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经纬知识库 >>所属分类 >> 生物与农业   

标签: 越冬池

顶[0] 发表评论(37) 编辑词条

我国地处中低纬度,温带、亚热带的范围相当广。全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仅华南地区长夏无冬,大兴安岭、青藏高原等地无夏,藏北地区西部全年皆冬,云南中部四季如春。四季分明的地区,位置越北,春秋季节越短。气温的这些变化特点对于水产养殖影响很大。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封冰期长达100余天,最大冰层厚达80cm~100cm;保证鱼类安全越冬是这些地区养鱼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目录

越冬池的环境条件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理化状况
1、水位

各种水域在封冰后,不冻层水位的变动主要取决于渗漏流失和冰厚度。一般随温度降低冰层增厚,水位逐渐下降。为了保持一定的水位,静水越冬池在越冬期应分期注水2~3次。越冬池应保持一定的有效水深。过浅会导致水温偏低,也限制了越冬鱼类的密度;过深会使氧债层加大,不利于生物增氧。据研究,哈尔滨地区越冬池的补偿深度一般为0.8m~1.3m,从理论上推算采用生物增氧的越冬池有效水深以1.lm~1.8m为适宜。

2、水温

东北地区养鱼水体一般在11~12月封冰,出现温度的逆分层现象。如果封冰时降温幅度较大或水体较浅,水体上下层可能出现全同温。整个水体封冰后,不冻层水温很少再受天气和阳光的影响,各水层温度相对稳定,表层水温最低,深层一般可保持在3℃~4℃。

越冬池的水温通常是比较稳定的,如辽南地区越冬池温度变化仅为1.3℃~1.8℃。在寒冷的哈尔滨地区,水深1m~3m的越冬池,整个越冬期的底层水温变化在1℃~3.5℃之间,其月差也不超过2℃~3℃。如此稳定的水温对越冬鱼类是十分有利的。但是,扬水曝气或循环水会使水温下降,长期扬水底层温度可降至0.2℃以下。所以,当越冬池缺氧采用增氧机或水泵曝气增氧时,要十分注意水温下降问题。

此外,一些冰下水深不足1m的浅水池,随太阳辐射热的减少和气温的下降,在严寒的1~2月,底层水温可降至1℃以下;连片池塘的边缘池或位于风口的单独越冬池,水温也可能稍低一些,但通常也都在0.5℃以上。流水越冬池用河水等作水源时,因水源水温低(小于0.5℃),在交换量过大时,池水水温也会偏低。

3、光照

冰下光照强度与冰质关系密切,而与冰的厚度关系较小(表9-3);冰层透光率随太阳位置而增减;冰下照度值随时间而变迁。明冰透光率一般为20%~50%。冰下照度值在晴天中午前后最高,可达1万~2万勒克斯(lx)。哈尔滨地区在日照时间最短的冬至,也有6个多小时照度值在数千lx以上。厚3cm~5cm的乌冰,透光率仅为10%左右,冰下最大照度值约30001x。但是,由于冰的升华作用,结冰时形成的乌冰层会逐渐变薄,透光性会转好。冰上有20cm~30cm厚的覆雪,透光率只有0.1%~5%,冰下最大照度值不过301x~100lx。藻类的补偿点为1561x~3901x,常为3001x。可见覆雪冰下的照度难以满足藻类正常生活的需要,而明冰和不太厚的乌冰下的照度则可以保证绝大部分藻类的正常繁殖(绿藻、硅藻、甲藻光合作用的最适照度分别为50001x~7000lx、110001x~220001x和2700lx)。冰下照度随水深而递减,通常肥度中等的明冰越冬池,中午前后在2m~3m深的水层中照度仍可达1001x以上:而乌冰和冰上有覆雪的越冬池,底层光照极弱或根本没有。

4、透明度

明水期间由于风浪、施肥和投饵等各种因素干扰,使透明度难以完全反映水中浮游植物的丰歉。而冰下水体没有上述干扰,浮游植物是影响水体透明度的主要因子。因此,冬季更有可能通过透明度来估量浮游植物的现存量,这在生物增氧越冬实践中有一定意义。

透明度与浮游植物现存量呈负相关。例如1979~1981年冬季哈尔滨地区越冬池的透明度(y,Cm)(22cm~139cm)与相应的浮游植物生物量(x,mg/L)间的回归式为:y=83.91-0.72x(n=153,r=0.435)。若按越冬池的最适浮游植物生物量为50~25mg/L计,越冬池的最适透明度应为48cm~68cm。

