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经纬知识库 >>所属分类 >> 生理学   

标签: 脊柱 人体 脊髓 脊神经根

顶[2] 发表评论(670) 编辑词条

脊柱区vertebral region包括脊柱及其周围的软组织,自上而下可分为项部、背部、腰部和骶尾部。项部上方以上项线与颅顶分界,两侧以斜方肌前缘与颈部分界。前线部和腰部以腋后线及其向下的延长线与身体腹面的胸部、腹部分界,腰部的上界为第12肋,下界为髂嵴。骶尾部以髂后上棘 与尾骨尖的连线与臀部分界。尾骨下端为脊柱区的终末部。

目录

肌肉及项背部的三角编辑本段回目录

脊柱区皮肤和浅、深筋膜的特点以及背浅部的肌肉,已述于第五章。本章主要介绍脊柱区深层的解剖。

脊柱区的肌肉由浅入深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为斜方肌和背阔肌;第二层在项部有夹肌和肩胛提肌,在背部有菱形肌和上、下后锯肌;第三层为竖脊肌和横突棘肌;第四层包括项部的椎枕肌群和腰背部深层的一些小肌。

一、夹肌

夹肌起自项韧带下部和上位胸椎棘突,肌纤维斜向外上方,分为二部:头夹肌(splenius capitis)在胸锁乳突肌上端的深面,止于乳突下部和上项线的外侧部;颈夹肌(splenius cervicis)在头夹肌的外侧和下方,止于上位三个椎的横突。一侧夹肌收缩使头转向同侧,双侧收缩使头颈后仰。二肌均由第2-5颈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支配。

二、上、下后锯肌

上后锯肌serratus posterior superior位于菱形肌深面,起于项韧带下部、第6、7颈椎和第1、2胸椎棘突,肌纤维斜向外下方,止于第2-5肋骨肋角的外侧面,作用为上提肋骨以助吸气。下后锯肌serratas posterior inferior位于背阔肌中部的深面,借腱膜起自下位两个胸椎棘突及上位两个腰椎棘突,肌纤维斜向外上方,止于下4肋骨肋角外面,作用是下拉肋骨向后,并固定肋骨,协助膈的吸气运动。以上二肌均受肋间神经支配。

三、腰上三角和腰下三角

腰上三角superior lumbar triangle由下后锯肌、腹内斜肌与竖脊肌所围成。如果下后锯肌与腹内斜肌在第12肋的附着点不相互衔接,则第12肋亦参与构成一边。三角的底为腹横肌腱膜,顶为背阔肌所复盖。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在腹横肌的浅面经过,故经腰部切口进行肾切除时,需注意这些神经,以免损伤。腰上三角为腹的后壁的薄弱点之一,腹膜后脓肿可自此三角穿破,腹腔内容物有时也可从此处突出,形成腰疝。

腰下三角inferior lumbar triangle由背阔肌、腹外斜肌与髂嵴围成。三角的底为腹内斜肌,表面无肌层复盖,为腹后壁的一个薄弱区。腹膜后脓肿可从此处穿破,但形成疝的机会较少。

四、竖脊肌

竖脊肌(erector spinae)脊柱后方的长肌,下起骶骨背面,上达枕骨后方,填于棘突与肋角之间的沟内。它以总腱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和胸腰筋膜,向上分为三部:外侧为髂肋肌iliocostalis,止于肋角;中间为最长肌longissimus,止于横突及其附近肋骨;内侧为棘肌spinalis,止于棘突。各肌还有一系列副起点发出的小肌束参与:髂肋肌的副加小肌束起于髂嵴、肋角和颈椎横突;最长肌的小肌束起于骶骨、肋角和全部横突;棘肌的小肌束起于胸椎和颈椎的棘突。竖脊肌两侧同时收缩可使脊柱后伸,是维持人体直立姿势的重要结构,故又名竖躯干肌。一侧竖脊肌收缩,可使躯干向同侧侧屈。竖脊肌受全部脊神经后支支配。

