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经纬知识库 >>所属分类 >> 免疫学   

标签: 免疫 免疫学

顶[0] 发表评论(739) 编辑词条

  所谓“免疫”原由拉丁字“immunis”而来,其原意为“免除税收”(exception from charges),也包含着“免于疫患”之意。
  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应答性及其方法的生物-医学科学。免疫应答是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也是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和排除的一种生物学过程。
  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免疫现象,并由此发展起来对传染病的免疫预防。中国人首先发明了用人痘痂皮接种以预防天花,并且在十五世纪中后期的明朝隆庆年间有较大改进,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后来,这一伟大发明传播到日本朝鲜、俄国、土耳其和英国等许多国家。后英国医生琴纳据此研究出用牛痘菌预防天花的方法,为免疫学对传染病的预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全世界能在20世纪70年代末消灭天花,接种牛痘菌发挥了巨大作用。
  19世纪末,法国化学家、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于研究人和动物的传染病时,分析了免疫现象。并在琴纳的启发下,他发明用减毒炭疽杆菌苗株制成疫苗,预防动物的炭疽病;用减毒狂犬病毒株制成疫苗,预防人类的狂犬病。
  著名动物学家梅契尼科夫在长期研究昆虫和动物细胞吞噬异物的现象后,于1883年指出体内的白细胞和肝、脾组织中的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和消化细菌的能力。德国细菌学家、免疫学家贝林于1890年发现免疫血清中有抗白喉毒素的抗毒素存在,日本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也发现抗破伤风毒素的抗毒素,两人共同研究血清疗法成功,对治疗白喉和破伤风患者取得良好效果。
  从此,人们开始探讨免疫机制,把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抗毒素的中和作用看成是特异性免疫的根据,并逐步开展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学派的争鸣。
  细胞免疫学派的首领是梅契尼科夫,体液免疫学派的首领是德国细菌学家埃尔利希。埃尔利希用生物化学方法研究免疫现象,特别是以蛋白质化学和糖化学作为基础,探讨抗原和抗体的本质及其相互作用,于1896年提出抗体形成的侧链学说,这一学说直到今天还具有实际意义。两大学派的争鸣促进了免疫学的发展。
  到20世纪60年代,对体液免疫的研究已经达到分子生物学的水平,已经弄清抗体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同时,对细胞免疫的研究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过去认为小淋巴细胞是处于衰老终末期,而现在已肯定它是免疫系统的一大类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在发挥免疫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后人们进一步阐明了小淋巴细胞的结构,以及个体的发生和分化过程,特别是在杂交瘤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这不仅丰富了一般细胞学的知识,而且为获得单克隆抗体或介质物质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许多学者还注意到:当病原微生物入侵的时候,机体一方面能够获得特异性免疫,另一方面也会出现机体免疫损害。自从德国细菌学家科赫研究结核杆菌所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以来,人们逐步发现不仅细菌及其产物可以引起机体免疫损害,就连异种血清蛋白甚至许多很简单的化学物质再次进入机体,也会使机体组织遭到破坏。
  20世纪中期,随着组织器官移植的开展,对移植物排斥、免疫耐受性、免疫抑制、免疫缺陷、自身免疫、肿瘤免疫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识到胸腺、法氏囊和脾脏在机体免疫功能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过去把免疫过程局限于抗传染免疫的片面性,也认识到免疫应答是既可防御传染和保护机体、又可造成免疫损害和引起疾病的一个生物学过程。也就是说,免疫是生物体对一切非己分子进行识别与排除的过程,是维持机体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是机体自我识别的一种普遍生物学现象。
  现代免疫学认为,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对抗原刺激的应答,而免疫应答又表现为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排除非己的能力。免疫功能根据免疫识别发挥作用。这种功能大致有:对外源性异物(主要是传染性因子)的免疫防御;去除衰退或损伤细胞的免疫,以保持自身稳定;消除突变细胞的免疫监视。
  只有免疫系统在正常条件下发挥相应的作用和保持相对的平衡,机体才能维持生存。如果免疫功能发生异常,必然导致机体平衡失调,出现免疫病理变化。
  免疫系统在发挥免疫功能的过程中,识别是个重要的前提。一切生物都具有这种能力。单细胞生物只具有分辨食物、入侵微生物和本身细胞成分等低级的识别功能。脊椎动物的机体免疫系统逐渐完善,不仅具有完整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而且免疫活性细胞还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琳巴因子,从而准确地识别自己,排除异物以达到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这对保护自己、延续种族和生物进化都有重大意义。高等生物的免疫系统充分发展,它对内外环境的各种抗原异物刺激既表现出多样性和适应性,又表现出特异性和回忆性,这对生物的进化过程、生物种系的生存和适应具有重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免疫学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有了很大进展。防治传染病的生物制品不仅满足国内的需要,而且支援其他一些国家。近年研制的新疫苗如化学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等,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已经消灭天花,并且基本上消灭和控制了人间鼠疫和真性霍乱,等烈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常见传染病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
  现代免疫学逐步发展成为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有特殊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它为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手段。
  早在20世纪初,人们已经利用免疫学来区分人类的血型。植物分类学很早就应用免疫学的方法。在研究植物和动物的毒素时也采用了免疫学技术。例如,1889~1890年,人们用免疫学技术研究白喉毒素和破伤风毒素,随后又用它来研究植物毒素,如蓖麻毒素、巴豆毒素和动物毒素中的蛇毒、蜘蛛毒。另外,人们很早就利用沉淀反应鉴别动物的血迹。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些新技术,如放射免疫、免疫荧光和酶免疫等,都为生物学提供了实用的研究手段。
  从实质上说,现代免疫学不过是生物-医学的一个分支。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本身又派生出许多独立的分支学科,例如,与现代生物学有密切关系的分子免疫学、免疫生物学和免疫遗传学,与医学有密切关系的免疫血液学、免疫药理学、免疫病理学、生殖免疫学、移植免疫学、肿瘤免疫学、抗感染免疫学、临床免疫学等。
  现在,对免疫学的研究已经达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人们正在努力探讨生物的基本生理规律——免疫的自身稳定机制。医学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如自身免疫、超敏反应、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遗传等,必将得到更好的解决。