5、溶氧量

冰下水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与水中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浮游动物数量、鱼类、底质和冰质等有密切关系,而且对搞好鱼类安全越冬是十分重要的。

(1)光合作用产氧 结冰后,池水和大气隔绝,溶解氧再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补充。冰下水体溶氧的主要来源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据测定,哈尔滨地区实行生物增氧的越冬池,冰下水层光合作用毛产氧量最大为12.45mg/L·d,最小为0.21mg/L·d,平均为2.34mg/L·d。这虽然比夏季要低得多,但在耗氧量更低的冬季,此值就相当可观了。

多数池塘光合作用毛产氧量随着月份呈一定规律的变化,大致是:12月<1月<2月<3月<11月,这和光合作用强度基本一致。但是,某些由特殊藻类占优势的越冬池例外,如哈尔滨金山堡鱼种场的东越冬池,1979~1980年冬季浮游植物以甲藻占优势,其毛产氧量以12月和1月最高。

光合作用产氧量(y,mg/L·d)与水体中浮游植物生物量(x,mg/L·d)呈正相关关系:y=0.803+0.0408x(n=107,r=0.80)。

上述数据只是在水表层测得的,随着水层加深,光照减弱,浮游植物产氧减少,故水柱平均产氧量要比前述数值低一些。据雷衍之等(1985)测定,哈尔滨地区不同类型越冬池的平均产氧量为0.58~1.77mg/L·d不等。其影响因素较多,但多半围绕光照强度(表现在水深、透明度和日照时间等方面)而变动。

(2)水呼吸耗氧 水呼吸耗氧是指水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菌和腐质等的耗氧。哈尔滨地区越冬池水呼吸耗氧量变幅为0.04~3.76mg/L·d,平均0.82mg/L·d,占毛产氧量的16%。与光合作用产氧一样,水呼吸耗氧量,(y,mg/L)和浮游植物现存量(x,mg/L)呈正相关:y=0.379+6.32×10-3x(n=105,r=0.50)。由此看来,一般越冬池水呼吸的主要因子是浮游植物。

(3)底质耗氧 底质耗氧是越冬池氧气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数值可达0.37g~0.45g/m2·d。若以2m水深计,则池水所承担的耗氧量约为0.17mg/L·d,这比培育期底质耗氧(肥水池每m2每日耗氧可达几克~十几克)要低,但在越冬池产氧水平也比较低的情况下,此值就不可忽视了。

值得注意的是底质耗氧主要不取决于底泥的厚度,而在于泥表层淤积物的性质和泥的密实程度。如哈尔滨地区两口多年未清底、但底泥比较结实的越冬池的底质耗氧率为0.37g~0.38g/m2·d;而另一新开挖的鱼池,由于饲料残渣沉积,其底质耗氧率高达0.45g/m2·d。由此可见,只要底泥结实,即使厚一些也不要紧。

(4)鱼类和大型动物耗 氧鱼种在低温(1℃~4℃)下的耗氧率因种而异。据牛鲁棋(1980)测定(g/kg·h),鲢为0.031,鳙0.013,草鱼0.036,三种鱼混合(7:1:2)0.03(比前苏联常用的当年鲤鱼种的低温耗氧率0.014g/kg·h约高一倍)。依此标准,若按0.5kg/m3的密度投放三种混合鱼种,则相当于每天要耗氧0.36g/m3。

越冬池大型浮游动物主要是桡足类。剑水蚤在水温2℃~3℃时的耗氧率为33mg/g·d,若剑水蚤密度为lmg/L(约为30个/L),则相当于每天每升水要承担0.033mg的耗氧量。

(5)现存溶氧量 越冬池现存氧的增减取决于产氧和耗氧的差值。若越冬池耗氧率取水呼吸0.60mg/L·d;鱼种和大型浮游动物0.39mg/L·d;底质耗氧0.17mg/L·d,共计1.18mg/L·d。产氧若取高值1.77mg/L·d,除去总耗氧,尚余0.59mg/L·d,在这类越冬池中现存氧将逐渐上升;若全池平均光合产量取低值0.58mg/L·d,则不足耗氧,尚差0.6mg/L·d,这类池塘现存氧量将逐日下降。