五、横突棘肌

横突棘肌transversospinales由多个斜肌束组成,排列于由骶骨至枕骨的整个脊柱的背面,为竖脊肌所掩盖。肌束起自下位椎骨的横突,斜向内上方,跨越1-6个椎骨不等,止于棘突。由浅而深可分为三层:浅层为半棘肌semispinalls,肌纤维较长而直,斜跨4-6个椎骨,位于背部和项部,其中头半棘肌向上附着于枕骨上项线以下的骨面;中层为多裂肌multifidi,肌纤维短而略斜,斜跨2-4个椎骨,深层为回旋肌rotatores ,肌纤维最短,只斜跨一个椎骨。两侧横突棘肌收缩,可使躯干后伸,单侧收缩可使躯干向同侧侧屈并转向对侧。横突棘肌受全部脊神经后支支配。

六、椎枕肌群和枕下三角

椎枕肌群位于枕骨的下方,寰、枢椎的后方,头半棘肌的深面,作用于寰枕及寰枢关节,包括头后大、小直肌和头上、下斜肌4肌。头后大直肌rectus capitis posterior major呈三角形,起自枢椎棘突,止于下项线的外侧部。头后小直肌rectus capitis posterior minor 亦呈三角形,较小,居内侧,起自寰椎后结节,止于下项线内侧部。两肌作用相同,一侧收缩头转向对侧,两肌收缩使头后仰。头上斜肌obliquus capitis superior起自寰椎横突,斜向内上方,止于枕骨下项线上方的骨面,一侧收缩使头转向对侧并向同侧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后仰。头下斜肌obliquus capitis inferior起自枢椎棘突,斜向外上方,止于寰椎横突。一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并屈,两侧收缩使头后仰。椎枕肌受枕下神经(第1颈神经后支)支配。

由椎枕肌群围成的三角区,称枕下三角suboccipital triangle 。头后大、小直肌构成其内侧界,头上、下斜肌分别构成其外上和外下界。三角的深处有寰椎后弓,关有椎动脉 、第一颈神经和小静脉行于脂肪和纤维组织中。

七、深层短肌

在腰背部深层有一些短小的肌,它们位于邻位椎骨之间。在相邻的棘突之间有棘突间肌interspinales,成对,以颈部最明显。在相邻的横突之间有横突间肌intertransversarii,颈部和腰部比较发达。此外,在横突和肋骨之间有肋提肌,仅位于背部,上8对较短为肋短提肌,下4对较长,跨过一肋,为肋长提肌,其作用为上提肋骨以助吸气。均受脊神经后支支配。

脊柱区的神经和血管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脊神经后支

脊柱区的神经支配来自31对脊神经的后支。各脊神经后支均较前支细小,出椎间孔后,在相邻横突之间再分为内、外侧支,支配该区的皮肤和肌肉。多数脊神经后支在分布上呈较明显的节段性。需要一提的是:

第1颈神经的后支又称为枕下神经suboccipital nerve,由寰椎后弓上穿出,分支支配椎枕肌和头半棘肌。

第2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又称为枕大神经greater occipital nerve,较精,行程中跨越枕下三角,在枕外隆凸稍外侧穿过斜方肌起点和深筋膜,与枕动脉伴行,分布于枕部皮肤。

第1-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除支配竖脊肌外,其皮支在竖脊肌外缘穿背阔肌腱膜,向下跨越髂嵴后部达臀上部皮下,又称为臀上皮神经。

上四对骶神经后支出骶后孔,第5骶神经神经后支出骶管裂孔。其中上三对骶神经外侧支构成臀中皮神经,分布于臀中部皮肤。

各脊神经后支的行程与椎间关节关系密切,且皆行于背部深肌的肌纤维或腱纤维之间。临床上常见因横突突或关节突肥大,背部深肌劳损、撕裂、肌纤维、腱纤维或韧带的肿胀出血等原因使后支受压,张力增加,导致腰背痛。

二、脊柱区的血管

项部深层的动脉有枕动脉、颈深动脉、颈横动脉和椎动脉等。枕动脉为颈外动脉的分支,在项部行于夹肌深面,于上项线外侧穿斜方肌止点,伴枕大神经分布于枕部。颈深动脉为锁骨下动脉肋颈干的分支 ,在项部于头半棘肌深面上行,与枕动脉的降支吻合。颈横动脉是甲状颈干的分支之一,在斜方肌的深面分为升、降二支,营养项、背部的一些肌肉。椎动脉为锁骨下动脉的分支,其全程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由起始部至穿第6颈椎横突孔以前,见于颈部;第二段穿经第6至第2颈椎横突孔,有椎静脉丛伴行并包绕,其内侧邻颈椎椎体,后方有颈神经根跨过。老年人此段常出现迂曲,可因椎骨骨质增生而受压,影响基底动脉的供血量;第三段位于枕下三角内,此段椎动脉自穿出枢椎横突孔起始,继穿寰椎横突孔,行经寰椎后弓上方,转向内侧,至穿寰枕后膜入颅而终;第四段行于颅内。椎动脉在入颅腔之前发出肌支至项、颈部肌肉。

