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经纬知识库 >>所属分类 >> 生物与医药   

标签: 中药 药材 生药 天然产物 GAP

顶[1] 发表评论(53) 编辑词条

  一般传统中药材讲究地道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 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等多种原因,各地区的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应用范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形成了具有不同内涵、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即中药材、民间药和民族药。
  对于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己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些药物中,植物性药材占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来相沿药学叫做“本草学”。
目录

[显示全部]

常见中药材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参 人发 卜芥 儿茶 八角 丁香 刀豆 三七 三棱 干姜 干漆 广白 广角 广丹
  大黄 大戟 大枣 大蒜 大蓟 小蓟 小麦 小蘖 山丹 山茶 山奈 山香 山枣 山栀
  山姜 山药 山楂 川羌 川军 川连 川朴 川乌 川柏 川谷 川断 川椒 川贝 川芎
  马兰 马辛 马菜 马莲 马宝 马勃 马蔺 卫茅 子苓 天冬 天虫 天龙 天雄 天麻
  元胡 元参 木瓜 木耳 木莲 木香 木通 木贼 木豆 木笔 木蓝 牙皂 瓦松 瓦韦
  贝子 贝母 贝齿 牛至 牛黄 牛膝 牛蒡 见愁 手参 毛鸡 毛茛 毛姜 升麻 升登
  丹砂 丹皮 丹参 乌茜 乌韭 乌药 乌头 乌桕 乌梅 方海 六曲 文元 文蛤 仁杞
  双花 双皮 水花 水萍 水韭 水莽 水蛭 巴豆 玉桂 玉竹 玉金 甘松 甘草 甘遂
  艾叶 艾片 艾蒿 石韦 石耳 石灰 石斛 石膏 石榴 石燕 石竹 石蜜 龙胆 龙齿
  龙骨 龙葵 龙脑 龙眼 归尾 田螺 申姜 生地 生姜 生军 仙茅 及巳 片苓 白及
  白芨 白求 白术 白芍 白芷 白英 白矾 白果 白前 白丑 白参 白苏 白降 白蜜
  白蔻 白蔹 白微 玄参 半夏 地龙 地黄 地椒 地榆 地笋 地锦 杞子 朴硝 芒硝
  朴硝 西瓜 西羌 列当 百合 百部 当归 当药 中草 曲莲 肉桂 肉果 朱砂 向前
  竹叶 竹苓 竹沥 竹菇 竹黄 血余 血蝎 全蝎 全参 全草 合欢 合萌 守宫 冰片
  决明 米仁 羊角 羊乳 羊蹄 灯草 防己 防风 红花 红根 红粉 红参 红糖 红藤
  红升 豆豉 麦冬 麦芽 赤芍 赤药 赤箭 芫花 芫荽 苁蓉 砂仁 花椒 芥子 苍术
  芜荑 芹菜 芡实 芦荟 芦根 芦丁 苏子 苏木 苏叶 杏仁 杠板 杜仲 杜衡 杜松
  辰砂 园参 旱芹 旱莲 岗松 岗梅 牡蛎 杜桂 皂角 佛手 佛片 条苓 龟甲 龟板
  忘忧 辛夷 良姜 谷芽 羌活 远志 连翘 沙参 沙棘 沉香 没药 诃子 没石 陆英
  灵芝 鸡头 阿胶 阿魏 陈皮 附子 青皮 青果 青蒿 青黛 苦木 苦参 苦菜 苦酒
  茄根 苡仁 茅莓 茅根 枇杷 松节 松音 松脂 松塔 松醇 郁金 虎仗 虎刺 虎骨
  果导 昆布 岩陀 知母 侧柏 乳香 灸草 佩兰 狗宝 狗脊 迭达 夜合 京墨 官桂
  空青 卷柏 卷丹 油葱 法夏 泽兰 泽泻 泡参 降香 饴糖 细辛 玳瑁 珍珠 荆芥
  茜草 荜拔 草乌 草果 茶油 茵陈 茯苓 茯神 荠菜 荠草 莎草 莽草 药芹 茴香
  胡桃 胡椒 南星 南藤 枯矾 枯草 枯苓 柳叶 柳芽 柳枝 枳壳 枳实 桅子 枸杞
  柿蒂 柿霜 厚朴 砂仁 砂糖 砒石 砒霜 轻粉 虻虫 胎盘 将军 钩藤 钩吻 香附
  香橼 香嵩 香茹 香薷 重楼 胆木 胆矾 胆星 脉通 独活 信石 鬼珠 鬼白 鬼刺
  鬼针 食盐 炮姜 姜黄 姜汁 姜皮 前胡 首乌 洪连 扁豆 扁蓄 扁蕾 神曲 蚤休
  贯众 贯仲 秦艽 秦皮 莲子 莲肉 莲房 莲芯 莲须 莪术 荷叶 荷蒂 荷梗 桂心
  桂枝 荸荠 莎草 恶实 桔梗 桃仁 桃汁 盐蛇 柴胡 崖香 党参 蚌花 铁屑 铝丹
  蚕砂 射干 豹骨 狼毒 拳参 益智 海马 海龙 海芋 海藻 海蛰 浮石 浮萍 通天
  通草 桑叶 桑枝 桑皮 桑椹 黄芩 黄芪 黄连 黄栌 黄柏 黄精 黄藤 黄丹 黄独
  黄杞 黄宣 黄蜡 黄蘖 菱角 菖蒲 菊苣 菊花 营实 萝卜 菘蓝 梅花 梅仁 梅片
  雪胆 常山 野姜 野艾 野菊 野菱 蛇肉 蛇蜕 蛇莓 蚯蚓 银杏 银耳 银花 银翘
  猪苓 兜铃 麻油 麻黄 麻仁 鹿角 鹿茸 商陆 商枝 续断 绥草 缘豆 琥珀 斑蛰
  斑蟊 葫芦 葱白 葛根 葛花 扁蓄 落葵 栗壳 硫磺 雄黄 喜树 椒目 棕板 掌参
  紫苏 紫萍 紫芝 紫草 紫苑 紫株 紫绀 紫葳 蛤壳 蛤蚧 黑丑 黑锡 黑钻 黑菜
  锁阳 象贝 奥尕 猴头 滑石 寒水 童便 犀角 蒺藜 蒲黄 蒲芹 椿皮 槐米 槐实
  槐花 槐角 硼砂 雷丸 蜀椒 蜈蚣 蜂房 蜂蜡 蜂蜜 腰黄 锦纹 腹皮 榧子 槟榔