越冬池现存氧量的实际变化图象多数趋双峰型:封冰时一般接近饱和(11~13mg/L),封冰不久,各池溶氧有所上升,至12月上旬达第一次高峰(14~18mg/L),冬至前后大幅度下降,2月到3月上旬溶氧量再次达到高峰(15~20mg/L),其后又迅速下降。溶氧的这种变化正反映了日照长短对光合产氧的影响,不过在某些以适应低温、低光照浮游植物占优势的越冬池中,溶氧量可能持续上升或比较稳定。如吉林省永吉县西阳水利所的8号越冬池在1989年12月~1990年3月间的溶氧量一直保持在15mg/L以上。

越冬池表、底层溶氧量不同,多数池塘表层高于底层,但在某些鞭毛藻(光甲藻)占优势或底层浮游植物多的浅水池塘中,则可能出现底层高于表层的进分布现象(表8-4)。越冬池的溶氧量昼夜变化不大,其表层变幅可达0.9~2.4mg/L,比夏季(8~12rng/L)变化要小得多。

6、溶解盐类

实行生物增氧的越冬池,由于浮游植物的消耗,氮、磷含量不会很高。如哈尔滨地区越冬池氨氮含量变化在0~2mg/L之间,平均0.2~0.5mg/L;硝酸氮平均0.1~0.2mg/L;亚硝酸氮很少,通常检不出;活性磷平均0.04mg/L,许多池塘亦检不出。

二、生物状况

1、浮游植物

与明水期相比,冰下浮游植物的特点是种类少、生物量不低、鞭毛藻类多。对东北地区若干越冬池的实测结果表明,常见的优势种群有光甲藻、隐藻、小球藻、壳虫藻、眼虫藻、棕鞭藻、黄群藻、鱼鳞藻、兰隐藻、针杆藻和菱形藻等,连同一些罕见种类在内,也不过30余个属。而明水期间在这些地区比较常见的浮游植物就多达50~60个属。显然,这是由于许多喜高温和强光照的兰藻、大型绿藻等被冰下苛刻的生态条件所淘汰的缘故。据测,哈尔滨地区实行生物增氧的14个越冬池中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高达38.8mg/L,和夏秋季(约40mg/L)没有明显差异。

由于浮游植物,特别是鞭毛藻类的趋、避光运动,冰下表、底层浮游植物量有一定的垂直差别,通常是白天表层多于底层,而晚间分布比较均匀。据哈尔滨地区8个越冬池15个年次白天所测得的数据,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表层为44.99mg/L,底层为32.94mg/L,相差1/4以上。少数浅水越冬池或以鞭毛藻类(光甲藻)占优势的池塘,底层生物量高于表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池水溶氧量亦随着此种逆分层而变化。

浅水池的这种逆分布,是由于非鞭毛藻类的自然下沉和底层有一定光照所致;丽光甲藻池的这种垂直变化则随冰质而异。明冰下,白天(晴天11:00~15:00时)光甲藻集中于水体中下层(lm~2.5m);傍晚、黎明和夜晚分布比较均匀或表层略高些。雪冰下,光甲藻的分布除夜间比较均匀外,其他时间都集中分布于表层。

2、浮游动物

冰下浮游动物主要有轮虫(多肢轮虫)和原生动物,而被角类在冬季处于滞育状态,很少出现。轮虫种类较多、出现率最高的是犀轮虫、多肢轮虫和几种臂尾轮虫。原生动物常见种类有侠盗虫、接栉毛虫、喇叭虫、钟形虫、革履虫、似袋虫等。桡足类主要是剑水蚤及其幼体。

根据对哈尔滨地区14个越冬池的测定,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6.21mg/L,约为浮游植物的1/6,其中轮虫占80%(仅犀轮虫就占70%)。轮虫,特别是犀轮虫生物量高,是冰下浮游动物的主要特点。犀轮虫对低温水体有极强的适应力,其生物量有时可高达143.2mg/L(2.7万个/L)。

越冬鱼类的生理状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越冬期间,冰下水温较低,大多数养殖鱼类很少摄食,活动性减低,新陈代谢减缓,生长缓慢或停止。草食性鱼类在越冬池有天然饵料的条件下,整个越冬期均可少量摄食,其肠管充塞度一般变化在3~2级;其他鲤科鱼类在越冬期一般摄食很少;室内越冬的鱼类仍少量投喂。

越冬鱼类体重的变化依种类和规格而异。在静水越冬池中,滤食性鱼类在越冬后体重略有增加,而吞食性鱼类越冬后体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可能与天然饵料的存在与否有关。相近规格的鱼类,草鱼减重率偏大,镜鲤次之,杂交鲤较小;同种鱼类,规格小的减重率偏大。如体长8.4cm的杂交鲤减重率为18.3%,而体长15.lcm的杂交鲤减重率仅在0.4%左右。