肋间动脉和腰动脉的后支供应腰背部诸肌和皮肤。

静脉基本上与相应动脉伴行。

椎管及其内容物编辑本段回目录

椎管由24个游离椎骨的椎孔和骶骨的骶管构成,上接枕骨大孔,通向颅腔;下达骶管裂孔。内容脊髓、脊神经根以及脊髓周围的血管和被膜。

一、脊髓与脊神经根

脊髓为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为一前后稍扁的圆柱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脑干的延髓连续,下端在成人平对第1腰椎体下缘,形成脊髓圆锥。从圆锥的尖端向下延伸,形成一条纤维组织的细丝,叫终丝。终丝在第2骶椎处穿过硬脊膜囊,继续向下终止在尾骨背面的骨膜。

脊髓各段的直径并不均匀。全长有两个膨大:颈膨大和腰膨大,支配上肢和下肢的神经在这两个膨大处出入。脊髓表面有脊神经根的根丝附着。前外侧沟有前根根丝,为运动纤维;后外侧沟有后根根丝,为感觉纤维。前、后根在椎间孔处会合成脊神经出椎管,后根上有一膨大为脊神经节。腰骶部脊神经根在椎管内先向下行,围绕终丝构成马尾,然后再从相应椎骨下方的椎间孔或骶孔出椎管。

二、脊髓的被膜

脊髓的表面有三层被膜,对脊髓起着营养、支持和保护作用。最外面一层为硬脊膜,向上附着于枕骨大孔边缘,与颅部硬脑膜相续,向下达第2骶椎,形成硬膜囊。再向尾侧硬膜包绕终丝表面,向下附着于尾骨背面。硬脊膜与椎骨骨膜之间的间隙为硬膜外腔,其中充满富于脂肪的疏松结缔组织,椎内静脉丛位于此腔内。腔内常为负压。

中层为蛛网膜,紧贴于硬脊膜的深面,由结缔组织构成,菲薄透明,无血管,向上直接延续为脑的蛛网膜,向下达第2骶椎平面。蛛网膜与其外面的硬脊膜之间有一潜在的腔隙,为硬膜下腔,内有少量液体。蛛网膜与其深面的软脊膜之间的腔隙叫做蛛网膜下腔。该腔向上经枕骨大孔与脑部的蛛网膜下腔相通,向下达第2骶椎高度。腔内充以脑脊液,脊髓和脊神经根皆浸于脑脊液中。由于脊髓的末端仅达第1腰椎高度,故第1腰椎至第2骶椎之间的蛛网膜下腔相对扩大,称为终池。终池内只有腰骶部脊神经根构成的马列尾和终丝。临床常在此进行腰椎穿刺。

软膜紧贴于脊髓的表面,为一层富于血管的结缔组织膜,故又称血管膜。在脊神经前、后根之间,软脊膜形成齿状韧带,其尖端附着于蛛网膜及硬脊膜,起固定脊髓的作用。脊髓的血管行于软膜内,并随软膜进入脊髓的沟裂中。

三、椎静脉丛

椎静脉丛可分为椎外和椎内静脉丛。椎外静脉丛位于椎管之外,前组在椎体的前方,后组在椎骨的后方。椎外静脉丛收集椎体和邻近肌的静脉,注入颈深静脉丛、肋间静脉、腰静脉和骶外侧静脉。这些静脉及交通支多无静脉瓣,可容许血液返流。椎内静脉丛位于椎管内,分布于椎骨骨膜与硬脊膜之间。前组在椎体后方和后纵韧带的两侧,大致为两条纵行的静脉丛,收集来自椎体的静脉;后组位于椎弓和黄韧带的深面。两侧之间有吻合支相连。椎内静脉丛收集脊髓、椎骨和韧带的静脉血,向上与颅内的枕窦、乙状窦、基底丛等有吻合,并与椎外静脉丛有广泛的交通。由椎静脉丛不仅沟通上、下腔静脉系,而且与颅内有直接交通,某些盆腔、腹腔或胸腔的感染、肿瘤或寄生虫卵等,可不经肺循环而直接通过椎静脉丛侵入颅内。当咳嗽或呕吐时,腹内压突然增高,迫使下腔静脉不能如常受纳腹腔和盆腔的静脉血流,在些瞬间血流可经骶外侧静脉、腰静脉和肋间静脉返流,再经椎内静脉丛而注入上腔静脉。由于椎内静脉丛位于椎管内,环境恒定,因而不受腹压变化的影响。

