进行预测 池塘水色浓,透明度小,或产生“水华”现象。如遇天气变化,容易造成池水浮游植物大量死亡,水中耗氧大增,引起鱼类浮头泛池。

④ 检查鱼类吃食情况进行预测 经常检查食场,当发现饲料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吃完,而又没有发现鱼病,那就说明池塘溶氧条件差,第二天清晨鱼要浮头。此外,可观察草鱼吃草情况。在正常情况下,一般看不到草鱼吃草,而只看到飘浮在水面的草在翻动,草梗逐渐往下沉,并可昕到“嘎嘎”的吃草声。如果发现草鱼仅仅在草堆边上吃草,说明草堆下的溶氧已很低了。如发现草鱼嘴衔着草在池中游动,像吃又吃不下,说明池水已经缺氧(据测定,此时的溶氧为1.67mg/L~2.20mg/L),即将发生浮头。

(2)防止浮头的方法 发现鱼类有浮头预兆,可采取以下方法预防:

① 在夏季如果气象预报傍晚有雷阵雨,则可在晴天中午开增氧机。将溶氧高的上层水送至下层,事先降低下层水的耗氧量,及时偿还氧债。这样到傍晚下雷阵雨引起上下水层急剧对流时,因下层水的氧债小,溶氧就不致急剧下降。

② 如果天气连绵阴雨,则应根据预测浮头技术,在鱼类浮头之前开动增氧机,改善溶氧条件,防止鱼类浮头。

③ 如发现水质过浓,应及时加注新水,以增大透明度,改善水质,增加溶氧。

④ 估计鱼类可能浮头时,根据具体情况,控制吃食量。鱼类在饱食情况下其基础代谢高、耗氧大,更容易浮头(曾发现草鱼在吃饱草的情况下,比其他鱼先浮头,此时池水溶氧为1.55mg/L)。如预测是轻浮头,饵料应在傍晚前吃净,不吃夜食。如天气不正常,预测会发生严重浮头,应立即停止投饵,已经投下去的草类必须捞出,以免鱼类浮头时妨碍浮头和注水。

(3)观察浮头和衡量鱼类浮头轻重的办法 观察鱼类浮头,通常在夜间巡塘时进行。其办法是:①在池塘上风处用手电光照射水面,观察鱼是否受惊。在夜间池塘上风处的溶氧比下风高,因此鱼类开始浮头(俗称起口)总是在上风处。用手电光照射水面,如上风处鱼受惊,则表示鱼已开始浮头;如只发现下风处鱼受惊,则说明鱼正在下风处吃食,不会浮头。②用手电光照射池边,观察是否有螺蛳、小杂鱼或虾类浮到池边。由于它们对氧环境较敏感,如发现它们浮在池边水面,螺蛳有一半露出水面,标志着池水已缺氧,鱼类已开始浮头。③对着月光或手电光观察水面是否有浮头水花,或静听是否有“吧咕、吧咕”的浮头声音。

鱼类浮头轻重程度判别

起 口 时 间
 池 内 地 点
 鱼     类     动     态
 浮头程度
 
早  上
 中央、上风
 鱼在水上层游动,可见阵阵水花
 暗浮头
 
黎  明
 中央、上风
 罗非鱼、团头鲂、野杂鱼在岸边浮头
 轻
 
黎明前后
 中央、上风
 罗非鱼、团头鲂、鲢、鳙鱼浮头,稍受惊动即下沉
 一 般
 
半夜2~3点以后
 中 央
 罗非鱼、团头鲂、鲢、鳙、草鱼或青鱼(如青鱼饵料吃得多)浮头,稍受惊动即下沉
 较 重
 
午  夜
 由中央扩大到岸边
 罗非鱼、团头鲂、鲢、鳙、草鱼、青鱼鲤、鲫鱼浮头,但青、草鱼体色未变,受惊动不下沉
 重
 
午夜至前半夜
 青、草鱼集中在岸边
 池鱼全部浮头,呼吸急促,游动无力,青鱼体色发白,草鱼体色发黄,并开始出现死亡
 泛 池
 

鱼类发生了浮头,还要判断浮头的轻重缓急,以便采取同的措施加以解救。判断浮头轻重,可根据鱼类浮头起口的时间、地点、浮头面积大小、浮头鱼的种类和鱼类浮头动态等情况来判别(见表6-6-13)。如果青鱼或草鱼在饱食情况下会比鲢、鳙鱼先浮头。此外,罗非鱼对缺氧条件最为敏感,但该鱼的耐低氧能力很强,故渔民称其为“浮得早、浮不死”的鱼。