越冬鱼类不同组织及其组成成份的变化也不同。Sykora和Valenta(1982)发现,在10~3月间鲤肌肉和肝中总脂和胆固醇减少了20%~30%,而脑中的却很少减少;10~11月饱和脂肪酸减少得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得少,12月~3月相反。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及与越冬鱼死亡之间的关系,尚待深人研究。

鱼体消耗的多寡,一方面取决于取食和消化状况,同时还要看其代谢强度(耗氧量)的大小。耗氧量与鱼的种类、规格、运动情况以及水温等因素有关(表)。

各种鱼类对低温和低氧的适应力是不同的,多数鲤科和鲑科鱼类在0.5℃以下会冻伤,小于0.2℃时开始死亡,鲈形目鱼类长期在水温低于7℃的水中会死亡。

鱼类在越冬期死亡的原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鱼体质差

通常规格大的鱼种体质好,越冬成活率高。据黑龙江东京城鱼种站试验,体重5g~10g的鱼种,成活率为48%,20g~30g的82%,30g~50g的86.5%,50g以上的94.2%。这是因为规格小的鱼种含脂肪和蛋白量均低,不足越冬期的消耗,特别是难以补偿因管理不善而加大体耗所造成的体质亏虚。鱼种体质差,抵抗疾病和不良环境的能力就差,染病机会增加,因此引起鱼的死亡。

偏肥的鱼种含水量过多,缺乏必要的锻炼(可能还缺乏必需脂肪酸),在越冬水温偏低时,也会造成死亡。

二、鱼病

鱼种受伤或体质不佳,在越冬期常感染水霉、竖鳞病或车轮虫、指环虫、斜管虫等寄生虫,某些病毒性鱼病如鲤春病等在冬末、初春亦时有发生,导致越冬鱼类的死亡,尤以春季融冰前后其发病率较高。如1986年融冰期吉林数万公斤鲤鱼种死于鲤春病,1988~1989年冬朝阳水库鲤鱼种死于竖鳞病的就有近万公斤。有时气泡病也可导致越冬鱼类的死亡。

三、缺氧

因缺氧造成越冬死鱼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原因大致有:扫雪不及时或面积过小,透光性差;水体清瘦、缺肥;浮游动物过多;水质过肥,水呼吸耗氧量过大;水位太浅等。

四、低温

当水温降至0.5℃~0.2℃时,鱼体就会冻伤乃至冻死,尤其是含水量高、偏肥的杂交鲤,更不耐此低温。所以当溶解氧告急时,长时间采用机械增氧,往往可使水温降至0.5℃以下造成大量死鱼。

五、管理不善

管理不善而引起死鱼的主要原因是责任心不强和不懂技术。如在有大量越冬鱼种的渔场,由于并塘和停食较早,造成越冬后期的消瘦死亡;越冬水体不清淤,水质差,水位浅,又未监测氧而缺氧死鱼;盲目补水,尤其是污水的补入,造成严重缺氧死鱼;拉网操作受伤,感染鱼病,造成死亡;盲目连续用药,造成环境条件恶化、药物中毒等使鱼死亡;长时间搅水,水温低死鱼等。

鱼类安全越冬技术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培养体质健壮的越冬鱼种
鱼体健壮肥满,耐寒抗病能力强,耐越冬期的消耗,因此,越冬死亡率低。越冬鱼种规格最好在20克/尾以上。临近秋末培育结束之前,对于高密度精养的杂交鲤,应在配合饲料中减少盐类的添加量,避免鱼种体内含水分过多。对于越冬鱼种应进行必要的锻炼,以排除过多水分,增强鱼种体质。越冬前应尽可能地进行鱼病检查,以相应药物进行处理。越冬鱼类的放养密度,应根据越冬的方式、鱼的种类以及管理措施等具体条件而定。一般静水越冬池的放养密度为:深水越冬池(最大冰厚时的平均水深在lm~2m之间)放鱼量为0.5~0.75kg/m2。

二、温水性鱼类越冬技术
鲢、鳙、青鱼、鳊、魴、鲤、鲫等在冬季不结冰或冰封时间极短的南方一般可以自然地安全越冬,但在年冰封期长达百余天的黄河以北地区,需采取人为越冬措施。越冬方式有室内外流水越冬、网箱越冬和静水池塘越冬等。