  酸浆 酸模 碱花 磁石 豆姜 蝉衣 熊胆 蝉蜕 辣蓼 赭石 蕤仁 蕲蛇 樟脑 稻芽
  僵蚕 蝼蛄 鲤鱼 熟地 漏芦 鹤虱 薤白 薯莨 薄荷 橘白 橘皮 橘红 橘核 燕窝
  靛蓝 糙苏 鲮鲤 壁虎 檀香 蒿本 爵床 藕节 礞石 瞿麦 藿香 蘑菇 鳖甲 蟾酥
  麝香
  三字:
  一见喜 一见消 一点红 一枝香 一叶萩 一条鞭 二叶律 丁子香 丁公藤 七星草
  七叶莲 人中白 八月札 八角枫 八角莲 八厘麻 九里明 九里香 九龙根 九节茶
  九香虫 了哥王 刀伤木 三七草 三叉苦 三分三 三白草 三枝枪 三角草 三颗针
  干石斛 土木香 土贝母 土三七 土当归 土荆皮 土茯苓 土党参 土大黄 土牛膝
  土人参 土木鳖 土槿皮 土鳖虫 大头陈 大血藤 大红袍 大青叶 大青盐 大力参
  大力子 大风子 大贝母 大飞扬 大马勃 大黄炭 大洞果 大茶药 大茴香 大豆卷
  大麻仁 大蓟炭 大腹皮 大紫草 山栀皮 山栀茶 山茱萸 山羊角 山豆根 山梗菜
  山龙眼 山芝麻 山萸肉 山沉香 山崩子 山指甲 山慈姑 山道年 山鸡椒 山苍子
  山海螺 千日红 千斤拨 千年健 千里光 千里明 千金正 千屈荣 千里及 千张纸
  千层塔 川木香 川木通 川贝母 川白芷 川牛膝 川桐皮 川栋子 川山甲 川槿皮
  川郁金 广郁金 广地龙 广木香 广地丁 广防己 广藿香 女贞子 女儿香 飞刀剑
  飞扬草 飞滑石 小飞扬 小蓟炭 小百科 小石韦 小红莲 小红参 小胡麻 小兰花
  小驳骨 小叶朴 小青皮 小茴香 小通草 小黄药 万年青 马蹄金 马齿苋 马前子
  马尾莲 马利筋 马兰头 马兰草 马牙硝 马尿泡 马兜铃 马缨花 马槟榔 马鞭草
  也白头 天冬草 天花粉 天竹子 天竺黄 天竹根 天南星 天门冬 天南星 天浆壳
  天葵子 元明粉 元宝草 开金锁 云母石 云木香 云实皮 木棉花 木腰子 木槿花
  木蝴蝶 木芙蓉 木藤蓼 木鳖子 木防己 木笔花 木贼花 木菠萝 木灵芝 木姜子
  木患子 太子参 太阳花 五加皮 五灵脂 五味子 五指柑 五倍子 五眼果 五敛子
  扎蓬果 支柱蓼 无漏子 无名子 无名异 无患子 车前子 车前草 瓦楞子 瓦垄子
  瓦挖草 贝母花 丹皮炭 丹皮酚 公丁香 牛大力 牛西西 牛蒡子 书带草 毛冬青
  毛诃子 月季花 月月花 风茄花 风化硝 风仙花 凤凰衣 凤尾草 乌头碱 乌贼骨
  乌梢蛇 乌蔹莓 六和曲 六月雪 文旦皮 文冠木 火炭母 火麻仁 双蝴蝶 水安息
  水花生 水车前 水龙骨 水牛角 水半夏 水扬梅 水蜈蚣 水蔓菁 巴豆霜 巴戟天
  玉米须 功劳木 甘草节 甘草稍 甘露子 甘松香 古山龙 石灰华 石见穿 石吊兰
  石决明 石龙芮 石钻子 石菖蒲 石椒草 石楠叶 石榴子 石榴皮 石硫磺 石钟乳
  石荷叶 石莲子 石胡莩 石花菜 布渣叶 龙胆草 龙眼肉 龙利叶 龙牙草 龙脑香
  平贝母 平地木 北豆根 北玄参 北沙参 北柴胡 北野菊 叶上珠 叶底珠 四方藤
  四叶参 四季青 四方草 田三七 田基黄 田字草 甲鱼骨 生姜皮 生晒参 生石膏
  生地黄 生卷柏 生谷芽 代代花 代赭石 仙人掌 仙灵脾 仙遗粮 仙半夏 仙桃草
  仙鹤草 过路黄 白头须 白头翁 白芥子 白附子 白兔根 白茅根 白屈菜 白茯苓
  白药子 白首乌 白扁豆 白鲜皮 白蔻仁 白贝齿 白背叶 白花蛇 白茅花 白胶木
  白胶香 白商陆 白菊花 白石英 白雷丸 白河车 白马骨 白平子 白胡椒 白茄根
  白木耳 白豆蔻 白蒺藜 白鲜皮 白僵蚕 鸟不宿 瓜萎仁 瓜萎子 瓜萎根 瓜子金
  瓜菜仁 瓜姜皮 冬葵子 冬虫草 冬瓜皮 冬瓜仁 冬凌草 冬葵果 玄明粉 玄胡索
  半夏曲 半枝莲 半边旗 半枫荷 半边莲 半天雷 汉肌松 汉宫秋 汉桃叶 对座草
  母丁香 台乌药 丝瓜络 丝瓜藤 老少年 老勿大 老鹳草 老鹳嘴 老鸦瓣 吉祥草
  亚麻子 亚乎奴 亚吉玛 地锦草 地肤子 地骨皮 地鳖虫 地耳草 地龙炭 地枫皮
  地胆草 地栗粉 扦扦活 托盘根 西瓜皮 西洋参 西河柳 百两金 百里霜 百芯草
  百药煎 百草霜 光慈姑 当门子 当归尾 当归身 虫百腊 吕宋果 回回来 肉豆末
  旱莲草 肉豆蔻 肉苁蓉 丢了棒 自然铜 血余炭 合欢皮 决明子 灯芯草 安息香
  农吉利 阳起石 延胡索 麦门冬 赤小豆 赤石脂 芸香草 苣英菜 花蕊石 苍耳子
  苏合香 两面针 吴茱萸 牡丹皮 何首乌 皂角刺 余甘子 谷精草 龟板胶 辛夷花
  连钱草 沙苑子 补骨脂 灶心土 忍冬藤 鸡内金 鸡血藤 鸡冠花 鸡骨草 青箱子
  苦瓜干 苦楝皮 枇杷叶 板栗壳 板兰根 松节油 刺五加 郁李仁 罗汉果 败酱草
  垂盆草 使君子 金沙藤 金钱草 金银花 金樱子 长春花 鱼腥草 狗肝菜 闹羊花
  炉甘石 茯苓皮 茺蔚子 荔枝核 柏子仁 威灵仙 牵牛子 鸦胆子 骨碎补 钟乳石
  复盆子 禹余粮 急性子 穿山甲 穿心莲 穿破石 孩儿参 络石藤 素馨花 莱菔子
  莲子心 核桃仁 夏天无 夏枯草 鸭跖草 倒扣草 徐长卿 凌霄花 宽筋藤 高良姜
  益智仁 益母草 海风藤 海金沙 海螵蛸 菟丝子 羚羊角 救必应 野菊花 蛇床子
  蛇胆汁 猫爪草 鹿角胶 鹿角霜 鹿衔草 旋复花 淮山药 淫羊藿 淡豆豉 密蒙花
  款冬花 葫芦茶 葶苈子 紫河车 番泻叶 寒水石 腊梅花 蓖麻子 蒲公英 路路通
  鼠曲草 蔓荆子 酸枣仁 罂粟壳 薏苡仁 薄荷油 颠茄草 蟛蜞菊 糯稻根 鹰不泊
  四字及以上:
  十大功劳 王不留行 五指毛桃 罗布麻叶 臭梧桐叶 紫花杜鹃 紫背天葵 鹅不食草
  打破碗花花 雪上一枝蒿