(4)解救浮头的措施 发生浮头时应及时采取增氧措施。如增氧机或水泵不足,可根据各池鱼类浮头情况区分轻重缓急,先用于重浮头的池塘(但暗浮头时必须及时开动增氧机或加注新水)。从开始浮头到严重浮头这段时间与当时的水温有关。水温低,则这段时间长一些,反之则短些。一般水温在22℃~26℃时开始浮头后,可拖延23小时增氧还不会发生危险。水温在26℃~30℃开始浮头1小时应立即采取增氧措施。否则,青鱼、草鱼已分散到池边,此时再行冲水或开增氧机,鱼不易集中在水流处,就容易引起死鱼。

必须强调指出,由于池塘水体大,用水泵或增氧机的增氧效果比较慢。以出水量60t/h 的潜水泵(2.2KW)为例,对水深2.5m的5亩鱼池(约8200t水)加水,假设水泵出水口的溶氧已接近饱和度(约7mg/L)计算,要使整个池水增加1mg/L溶氧,在不扣除耗氧的前提下,就需连续加水20h。增氧机解救浮头效果一般比水泵好一些,但两者没有根本的区别。浮头后开机、开泵,只能使局部范围内的池水有较高的溶氧,此时开动增氧机或水泵加水主要起集鱼、救鱼的作用。因此,水泵加水时,其水流必须平水面冲出,使水流冲得越远越好,以便尽快把浮头鱼引集到这一路溶氧较高的新水中以避免死鱼。在抢救浮头时,切匆中途停机、停泵,否则反而会加速浮头死鱼。一般开增氧机或水泵冲水需待日出后方能停机停泵。

发生严重浮头或泛池时,也可用化学增氧方法。其增氧救鱼效果迅速。具体药物可采用复方增氧剂。其主要成分为过碳酸钠(2Na2C03·3H202)和沸石粉,含有效氧为12%~13%。使用方法以局部水面为好,将该药粉直接撒在鱼类浮头最严重的水面,浓度为30mg/L~40mg/L,1次用量每亩为46kg,一般30min后就可以平息浮头,有效时间可保持6h。但该药物需注意保存,防止潮解失效。

(5)发生鱼类泛池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 当发生泛池时,属于圆筒体型的青鱼、草鱼、鲤鱼大多搁在池边浅滩处;属于侧扁体型的鲢鱼、鳙鱼、团头鲂浮头已经十分乏力,鱼体与水面的角度由浮头开始时15°~20°变为45°~60°,此时切勿使鱼受惊。否则受惊后一经挣扎,浮头鱼即冲向池中而死于池底。因此,池边严禁喧哗,人不要走近池边,也不必去捞取死鱼,以防浮头鱼受惊死亡。只有待开机开泵后,才能捞取个别未被流水收集而即将死亡的鱼,可将它们放在溶氧较高的清水中抢救。

② 通常池鱼窒息死亡后,浮在水面的时间不长,即沉于池底。如池鱼窒息时挣扎死亡,往往未经浮于水面,而直接沉于池底。此时沉在池底的鱼尚未变质,仍可食用。隔了一段时间(水温低时约一昼夜后,水温高时10h~l2h)后死鱼再度上浮,此时鱼已腐烂变质,无法食用。根据渔民经验,泛池后一般捞到的死鱼数仅为整个死鱼数的一半左右,即还有一半死鱼已沉于池底。为此,应待浮头停止后,及时拉网捞取死鱼或人下水摸取死鱼。

③ 鱼场发生泛池时,应立即组织两支队伍:一部分人专门负责增氧、救鱼和捞取死鱼等工作,另一部分人负责鱼货销售,准备好交通工具等,及时将鱼货处理好,以挽回一部分损失。

3、合理使用增氧机

增氧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改善水质、防止浮头、提高产量的专用养殖机械。目前我国已生产喷水式、水车式、管叶式、涌喷式、射流式、和叶轮式等类型的增氧机。从改善水质防止浮头的效果看,以叶轮式增氧机最为合适。

(1)增氧机的作用 在成鱼池中大多采用叶轮式增氧机。它具有增氧、搅水和曝气等3方面的作用。它们虽然在运转过程中同时完成,但在不同情况下,则以一个或二个作用为主。

① 增氧作用 叶轮式增氧机一般能向水中增氧1.0kg/kW·h~1.5kg/kW·h。当增氧机负荷水面较大时(例如1.5亩/kW·h~3.0亩/kW·h),其平均分配于池塘整个水体的增氧值并不高。因此,对于池塘大水体而言,实际增氧效果在短期内并不显著,只能在增氧机水跃圈周围保持一个溶氧较高的区域,使鱼群集中在这一范围内,达到救鱼的目的。为发挥增氧机的增氧效果,应运用预测浮头的技术,在夜间鱼类浮头前开机,可防止池水溶氧进一步下降。至天亮因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溶氧开始上升时才能停机。生产上可按2mg/L溶氧作为开机警戒线,可依罗非鱼或野杂鱼浮头作为开机的生物指标。如增氧机负荷水面小(例如0.81.2亩/kW·h),则池水增氧效果较为明显。