1、流水越冬 将泉水、河水或水库引入越冬池,使鱼类在流水环境下渡过低温季节。池水交换量同补给水的含氧量与池鱼的密度有关。苏联资料指出,在水中溶氧量为8ml/L时,每10万尾鱼种需要的补水量为2升/秒,池水交换周期控制在12~20天或稍长一些时间。交换周期太短会导致水温偏低;注水量过大则可能造成池鱼逆水,体耗加大。若越冬水的溶氧量有保障,鱼的密度可大些,可达1kg/m3。

2、网箱越冬 选择溶氧丰富,水深合适的水库、湖泊等大中型水体为设置网箱地点。放鱼密度视水中溶氧量而定,一般为5~10kg/m3。网箱应设置在水温1℃的水层,盖网离水面1~1.5m。

3、静水池塘越冬 将养殖鱼类置于池塘等静水的水体中越冬。如东北的泡沼、水库、湖泊中的鱼类越冬等。这种方法由于水体静止、底质复杂、耗氧因素多,溶氧量是决定能否安全越冬的限制因子。为使不缺氧,生产上常采取打冰眼、池水曝气、生物增氧等措施。采取生物增氧越冬措施

(1)选塘和清塘 越冬池水的最适深度为1.lm~1.8m。以背风向阳的位置较好。池塘底泥不超过20cm厚。选好的池塘,用50~100kg/667m2生石灰或4~5kg/667m2的漂白粉进行干法彻底清塘,之后,凉晒3~5d。如果是原塘越冬,可排掉2/3~1/2。进行鱼体锻炼之后,用生石灰20~30kg/667m2或漂白粉lmg~1.5mg/L化水全池泼洒。

(2)注水和施肥 越冬池的水以深井水为佳,河水或水库水亦可。如果是老水的话,则应处理后再回注。注水后的透明度最好在80cm~100cm范围内。如果是原塘越冬的鱼池,应当搅动底泥,以排除塘底过多的还原性物质,降低封冰期的耗氧。注水后在封冰前的3~5d内,全池泼洒1.5~2.0mg/L的敌百虫,防止越冬期轮虫的大量出现。

对一些营养盐含量极少的越冬池。在12月份应追施无机肥。方法是:根据池水量按1.5mg/L有效氮和0.2mg/L有效磷,将硝酸铵和过磷酸钙(或相应的氮和磷肥)混合装人稀眼布袋,挂在冰下。实际施用量相当于2m水深每667m2用硝酸铵5kg~6kg,过磷酸钙3kg~4kg。

(3)扫雪和控制浮游动物的数量

结冰时应保证明冰,若遇阴雨雪天气,结乌冰应及时破除,重新结明冰。无论是明冰还是鸟冰上的积雪都应及时清除,以保证冰下有足够的光照,扫雪面积应占全池面积的80%左右。

虽然封冰前对池水做了消毒处理,但由于回注老水或其他原因,在冰封一段时间后,可能再滋生一些浮游动物。因此,在监测溶解氧的同时,应注意浮游动物的种和量。如果发生大量的剑水蚤(100个/L以上)时,可用1.0mg/L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女口果发现大量犀轮虫(1000个/L以上)时,可用2.0mg/L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个别含有机质特别多的越冬池可能发生较大型的纤毛虫,当其池水溶解氧下降到5mg/L以下时,可抽掉部分底层水,换以井水或邻近池塘含浮游植物丰富的高氧水。

(4)适当补水和增氧 由于渗漏严重使水位下降过大时,应适当补注一些机井水或大河水。补水时应注意水温和浮游动物的情况,更不能补注污染水源。

当越冬池严重缺氧时,可采取机械增氧的方法来增氧,但要注意水温的下降情况,一般以开开停停、白天开、夜间停等措施降低水温的下降速度。当水温降到1.0℃以下时,应立即停止。

(5)鱼病防治 池水溶氧过高会使池鱼发生气泡病。春季气温回升,当池水溶氧过饱和时(大于15mg/L),要及时冲注含氧较低的井水,使溶氧降到10mg/L左右。越冬池的水体流动性差,鱼密度较大,鱼病传播率也较大。一旦发现鱼病,应立即对症下药。对斜管虫和车轮虫可用CuSO4+KMnO4(5:2)挂袋(使池水成0.3~0.4mg/L,约相当于水深1.5m,每公顷6~7.5kg/袋),或将鱼拉出进行鱼体消毒(置5%盐水浸浴后再放入培育池中)。