中药材的鉴定编辑本段回目录

  目前我国药材的鉴定标准分为三级,即一级国家药典标准;二级部颁标准;三级地方标准。
  一、国家药典 药典是国家对药品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我们国家控制药品质量的标准,收载使用较广、疗效较好的药品。 中国药典自1953年版起至2000年版止,共出版7次。2000年版药典一部每种药材项下内容为:汉语拼音、拉丁名、来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贮藏等。
  二、部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药品标准简称部颁标准。对药典未收载的常用而有一定疗效的药品,由药典委员会编写,卫生部批准执行,作为药典的补充。值的提出的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机构的成立,省、市相应机构也将会在归属方面有所变动。有关部颁标准、地方标准制定、发布、修改也将会有新的条文出台。
  三、地方标准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审批的药品标准简称地方标准。此标准系收载中国药典及部颁标准中未收载的药品,或虽有收载但规格有所不同的本省、市、自治区生产的药品,它具有本地区性的约束力。
  上述三个标准,以药典为准,部颂标准为补充。凡是在全国经销的药材或生产中成药所用的药材,必须符合药典和部颁标准。凡不符合以上两个标准或使用其它地方标准的药材可鉴定为伪品。地方标准只能在本地区使用。市场上经销的药材必须经各省、市、县药检所鉴定方有效。

中国中药材分布编辑本段回目录

  北京 黄芩、知母、苍术、酸枣、益母草、玉竹、瞿麦、柴胡、远志等。
  天津 酸枣、菘蓝、茵陈、牛膝、北沙参等。
  上海 番红花、延胡索、栝楼、菘蓝、丹参等。
  重庆 黄连、杜仲、厚朴、半夏、天冬、金荞麦、仙茅等。
  河北 知母、黄芩、防风、菘蓝、柴胡、远志、薏苡、菊、北苍术、白芷、桔梗、藁本、紫菀、金莲花、肉苁蓉、酸枣等。
  山西 黄芪、党参、远志、杏、小茴香、连翘、麻黄、秦艽、防风、猪苓、知母、苍术、甘遂等。
  辽宁 人参、细辛、五味子、藁本、黄檗、党参、升麻、柴胡、苍术、薏苡、远志、酸枣等。
  吉林 人参、五味子、桔梗、党参、黄芩、地榆、紫花地丁、知母、黄精、玉竹、白薇、穿山龙等。
  江苏 桔梗、薄荷、菊、太子参、芦苇、荆芥、紫苏、栝楼、百合、菘蓝、芡实、半夏、丹参、夏枯草 牛蒡 等。
  浙江 浙贝母、延胡索、芍药、白术、玄参、麦冬、菊、白芷、厚朴、百合、山茱萸、夏枯草、乌药、益母草等。
  安徽 芍药、牡丹、菊、菘蓝、太子参、女贞、白前、独活、侧柏、木瓜、前胡、茯苓、苍术、半夏等。
  福建 穿心莲、泽泻、乌梅、太子参、酸橙、龙眼、栝楼、金毛狗脊、虎杖、贯众、金樱子、厚朴、巴戟天等。
  江西 酸橙、栀子、荆芥、香薷、薄荷、钩藤、防己、蔓荆子、青葙、车前、泽泻、夏天无、蓬蘽等。
  山东 忍冬、北沙参、栝楼、酸枣、远志、黄芩、山楂、茵陈、香附、牡丹、徐长卿、灵芝、天南星。
  河南 地黄、牛膝、菊、薯蓣、山茱萸、辛夷、忍冬、望春花、柴胡、白芷、桔梗、款冬花、连翘、半夏、猪苓、独角莲、栝楼、天南星、酸枣等。
  湖北 茯苓、黄连、独活、厚朴、续断、射干、杜仲、白术、苍术、半夏、湖北贝母等。
  湖南 厚朴、木瓜、黄精、玉竹、牡丹、乌药、前胡、芍药、望春花、白及(白芨)、吴茱萸、莲、夏枯草、百合等。
  广东 阳春砂、益智、巴戟天、草豆蔻、肉桂、诃子、化州柚、仙茅、何首乌、佛手、橘、乌药、广防己、红豆蔻、广藿香、穿心莲等。
  广西 罗汉果、广金钱草、鸡骨草、石斛、吴茱萸、大戟、肉桂、千年健、莪术、天冬、郁金、土茯苓、何首乌、八角茴香、栝楼、茯苓、葛等。
  海南 槟榔、阳春砂、益智、肉豆蔻、丁香、巴戟天、广藿香、芦荟、高良姜、胡椒、金线莲等。
  四川 川芎、乌头、川贝母、川木香、麦冬、白芷、川牛膝、泽泻、半夏、鱼腥草、川木通、芍药、红花、大黄、使君子、川楝、黄皮树、羌活、黄连、天麻、杜仲、桔梗、花椒、佛手、枇杷叶、金钱草、党参、龙胆、辛夷、乌梅、银耳、川明参、柴胡、川续断、冬虫夏草、干姜、金银花、丹参、补骨脂、郁金、姜黄、莪术、天门冬、白芍、川黄柏、厚朴 等。
  贵州 天麻、杜仲、天冬、黄精、茯苓、半夏、吴茱萸、川牛膝、何首乌、白及、淫羊藿、黄檗、厚朴、白术、麦冬、百合、钩藤、续断、菊花、山药、瓜蒌、黄柏、桔梗、龙胆、前胡、通草、射干、乌梅、木瓜、三七、石斛、姜黄、桃仁、百部、仙茅、黄芩、草乌、玉竹、赤芍、秦艽、防风、泽泻、独活、茯苓、白芍、白芷、黄连、玄参、大黄、栀子、葛根、雷丸、天花粉、夏枯草、西洋参、鱼腥草、石菖蒲、苍耳子、金银花、南沙参、木蝴蝶、天南星、云木香、薏苡、火麻仁、黔党参、五倍子 等。
  云南 三七、云木香、黄连、天麻、当归、贝母、千年健、猪苓、儿茶、草果、石斛、诃子、肉桂、防风、苏木、龙胆、木蝴蝶、阳春砂、半夏等。
  西藏 羌活、胡黄连、大黄、莨菪、川木香、贝母、秦艽、麻黄等。
  陕西 天麻、杜仲、山茱萸、乌头、丹参、地黄、黄芩、麻黄、柴胡、防已、连翘、远志、绞股蓝、薯蓣、秦艽等。
  甘肃 当归、大黄、甘草、羌活、秦艽、党参、黄芪、锁阳、麻黄、远志、猪苓、知母、九节菖蒲、枸杞、黄芩等。
  青海 大黄、贝母、甘草、羌活、猪苓、锁阳、秦艽、肉苁蓉等。
  宁夏 宁夏枸杞、甘草、麻黄、银柴胡、锁阳、秦艽、党参、柴胡、白鲜、大黄、升麻、远志等。
  新疆 甘草、伊贝母、红花、肉苁蓉、牛蒡、紫草、款冬花、枸杞、秦艽、麻黄、赤芍、阿魏、锁阳、雪莲等。
  黑龙江 人参、龙胆、防风、苍术、赤芍、黄檗、牛蒡、刺五加、槲寄生、黄芪、知母、五味子等。
  内蒙古 甘草、麻黄、赤芍、黄芩、银柴胡、防风、锁阳、苦参、肉苁蓉、地榆、升麻、木贼、郁李等。

