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经纬知识库 >>所属分类 >> 植物学   

标签: 菌类 药用植物 药用真菌

顶[1] 发表评论(37) 编辑词条

    菌类与藻类植物一样,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但菌类又与藻类不同,因其不含光合作用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菌类的营养方式是异养的。菌类的异养生活方式有腐生、寄生、共生等多种,多数种类营腐生生活。凡从活的动植物体上吸取养分的叫寄生;凡从死的动植物体上或其他无生命的有机物中吸取养分的叫腐生;凡从活有机体取得养分同时又提供该活体有利的生活条件,彼此间互相受益,互相依赖的叫共生。
    菌类由于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所以它们的分布也就非常广泛。在土壤中、水里、 气中、人和动植物体里都有它们的踪迹,广布于全世界。它们的种类也极为繁多。在分类上林奈(Linnaeus)把生物界划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的二界系统,一直被广泛采用。魏泰克(Whittaker)于1969年提出五界系统,即划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在两界系统中,菌类包括细菌门、粘菌门和真菌门。在五界系统中,真菌界包括粘菌门和真菌门。细菌是微小的单细胞有机体,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与蓝藻相似,均为原核生物,故归入原核生物界。细菌门已在微生物学中介绍,粘菌与医药关系不大,故本节只介绍真菌门(Eumycota)。
目录

真菌的主要特征编辑本段回目录

真菌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的结构,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真菌不含光合作用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所以真菌是异养的,其营养方式有寄生、腐生、共生3种。
真菌的营养体除少数种类为单细胞外,绝大多数是由分枝或不分枝,有隔或无隔的丝状体组成,每一条丝状体叫菌丝,菌丝管状,直径一般在10μm以下。低等真菌的菌丝通常不具横隔壁,称无隔菌丝,这种菌丝实为一个多核的管状的大细胞。高等真菌的菌丝都有横隔,把菌丝分成许多细胞,称有隔菌丝,每个细胞有1、2或几个核。隔膜上有小孔,使细胞与细胞间的原生质能相互流通,有时核亦可穿过小孔。菌丝由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形成的,亦可由小段菌丝生长成新菌丝。
    菌丝在正常的生活条件下,一般是很疏松的,但在环境条件不良或繁殖时,许多菌丝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种不同的菌丝组织体,简称菌丝体。若菌丝平行结合在一起,外面被以菌鞘,称菌索,如蜜环菌索;若菌丝纵横交织在一起,形成颜色深、质地坚硬的核状体,称菌核,如茯苓、猪苓、雷丸、麦角等;生殖时期形成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称子实体,如蘑菇、木耳、银耳等;有的形成子座(容纳子实体的坐垫状结构),如冬虫夏草的“红头紫柄”。
    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由几丁质组成,部分低等真菌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组成的。菌丝细胞内含有原生质、细胞核、液泡、贮存油脂、肝糖等养分。原生质一般是透明无色的,所以真菌的菌丝大部分是无色的,有些菌丝细胞原生质含有色素,而使菌丝呈现各种不同颜色,但这些色素非光合作用色素。
    真菌的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三种。
    营养繁殖常见的如菌丝断裂,菌丝的再生力很强,断裂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发展成新个体。
无性繁殖是由各种无性孢子来完成的,如芽孢子、厚垣孢子、粉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这些无性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形成芽管,芽管又继续生长而形成新的菌丝体。
有性生殖是很复杂的,方式是多样的,是通过不同性细胞的结合后产生一定形态的有性孢子来实现的。其过程分为质配、核配、减数分裂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质配,由两个带核的原生质相互结合为一个细胞;第二阶段是核配,由质配带入同一细胞内的两个细胞核融合。在低等真菌中,质配后立即进行核配。但在高等真菌中,双核期很长,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才发生细胞核的融合;第三阶段是减数分裂,重新使染色体数目减为单倍体,形成四个单倍体的核,产生4个有性孢子。真菌的有性生殖有逐渐简化的趋势,从形成配子发展到不形成配子,从形成性器官发展到不形成性器官,当进化到高等担子菌时,其性器官大都退化,以营养菌丝的结合来兼行有性生殖,这种简化现象,说明它们对寄生和腐生生活的高度适应性。
    真菌通过有性生殖形成有性孢子,再由有性孢子发展成新个体。真菌的有性孢子有:接合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高等真菌的有性孢子,一般容纳在子实体中,就象高等植物中的种子植物的种子在果实里一样。子实体也有很多类型、形状和大小极其悬殊。子囊菌的子实体称为子囊果,担子菌的子实体称为担子果。
真菌是一群数目庞大的生物类群,分布非常广泛,从热带到寒带,从大气层到水流,从沙漠、淤泥到冰川地带的土壤,从动植物的活体到它们的残体均有真菌的踪迹。