目录

免疫的基本概念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免疫(性)的含义?

免疫(immune)是从拉丁字immunis而来,其原意是免税(except from “charges”),引伸为免除疾病。免疫性(immunity)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如各种微生物)后,能产生一种特异性排除这些异物的保护性生理反应,因此长期以来免疫性仅指机体抗感染的防御能力。近代免疫的概念是指机体对“自己”(self)或“非己”(nonself)的识别并排除非己的功能,具体地说: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理反应,当抗原性异物进入机体后,机体能识别“自己”或“非己”,并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的非己物质,此称正免疫应答,或被诱导而处于对这种抗原性物质呈不活化状态,此称免疫耐受或负免疫应答。?

二、免疫的功能?

免疫功能包括:①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指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但异常情况下可引起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病。②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或称免疫自身稳定:机体能通过免疫功能经常消除损伤或衰老的细胞,以维护机体的生理平衡,亦即自身稳定功能。若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③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体内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总有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发生突变(mutation),这种突变的或异常的细胞可能成为肿瘤,机体可通过免疫功能防止或消除这种异常细胞,称为免疫监视。若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的发生(见表1.1)。?

 表 免疫功能的分类及其表现

功能 生理性反应(有利) 病理性反应(有害)
免疫防御 清除病原生物及其他抗原 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
免疫稳定 清除损伤细胞或衰老的细胞 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或畸变的恶性细胞 恶性肿瘤、持续性感染  

三、免疫学的分类?