历史上的中药材发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类药物知识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在寻找食物的同时,通过反复尝试,发现了许多有生理作用的植物,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因此有"医食同源"之说。古书记载,神农氏(公元前约2700年)尝百草,用以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我们祖先长期而广泛的医疗实践过程,药物知识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太古时期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张仲景、华佗等人修订前人著作而成。
  《神农本草经》全书三卷,收载动、植、矿物三类药物共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症补虚羸者,本中经;下经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记述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以说《神农本草经》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物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陶弘景集注神农本草经),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共载药730种。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此书是《神农本草经》以后有确切著作年代和作者的重要本草文献。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逐渐增加。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政府指派苏敬、李责力等23人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增药114种,于显庆4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又称《唐新本草》、《唐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可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较欧美各国认为最早的纽伦堡(Nürnberg)药典(公元1542年)要早883年。《新修本草》载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亦作出了贡献。
  以上所述是我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随着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新的本草续有问世,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
  到了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是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多种,并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
  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此书于李时珍去世后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李时珍全面整理和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人民的药物知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六十类,每药之下,分释名、集解、修治、主治、发明、附方及有关药物等项,体例详明,用字严谨,并长期亲自上山采药,遍询土俗,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对药物进行实地考查和整理研究,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亲身实践经验纠正了古代本草中不少药效方面的错误,使《本草纲目》一书达到新的水平。这部书在17世纪初就流传中外,曾经多次刻印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对世界医药学作出了贡献,也是研究动、植、矿物的重要典籍。
  清代乾隆年间赵学敏编成《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于1765年出版,对《本草纲目》作了一些正误和补充,共载药物716种。
  由汉到清,本草著作不下300种,各有所长。其余如地方性的《滇南本草》(明•兰茂),专记外来药物的《海药本草》(唐•李珣),记载食物疗法的《食疗本草》(唐•孟诜),记载救荒植物的《救荒本草》(明•朱橚),侧重药物鉴别的《本草衍义》(宋•寇宗奭),侧重药物炮炙的《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雷斅)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代道光年间,吴其的两部专论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问世,前者记载药物1714种,后者描述了植物838种,对于每种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产地叙述颇详,并附有精确插图,尤其着重植物的药用价值与同名异物的考证,所以虽非药物学专著,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我国古代许多医学和方剂学著作中也收载有药物的知识。例如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备急方》和《千金翼方》,宋代陈师文等所编的《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明代朱橚等的《普济方》等。本草书籍中收载的药物和方剂,很多至今仍广泛应用,具有很好的疗效,且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有些药物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结构等也研究清楚,例如麻黄平喘的主要成分麻黄碱,常山治疟的有效成分常山碱,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氢掌叶防己碱(延胡索乙素),黄连和黄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檗碱(黄连素),黄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黄芩甙,大黄泻下的主要成分番泻甙等。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于药物的栽培、采收、加工、炮制、贮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量事实证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医药遗产是极为丰富、极为宝贵的。我们应当珍视这个祖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现代中药材的发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药材是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科学研究的进步而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关于天然药物的科学。从历史上看,中药材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传统的本草学(或药物学)时期、近代的商品中药材时期和现代的中药材新时期。?
  古代本草著作的出现是在二千多年以前,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中药材成为独立的学科,世界各国都处于传统的本草学时期。那时,对于药物(生药)的知识主要是依靠感官和实践经验来积累。古代本草书籍的内容是以记载医疗效用为主,兼及生药和药用动植物的名称、产地、形态和感官鉴别的特征等。由于地域的不同和经验的差异,对药物的认识自难一致,更由于当时科学未兴,对于药物的认识难免失之粗浅,或有主观臆断之处。
  17世纪开始,在欧洲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兴起了近代的自然科学,促进了药学科学的发展。
  19世纪初期,法国学者Derosne、Pelletier和德国药师Sertüner等相继从植物和生药中分离出生物碱,并证明具有明显的生理作用,推动了植物性生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很多生物碱被分离为纯品,药物生理作用的研究也取得成熟;又由于生物科学的进步,生药的来源和形态学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中药材从药物学中分出成为独立的学科。随着国际交通和贸易的发展,生药采购和流通区域扩大,生药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当时中药材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商品生药的来源(生物的和地理的),鉴定商品生药的真伪和优劣。?
  1838年德国学者Schleiden阐明了细胞是植物体构造的基本单位,并利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生药的显微构造,发现根据显微构造的不同,各种生药可以准确区别。其后,利用显微镜鉴别生药的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生药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此同时,化学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也开始应用到生药鉴定工作中。自此以后,中药材的研究沿着形态学的(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和化学的两个方向前进。?
  到本世纪30年代,药物作用强度(生物效价)的生物测定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生药的品质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也为进一步研究生药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测定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1930年以后,物理化学的分析方法,如毛管分析法、比色法、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和柱层析、纸层析等逐渐应用于生药分析鉴定。1960年以后,由于现代仪器分析方法迅速发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薄层色谱、薄层色谱光密度法、气相色谱、高效相色谱、核磁共振、质谱等新的分析方法的应用,推进了生药化学成分及其定性定量分析的研究。此外,利用电子显微镜和X线衍射法以观察和研究生药的超微构造,利用免疫电泳法于种子类生药的鉴别,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法)在生药分析中的应用等,均在发展之中。?
    药材有效成分的不断阐明及其分析方法的迅速发展,迎来了现代中药材的新时期,推动了对影响药材品质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探讨。例如对于有效成分明确、经济价值较大、大量栽培的药用植物(如薄荷、洋地黄、金鸡纳树等)进行选种、嫁接、杂交以及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产量和质量;对生药采收时期、加工方法和贮藏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力求提高并保持生药的优良品质。用人工方法造成药用植物遗传因子的突变与多倍体植物的形成,利用示踪原子探索有效成分在植物体内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利用细胞和组织培养方法来生产药用植物的有效物质,已获得进展。由于植物化学成分知识的大量积累,已开展了对各类植物的化学成分与其亲缘关系进行科学的探讨,从而开始形成植物化学分类学(Plant Chemotaxonomy),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分类学上的意义,并将促进新的生药资源的开发。