三、暖水性鱼类越冬技术
鲮、非鲫、露斯塔野鲮、革胡子鲇、麦瑞加拉鲮、淡水白鲳、尖吻鲈等暖水性鱼类,耐寒力差,冬、春季节水温下降到最低致死温度时不能存活。越冬时间随各地低温持续时间而异。越冬方式有保温、增温以及两者结合的方式,各地不尽相同。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保持清新的水质、适宜的水温、良好的溶氧等条件。

(一)越冬方式

1、塑料大棚、玻璃房保温与增温结合的越冬 越冬池建在避风向阳,水质较好,水、电源方便的地方。池为长方形,长20~25m,宽2.5~4m,深2m左右。池底为沙、壤土,池壁高出地面5~10cm,池顶架设“人”字形棚架。棚架采用玻璃暖房结构,棚顶距地面1~1.5m,也可覆盖两层塑料薄膜,薄膜上盖一层大网目网衣,防止大风将薄膜掀起。外围建挡风墙。天气回暖时,将鱼池两端薄膜各掀起2~3m,以流通空气,日落前仍将薄膜盖严;遇阴雨严寒天气,水温降至17℃以下时,用红外线灯泡、电热棒加热或输入热蒸汽,提高水温至17~20℃。利用玻璃房越冬池,可用太阳能来增温,但必须备有增氧设备。

2、温泉水越冬 温泉水水温较高,不含有毒物质,有一定流量,经过拦蓄或建池可用于鱼类越冬。越冬池分水泥池和土池两种。水泥池面积200~500m2,土池面积500~3000m2,水深2m左右。形状多样。长方形池一端设进水口,另一端靠底部处设排水、排污口;圆形池由中心点排水、排污。温度达40~50℃以上的温泉水,要建调温池,降低泉水温度。低于20℃的泉水要加设塑料薄膜覆盖越冬池。如冬季水温能经常保持在25~35℃,非鲫、革胡子鲇等暖水性鱼类不但可以安全越冬,还能生长、繁殖。

3、工厂余热越冬 越冬鱼池建在余热水或蒸汽的出口处附近,池一端设进水口,另一端设排水、排污口。在蒸汽的排出管口处设一金属网罩,防止越冬鱼游进管口烫死。在引入蒸汽或余热水时要控制水温,维持在20℃左右。室外越冬池,最好搭塑料棚保温。

4、池边搭盖防寒棚 广东、广西一般在水深2.5~3m的池塘北面搭一座高3~4m的防寒棚,棚上覆盖塑料薄膜。经此处理后,越冬池水温比一般池塘高4~6℃,能不确保绝大部分鲮安全越冬(鲮在水温7℃左右时死亡)。

(二)越冬期的管理

越冬鱼在放养前,要做好鱼池和鱼种消毒,土池用茶粕或生石灰;新建水泥池要先洗刷洗1~2次,旧池也要清洗,然后用20mg/L漂白粉液浸洗。对越冬鱼可用3%食盐水浸浴20~30分钟。静水越冬条件下,每m3水体放亲鱼1.5~2.5kg;若静水池增设增氧机或空气压缩机充气增氧,每m3水体放养亲鱼4~5kg;对微流水越冬池,每m3水体可放养亲鱼7~9kg;若流水量较大,每m3水体可增加到10~15kg。小规格鱼种的放养量一般为亲鱼放养量的60%~70%。

1、水温 整个越冬期,水温应保持在17~20℃,不能忽高忽低。水温过高,鱼摄食旺盛,活动力强,耗氧量大,水质易变,难于管理;水温过低,影响正常生活,容易感染水霉病乃至死亡。寒潮到来时,水温会急剧下降,应用红外线灯泡、点热加温器或锅炉加温;早春气温回升后,有光照的鱼池,可利用太阳光加温,并适当掀起越冬池的两端薄膜通气,避免越冬鱼缺氧死亡。

2、投饵 根据水温、水质和鱼的食欲,灵活掌握投饵量。静水越冬池一般5~10天投饲一次,每次投喂量为鱼体重量的0.2~0.6%,以投饲后一小时内吃完为度。若是温流水越冬池水温在25℃以上,要求鱼类快长或在冬、春季节繁殖,每日投饲量应占鱼体重量的1%~2%。此外,越冬期还应坐好鱼病防治。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鱼类人工繁殖 下一篇活鱼运输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已删除
此用户已删除
词条创建者

相关词条