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实验生物科学,来源于微生物学和病理学,以研究抗感染免疫为主。当前将医学免疫学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 基础免疫学 (fundamental immunology),主要研究:抗原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过程;及免疫耐受;免疫调节;免疫效应;免疫遗传等生理现象。研究的对象不仅限于人体,大量材料来自被研究的各种动物,从而阐明机体免疫现象的基本问题;另一部分称为临床免疫学(clinical immunology),主要研究与人体健康(临床)密切相关的各种免疫现象,用免疫学的理论和方法来阐明发病机理和用于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医学免疫学已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例如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已取得惊人的效果,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已消灭天花,并预言脊髓灰质炎将于廿世纪末在全球消灭。免疫学方法在疾病的诊断方面也有重要应用,不仅应用于微生物学领域,其他领域如生物化学、药物测定等亦常采用,因为这些方法简便、特异、快速、灵敏。在疾病的治疗方面,除了应用抗毒素防治白喉、破伤风等以及应用丙种球蛋白防治某些病毒性疾病外,现已发展的免疫应答调节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发挥了很大作用,现已形成为免疫药理学(immuno?pharmakology)。?临床免疫学根据其结合各专业研究方向的不同,又可分为很多领域,如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抗感染免疫、免疫性疾病(如免疫缺陷病、免疫增生病和自身免疫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生殖免疫和老年免疫等。?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如核酸、蛋白质、酶等。1953年Watson和Crick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从而开辟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纪元。此后,这门学科发展极快,二十多年来已成为生物科学包括医学中的带头学科。免疫应答是机体重要的生命现象,必然要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来研究和探讨。当前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称之为分子免疫学(molecular immunology),主要研究MHC、B细胞和免疫球蛋白、T细胞和T细胞抗原受体、以及各种细胞因子(cytokine)、蛋白工程等。在此基础上预计免疫学的研究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免疫学发展简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免疫学知识,回顾前人对科学事业的探索、积累、创造和发展的历史是有益的。?

根据所用技术和方法,免疫学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三期,简述如下:?

一、免疫学的萌芽时期,即经验时期?

公元16世纪前人们就观察到很多传染病患者,在其康复以后,一般不再患同样的传染病。根据这些事实,我国最早创立了预防天花的方法,即用人痘苗接种,是人工地使健康儿童感染人痘而患轻度天花,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这一发明可说是免疫学的开端。?

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Edward Jenner)创造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称为牛痘苗接种法或种痘(vaccination)。Vacca在拉丁文中为牛的意思,并在人体上进行了实验,证实有效。??

二、免疫学的初盛时期,即整体动物(包括人体)实验和早期免疫学说的兴起?

(一)人工主动和被动免疫的研究?

Jenner创造牛痘苗之后,免疫的研究几乎近一个世纪没有很大进展,主要由于传染病的病原没有解决,一直到19世纪末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和德国科学家郭霍(Robert Koch),解决了传染病的病原主要是细菌,并能将其分离培养,从而奠定了制备疫苗的基础。 

1880年巴斯德发现鸡霍乱杆菌的陈旧培养物能预防鸡霍乱的感染,首先创造了减毒疫苗,他为了纪念一个世纪前Jenner的功勋而将这种方法称之为预防接种(vaccination),并将这种制剂称之为疫苗(vaccine),相继他又创造了炭疽杆菌减毒疫苗、狂犬病的减毒疫苗,兴起了主动免疫的方法(active immunization)。?

1888年Roux和Yersin发现了白喉的致病机制是由白喉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所致。培林(von Behring)和北里(Kitasato),用白喉杆菌外毒素免疫马,然后用这种免疫血清,即抗毒素来治疗白喉,首先在人体获得成功,开辟了人工被动免疫的方法(passive immunization)。?