中药材的现代开发编辑本段回目录

  1、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的研究
  中药材是生产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重要原料。因此,保证中药材质量是保证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的关键和基础。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是中药复方药物标准化研究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目前中药材大多缺乏科学的质量标准,少部分虽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也未能切实地、全面地反映其临床功效。加之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态性、微量性、不稳定性,致使质量标准化研究进展缓慢,水平也不高,严重制约着我国中药产品的开发和质量水平的提高。 因此,在明确有效成分、指标性成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使之达到科学化、标准化,与国际接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也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2、绿色中药材生产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中药材(Green crude drug)必须保证是无污染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应在十分安全的范围内,药效物质基础的含量稳定、可靠,并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加以控制。
  中药材特别是野生药材,由于受到价格和市场的影响,常易招致资源产生毁灭性的破坏,例如冬虫夏草、蛤士蟆、山乌龟(颅通定的原料)、肉苁蓉等资源数量均已急剧下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收录76种动植物药材。因此必须积极采取引种、栽培、种质保存、宏观调控等一系列挽救、研究及合理利用等综合措施。
  3、研究开发现代中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现代中药是指来源于传统中药的经验和临床实践、依靠现代先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遵循严格的规范指标,如《药品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质量规定》(简称GLP),《药品临床质量管理规定》(GCP)以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定》(GMP)等所研制出的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这种新型中药,科技含量高,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以及"三便"(便于贮存、携带及服用)等特点,符合并达到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对产品的指标和要求,因而有较强的竞争力,可以在国际广泛流通。
  选择那些在调整人体机能和西医难治的常见病方面具有明显疗效的单味中药或复方、制剂,如抗衰老、老年性疾病(骨质疏松、更年期综合征、老年痴呆、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艾滋病及其它病毒性疾病等。研制的现代中药应充分发挥中药复方的多靶点、多层次、对机体整体治疗的优势,并注意采用现代的制剂工艺和新的剂型。
  4、生物技术在中药材研究中的应用
  21世纪有迅猛发展的生物技术也必然会深入到中药材领域。首先,生物技术可以在保存和繁殖珍稀濒危的药用动、植物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其次,生物技术和基因重组可以在培育常用中药的优良品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当搞清了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以后,可以培育出优质、抗病力强、产量高的新品种,不断提高中药材的质量。
  最后,生物技术还能对中药品种进行更深入和客观的鉴定研究,可选择合适的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如RFLP(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DNA测序等方法,根据DNA分子不同程度的遗传多样性,在中药属、种、亚种、居群或个体水平上对研究对象进行准确的鉴别。
  5、中药现代化信息系统的建立
    21世纪飞速发展的信息系统,将作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条件。首先将进一步完善各种专属性的数据库,如中药有效成分数据库,中药药理及毒理数据库,中药复方数据库,中药临床效果数据库,国外重要值物药数据库等等,并进一步网络化和高速公路化。同时还要依靠人工智能从浩若烟海、杂混无序的中药信息资源中开发和挖掘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来。            
  其次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进一步普及,中药现代化的各种知识将得到广泛的传播。例如可以把中医防治疾病的经验和知识、中药防治疾病的最新科研成果,通过各种专家系统和软件普及到每家每户。这样,中药保障人民健康的作用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人民的健康水平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中药材的分类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我国中药材品种繁多,总数约有7000余种,其中常用中药材约500余种。为了便于学习,研究和应用,必须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门别类,加以叙述。不同的书籍,为了不同的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常见的分类方法如下:
  1. 按药用部位分类法 首先将中药材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植物药再依不同的药用部位分为根类、根茎类、皮类、茎木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种子类和全草类等。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中药材的外形和内部构造,掌握各类中药材的外形和显微特征及其鉴定方法,也便于比较同类不同中药材间在外形和显微特征上的异同,也有利于学习和提高传统的药材性状鉴别经验。本教材采用此分类法。
  2. 按化学成分分类法 根据中药材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或主成分的类别来分类,如含苷类中药材,含生物碱类中药材,含挥发油中药材等。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学习和研究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和理化分析,也有利于研究有效成分与疗效的关系,以及含同类成分的中药材与科属之间的关系。
  3. 按自然系统分类法 根据中药材的原植(动)物的在分类学上的位置和亲缘关系,按门、纲、目、科、属和种分类排列。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同科同属中药材在形态、性状、组织构造、化学成分与功效等方面的共同点,并比较其特异性,以揭示其规律性,有利于寻找具有类似成分、功效的植(动)物,扩大中药材资源。