[脊柱区的解剖步骤与方法]

1.将上肢解剖时已显露和切断的背部浅层肌整复原位,复习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的形态、起止和作用。在背阔肌前缘下部、腹外斜肌与髂嵴之间清理腰下三角,观察其组成。

2.观察上、下后锯肌的起止。上后锯肌很薄,位于菱形肌深面;下后锯肌位于背阔肌深面、产前者略厚。在竖脊肌外缘与第12肋的夹角内清理腰上三角,观察其边界,注意下后锯肌是否参与其组成。然后沿脊柱棘突两旁纵行将二肌切断,翻向外侧。

3.清理项部斜方肌深面的头、颈夹肌和头半棘肌(后者止于枕骨上项线,位于头夹肌的深面)。在枕外隆凸旁开二指处,于头半棘肌表面解剖出枕动脉及枕大神经。

4.清理枕下三角。沿棘突两侧纵行切断头夹肌,向外翻开,再切断头半棘肌的上项线附着处,翻向下外,暴露并清理组成枕下三角各界的肌肉。由于枕下三角内结缔组织纤维坚韧,结成块状,神经血管穿行其中,清理时可先在三角内寻找枕下神经至椎枕肌的分支,逆行分离至其主干,并试在其深面在寰椎后弓上缘清理横行的椎动脉和枕大神经,然后清除结缔组织。

5.分离并观察腰背筋膜及竖脊肌。纵行切开腰背筋膜后层。观察腰背筋膜的附着。在腰部于竖脊肌的外缘,用刀柄插入竖脊肌的深面,将该肌外缘推向内侧,观察腰背筋膜前、后两层的会合情况。暴露竖脊肌全长,将竖脊肌分离为外侧的髂肋肌、中间的最长肌和内侧的棘肌三部,观察其起止概况。

6.切除椎板,观察硬膜外腔。从项部向下至骶部逐步清除附着在棘突上的肌肉,并向外侧翻起,暴露脊柱的后面,然后在棘突旁2厘米处用钢锯上下方向锯拉,将椎板锯断。用咬骨钳将骶管后壁除去,再于第2颈椎、第5颈椎下缘分别横断韧带,移去椎管后壁,即暴露硬膜外腔。腔中充满脂肪性疏松结缔组织、椎内静脉丛等。静脉丛可能因未注射颜色不看出。清除椎管内硬膜外腔中的疏松结缔组织,观察硬脊膜。在第2骶椎水平以下它构成一个细的纤维索,包绕在终丝的周围。

7.解剖和观察脊髓的被膜。沿硬脊膜后方正中线纵行剖开硬脊膜,并向两侧翻起,即可看到薄而透明的蛛网膜。在活体上该膜贴近硬脊膜,两者之间只有潜在的硬膜下腔,但在尸体由于脑脊液已消失,因而它不与硬脊膜紧贴,而与深面的软脊膜贴近。再纵行切开蛛网膜,观察软脊膜。软脊膜与脊髓愈合在一起,故不能将它们分开。软脊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腔隙称蛛网膜下腔,此腔向上与颅内的同名腔相通,向下扩大形成终池。池的下端终止于第2骶椎水平。在脊神经前、后根之 间,可见软膜向外方突起顶着蛛网膜,形成尖端附着于硬脊膜的齿状韧带。

8.观察脊髓的外形。注意颈、腰膨大和脊髓圆锥的位置。观察脊神经前根、后根和脊神经节。观察第2腰椎水平以下的终丝及其周围由脊神经根构成的马尾。

9.摘取脊髓。逐一从椎间孔处将全部脊神经剪断,将脊髓连同其被膜从椎管内取出、保存,留待学习神经解剖学时使用。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人体头部 下一篇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

收藏到:  

词条信息

已删除
此用户已删除
词条创建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