真菌的分类及药用真菌编辑本段回目录

    真菌有11255属,10万种,我国已知约有1万种,已知药用真菌有272种。本教材采用安斯沃滋(Ainsworth 1971.73)系统,将真菌分为五个亚门,即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药用真菌以子囊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为多见。
    1.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子囊菌亚门是真菌中种类最多的一个亚门,全世界有2720属,28000多种,除少数低等子囊菌为单细胞(如酶母菌),绝大多数有发达的菌丝,菌丝具有横隔,并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结构。子囊菌的无性生殖特别发达,有裂殖、芽殖、或形成各种孢子,如分生孢子、厚垣孢子等。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内生子囊孢子,这是子囊菌亚门的最主要的特征,除少数原始种类,子囊裸露不形成子实体外(如酶母菌)。绝大多数子囊菌都产生子实体,子囊包于子实体内。子囊菌的子实体又称子囊果。子囊果的形态是子囊菌分类的重要依据。常见的有三种类型,即子囊盘,子囊果盘状、杯状或碗状。子囊盘中有许多子囊和侧丝(不孕菌丝)垂直排列在一起,形成子实层。子实层完全暴露在外面,如盘菌类。
闭囊壳:子囊果完全闭合成球形,无开口,待其破裂后子囊及子囊孢子才能散出,如白粉科的子囊果。
    子囊壳:子囊果呈瓶状或囊状,先端开口,这一类子囊果多埋生于子座内,如麦角、冬虫夏草。
    [代表药用植物]
    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 (Fr.)Tul.属于麦角菌科。寄生在禾本科麦类植物的子房内,菌核形成时露出子房外,呈紫黑色,质较坚硬,形如动物角状,故称麦角。菌核圆柱状至角状,稍弯曲,一般长1~2cm,直径3~4mm,干后变硬,质脆,表面呈紫黑色或紫棕色,内部近白色,近表面外为暗紫色;子座20~30个从一菌核内生出,下有一很细的柄,多弯曲,白至暗褐色,顶端头部近球形,直径约1—2mm,红褐色;显微镜下观察,子囊壳整个埋生于子座头部内,只孔口稍突出,烧瓶状,子囊及侧丝均产生于子囊壳内,很长,呈圆柱状;每子囊含子囊孢子8个,丝状,单细胞,透明无色。孢子散出后,借助于气流、雨水或昆虫传播到麦穗上,萌发成芽管,侵入子房,长出菌丝,菌丝充满子房而发出极多的分生孢子,再传播到其他麦穗上。菌丝体继续生长,最后不再产生分生孢子,形成紧密坚硬紫黑色的菌核即麦角。
    黑麦的麦角菌分布于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野麦的麦角菌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大麦和小麦的麦角菌见于安徽;冰草的麦角见于江苏、浙江、湖北;燕麦的麦角菌分布于青海。菌核(麦角)能使子宫收缩。
    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 (Berk.)Sacc.属于麦角菌科。子座(即所谓“草”的部分)单个(稀2~3个),从寄主(即所谓“虫”的部分,这时已成为菌核)前端发出,长4~1lcm,基部直径
1.5-4mm,向上渐狭细,头部不膨大或膨大成近圆柱形,褐色,初期内部充塞,后变中空,长1~
4.5cra,直径2.5~6mm(不包括长1.5—5.5mm的不孕性顶端);显微镜下观察,子囊壳近表面生,基部稍陷于子座内,椭圆形至卵圆形,子囊多数生在子囊壳内,细长,每子囊内含有具多数横隔的子囊孢子2枚。子囊孢子成熟后由子囊散出,断裂成若干小段,然后产生芽管(或从分生孢子产生芽管)穿人幼虫(蝙蝠蛾科昆虫)体内,染病幼虫钻入土中,病原割裂成圆柱状的细胞,进入血循环系
统,并以酵母状出芽法增加体积,直至幼虫死亡。这时出现了菌丝体,并在冬季形成菌核。菌核的发育,毁坏了幼虫的内部器官,但其角皮却保持完好。夏季,从幼虫(实际上已成了菌核)尸体的前端产生出子座。主产于我国西南、西北。分布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草甸区。子实体、子座及菌核合称虫草,能补肺益肾,止血化痰(图10-3)。