  4. 按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分类法 根据中药材的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来分类,如按现代药理作用分为:作用于神经系统的中药材、作用于循环系统的中药材等,或按中医疗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等等。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中药材的作用与效用,有利于与临床结合,也可以与所含活性成分相结合。
  5. 其它分类法 在历史上,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就是按药物毒性和用药目的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本草经集注》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6类,每类又各分为上、中、下三品;《本草纲目》将药物分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又把各部的药物按其生态及性质分为60类,如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并把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排列在一起。
  在现代,《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药志》等专著均按中文名的笔划顺序,以字典形式编排。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编排法,便于查阅。但各中药材间缺少相互联系,教材中不采用此法。
  以上各种分类方法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之处,必须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选择一个比较适宜的分类方法。
  一、含糖类成分的中药材  黄芪、党参、黄精、白及、枸杞子、海藻、茯苓、猪苓、昆布
  二、含苷类成分的中药材
   1. 含氰苷、硫苷、酚苷和醇苷类的中药材  白芍、天麻、板蓝根、大青叶、牡丹皮、枇杷叶、苦杏仁
   2. 含蒽苷类及醌类中药材  大黄、虎仗、紫草、丹参、何首乌、番泻叶、决明子、芦荟
   3. 含黄酮类及其苷类的中药材  葛根、黄芩、槲寄生、桑白皮、银杏叶、侧柏叶、槐米、红花、蒲黄、雪莲、石韦、淫羊藿、罗布麻叶
   4. 含皂苷类的中药材  甘草、人参、三七、柴胡、麦冬、牛膝、川牛膝、远志、桔梗、山药、土茯苓、知母、酸枣仁、菟丝子
   5. 含强心苷类的中药材  香加皮、洋地黄叶、毛花洋地黄叶、黄花夹竹桃
   6. 含香豆素及其苷类的中药材  白芷、防风、南沙参、北沙参、菊花、蛇床子、秦皮、穿心莲、青蒿、茵陈
   7. 含环烯醚萜苷类的中药材  龙胆、地黄、玄参、秦皮、栀子
  三、含木脂素类成分的中药材  厚朴、杜仲、五味子、连翘
  四、含挥发油类成分的中药材  当归、川芎、苍术、石菖蒲、姜、莪术、郁金、姜黄、木香、白术、香附、沉香、肉桂、丁香、辛夷、陈皮、小茴香、砂仁、枳壳、豆蔻、薄荷、细辛、紫苏、广霍香、霍香、荆芥、海金沙
  五、含生物碱类成分的中药材
   有机胺类(Amines)麻黄、益母草
   吡啶类(Pyridine)北豆根、山豆根、苦参、龙胆、秦艽、槟榔
   喹啉类(Quinoline)白藓皮、伸筋草
   异喹啉类(Isoquinoline)黄连、防已、延胡索、黄柏
   吲哚类(Indole)萝芙木、钩藤、吴茱萸、马钱子、长春花、麦角
   莨菪烷类(Tropane)洋金花、颠茄草
   甾体类(Steroid)川贝、浙贝
   萜类(Terpenoids)川乌、附子
   其他类  百部
  六、含鞣质及多元酚类成分的中药材  绵马贯众、诃子、山茱萸、五倍子、儿茶
  七、含甾体成分的中药材  五加皮、蟾酥、熊胆、麝香、牛黄
  八、含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酶类成分的中药材  半夏、天花粉、瓜蒌、冬虫夏草、灵芝、雷丸、全蝎、僵蚕、鹿茸、羚羊角、水蛭、龟甲、阿胶、蛤蚧、蝉蜕
  九、含有机酸成分的中药材  升麻、关木通、金银花、山楂、马兜铃、木瓜、地龙、蜂蜜
  十、含无机化合物成分的中药材  琥珀、珍珠、牡蛎、海螵蛸、朱砂、石膏、赭石、雄黄、芒硝、炉甘石、硫黄、滑石、信石
  十一、含脂类成分的中药材  巴豆、薏苡 
  十二、含其它类成分的中药材  白头翁、川楝子、紫花地丁、金钱草、天南星、大蒜、泽泻、桑寄生、鸡血藤、肉苁蓉、车前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肉苁蓉、松萝、血竭、乳香、没药、冰片、斑蝥、金钱白花蛇、鸡内金

中药材的记载大纲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药材学教材各论中所载中药材是按一定次序进行叙述的。其中对于较重要的中药材叙述比较详细,对较次要的中药材叙述则比较简单。兹将记载大纲分别说明如下:
  1. 名称 包括中文名、拉丁中药材名、英文名和日文名。
  2. 来源或称基源 包括生物来源和地理来源。生物来源包括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称、拉丁学名和药用部位。多数中药材的名称与原植(动)物名称是一致的,有些中药材名称与原植物名不同,如大青叶的原植物名称为菘蓝,金银花的原植物名为忍冬。地理来源指中药材的主产地,对栽培植物来讲,是指主要的栽培地区;对野生植物来讲,是指主要的采收地区,多数野生植物的分布区比较广,而采收地区比较窄。
  3. 植(动)物形态 叙述原植(动)物的主要外形特征及生长习性。便于野外采集,也有助于中药材性状的理解,尤其是全草类中药材。对植物形态的详细描述,应查考《中国药用植物志》、《中国植物志》、《中药志》以及各省市所编的植物志与中药志等。
  4. 药用植(动)物的培育 了解药用植物的栽培和药用动物的饲养,对于指导中药材的生产、提高产量和品质等有很大的意义,这是提供和保证临床用药的重要措施。教科书中对某些重要药用植(动)物的培育作了介绍。
  5. 采制 简述中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干燥、贮藏和炮制的要点和注意点。对需要特殊采制的中药材则作有关介绍。
  6. 产地 对有特殊经济效益的中药材介绍其主产区。
  7. 性状 叙述中药材的外部形态、颜色、大小、质地、断面特征和气、味等特点。利用感观或借助扩大镜正确掌握和熟悉中药材的性状特征,这对于识别和鉴定中药材具有重要的意义。
  8. 显微特征 记载中药材在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组织构造和粉末特征,或显微化学反应的结果。熟悉中药材的显微特征,对于鉴定外形相似及碎片或粉末的中药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中药材真实性鉴定的手段之一。在中药材学教学中,中药材的显微观察、显微特征的描述及绘图技术是重要的基本技能。
  9. 化学成分 记述已知化学成分或活性成分的名称、类别及主要成分的结构与含量,并记述其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分布、积累动态及其与中药材栽培、采制、贮藏等的关系。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尤其是活性成分或有效成分是中药材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也是中药材理化鉴定与品质评价的依据。
  10. 理化鉴定 记载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所含化学成分所作的定性与定量测定。现在较普遍的应用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理化鉴别是中药材品质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
  11. 药理作用 记述中药材及其化学成分的现代药理实验研究结果。有利于联系其功能、主治,有利于理解其临床疗效的作用原理。
  12. 功效 包括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与用量等。性味、归经与功能是中医对中药药性和药理作用的认识,主治是指中药材应用于何种疾病或医学上的价值。对于中药材的功能,既要记载中医传统用药的经验,也要记载现代医学的内容。
  13. 附注 记叙与该中药材有关的其它内容,如类同品、同名异物的中药材、掺杂品、伪品等,或同种不同药用部位的中药材及其化学成分,或含相同化学成分的资源植物等。