(二)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

最早探讨免疫机制的有二派学说:①细胞学说又称细胞免疫性(cellular immunity)。这是俄国科学家梅契尼可夫(Elie Metchnikoff)研究游走细胞即海星幼虫细胞的游走作用时,发现能吞噬外来的异物,并观察到水蚤(daphnia)的血液细胞能杀灭霉菌孢子,后来在兔及人体中用各种细胞进行实验,也发现白细胞有吞噬各种细菌的作用,因此认为机体的免疫机制,主要就是以增强了吞噬功能的白细胞所发挥的吞噬作用,称为细胞学说;②体液学说。这是以欧立希(Paul Ehrlich)为首的学者们提出,认为主要是体液中产生了针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相应抗体,并发现在试管中这些抗体能与相应的病原微生物发生凝集、沉淀等现象,从而确立了体液免疫学说。此时两派学说有很大争论。

1903年Wright及Douglas仔细观察了Metchnikoff提出的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并证明相应的抗体能增强吞噬细胞对相应细菌的吞噬,这种抗体被称为调理素(opsonin),从此把细胞学说与体液学说统一起来。近代免疫机制的研究仍然可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类,先驱者的理论对后继者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抗体形成机制的研究?

机体经抗原刺激后,在体液中出现的特异性反应物质,称为抗体(antibody)。关于抗体如何形成的问题,当时有三种假设,即侧链假设(side chain postulate);指令假设或模板假设(instruction postulate);克隆选择假设(clonal selection postulate)。前两种假设,因与事实不符,现已淡化。第三种假设仍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1959年Burnet提出体内有很多针对各种抗原的相应细胞系(克隆clone),抗原进入机体选择相应细胞系与之结合,活化该细胞系,使之增殖并产生特异性抗体,因此称为克隆选择学说。若在胚胎期间由某抗原选择相应细胞系接触后,这些细胞系即被排除或失去活性,处于抑制状态,称此为禁忌克隆(forbidden clone),而机体就失去针对这种抗原的反应性,形成耐受(tolerance),从而解释机体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此假设不仅能说明抗体形成的机制,而且能解释不少免疫生物学现象,如对抗原的识别、免疫的记忆、免疫耐受性和自身免疫等。此假设对近代免疫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免疫病理概念的形成?

早在20世纪初Richet和Portier用海葵(actinia equina)触角的甘油提取液给狗注射的实验中,观察到该液体对狗有毒性,而引起死亡,但也有因种种原因而存活的狗,经3—4周后,若再注射这种提取液时,这些狗却出现反常的现象,即使注射量很少,仅原注射量的1/20也会立即死亡。Richet和Portier称此现象为无保护作用(anaphylaxis),中文译为过敏反应,后来证明免疫应答的效应是双重的,一种是生理性的保护作用,另一种对机体有损伤,形成了免疫病理现象,如表现为各种超敏反应和多种免疫性疾病。?

三、免疫学的飞跃时期,即细胞免疫学和分子免疫学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自然科学和各种新技术发展很快,免疫学亦有很大的进展,并从抗感染的概念中解脱出来,进而发展为机体对“自己”与“非己”的识别,藉以维护机体稳定性的免疫生物学概念。自1971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第一次国际免疫学会议以来,至今已召开过很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在第一次会议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免疫学的内容已无法包含于微生物学中,势必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目前国内外已将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分开。1989年我国已编写了独立的教材,各医学院校纷纷成立独立的教研室以承担这门医学中重要的基础课。这个时期因新技术新方法的建立,解决了不少免疫学中的关键问题,举例如下:?

(一)免疫系统的研究?

主要证实了淋巴系统在免疫应答中的主导实体,其中小淋巴细胞按其成熟时的来源可分为T细胞和B细胞两大类。在抗原的作用下,T细胞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最后分化为致敏小淋巴细胞,在转化过程中释放各种生物活性因子即淋巴因子(lymphokine)及表达相应的受体,完成细胞免疫应答。B细胞可转化为浆母细胞,最后成为浆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完成体液免疫应答。目前已证明T细胞和B细胞不是单一的群体,有很大的异质性,在免疫应答和免疫反应中具有不同的功能。1960年Gowans证明外周淋巴细胞不是终末细胞,可以再循环(recirculation),同时在再次接触抗原时,又可以母细胞化,进行增殖及分裂,其中一小部分成为记忆细胞。?