    据统计虫草属(Cordyceps)有130多种,我国有20多种,其中亚香棒菌C.hawkesii Gray.、蛹草菌C.militaris(L.)Link.等有与冬虫夏草相似的疗效。蝉花菌C.sobolifera (Hill.)Berk.et Br.能清热祛风,镇惊明目。
      2.担子菌亚门 Basidiomycotina
    担子菌是真菌中最高等的一个亚门,已知有1100属,16000余种。都是由多细胞的菌丝体组成的有机体,菌丝均具横隔膜。多数担子菌的菌丝体,可区分为三种类型,由担孢子萌发形成具有单核的菌丝,叫初生菌丝;初生菌丝接合进行质配,核不配合,而保持双核状态,叫次生菌丝,次生菌丝双核时期相当长,这是担子菌的特点之一,主要行营养功能;三生菌丝是组织特化的特殊菌丝,也是双核的,它常集结成特殊形状的子实体。担子菌最大特点是形成担子、担孢子。在形成担子和担孢子的过程中,菌丝顶细胞壁上伸出一个喙状突起,向下弯曲,形成一种特殊的结构,叫做锁状连合,在此过程中,细胞内二核经过一系列变化由分裂到融合,形成一个二倍体的核,此核经减数分裂,形成了四个单倍体的子核。这时顶端细胞膨大成为担子,担子上生出4个小梗,于是4个小核分别移人小梗内,发育成4个担孢子。产生担孢子的复杂结构的菌丝体叫担子果,就是担子菌的子实体。其形态、大小,颜色各不相同,如伞状、耳状、菊花状、笋状、球状等。
  担子菌除少数种类有无性繁殖外,大多数在自然条件下无无性繁殖。其无性繁殖是通过芽殖、菌丝断裂等类型产生的分生孢子。
担子菌亚门分为4个纲,即层菌纲Hymenomycetes,如银耳、木耳、蘑菇、灵芝等;腹菌纲Gasteromycetes,如马勃、鬼笔等;锈菌纲Urediniomycetes和黑粉菌纲Ustilaginomycetes。
[代表药用植物]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银耳科。是一种腐生菌。子实体纯白色,胶质,半透明,直径5~l0cm,由许多瓣片组成,呈菊花状或鸡冠状,干燥后呈淡黄色;在子实体瓣片的上下表面,均覆盖着子实层;子实层由无数的担子(深埋于子实体表层内,也称为下担子)所组成。野生分布于福建、四川、贵州、浙江等省,现在不少省份均有人工栽培。子实体(银耳)能滋阴、养胃、润肺、生津、益气和血、补脑强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滋补品。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 (Bull.ex Fr.)Pers.齿菌科。是一种腐生菌。子实体形状似猴子的头,故名猴头,新鲜时白色,干燥后变为淡褐色,块状,直径3.5一l0cm,基部狭窄;除基部外,均密布以肉质、针状的刺,刺发达下垂,刺表布以子实层。显微镜下观察,孢子近球形,透明无色,壁表平滑。子实体(猴头菌)能利五脏,助消化,滋补。
    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属多孔菌科。菌核呈球形、长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状,大小不一,小的如拳头,大的可达数十斤,新鲜时较软,干燥后坚硬,表面有深褐色、多皱的皮壳,同一块菌核内部,可能部分呈白色,部分呈淡红色,粉粒状;子实体平伏地产生在菌核表面,厚3—8mm,白色,老熟干燥后变为淡褐色;管口多角形至不规则形,深2~3mm,直径0.5~2mm,孔壁薄,边缘渐变成齿状。显微镜下观察,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状,有一斜尖,壁表平滑,透明无色。全国不少省份有分布,但以安徽、云南、湖北、河南、广东等省分布最多。现多人工栽培。茯苓属于腐生菌。生于马尾松、黄山松、赤松、云南松等松属植物的根际。菌核(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Fr.属于多孔菌科。菌核呈长形块状或不规则球形,稍扁,有的分枝如姜状,表面灰黑或黑色,凹凸不平,有皱纹或瘤状突起,干燥后坚而不实,断面呈白色至淡褐色,半木质化,质较轻;子实体从埋于地下的菌核内生出,后长出地面;菌柄往往于基部相连或大量分枝,形成一大丛菌盖,菌盖肉质,干燥后坚硬而脆,圆形,中央呈脐状,表面近白色至淡褐色,边缘薄而锐,且常常内卷;菌肉薄,白色;菌管与菌肉同色,与菌柄呈延生;管口圆形至多角形。显微镜下观察,担孢子卵圆形,透明无色,壁表平滑。主产于山西、河北、河南、云南等省。猪苓属于腐生菌。生于枫、槭、柞、桦、柳、椴以及山毛榉科树木的根际。现已人工栽培。菌核(猪苓)能利水渗湿。猪苓多糖有抗癌作用,药理证明猪苓还有抗辐射的作用。
   