中药材的拉丁名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药材的拉丁名是国际上通用的名称,能为世界各国学者所了解,因此具有国际意义,便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中药材的拉丁名通常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药用部位的名称,用第一格表示,常见的有:根Radix,根茎Rhizoma,茎Caulis,木材Lignum,枝Ramulus,树皮Cortex,叶Folium,花Flos,花粉Pollen,果实Fructus,果皮Pericarpium,种子Semen,全草Herba,树脂Resina,分泌物Venenum等。第二部分有多种形式:⑴原植(动)物的属名(第二格),如:黄芩Radix Scutellariae(原植物Scutellaria baicalensis),牛黄Calculus Bovis(原动物Bostaurus domesticus);⑵原植(动)物的种名(第二格),如颠茄Herba Belladonnae(原植物Atropa belladonna);⑶兼用原植(动)物的属名和种名(第二格),用以区别同属他种来源的中药材,如:青蒿Herba Artemisiae,茵陈Herba Artemisiae Scoporiae,羚羊角Cornu Saigae Tataricae;⑷原植物(第二格)和其他附加词,用以说明具体的性质或状态,如:熟地黄Radix Rehmanniae Preparata,鹿茸Cornu Cervi Pantotrichum。
  有些中药材的拉丁名中没有药用部位的名称,直接用原植(动)物的属名或种名。例如:⑴某些菌藻类中药材,如:海藻Sargassum(属名),茯苓Poria(属名);⑵由完整动物制成的中药材,如:斑蝥Mylabras(属名),蛤蚧Gecko(种名);⑶动植物的干燥分泌物、汁液等无组织的中药材,如:麝香Moschus(属名)、芦荟Aloe(属名)。有些中药材的拉丁名采用原产地的土名或俗名,如:阿片Opium,五倍子Galla。
  矿物类中药材的拉丁名,一般采用原矿物拉丁名,如朱砂Cinnabaris,雄黄Realgar。
  目前,有些国家的药典中,中药材拉丁名的药用部位名称放在属、种名之后,这样,在依中药材拉丁名次序排列时,同一中药材来源的不同中药材可以排列在一起,便于比较。如:颠茄叶Belladonnae Folium,颠茄根Belladonnae Radix。
  有时省去药用部位的名称,只用属名(第一格)。如:洋地黄Digitalis、薄荷叶Mentha、黄连Coptis。

我国中药材资源编辑本段回目录

"资源"是指可供利用的天然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中药材资源包括植物药资源、动物药资源和矿物药资源。广义的中药材资源,还包括栽培和饲养的药用植物和动物以及利用生物技术繁殖的生物个体和活性有效物质。我国幅员辽阔,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天色药物资源。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表明:我国现有中药材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占87%;药用动物1581种,占12%;矿物类药80种,不足1%。植物药中藻类、菌类、地衣类低等植物有457种;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类等植物有10687种。其中裸子植物10科27属124种,双子叶植物179科1597属8632种,单子叶植物33科348属1432种。被子植物中种类超过100种的科有33个,如菊科、豆科、唇形科、毛莨科、蔷薇科、伞形科、玄参科、大戟科、罂粟科、五加科及百合科、兰科等。
  据资料分析我国中药材产区,以四川省所产种类最多,居全国第一位,约500余种;浙江省位居第二,产400余种;河南、安徽和湖北三省均产300~400余种。
  道地药材系指具有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中药材。我国著名的道地药材如:吉林、黑龙江的人参、鹿茸,辽宁、吉林的五味子、细辛、黄柏,内蒙古的甘草、黄芪,山西的党参、麻黄,河北的酸枣仁,青海的大黄,冬虫夏草,宁夏的枸杞子、银柴胡,甘肃的当归,陕西的杜仲、天麻,四川的黄连、川芎、厚朴、川贝母、附子、大黄,云南的三七、云木香,贵州的吴茱萸,河南的四大怀药:生地、山药、牛膝、菊花、红花,江西、湖南的枳壳,山东的金银花、北沙参、阿胶、蟾酥,福建的泽泻,广西的蛤蚧、肉桂、罗汉果、石斛,广东的藿香、砂仁、槟榔、高良姜、巴戟天,安微的白芍、牡丹皮、菊花,江苏的薄荷,浙江的浙八味:白芍、白术、麦冬、浙贝母、菊花、浙玄参、温郁金、元胡等。
  近年,随着中药材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发现了大量新的药源及某些进口药材的国产资源,如诃子、阿魏、云南马钱、安息香(白花树)、土沉香(白木香)、萝芙木、鼠李皮、四季青等。

中药生产中的GAP编辑本段回目录

  GAP是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的缩写,中文意为"良好的农业规范"。
  GAP主要针对未加工和最简单加工(生的)出售给消费者和加工企业的大多数果蔬的种植、采收、清洗、摆放、包装和运输过程中常见的微生物的危害控制,其关注的是新鲜果蔬的生产合包装,但不限于农场,包含量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食品链的所有步骤。
  GAP是以科学为基础,其采取时自愿的,但从FDA和USDA强烈检疫鲜果蔬生产者采用。
  例如:天津天士力药业公司的丹参、雅安三九药业公司的鱼腥草、以及河南宛西制药公司的山茱萸。
在质量监控方面,指纹图谱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重要指标和技术。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对自己企业生产的药材绘制指纹图谱,制定高于药典的企业标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项工作做好了,中药材GAP就有了重要的质量基础。
  在药材栽培方面,种质资源的地道性、水肥管理的规范化、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带来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都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为中药材栽培中的各个环节提供技术保障。
  药材加工,目前大多数企业通常都采用传统的加工方法和工艺流程,但这些加工方法和工艺流程并非是正确的或者是合理的,我认为应该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例如山茱萸肉,传统的加工方法是将萸核用手工方法剥出,不仅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萸肉的品质必将受到一定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确定是否必要将萸核剥出,剥除萸核对萸成分有多大影响等,这样我们就能对传统加工方法和工艺加以必要的改进,以满足药材品质的需要,降低药材成本。