② 搅水作用 叶轮式增氧机的搅水性能良好,液面更新快,可使池水的水温和溶氧在短期内均匀分布。精养鱼池晴天中午上下水层的温差和氧差最大,此时开机,就可以充分发挥增氧机的搅水作用。增氧机负荷水面越小,上下水层循环流转时间越短。据测定(王 武,1977年),在晴天中午用3kW叶轮增氧机对不同面积的鱼池开机试验表明,3.3亩开机15min~20min,5亩开机20min~30min,7亩开机50min,9亩开机1h后,整个鱼池上下水层溶氧基本上达到均匀分布。

③ 曝气作用 叶轮式增氧机运转时,通过水跃和液面更新,将水中的溶解气体逸出水面。其逸出的速度与该气体在水中的浓度成正比。即某一气体在水中浓度越高,开机后就越容易逸到空气中去。因此,开机后下层水积累的有害气体(如硫化氢、氨等)的逸出速度大大加快,此时在增氧机下风处可闻到一股腥臭味。中午开机也加速了上层水溶氧的逸出速度,但由于其搅水作用强,故溶氧逸出量并不高(据测定,约为0.77kgO2/kW·h),大部分溶氧仍通过增氧机输送至下层。

(2)增氧机的合理使用 增氧机目前已在全国各地的精养鱼池中普及推广,但不少单位在增氧机的使用上还很不合理,还是采用“不见浮头不开机”的方法,增氧机变成了“救鱼机”,只能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每年使用时间短,增氧机的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使增氧机从“救鱼机”变成“增产机”,应采取如下方法:

① 必须针对不同天气引起缺氧的主要原因,根据增氧机的作用原理,有的放矢地使用增氧机 晴天翌晨缺氧主要是白天上下水层溶氧垂直变化大,而白天下层水温,密度大,上层水温高,密度小,上下水层无法及时对流,上层超饱和氧气未能利用就逸出水面而白白浪费掉;而下层耗氧因子多,待夜间表层水温下降、密度增大引起上下水层对流时,往往容易使整个水层溶氧条件恶化而引起浮头。采用晴天中午开机,就是运用生物造氧和机械输氧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上层过饱和氧气,利用增氧机的搅水作用人为克服了水的热阻力,将上层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大量过饱和氧气输送到下层去,及时补充下层水溶氧,降低下层水的耗氧量。此时上层水的溶氧量虽比开机前低,但下午经藻类光合作用,上层溶氧仍可达饱和。到夜间池水自然对流后,上下水层溶氧仍可保持较高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或消除鱼类浮头的威胁。

晴天中午开机不仅可防止或减轻鱼类浮头,而且也促进了有机物的分解和浮游生物的繁殖,加速了池塘物质循环。因此,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必须抓住每一个晴天,坚持在中午开增氧机,充分利用上层水中过饱和氧气,才能抓住改善水质的主动权。

阴天、阴雨天缺氧,是由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不强,造氧少、耗氧高,以致溶氧供不应求而引起鱼类浮头。此时必须充分发挥增氧机的作用,运用预测浮头的技术,及早增氧。必须在鱼类浮头以前开机,直接改善溶氧低峰值,防止和解救鱼类浮头。

晴天傍晚开机,使上下水层提前对流,反而增大耗氧水层和耗氧量,其作用与傍晚下雷阵雨相似,容易引起浮头。阴天、阴雨天中午开机,不但不能增加下层水的溶氧,反而降低了上层浮游植物的造氧作用,增加了池塘的耗氧水层,加速了下层水的耗氧速度,极易引起浮头。渔谚有:晴天傍晚和阴天(阴雨天)中午开机是开“浮头机”。

② 必须结合当时养鱼的具体情况,运用预测浮头的技术,合理使用增氧机 增氧机的开机时机和运转时间长短不是绝对的,它同气候、水温、池塘条件、投饵施肥量、增氧机的功率大小等因子有关。应结合当时的养鱼具体情况,根据池塘溶氧变化规律,灵活掌握,合理使用增氧机。如水质过肥时,可采用晴天中午和清晨相结合的开机方法,以改善池水氧气条件。

根据上述要求,最适开机时间可采取: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浮头早开,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坚持每天开为原则。运转时间可采取:半夜开机时长,中午开机时间短;天气炎热、面积大或负荷水面大,开机时间长,天气凉爽、面积小或负荷水面小开机时间短等措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3)增氧机的增产效果 合理使用增氧机后,在生产上有以下作用:充分利用水体;增高水温;预防浮头;解救浮头,防止泛池;可加速池塘物质循环;稳定水质;可增加鱼种放养密度和增加投饵施肥量,从而提高产量;有利于防治鱼病等。据试验,在相似的条件下,使用增氧机的池塘比对照池净产增长l4%左右。