在免疫系统的研究中,发现胸腺是中枢免疫器官,并证明来自骨髓的干细胞,通过胸腺作用发育成T细胞。T细胞的成熟与胸腺微环境及一系列胸腺激素有关。同时发现胚胎期T淋巴细胞迅速增殖后又迅速凋亡(Apoptosis),这也许与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有关。总之免疫系统非常复杂,仍然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对象。?

(二)抗体的研究?

自从发现抗体后,除了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作为诊断或用免疫血清作为治疗外,对抗体的本质进行了大量研究。1949年Astrid Fagreus证明了浆细胞产生抗体。Tiselius和Kabat于1938年创建了血清蛋白电泳技术,并证明抗体活性部分主要在丙种球蛋白组分中。20世纪50年代Porter及Edelman等利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及尿液作为材料,用酶切等多种化学方法,阐明了抗体的基本化学结构。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20世纪70年代S.Tonegawa(利根川进)进一步阐明了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结构,其重排和突变是抗体多样性的根据。?

(三)免疫遗传学的研究?

免疫应答的产生与否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人们早就注意到免疫应答的强弱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种系特异性,并受遗传基因控制。现已证明人类免疫应答基因(immune response gene,Ir gene)存在于第六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中。MHC是由高度多态性基因座位组成的染色体上的一个遗传区域(人在第六对染色体上;小鼠在第十七对染色体上)。其基因产物能在各种细胞表面表达,称为MHC分子或抗原。最早是在研究小鼠肿瘤移植时发现,现已证明是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决定簇。除上述功能外,大量资料证明,MHC在免疫应答中如识别抗原、细胞活化和杀伤靶细胞等均起了重要作用,在许多临床疾病、法医学乃至人类学、古生物学中亦占重要地位。?

(四)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

每个B细胞系表面的抗原受体只能特异地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因此产生的抗体非常纯粹,这种从一株细胞系(克隆)产生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要获得大量的单克隆抗体,必须借体外繁殖的方法以获得能分化成产生这种抗体的B细胞系,但淋巴细胞很难在体外生长繁殖。1975年Koehler及Milstein用杂交瘤技术解决了此问题,并能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这对免疫学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利用单抗技术检测免疫细胞表面所表达的各种不同的特异性抗原,这些抗原称之为CD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CD Ag),相应的抗体以CD来编码,如CD3、CD4、CD8单抗。在各种白血病中,可用于对各种白血病细胞的鉴定和免疫学诊断。?

医学免疫学发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近十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迅猛发展,医学免疫学亦随之很快地发展,几乎在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的各领域中均有明显突破,已成立了独立的分子免疫学学科。?

分子生物学技术除了将各种生物大分子提取纯化并测定其沉降系数、分子量和氨基酸序列外,常用Southern印迹法(DNA的固定和结构分析法)、Northern印迹法(mRNA的固定和分析法)和Western免疫印迹法(蛋白质的固定和分析法)等技术来分析。近年来广泛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蛋白工程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对免疫学的研究起了更大的促进作用。上述各种技术虽侧重点各有不同,实质上均属于分子克隆(molecular cloning)的范畴。分子克隆技术已进入商品化,可以购到各种成套的试剂及酶,方便了科学工作者进行研究。?

在预防方法上,20世纪90年代发展了核酸免疫的方法,又称为DNA免疫或基因免疫,即由一段外源性的目的基因在体外质粒中增殖,作为疫苗,又称之为基因疫苗或DNA疫苗,这在疫苗学上又开辟了一种新途径(见附录4)。?

近十年医学免疫学发展的内容很多,结合临床感兴趣的如下:?

一、细胞因子的研究?

已成为研究的热潮,很多细胞因子(cytokine)被提纯、克隆。重要的包括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e),已达18种(IL1~IL18),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等,现仍在不断扩大。目前对其继续研究的趋势是①各种细胞因子在体外的功能,已做了大量工作,但对其在体内特异性效应的研究仍不多,现主要采用细胞因子转基因动物,来研究其功能,并用相应的中和抗体进行特异性抑制方法来证实其功能;②在临床上已开辟应用细胞因子治疗某些疾病。?

二、细胞粘附分子的研究?