灵芝Ganoderma lucidum (Leyss.ex Fr.)编辑本段回目录

Karst.属多孔菌科。为腐生真菌。菌盖木栓质,半圆形或肾形,初生为淡黄色,后成红褐、红紫或暗紫色,具有一层漆状光泽,有环状棱纹及辐射状皱纹,大小及形状变化很大,下面有无数小孔,管口呈白色或淡褐色,管孔圆形,内壁为子实层,孢子产生于担子顶端。显微镜下观察,孢子呈卵圆形,壁有两层,内壁褐色,表面布以无数小疣,外壁透明无色;菌柄侧生,极稀偏生,长度通常长于菌盖的长径,紫褐色至黑色,有一层漆状光泽,中空或中实,坚硬。我国多数省区有分布,生于林内阔叶树的木桩上。现多人工栽培。子实体(灵芝)能滋补,健脑,强壮,消炎,利尿,益胃。
脱皮马勃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属于马勃科。为腐生真菌。子实体近球形至长圆形,直径15~20cm,无不孕基部;包被两层,薄而易于消失,外包被成碎片状与内包被脱离,内包被纸质,浅烟色,成熟后全部消失,仅遗留下一团孢体,随风滚动;孢体紧密,有弹性,灰褐色,后渐褪为浅烟色;孢丝长,互相交织,有分枝,浅褐色。显微镜下观察,孢子呈球形,壁表面布以小刺,褐色。分布于安徽、湖北、湖南、甘肃、新疆、贵州、四川等地。夏秋两季发生在草地上。子实体(马勃)能清肺,消肿,止血,利喉,解毒。
    雷丸Polyporus mylittae Cook.et Mass.属多孔菌科。菌核呈不规则球状或块状,大小不一,直径1~3.5cm,表面呈褐色、紫褐色至暗黑色,稍平滑或有细皱纹,干燥后坚硬,有时在凹处具有一束菌索;断面呈白色至灰白色,有时呈橙褐色,薄切片呈半透明状。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春、秋、冬三季在发黄且开花的竹根下面挖掘。菌核(雷丸)能消积,杀虫,除热。
担子菌亚门入药的还有: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 (L.ex Hook.)Underw.子实体(木耳)能补气益血,润肺止血,活血,止痛;紫芝Ganoderma  japonicum(Fr.)Lloyd.子实体作灵芝用;云芝Polysticus versicolor (L.)Fr.子实体入药,能清热,消炎,云芝多糖有抗癌活性;大马勃Calvatia gigantean (Batsch ex Pers.)Lloyd.子实体(马勃)能消肿,止血,清肺,利咽,解毒。
    真菌入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国内外对真菌抗癌药物进行了大量的筛选与研究,发现真菌的抗癌作用机理不同于细胞类毒素药物的直接杀伤作用,而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产生对癌细胞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间接抑制肿瘤的目的。自然界的真菌种类繁多,这有利于我们今后寻找新的药用菌资源。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藻类药用植物 下一篇药用地衣植物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收藏到:  

词条信息

已删除
此用户已删除
词条创建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