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资源的开发"是指人们对资源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采取的措施。"资源的利用"是指人们对已开发出来的资源进行一定目的的使用,如进行加工和制成新产品等。"中药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以药物为主并进行其它如保健品、饮料、化妆品、香料、色素、矫味剂、农药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开发和综合利用。
  (一)  中药材资源的药物开发
  1 以亲缘关系密切与化学成分相近开发新药源
  通过中药材资源普查及对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发现《中国药典》收载的一些品种,其同科属中有许多值得开发的新品种。如厚朴调查中发现有近20种木兰属(Magnolia L.)原植物,皮中均含有厚朴酚(Magnolol)、和厚朴酚(honokiol)以及b-桉油醇(b-eudesmol)。在麦冬的资源调查与商品鉴定中除药典品种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Ker-Gawl.为主流商品外,湖北麦冬Liriope spicata var. prolifera和短葶山麦冬L.muscari产量大,活性成分多糖和皂苷的含量与麦冬相近,其抗缺氧和免疫功能与麦冬相同或更优。现已以山麦冬品名列入1995年版《中国药典》。沙参类中天兰沙参Adenophora coelestis、狭叶沙参A.stricta subsp.henanica、泡沙参A.potaninii与药典品种成分相似且含量高,药理作用明显,产量大资源丰富。
  2 扩大药用部位,增加新品种
  在中医中药传统经验的应用中,对药用植物往往仅采用某一个部位,但经研究发现,同一种药用植物的其它部位也含有类似的药用成分和相同的药理作用。如人参用其根部,但人参的茎、叶、花蕾、果实、种子均含有与根近似的皂苷类,且功效近似。现人参叶已列入1995年版《中国药典》。中药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据研究杜仲叶所含成分,其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与杜仲皮相似,有的地区用2倍量的杜仲叶代替杜仲皮用于临床。沙棘是藏族、蒙古族习用药材,为胡颓子科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止咳祛痰、消食化滞、活血散瘀之功效。近来研究发现,沙棘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氨基酸等生理活性物质,颇具开发价值。
  3 利用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开发药物品种
  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开发具有广阔的前途,是当代国内外开发天然药物的主要途径之一。自发现甾体激素类药物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阿狄森氏病、红斑狼疮,抗肿瘤及用于避孕药之后,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深入调查中发现了资源极为丰富、甾体激素含量高的原料植物薯蓣,最主要的种类为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H.Wright及穿龙薯蓣D.nipponica Makino。由其中提取的甾体化合物已开发为新药,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降低总胆固醇、甘油酸三酯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纠正脂质代谢紊乱,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起到有益的作用,并能降低全血及血浆粘度,有利于改善冠心病的高粘状态,该项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再如抗癌新药三尖杉酯碱(harringtonine)、异三尖杉酯碱(isoharringtonine)、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等生物碱在植物体内含量很低,因之采取先从三尖杉中得三尖杉碱,再通过人工合成途径得到三尖杉酯碱的差向异构体的混合物,开发新药。又如从山莨菪Anisodus tangulicus中提取阿托品类生物碱,其母液中含有大量无药用价值的红古豆碱(cuscohygrine),将此碱还原为红古豆醇,再与苦杏仁酸酯化,得到的红古豆醇酯,经研究证明,该成分有解痉、止痛、安眠和治疗消化道溃疡等方面的作用,已作为商品生产。
  (二)中药材资源多方向开发利用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及文化素养、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医疗模式逐步由治疗型向预防保健型方面的转变,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逐渐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保健食品、美容化妆品、药膳、药浴、天然香料、天然色素、矫味剂、卫生用品等。人们渴望这些产品尽量来自天然原料,以减少毒副作用或增加产品的天然特色。
1 保健药品和保健食品
  保健药品和保健食品是保障和维护人体处于健康状态的产品,其作用大多是非特异性的。我国古代很早就创制了各种具有扶正固本、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成药和药膳食品。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研制生产的以中药材为主要成分和主要添加剂的保健药品和保健食品,发展极为迅速,并大量出口。预计将来中药材在这方面的开发利用将会更为扩大和深化。
  用于保健药品和保健食品的中药材,多为"药食同源"的种类。它是一些既富有营养,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且无毒副作用的中药材品种,如人参、西洋参、黄芪、党参、五味子、当归、山药、枸杞子、地黄、麦冬、山茱萸、山楂、百合、茯苓、大枣、蜂王浆(蜂乳)、沙棘等。
 2 天然疗效化妆品
  当前化妆品已从单纯的化妆目的开始转向对人体的保健、营养和治疗为目的。出现了化妆品医药化的趋势,化妆品的分类由从皮肤清洁类、护肤类、美容类、增加到了药物类,即疗效化妆品。由于化学合成的化妆品,包括合成原料、合成色素、合成香精不少含有铅、汞等有害物质,从80年代中期国际上出现了化妆品原料天然化的倾向。
  国内外对加有生药有效成分的化妆品研究十分活跃,目前我国生产的生药化妆品已大量上市。它们都具有较明显的美容护肤、抗皮肤衰老及治疗某些皮肤病的作用。因而中药材应用于化妆品是一种有着广阔前途和市场需求的新型产品。
 3 天然色素
  在我国丰富的天然色素原料中有许多为药用动植物,如从姜黄根茎中提取的姜黄色素,红花中提取的红花黄色素,栀子果实中提取的栀子黄色素,由紫胶虫的分泌物中提取的紫胶色素以及核黄素、胡萝卜素、叶绿素等均可广泛用于饮料和食品着色,其特点是色调自然、安全性高,有些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与治疗疾病的功能。
  此外,有些植物的提取物还可作为低热量、安全性高、甜味浓、风味独特的天然甜味剂,还有不少中药材或某些动植物的加工品可用于纺织、制革、烟草、建筑、化工等多种工业部门,因此,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医药事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为人类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服务。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药用地衣植物 下一篇中药的化学成分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收藏到:  

词条信息

已删除
此用户已删除
词条创建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