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s)的研究是当前免疫学中又一热门课题,它是抗原递呈细胞(APC)与辅助性T细胞(T?H)相互接触不可缺少的重要分子,这不仅是细胞膜表面的信号,可以活化免疫细胞,还具有很多其他免疫功能及致病作用。现已将其分为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②整合素家族;③选择素家族;④粘蛋白样家族;⑤钙粘素家族,即钙离子依赖的细胞粘附素家族等等。已制备各种相应的单抗来鉴定,且可用特异性拮抗剂阻断其作用,是临床上有前途的免疫治疗剂(见附录2)。?

三、免疫耐受性的研究?

虽然免疫耐受性是免疫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性问题,但也与临床免疫密切相关,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抗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等,因此,仍然是临床感兴趣的问题。目前已进入分子水平的研究,发现T细胞所携带的不同表面标志,将导致不同的免疫效果,有的是活化,有的是造成耐受。研究不同的刺激信号可能是解决免疫耐受性的一个方法。?

总之免疫应答的过程,有很多因素或因子参与。这些因素或因子在体内的作用均是双重性的,即诱导活化或抑制,使达到生理平衡状态。因此,网络学说(network theory)必然亦适用于说明这些因素或因子的作用机制,相信将来定能从更深的角度彻底解决免疫应答的规律。?

四、细胞凋亡的研究?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细胞自我结束生命的生理性死亡,与炎症细胞的坏死绝然不同,特点是细胞皱缩、核崩解、细胞膜内陷,将细胞自行分割,形成凋亡小体(Apoptotic body)。近年在研究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过程中,有大量资料表明与凋亡有密切关系。例如T杀伤细胞(即CTL或TC)杀伤靶细胞时具有凋亡现象;各种依赖细胞因子增殖的免疫细胞,一旦缺乏细胞因子,将造成这些细胞自然消亡,属于PCD;免疫耐受机制中T细胞的消亡也属于凋亡现象;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时发生慢性排斥反应,可能亦有凋亡的机制;在肿瘤免疫中,若能激活肿瘤抑制基因p53基因,可以造成肿瘤细胞的凋亡。总之许多重要的免疫生物现象与凋亡有关。?

五、蛋白工程新技术?

蛋白工程又称为抗体工程。自1975年单抗问世以来,使抗体的制备产生了重大的革命,由于单抗多属鼠源性蛋白,在人体内应用易产生人抗鼠抗体,引起超敏反应,而人杂交瘤抗体的制备,尚存在很多障碍。因此兴起了蛋白工程或抗体工程。1984年第一次报道人免疫球蛋白恒定区与鼠免疫球蛋白可变区基因连接,并在骨髓瘤细胞中表达人—鼠嵌合体,即将鼠的CDR区与人的FR区和恒定区连接构建“人源化抗体”,现在已利用抗体库技术获得了全人源化抗体,这一代抗体工程主要应用噬菌体抗体库,又称为噬菌体显示技术(phagedisplay technology)所使用的载体都含有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基因。在构建抗体基因库时,用PCR扩增的抗体基因以适当的内切酶消化,克隆入载体中。由于扩增的抗体基因是多样性的,因此有很大的可塑性。这种技术是继杂交瘤技术后,在制备抗体上的又一次革命。六、转基因动物和基因敲除(knockout)动物模型的应用?

这种动物模型近来应用很广,所谓转基因动物(gene transfected animal),即将一个机体的某个基因,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转入另一个机体,来观察这种基因的功能。所谓基因敲除(knockout)动物模型,就是造成该动物缺失某基因后,观察该动物的免疫功能。例如在不同系大鼠心脏移植的研究中,有人将甲系大鼠的MHCⅠ类和Ⅱ类基因转入乙系大鼠L细胞,然后将甲系大鼠的心脏移植给乙系大鼠,结果不用免疫抑制剂,远比对照组存活时间长。总之这些技术有广泛的应用前途。?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非食品添加物 下一篇抗原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紫云英
紫云英
举人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