4、采用水质改良机,充分利用塘泥

水质改良机具有抽水、吸出塘泥向池埂饲料地施肥、使塘泥喷向水面、喷水增氧等功能。该机增氧、搅水、曝气以及解救浮头的效果比叶轮增氧机低,但它在降低塘泥耗氧,充分利用塘泥,改善水质,预防浮头等方面的作用优于叶轮增氧机。而且它能一机多用(抽水、增氧、吸泥、喷泥等),使用效率比增氧机高。

(1)水质改良机的作用原理和效果

   ① 改善池塘溶氧条件 该机主要以降低池塘有机物耗氧来改善溶氧条件。其降低耗氧的作用原理与叶轮增氧机相似。晴天中午开增氧机是将上层高氧水输送至下层,降低下层水的氧债。水质改良机在晴天中午喷塘泥,是将下层氧债的制造者~~塘泥喷到空气和表层高氧水中,利用产生氧债的物质在高氧条件下具有爆发性耗氧的特点,促使其氧化分解,使有毒气体迅速逸出,并消除了水的热阻力,使上层过饱和氧气及时地对流至下层。这就改善下层水的溶氧条件,降低了其中的氧债。待夜间对流时,下层实际耗氧量大大下降,因而使溶氧消耗减少,至翌晨鱼类就不致引起浮头。据测定(王武,1984年),在夏季睛天对同一精养鱼池中午喷泥与不喷泥(连续2d)试验溶氧测定表明(见图2-3-6)。晴天中午不喷泥,该池半夜23:00上下水层溶氧已接近2mg/L,不得不开增氧机,尽管增氧机连续运转6h,清晨5:00上层水的溶氧也仅保持在1.5mg/L。而晴天中午喷泥后,第二天清晨5:00,池水的溶氧仍维持在2mg/L左右,未发现鱼类浮头。当天由于上半夜气温下降速度快,在二个管理片所有的17口成鱼池中,除了2口因中午喷泥不浮头外,其余成鱼池均因鱼浮头而半夜开增氧机,至清晨5:00检查,严重浮头鱼池2口,中等程度浮头1口,一般浮头的鱼池共12口。可见,水质改良机降低氧债的作用比叶轮增氧机更为直接、更彻底,改善池塘氧气条件也更有效。

② 提高池塘生产力 池塘喷泥后,使原来淤积在塘泥中的营养物质再循环,塘泥中的有机物质分解大大加快,水中营养盐类明显增加。据测定(王武,1984年),其中:总氮增长33%~65%,PO4~P增长55%~133%,氮磷比下降40%~97%。鱼类容易消化的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量增长40%~172%。相当于施了一次全价、速效、低氧债的优质有机肥料。

喷泥后,塘泥颗粒下沉时与细菌、悬浮及溶解有机物的碰撞频率大大增加,絮凝速度加快,水中细菌、悬浮及溶解有机物等絮凝成食物团,供滤食性鱼类利用。由此同时,这些絮凝物的下沉,又使水的透明度增加(经测定,喷泥后,透明度可增加5cm~10cm),池水的补偿深度相应增大,其增氧水层增大,改善了池水的溶氧条件。此外,大量埋在塘泥中的轮虫休眠卵因喷泥而上浮或沉积于塘泥表层,促进了轮虫冬卵的萌发,轮虫数量大大增加。可见,喷泥后,使原来陷落在“能量陷井”——塘泥中的能量重新释放出来,提高了能量利用率。水中营养物质增加,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带来了池水溶氧条件进一步改善,这就为建立池塘良性生态系统创造了条件。如此循环往复,既改善了水质,又提高了池塘生产力。

(2)水质改良机的使用方法 水质改良机除了用以加水、喷水增氧外,主要用来喷泥和吸塘泥作为种植青饲料的肥料。其中以喷泥改善水质效果最佳。但喷泥的前提是池塘上层水溶氧必须达到过饱和。因此,使用水质改良机喷泥要具备二个条件:一是池水浮游植物达到一定数量,一般要求藻类干重在0.032g/L以上或3000万个/L以上。二是白天天气晴朗,一般要求白天最大幅照度在5万Lx以上,以维持足够的能量,用于藻类的光化学反应。故喷泥或吸泥应选择晴天或晴到多云天气进行。如池水浮游植物数量少,应先施磷肥或其它无机肥料,待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后再行喷泥。鱼池喷泥应选择晴天中午喷泥2h,最迟应在15:00以前结束,喷泥面积不超过池塘面积的1/2,以防止耗氧过高。如上午晴天,下午转阴,就不能喷泥。否则,至傍晚上层溶氧仍很少回升,夜间对流后,池鱼易浮头。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 下一篇湖泊、水库粗放式鱼类养殖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已删除
此用户已删除
词条创建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